洪文山先生精心培育的精品蘭種墨蘭(供圖:楊春麗)
洪文山先生(左)向來賓介紹自己蘭花基地裡的珍貴蘭種(供圖:楊春麗)
「這是我自己培育出來的蘭草,叫中國名月。」 在雲南省玉溪市城南高倉街道排山營一個種植蘭花的大棚一側,住著臺胞洪文山和他的妻子、女兒。房間的牆壁上,掛著一幅用相框裝裱起來的蘭花標本,洪文山微笑著介紹說。
門口空地旁,是一棵高大的玫瑰花樹。每年,玫瑰花都會開上幾次。每次花開,洪文山會用剪刀剪下花枝,插進花瓶,放在家裡的茶桌上,淡淡的花香在家中彌散開來。
以前,洪文山是臺灣的一名珠寶設計師。2004年,他隨哥哥來雲南考察茶葉市場,此後便常往返於雲南和臺灣之間。一天下午,他在公司裡遇到了前來學習茶藝的李長慧。洪文山對這位樸實善良的雲南哈尼族姑娘一見傾心,兩人就此結緣。
洪文山跟隨哥哥遍訪各地茶山,縱情山水間,接觸到很多茶農,也被大山裡稀有的蘭花深深吸引住了,他毅然決定尋找讓自己更快樂的事業——到雲南栽種蘭花。
「我們都喜歡安靜,所以要找一個能養花、又安靜的地方。」經過多番考察,2010年,洪文山和妻子在玉溪排山營租下了一片地,栽培了1.8畝的精品蘭花。
洪文山對蘭花很是著迷,在他看來,栽培蘭花和做珠寶設計一樣,都是創造藝術,蘭園裡都是他精心培育的寶貝。「這株蘭花開出來像少女的臉。另外這株你看像什麼?」洪文山對蘭花品種和它們的習性侃侃而談,如數家珍。他結交了很多玉溪本地的蘭友,經常會相約賞花、品茗會友、交流心得。多年來,為了收集精品蘭種,他的足跡遍布各地,有時候是高價收購,有時候是以蘭易蘭。
在洪文山的蘭園裡,他精心培育了一株從臺灣帶來的墨蘭。墨蘭在春節前後開花,又名報歲蘭。
關於這個品種的蘭花,在中國的養蘭史上有一段佳話。1970年之後,在臺灣處於幽禁之中的張學良將軍一直與蘭為伴,傾心於種養蘭花,並常把自己比作幽禁之蘭。1993年在北京舉行的第三屆中國花卉博覽會上,張學良將軍委託世界蘭蕙協會會長黃秀球將一盆自己培育20多年並親自命名為「愛國號」的蘭花送給時任黨和國家領導人。
在洪文山眼裡,墨蘭寄託著張學良將軍對祖國的一片深情。洪文山從臺灣來玉溪時,便帶來了同一品種的蘭花精心培育,洪文山將它取名為「愛國」,同樣承載著他對祖國的赤子之情。
每年夏天雨水落地,雲南各種野生菌爭相上市。這時,洪文山和妻子便會帶上女兒,提著竹籮,到村後鳳凰水庫的山上撿菌子。妻子是雲南人,認識很多菌子。在妻子的帶領下,紅的、綠的、黃的,各種各樣的菌子讓洪文山和女兒大開眼界、盡享山珍美味。有時,見到不認識的菌子,他們會帶回家,讓村裡有經驗的老人幫忙辨認。「雲南的菌子太豐富了,自己採菌很有成就感,吃起來也特別香甜。」洪文山說。
洪文山說,小的時候,他的父親在臺灣的一座山上教書,那時只要雷雨天氣後,出門就可以撿到一種灰色的菌,當地人稱為「雞肉絲菇」,那菌子吃起來很脆很鮮,用來煮湯很是美味。
妻子李長慧的老家在普洱,那裡山清水秀,每年稻穀豐收時,洪文山夫婦都會帶上女兒回老家打稻子。在洪文山眼裡,雲南農村的生活充滿了樂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他們一家都很享受這種原生態的恬淡生活。
「我教女兒說閩南話,女兒教我說玉溪話。」在玉溪生活十年,洪文山逐漸融入了這座滇中小城,現在他不僅能聽懂玉溪方言,還能用玉溪方言和朋友們交流。
「我會帶女兒和我們一起種地,看蔬菜成長的過程。中秋節的時候,我會在房門外的碎石上鋪上一塊毯子,和妻子、女兒一起睡在上面,吃月餅、看月亮。」洪文山說,這十年來,玉溪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破舊的土房變成了新樓,村裡的道路越來越寬敞乾淨,蘭花基地外面的泥巴路也變成了水泥路。他一直很享受在大自然裡的生活,在自己的花棚裡安靜地生活,聽鳥叫、曬太陽。
妻子李長慧在蘭花大棚旁邊開墾出了幾塊菜地,除了種白菜、青菜等蔬菜,還種著從臺灣老家帶來的香料——九層塔,用手碰觸葉片,便會散發出濃濃的香味。
一家人其樂融融地享受著田園生活的同時,洪文山精心呵護著他從各地搜羅來的蘭花,也培植出不少他自己的獨有品種。他的蘭花事業在這塊土地上已經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洪文山的女兒在附近的一所小學上學,學習成績很好,還是班長,從家到學校沿著一條筆直的水泥小道步行5分鐘就能到達。「除了自己的蘭花生意或到城裡買必須的日用品,我們的日常便是在家裡的園子裡賞花、喝茶。」洪文山說,他和妻子都很享受這樣的慢時光,並陪伴孩子成長。
小學畢業後,女兒就要到城裡讀中學了。洪文山說,他和妻子正在城裡物色房子,房子要方便女兒上學,也要有適合蘭花生長的陽臺,讓蘭香和蘭緣能永遠伴隨孩子的成長,給一家人帶來永遠的快樂。(雲南省玉溪市臺辦楊春麗採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