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6月26日電 國臺辦主任張志軍25日抵臺參訪,與臺灣方面陸委會主委王鬱琦第二次正式會面,這是65年來大陸對臺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首次訪臺,備受關注。華文媒體表示,張志軍訪臺顯示大陸對於兩岸關係發展採取務實態度,坦然面對臺灣反兩岸服務貿易協議風波所顯示的疑慮與阻礙效應,以實際行動化解不利因素。此訪對兩岸關係發展必有幫助。與以往相比,如今大陸更重視臺灣人的心理。
香港《大公報》26日評論稱,「張王會」能夠順利登場,一方面,關鍵在於去年以來國共兩黨和兩岸雙方保持良性互動,相向而行,鞏固了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的共同政治基礎;另一方面,是兩岸主流民意迫切希望兩岸關係向前發展。雖然這幾個月兩岸關係出現了新問題和新情況,但島內大部分民眾依然歡迎和支持張志軍到訪。這充分說明了臺灣主流民意對兩岸交流仍持正面和積極的態度,不希望兩岸關係因一些風波而停滯不前。
不受反服貿影響 實現對話
香港《文匯報》26日援引報導稱,張志軍與臺灣方面大陸委員會主委王鬱琦二度正式會面,這是落實國臺辦和陸委會常態化聯繫溝通機制的重要一步,對於提升兩岸交往制度化水平、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走向新境界具有重要意義。
新加坡《聯合早報》26日報導,就在「張王會」舉行的同時,馬英九表示,在推動兩岸交流上始終非常謹慎,一步一步都走得非常小心。民調顯示,認為兩岸交流速度「剛剛好」的民眾仍佔多數,有44.8%,高於認為「太快」的31.3%及「太慢」的14.2%,顯示多數民意贊同推動兩岸交流的方向與速度。
臺灣《聯合報》文章稱,從細節看,雙方均有正面意義的「突破」,顯示兩岸事務部門負責人的常態化溝通機制,已累積出雙方初步互信的成果。
《中華日報》社論稱,兩岸事務高層級交流互動,在雙方都可接受的情況下做了一些適當的安排。無可置疑的,張志軍來訪寫下一項前沿性的紀錄,為陸委會與國臺辦高層日後互訪立下可行的機制。
美國《僑報》刊文表示,張志軍訪臺正意味著兩岸發展並不會受到近期臺灣反服貿風波的影響,國臺辦與陸委會建立機制正常化與制度性的溝通管道勢在必行。時代的趨勢與脈動終究還是會往前邁進。
重視臺灣人的心理
臺灣《聯合晚報》援引臺灣方面前安全部門秘書長、陸委會前主委蘇起表示,習近平主政後,大陸對臺政策採取主動做法,張志軍訪臺是重要的一步。分析指,習近平重視臺灣人的心理。
蘇起表示,習近平在福建工作過,更了解臺灣是怎麼一回事。張志軍此行,恰恰說明大陸比以往更主動。大陸現在是要來多了解臺灣、多接近臺灣。
臺灣《聯合報》26日文章稱,張志軍願意依約前來,顯示大陸方面不願見到兩岸關係停頓或倒退,希望藉由張志軍的來臺訪問,為兩岸關係注入推動的力量。
文章表示,張志軍來訪顯示大陸對於兩岸關係的發展採取務實態度,坦然面對臺灣三月反兩岸服務貿易協議風波所顯示出的對於兩岸關係的疑慮與阻礙效應,以實際的行動化解不利的因素。張志軍此次來訪,對於兩岸關係接下來的發展必有幫助。
《工商時報》社論稱,要呼籲臺灣各界掌握兩岸關係新一階段快速發展的機會,因應在習近平善意與積極的風格下,再創兩岸交流的歷史新頁。
張志軍傾聽之旅 深耕「綠地」收攏民心
「多維新聞」網站表示,有分析認為,從張此次參訪的臺灣縣市基層可以看出大陸對臺南部「綠地」(綠營執政地區)的重視,而這種重視將成為制定對臺政策時的重要依據,更好地促進兩岸發展。
《中央日報》網絡版發表評論《主流民意歡迎張志軍訪臺》稱,臺灣政治轉型後的二十多年來,主流民意一直以理性態度在做自己的選擇。根據民意調查指出,多數民眾歡迎張志軍訪臺,而「臺獨」團體企圖興風作浪,只是再度證明他們不符合主流民意。
《旺報》社論《迎張志軍 厚實兩岸社會互信》稱,張志軍抵臺灣訪問,這是大陸對臺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第一次訪問臺灣,是兩岸關係發展史的重要事件,毫無疑問,這次訪問對於兩岸關係未來發展必將會產生重要的影響。
文章稱,兩岸關係走到今天,終於呈現「輕舟已過萬重山」景象,實得來不易,看看當下、遠眺未來,挑戰依然艱巨,走過的足跡,歷經的泥淖,也都值得反思和警惕。最重要的關鍵應該是「互信的建立、強化與升級」。兩岸社會的互信更為重要。兩岸間的政治互信與社會互信,是要在一次次關鍵問題、關鍵事件上,透過堅定的信念與誠意才能夠真正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