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最小的國,國是千萬家,每個人的生命體驗都與家國緊相連。說到家國情懷,我們最早接觸並認知,是在我們的傳統詩詞中。那些詩人留下的優秀詩詞,從小便養成了我們每個人的家國情懷。
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說道:「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戰友之間這種共赴疆場,生死不離的情懷,穿過了千年的歲月,流淌至今。
中國是詩歌的國度,其中又以唐詩和宋詞最為璀璨。上學時期,我們在課本上便領略了唐詩中邊塞詩裡體現的家國情懷,每每讀來無不令人為之驚嘆和振奮。譬如:
王翰「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徵戰幾人回」的灑脫堅毅;王昌齡「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勝利決心;杜甫「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的灑脫從容;張為「向北望星提劍立,一生長為國家憂」的慷慨激昂,令狐楚「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擬回頭望故鄉」的深沉悽婉。
而詩歌到了兩宋時期,家國情懷更是成了傳統詩詞中的主旋律。其中以豪放派為主,北宋蘇軾和南宋辛棄疾為其中代表人物。
蘇軾在他的詞裡懷古懷今,抒發報國之志,如「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的激昂壯志;「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曠達心胸。
辛棄疾則在他的詞中懷念沙場和軍旅生涯,如「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裡他希望力挽狂瀾,重整河山的理想追求。
當然,除了上述所說的詩人外,還有很多表現愛國情懷的詩人,如陸遊的「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就表現了他報國之志未酬的悲憤與不甘。
即便是婉約派的掌門人李清照,也有陽剛之氣的詞作,「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可見其所向披靡,無所畏懼的人生姿態,這種浩然正氣,就應該長存於天地之間,令鬼神變色。
時光流轉,家國情懷不僅只是傳統詩詞中我們珍貴的文化遺產,更是我們所有人對國家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的集合。家國情懷,本就離我們不遠,從我們學習傳統詩詞那一刻起,就註定陪伴我們一生。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