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詩詞裡重逢家國情懷

2020-12-15 SZNEWS

◆月如鉤

中國的詩詞歌賦是一座高品礦,每一個中國人都是礦工,從牙牙學語開始,就不斷採擷、吸收,內化為我們的人文品格,固化為我們的中華基因。

劉建彪先生是一位勤奮的「礦工」。其勤奮外現為兩樣東西:一是每天早晨打卡一首詩詞,二是提筆著就《詩詞與家國情懷》。

正如「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好事」一樣,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是人情常態,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因此,劉建彪讓我感覺異樣。他的勤奮之外,更多的是執著,是對詩詞的真愛,是由內而外的歡喜。

一般認為,如此愛好古詩詞,致力於弘揚與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人,應該學的是中文,起碼是文科。劉建彪偏偏不一般。他本科畢業於浙江大學土木工程系,碩士研究生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計算機系。他不做碼農,卻深耕經典。在別人的瓜田李下,彎腰納履,舉手正冠,居然收穫滿滿。

風生水面,雨過留痕。捧讀《詩詞與家國情懷》,他的學術童子功,依舊會在框架結構和字裡行間,流露出理工科思維的痕跡。

劉建彪善於建模,他為每一首詩詞構建了一個非常好的場景。詩詞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滋潤著中華民族一直走到現在。但是,任何東西都需要有個時空坐標,否則容易迷失,更會產生隔膜。隨著時間的推移,作者逐漸隱身於歷史的深處,當時寫作的場景,甚至地理地貌都發生了變化,有的變化極大。山無陵,江水竭。冬雷震,夏雨雪,事如春夢了無痕。好詩好文能動人,關鍵是能與我們聯通不絕。如此的山阻水隔,時空變幻,動人的力量會極速衰減。因此,重構現場,讓人回到從前就具有變幻時空的力量。

劉建彪在他的書裡設置了一組完整的概念,重新再現了一系列場景。「詩詞遊歷示意圖」「詩詞心能量」「朗讀指數」「家國情懷名句」等的創設,讓人具有整體感。他解讀詩詞的萍蹤俠影,每一站都以時間為經、以詩詞為緯,標示出具體的地理位置,帶領我們走到歷史深處,走進當時的現場,把創作的背景交代得清清楚楚,讓我們去對詩詞本體進行一種個體的還原,這樣做給初學者是引導,對年長者也是一種啟發。

我國過去的詞話詩話,是對詩詞的鑑賞和批評,長處是片言中肯,簡練親切。不足之處是多數不成系統,理論分析也不嚴密。劉建彪的這本書,有意無意間在取長補短,力爭每一個章節都邏輯自洽,自成體系。我以為,這是劉建彪的詞話和詩話,別具一格。

《詩詞與家國情懷》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情感充沛,主題集中。世界上最美的文字是詩詞,人們心中最永恆的情感是愛國情懷。劉建彪將自己的筆力聚焦在「家國情懷」之上。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社會關係會逐漸充盈,所見之人會非常蕪雜,情感也會極其豐富。有兄弟之情、朋友之情、同事之情、夫妻之情,但在所有的情感之中,最讓人感奮的還是家國情懷。一個人沒有家國情懷,戰爭年代容易成為敗類,和平年代容易成為牆頭草,在全球化的當下容易成為無根的樹木。劉建彪在後記中說:「以詩詞為媒介,感受愛國志士對人民、對國家、對民族的滿腔深情。」有家國情懷的人不會被時間拋棄,有家國情懷的詩詞也會為我們歷久傳承。

這本書的創新點很多,感覺書中的插圖非常漂亮,製作的遊歷地圖也非常簡練。劉建彪在書中加了一個「朗讀指數」,我猜測,這是他的理工思維在起作用,也是他的人文情懷在起作用。「指數」這個東西,文科生肯定弄不來,原創應該還是理科生。理工男進入文化行業,很容易「撈過界」,文科生搞科研很容易讓人笑翻天。常言道:「男追女隔層山,女追男隔層紗。」文科男眼裡的理工科就是山,理工男眼裡的文科就像紗,所以我還是佩服理工科能追會跑。學理工的,左右自如,自然科學裡有自己的天地,社會科學裡有自己的地盤。所以得出一個結論:讀書縱有千般好,只有一件受不了,就是讀書讓人自卑。文理兩兩相較,也是我們文科生自嘆弗如的原因之一。

本書還有一個東西很有意思。劉建彪把自己幻化成中年禪師,與兩位詩詞達人「本本」和「空空」做詩詞遊歷之旅。禪師是劉建彪的夫子自道,本本是權威的典籍,空空則是代表著不斷探索的青少年讀者。禪師、本本、空空的三人行,加起來就是「禪本空」。我覺得,這個世界上空不是無,無也是另外一種有。我們的閱讀也是從無到有,從有到無的無限循環,才讓我們的思想和認識不斷升華。從「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每個人都要經過由書本到現實,從空到滿再到空的上升螺旋,這樣一步一步往前走,一時時的頓悟和漸悟,才成就了今日的我。三人行必有我師,禪師本是師,本本也是師,空空亦如師,突破自我的藩籬,穿越愛的形式,就能以詩詞為夜航船,達致家國情懷的彼岸。

「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萬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幾更時萬古千秋」,戲劇小舞臺表現古往今來大事件。一本書就是作者的舞臺,當您在吟誦經典詩詞的時候,感動您的情懷也許和千年前感動前人時是一樣的,在這一刻,劉建彪帶著我們跨越時空,實現一次次重逢,達到一個個高度。

相關焦點

  • 唐寧遠:端午詩詞裡的家國情懷
    端午詩詞裡的家國情懷文 | 唐寧遠端午歷來就是一個富有詩意和愛國傳統的節日,家國情懷是端午最美的文化底色,穿越雋永的古詩詞,赴一場千年之約,品一場文化盛宴,別有一番情趣。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字字血淚,句句哀鳴。「空惆悵,誰復吊沅湘?往事莫論量。千年忠義氣,日星光」元代舒頔讚嘆屈原心憂家國、情牽百姓、勇於探索的精神。
  • 蘇東坡詠月詩詞的家國情懷
    ■ 劉金祥 一代文壇巨擘雖然已作古千年,但他的拳拳赤子之心依然充滿溫情、熱度不減,其光耀千古的詩詞作品中溢於言表的家國情懷今人心生仰慕和敬意
  • 傳統詩詞中的家國情懷,真的離我們不遠!
    家是最小的國,國是千萬家,每個人的生命體驗都與家國緊相連。說到家國情懷,我們最早接觸並認知,是在我們的傳統詩詞中。那些詩人留下的優秀詩詞,從小便養成了我們每個人的家國情懷。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說道:「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 ​《詩詞與家國情懷 》講讀會及詩歌音樂朗誦會在蓮花北社區工作...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10月25日訊(記者 陳彬 通訊員 楊婷姻 )近日,「福田區第四屆文學精品有聲閱讀藝術節」之《詩詞與家國情懷》講讀會及 《詩詞與家國情懷》詩歌音樂朗誦會在蓮花北社區工作站成功舉辦。
  • 閎中肆外 國爾忘家——毛澤東詩詞中的家國情懷
    主講人:汪建新簡介:中國井岡山幹部學院教授、副院長,毛澤東詩詞研究專家。10多年來,專注於毛澤東詩詞的教學研究,著有《毛澤東詩傳》《毛澤東的詩人情懷》等,主講電視系列片《毛澤東的詩人情懷——閱盡人間春色》。2017年11月,人民網開設《汪建新專欄》,集中展示其毛澤東詩詞的研究成果。
  • 學生品讀詩詞 感受家國情懷
    深圳晚報訊 (記者 汪仕林 通訊員 甘利英 帥宛妤) 9月25日,「2020(第四屆)『大美中國·圓夢福田』中華詩詞節」詩詞推廣人進社區活動走進深圳市福田區梅山中學。深圳市作家協會會員、深圳市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溫秋圓以「古詩詞中的鄉愁」為題,通過古詩詞中表達鄉愁的意象、走進《蘇幕遮》裡的濃濃鄉情兩部分內容,與師生們解析古典詩詞的情感美,講述學習詩詞對人潛移默化的影響,引導學生們提升古典文學素養,注重心靈修煉。 「古典詩詞的魅力體現在許多方面。
  • 詩詞與肉,家國情懷,萬花筒式的文人──蘇軾
    一者為詩詞文化,一者是飲食文化。在一眾「飲者留其名」的風流人物中獨居風格。 又比如「書聖」王羲之,「畫聖」吳道子,他們都在各自領域裡獲得最極致的認可,可是一個人把幾個興趣愛好都做到了極致又是什麼體驗呢,讓我們來一起看看堪稱文化界的「文人萬花筒」蘇軾吧。
  • 「詩詞裡的傳統節日·端午」品讀家國情懷 「粽」享美好生活
    【詩詞裡的傳統節日·端午】作者:光明網袁晴槐幄如雲,榴花半吐,又是一年端午至。撫今追昔,古人今人都將這種美好願景和家國情懷落筆成文,藏於詩詞佳作當中,化作記憶,加以傳承。端午節小孩佩香囊,有避邪驅瘟之意。蘇軾《浣溪沙·端午》寫道:「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人們以五彩絲線系手臂,名之為長命縷;胸前佩掛符籙,以避災邪。
  • 二十句經典愛國詩詞名句,感古人厚重家國情懷
    本文梳理20句經典愛國詩詞名句,感受古人深沉的家國情懷。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屈原《國殤》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零丁洋》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徐錫麟《出塞》一寸丹心圖報國,兩行清淚為思親。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裡的「家國情懷」
    【核心】國家 社會 家庭和個人成為一個共同體在中國,說不完道不盡的,正是家國情懷。史書萬卷,字裡行間都是「家國」二字。《大學》有云:「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這段論述將國家、社會、家庭和個人串連成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奠定了國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德理想和行為準則。
  • 南唐國君李煜最經典的六首詩詞,來品一品他詩中的家國情懷!
    在他的詩詞裡,看到最多的就是家國情懷,今天我們就來品一品他詩中的家國情懷!這首詞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煜的絕命詩。相傳他寫下這首詞以後,宋太宗以為他有興國的想法,於是就派人賜藥酒將他處死了。李煜原是一國之君,也正是亡國才成就了他在千古詞壇中的地位。他寫這首詞的時候,正是家國破碎之時,自己也被俘了。
  • 中國人的家國情懷
    這次疫情,除了前方一線醫護人員與軍民共同戰疫情之外,舉國一致,許多人宅在家裡。有的練習繪畫,有的撰寫文章,有的研究學問,有的讀書悟道,等等。其中大家都想到了家國情懷這個詞。家國情懷詞典是這麼解釋的,所說的「家國情懷」,其概念是多層次的:家國情懷起源於士大夫的人文信仰和人文精神,是古代知識分子階級優越性的自我標榜,具有狹隘性。同時,家國情懷在形成過程中,與儒家思想的三綱五常、宗族倫理、個體意識是密不可分的,是經歷了戰爭失敗、骨肉分離、國破家亡之後傷痛思維的沉澱。
  • 家國情懷時時在
    在庚子年的這場席捲全球的新冠疫情裡,中國人夜以繼日抗擊疫情,讓我們看到了那曾讓人熱血沸騰熱淚盈眶的家國情懷,原來中國人的家國情懷早已融入了血脈,不善於訴說。國家英雄鍾南山那濃濃情懷,藏在年逾八旬的老人捐出的那一疊泛黃的積蓄裡,寫在一批批青年醫護工作者不計報酬、不論生死的請戰書裡,這種愛與情懷融入在小學生一張張繪聲繪色的戰役手抄報裡,這種愛與情懷更體現在每一個中國人宅在家裡不出門
  • 端午品詩 感悟習近平的家國情懷
    作為五千年歷史長河中沉澱下來的民族精神裡最核心的一部分,愛國主義精神激勵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奮發前行,匯聚起一個國家最為持久的追夢力量。千百年來,端午節與端午文化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端午」二字也已成為傳承、弘揚、激發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感的載體。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多次引用古文詩詞闡述家國情懷。
  • 家國兩相依——中國人的家國情懷
    如果「家」與「國」在時間上的相連只是一個美妙的巧合,那麼在文化上的牽連則是一抔悠久的情懷。中國人的家國情懷是如何形成的?為何能成為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一脈相承的價值理念?本報就此對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史教研部教授、中國史教研室主任王學斌。家國情懷可溯源至西周時期的分封制記者:中國人有深入到骨子裡的家國情懷,它是如何形成的?
  • 古詩文中的家國情懷:繁霜儘是心頭血,灑向千峰秋葉丹
    中華古代詩詞,似星光浩繁,如日月奪目,其中不乏表現家國情懷之名篇。重拾傳統文化,吟誦歌賦詩詞,我們不僅能感受到古人將國家存亡置於最高地位的情懷,也能感受到古人將個人命運與國之統一緊緊相連的胸襟。
  • 南宋詩詞的家國情懷與金戈鐵馬
    當金兵的鐵騎踏破了北宋的歌舞昇平,靖康之變後,南宋的詞壇便充滿了濃厚的家國情懷和鐵馬金戈的軍武氣象。 李清照在家庭變故和靖康之變,隨著南遷的隊伍顛沛流離,面對國破家亡、無依無靠的困境,內心充滿了「尋尋覓覓、悽悽慘慘」的悲切之情。
  • 端午節,感知習近平金句裡寄意深遠的家國情懷
    端午節,感知習近平金句裡寄意深遠的家國情懷 2020年06月19日 14:36:00來源:央視網 這一天,人們紛紛紀念屈原,在思接千古的家國情懷中積蓄前行的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曾在不同場合多次提及屈原,並引用屈原詩歌中的名句闡述思想,寄意深遠。今天,讓我們重溫習總書記平實的話語,來一場感受中華文化深厚底蘊的尋「根」之旅——去找尋古人精神與當下需求的連接點,感受中華民族傳統風骨中的愛國主義精神,思考民族精神的傳承、發展與創新。
  • 夜讀|沙土中的家國情懷
    主播讀經典,陪您說晚安,各位好,這裡是閃電夜讀,我是夏津縣融媒體中心主播遲馳,今天和大家分享遲磊老師的《沙土中的家國情懷》。沙土中的家國情懷文/遲磊詩人艾青這樣說過:「為什麼我的眼中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的深沉。」
  • 詩意清明丨山河無恙 如你所願 主播小朱帶你走進詩詞裡的家國情懷
    本期誦讀人小朱帶你感受革命烈士詩《把牢底坐穿》裡的家國情懷。清明是慎終追遠,清明是家的感恩、國的思念,家國情懷也寄托在不能忘卻的紀念裡。「為人民利益活著,無尚光榮。為人民利益而死,死而永生。」不能忘卻的,是中華民族豐碑上那一串串閃亮的名字。《把牢底坐穿》· 何敬平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難,我們願——願把這牢底坐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