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撒哈拉沙漠》名言

2020-12-13 蝴蝶清風

三毛曾說過:「一個人至少擁有一個夢想,有一個理由去堅強。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裡都是在流浪。」於是,她去了撒哈拉沙漠。

三毛的作品很真實,沒有太多的修飾,展現的都是生活的原貌,是夫妻日常的柴米油鹽醬醋茶。

她的經典名句有很多,下面我們來欣賞幾句吧。

1,我笑,便面如春花,定是能感動人的,任他是誰。

2,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沙漠;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落一滴水,於是形成了大平洋。

3,一剎真情,不能說那是假的。愛情永恆,不能說只有一剎。

4,好孩子,刻意去找的東西,往往是找不到的。天下萬物的來和去,都有他的時間。

5,世界上難有永恆的愛情,世界上絕對存在永恆不滅的親情,一旦愛情化為親情,那份根基,才不是建築在沙土上了。

6,愛情,如果不落實到穿衣、吃飯、數錢、睡覺這些實實在在的生活裡去,是不容易天長地久的。

7,臉上的笑容像草莓冰淇淋一樣在陽光下融化著。生命的過程,無論是陽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嘗嘗是什麼滋味,才不枉來走這麼一遭。

8,撒哈拉沙漠是這麼的美麗,而這兒的生活卻是要付出無比的毅力來使自己適應下去啊!

9,我想,來了沙漠,不經過生活物質上的困難,是對每一個人在經驗上多多少少的損失。我慢慢地說。

10,分析起來,這種對於異族文化的熱愛,就是因為我跟他們之間有著極大的差異,以至於在心靈上產生了一種美麗和感動。

相關焦點

  • 三毛:行走在撒哈拉沙漠裡的深情
    僅僅是因為看到一張撒哈拉沙漠的圖片,感覺似乎自己曾經是屬於那片土地的,心中湧起一種淡淡的鄉愁。因為這個緣故,就義無反顧的勇敢的出發了。熱愛她的荷西為了追隨她,也就陪著她一起闖入了撒哈拉沙漠那個神秘的世界。撒哈拉沙漠,集結了三毛一生浪漫的情結。這個臺北女子,如同她腳下走過的千山萬水,充滿了謎一樣的故事。
  • 三毛的《撒哈拉沙漠》
    我是從一本刊物上知道臺灣知名作家三毛的死訊的,而且同期一起刊發的是她給著名作家賈平凹的信,而賈平凹也寫了《哭三毛》一類的文章,藉以祭奠三毛的不幸離世。我說三毛不幸離世,是基於這麼多年我看到的關於三毛死因的資料的總結,三毛行為不和眾人同,讓她的家人不理解,她的朋友不理解,她一生都在尋找志同道合的人,可惜,荷西也不幸離世,她在這個世界上就如同行屍走肉了。
  • 可愛的三毛在撒哈拉沙漠的故事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記錄了三毛與荷西在撒哈拉沙漠中美好的婚姻生活故事。同時也記錄了三毛在沙漠中與形形色色的撒哈拉威人相處的感人故事。三毛在沙漠中的生活雖然充滿了不盡人意的地方,但是在三毛的眼裡把這種殘缺的生活看成了一種完美。
  • 《撒哈拉沙漠的故事》,三毛的沙漠情
    三毛,原名陳平,是自己改的名字,由於父母給起的名字太難寫,年少的時候叛逆,初中時經常逃課,高中畢業後,已經讀完了市面上流行的書籍。她是無數青年學生眼中的奇女子,足跡遍布世界各地,最鍾情與撒哈拉沙漠,本書是三毛最受歡迎的作品,徵服了無數讀者。
  • 三毛的最愛:撒哈拉沙漠
    特別是像撒哈拉這樣,名聲在外、風景迷人、人跡罕至的地方。 許多年前,一位奇女子,走進這片風塵滾滾的撒哈拉,留下了《撒哈拉的故事》。從此,整整一代人都對撒哈拉產生了一種如鄉愁般莫名的思念。萬般感慨,只為圓青春記憶裡的一個夢!因為三毛,去一次撒哈拉!,三毛曾說「我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我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下一滴水」,於是形成了太平洋。
  • 《撒哈拉沙漠》丨冥冥之中,是沙漠選擇了三毛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最大的沙質荒漠,面積約906萬平方千米,位於非洲北部。該地區氣候條件非常惡劣,是地球上最不適合生物生存的地方之一。作者三毛,其實我更願意稱她為旅行家。感謝這些鄰居,我沙漠的日子被她們弄得五光十色,再也不知寂寞的滋味了。三毛的行為有時候不被撒哈拉的居民認可,她喜歡一切沒有接觸的事物。
  • 《撒哈拉沙漠》:三毛用熱情點燃了沙漠的荒涼
    三毛不是《三毛流浪記》中的三毛。她是一個瘦弱的東方女子,曾經走遍了54個國家,西班牙、德國、 撒哈拉、南美、新疆……《撒哈拉沙漠》記錄了她和丈夫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生活的點滴。一片沙漠,白天似火烤,夜晚如冰凍。三毛卻有聲有色地打發著漫長而苦悶的悠悠歲月。
  • 跟隨三毛的足跡,尋找撒哈拉沙漠的美
    相信很多人對三毛並不陌生,那些喜歡三毛的人,一定知道一本書,它就是《撒哈拉的故事》。有些人可能初高中就讀過了,有些人可能二三十歲才把它當作睡前讀物來讀。不同的生活經歷,不同的人們,從中也會感悟出不同的道理。
  • 三毛與荷西:撒哈拉沙漠的悽美絕戀
    歡迎大家點擊關注,更多故事等你來看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三毛《撒哈拉的故事》《撒哈拉的故事》講述的是三毛和她的丈夫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生活的一段難忘回憶,裡面有她和丈夫之間的生活瑣事,有當地的民俗民風等等。
  • 從《撒哈拉沙漠的故事》中重新認識三毛
    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下一滴水,於是形成了太平洋。---《撒哈拉的故事》三毛每個人一生下來被分到的苦難都是不一樣的,面對生活中的未知數和困難,我們該如何做?三毛通過她在《撒哈拉的故事》這本書告訴我們,生活總會有這樣那樣的不易,總是不斷上演著得到、失去、相聚、離別、開心、難過,這是生活的真實模樣,我們無需花費時間去糾結一些沒有意義的事情,只需要盡力讓自己輕鬆、自在地過好當下即可,這是三毛的大智慧。《撒哈拉的故事》是臺灣作家三毛第一部出版的作品集,於1976年5月正式出版。
  • 撒哈拉沙漠中的橄欖樹,三毛與抑鬱症
    三毛是知名女作家,我曾經讀過她很多作品,為她筆下所描寫的異國風光,跨國戀情,撒哈拉大沙漠而吸引。再後來,了解到她的童年,其實也是非常不幸和曲折的,三毛小時候比較偏文科,數學不好,經常考零分,後來她發現數學老師總喜歡考課後的習題,就背了習題,結果連考了幾個一百分。
  • 撒哈拉沙漠:三毛的生活並不富有,卻讓我愛不釋手
    三毛在——《撒哈拉的故事》中說:生命的過程,無論是陽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嘗嘗是什麼滋味,才不枉來走這麼一遭!世界上沒有第二個撒哈拉沙漠了,世界上也沒有第二個三毛,也沒有了那專屬於三毛的浪漫情懷。01撒哈拉沙漠並沒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詩情畫意,它擁有的只有一望無際的浩瀚、原始、貧困、落後,仿佛與世隔絕,白天熱,晚上冷。撒哈拉沙漠是一個完全脫離文明的地方。閱讀《撒哈拉的故事》之後,許多人被三毛和荷西的愛情所感動。
  • 三毛《撒哈拉沙漠》:美麗的靈魂,終究會相遇
    撒哈拉沙漠由著名作家三毛所創作,三毛曾經學過畫畫,遵循內心的想法和情感,中途輟學出國,去了西班牙學習,經歷了很多段感情,波折的一生,不平等的心,最後還是在西班牙和荷西結婚,後因為荷蘭意外去世,三毛悲痛的離開了小島,定居臺北,三毛一生感情複雜難猜,這也和她小時候的性格有關,好不容易遇上了荷蘭
  • 非洲遊記:摩洛哥,走進三毛筆下的撒哈拉沙漠
    來非洲之前,其實還是盼望見到如同紀錄片中那樣的遼闊稀樹草原以及無數的野生動物,然而到了被稱作北非花園的摩洛哥王國,才發現這片地中海與撒哈拉沙漠交融的神奇土地卻處處充滿著奇妙的風情——神秘、神奇、多元、多彩、浪漫、迷離!特別是深入到世界上最大的撒哈拉沙漠邊緣,似乎便觸碰到當年三毛追尋青春和愛情漂泊流浪的縹緲記憶!
  • 三毛的《撒哈拉沙漠》:有趣的生活,不一樣的情懷
    我從未去過撒哈拉沙漠,但看了三毛的《撒哈拉沙漠》之後,便會有些嚮往,對於這個整日在鋼筋混泥土搭成的高樓大廈間穿梭,等待一輛輛車從身邊過的時間比穿過馬路的時間還要長的我來說,想想廣闊無垠的沙漠,是件多麼愜意的事!連擁擠的心房似乎也跟著寬廣起來!
  • 作家三毛:我在撒哈拉沙漠痛快地活過
    在數次的心碎和逃離之後,她選擇去往承載著前世鄉愁的撒哈拉。這一次她找到了自己的歸所。02「不記得在哪一年以前,我無意間翻到了一本美國的《國家地理》雜誌,那期書裡,它正好在介紹撒哈拉沙漠。我只看了一遍,我不能解釋的,屬於前世回憶似的鄉愁,就莫名其妙,毫無保留地交給了那一片陌生的大地。」
  • 三毛一生痴迷的遠方——撒哈拉沙漠,流浪者的天堂
    撒哈拉,上世紀曾是西班牙殖民地。與傳統的歐美帝國一樣,上世紀西班牙在本土之外尤其是非洲地區有著面積廣闊的殖民地,包括撒哈拉、摩洛哥、幾內亞。著名臺灣作家三毛一生漂泊,最起初嚮往的地方便是人煙稀少的撒哈拉沙漠。
  • 最難辦籤證的國家之一,對中國免籤了,尋夢三毛筆下的撒哈拉沙漠
    而關於摩洛哥呢,不得不提到一個,就在咱們華人世界,那可以說是如雷貫耳,無人不知的一個奇女子就是三毛。三毛就已經出門去週遊世界了,而且還把自己豐富多彩的旅行,遊歷奇妙生活寫成書了。三毛在撒哈拉的日子,其實過得挺艱苦了,開始缺吃少穿的連水都沒有,但是三毛用自己的生花妙筆把這個物質的艱辛給描繪的生動有趣。真的是讓咱們這些沒見過世面的粉絲兒,那叫個崇拜啊。每一個文藝青年都能記得三毛的名言警句就是,我每想你一次天空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三毛說的那片撒哈拉沙漠現在屬於哪兒呢?現在屬於摩洛哥的。
  • 讀三毛《撒哈拉沙漠的故事》有感
    因老師要求學生讀三毛寫的撒哈拉沙漠的故事,為兒子買了這本書,兒子讀完,順手放在床邊,被我隨手拿來閱讀。三毛似乎是一個與我久未有消息的老朋友,既熟悉又陌生,記得年輕時三毛給我留的印象並不好看,所以看到兒子在我身邊讀三毛寫的另一本書時不由說:「知道三毛長得什麼樣嗎?瘦瘦的,眼睛不大,長得不算漂亮。」為了證實我說的正確,在電腦中搜出三毛的照片,才發現三毛是這麼有韻味的女子。兒子湊到跟前看了說:「三毛長得這不很漂亮嗎?」
  • 三毛——「撒哈拉之夢」
    1973年定居西屬撒哈拉沙漠和荷西結婚。1981年回臺後,曾在文化大學任教,1984年辭去教職,而以寫作、演講為重心。1991年1月4日在醫院去世,年僅四十八歲。三毛旅行和讀書是她生命中的必不可少的部分,踏上廣袤的撒哈拉,追尋前世的鄉愁,和荷西結婚,在三毛的內心深處,撒哈拉沙漠是夢中情人,是不能解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