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旅客在乘坐一些國內航班時,明顯感到飛機上餐食出現了縮水。有的航班原本有多種餐食可選,現在只有一個三明治。一些航班也不再有乘務員推著推車提供多種飲料選擇,取而代之的是一瓶礦泉水。有航空公司回應,部分航班餐食縮水是出於安全考慮。航食縮水是否會成為新常態?如何在確保安全的同時,也能保證旅客的乘機體驗呢?
8月28日上午,幾名旅客乘坐國航CA1350次航班從長沙飛抵北京,都感到了機上餐食的縮水。他們表示,這次的航班上,早餐只提供了一個三明治、一瓶礦泉水和茶水。而在以前,相同時間段的航班會供應粥及牛角包等主食,飲料也有汽水、果汁等作為選擇。
陸女士乘坐從上海飛往北京的MU5109次航班,8月28日下午抵京。她說,飛機上雖然提供了午餐正餐,但是飲料推車裡卻只有瓶裝礦泉水。如果提出礦泉水以外的飲料需求,也只有茶水,沒有果汁等飲品提供。
王女士同樣在8月28日上午搭乘的國航CA1858次航班,乘坐的是公務艙。她回憶,機上的早餐與之前的基本一致,提供了三明治、可頌麵包、水果、布丁。 但是飲品相比之前的咖啡、果汁等,這次只給了一瓶礦泉水。
在短途航班上,航食的縮水主要體現在飲品方面。易先生乘坐國航CA1570次航班從青島抵京,他說,自己經常乘飛機往返北京和青島,之前這條航線的航班有乘務員推車發放飲料,提供汽水、果汁等多種選擇。然而現在只給一瓶礦泉水,並且是在乘客上飛機前,就放在座椅前方的口袋裡了。飛行過程中,乘務員不再分發飲料。
飛機上提供多種飲料選擇/網絡圖片
航食縮水並不是所有國內航線都存在,一些相對長途的航線上,旅客們覺得航食縮水並不明顯。幾名旅客8月28日上午乘坐深圳航空ZH9101次航班從深圳抵京,他們表示,飛機上的餐食沒有明顯變化,當天的航班提供了早餐,分冷熱餐盒,有包子、麵條,還有一些點心。
同樣是較遠航程,小張在北京上大學,一個多月前,他放暑假乘坐東航航班回昆明,8月28日從昆明再次乘坐東航航班飛抵北京。小張對比兩次航班的飛機餐,返京的午餐正餐他吃了牛肉麵,航食中還配有麵包和一些小食,飲料也是乘務員推車分發,並提供多種選擇,和離京航班的航食配置基本一致。
記者採訪近30名旅客發現,發生航食縮水的航班主要集中於飛行時間在2小時以內的航線。飛行時間超過3小時的航班,旅客沒有感受到明顯的航食縮水。
8月19日,國航在其官網發布公告,表示受飛行航路特點和雷雨季節影響,出於安全考慮,對部分航線的客艙服務內容和服務程序進行了調整。其中包括在實際飛行時間不足70分鐘的航班上,只配備小瓶瓶裝飲料;在實際飛行時間70分鐘到120分鐘的航班上,經評估後確認無法在著陸前40分鐘完成餐食發放與回收的,餐食種類將調減為一種或使用無需回收的餐食呈現方式;頭等艙、公務艙餐食調整為一次性全部提供。
針對航食縮水的問題,記者分別向國航、南航、東航提出採訪申請。國航表示,除已發布的公示內容,沒有更新的回應。截至9月3日記者發稿前,南航、東航沒有就此事進行回應。
2012年10月,民航局曾頒發《關於加強客艙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見》,其中要求在飛機起飛後20分鐘和落地前30分鐘,客艙乘務員不得從事與客艙安全無關的工作,只能履行安全職責。也就是說,按照現行規定,飛機從起飛到降落,如沒有特殊情況,乘務員有至少50分鐘不能提供涉及安全之外的服務。
今年7月12日,加拿大航空一架客機從加拿大多倫多飛往澳大利亞雪梨,在飛行途中發生劇烈顛簸,導致35人受傷;8月15日,一架全日空航空客機從日本羽田機場飛往北京,在飛行接近北京時發生劇烈顛簸,導致2名乘客和2名乘務員受傷。資深機長陳建國表示,近期發生多起因顛簸導致的乘員受傷事件,促使航空公司更加嚴格執行民航局的安全規定。
陳建國說,飛機起飛、降落期間,遇到氣流顛簸的可能性較大。國內航班大多飛行時間不足三小時,去除民航局規定的約50分鐘不能提供安全以外客艙服務時間,機組剩餘服務乘客的時間非常有限。特別是回收餐食過程,一旦出現拖延,就與飛機降落期間可能遇到的氣流顛簸衝突,帶來安全隱患。簡化餐食和服務流程,的確有利於安全。未來,航空公司也將更加注重安全,特別是一些飛行時間較短的航線,執行安全規定將越來越嚴格。
北京航空法學會常務副會長張起淮說,在消費者購票前,機票價格是經過物價部門審核的。航食縮水或取消,航空公司的經營成本會發生變化。根據我國《物權法》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應當公示航食縮水前後航食成本在機票價格中所佔比例,航食縮水後應對差價進行扣除。同時,在調價過程中,應召開聽證會或向社會公示,聽取消費者的意見和建議,保障消費者權益。
今年7月,民航局在其官網發文表示,正在修訂《中國民用航空旅客、行李國內運輸規則》,擬刪除關於空中餐食的相關條款,航空公司可根據市場需求自行決定是否在航班上提供餐食服務。《航空知識》主編王亞男說,我國民航業市場化水平越來越高,航空公司一方面要重視安全,另一方面也應積極應對變化,兼顧旅客乘機體驗。
第一,航空公司應當對旅客盡到告知義務,通過官方渠道或在旅客購票前,告知旅客即將乘坐的航班可能發生的航食變化,不要讓旅客感到措手不及,從而影響乘機體驗。
第二,航空公司應積極應對變化,在航食包裝等方便進行改良,如引入品種豐富的小包裝飲品、可壓縮食品包裝等,在不影響飲食品類的前提下,簡化餐食發放和回收流程。
飛機從滑行到起飛,再到降落,通常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航食縮水,給人的第一反應是不悅的。可是當明白了這背後的安全原因,孰輕孰重,相信大家心裡都有桿秤。推車、餐盤,這些輔助服務的用品,在飛機劇烈顛簸過程中很可能成為傷人的「兇器」。不過,確保安全和提升乘客的乘機體驗,並不矛盾。隨著民航安全要求的提升,也許正是一個契機,將推進航班服務的進一步發展。
記者 賈天陽 / 編輯 任雪嬌 / 主編 程豔
原創稿件 轉載請聯繫授權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關注後留言提供新聞線索
···
北京交通廣播FM103.9
《1039新聞早報》每天6:30播出
《交通新聞》每天7:00、15:00播出
《交通新聞熱線》周一至周五7:15播出
《今日交通》周六、周日7:15播出
熱線電話6515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