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富有四海,皇宮裡為什麼不建廁所?古代的皇宮沒有廁所,幾千人的內急如何解決?
在日本的官方機構中,有個名叫「官房」的,是日本內閣所置的行政機關,負責整理閣議(內閣會議)事項、內閣的庶務,以及對各部門的施政作出總合調整。以內閣總理大臣為主任,內閣官房長官(兼國務大臣)統括事務。內閣官房長官相當於政府秘書長。首相外訪時,代理首相職位,是日本內閣中首相以下最重要的閣僚位置。
其實,在清朝,「官房」是個很汙的詞,就是帝後們使用的馬桶。日本人那麼熟悉中華文化,為何將自己最重要的機構命名為官房,實在令人費解(也許是翻譯的問題)。
另外,還有一個令人費解的事,人有三急,皇帝那麼有錢,宮中為何不建廁所,而靠馬桶應急?這就要從硬體建設上找原因了。
古代的廁所其實非常簡陋,許多地方稱之為茅坑。所謂茅坑,就是在家旁邊挖個坑,再搭個簡單的草棚遮雨擋羞,就齊活。坑中的糞便積聚到一定程度,就用來澆地,廢物利用,一舉兩得。但是,這樣的芧坑,招蠅惹蚊,天氣一變就臭氣燻天。
在現代的抽水馬桶等先進廁具發明前,男人們大多是蹲茅坑,女人則躲在閨房裡坐便桶。幾千人往來的皇宮,得要修建多少個芧坑才可滿足眾人所需啊?同時發起臭來,那皇宮還有何神聖可言?
由此推彼,皇宮不建廁所,其實很好理解,因為在古代,城市的地下排汙系統並不完善,更沒能接受到先進的「化糞池」理念,如果在故宮建大量廁所,就需要挖大量地下溝渠排汙。故宮居住的人這麼多,沒幾天只怕溝渠中排洩物的味道就會瀰漫整個故宮。正是有鑑於此,皇宮中才沒有修建廁所的。
活人不能讓尿憋死,沒有廁所的皇宮,宮中的人們還是人方便的,於是,就只能人工服務了——那些乳香者,就是最早的「鏟屎官」了,他們的職責就是負責收集糞便並運送出城去。
故宮裡的人,在沒有廁所的前提下,使用的是專用廁所器具。這些器具包括馬桶、便盆、恭桶、凳子等等。皇宮裡的等級不同,所使用的器皿也不同。清王朝時期沿用前明習慣,皇宮內大小便均用馬桶解決,而皇帝、皇后和嬪妃用的馬桶稱為「官房」。「官房」就等同於「流動廁所」,皇帝走到哪兒,太監們就將官房抬到哪兒。
而皇帝小便用的叫「虎子」(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夜壺」), 其來緣來自於當年李廣曾經射死過一隻老虎,射死老虎後就製作了一個像老虎頭一樣的尿壺來使用,於是後來把稱之為「虎子」。帝使用的「官房」「虎子」都由專門太監進行保管,肯定不能放在寢宮裡,但各處空房裡都要備著。而皇帝一有急要馬上就要弄來,否則便是欺君之罪。據史書記載,皇帝在小便的過程中,容器不是直接放在地下,而是有一個服侍人員端在手裡的。
作為晚清最有權勢的女人,得食人間煙火的慈禧太后,入廁拉粑粑之事也得親自完成。據宮女們的回憶,我們可以還原一下慈禧太后一天的經歷:慈禧太后一般是早晨四、五點鐘起床,梳洗完、用早點、吸足煙,然後穿戴整齊由宮女太監伺候著去養心殿接見王公大臣(稱「叫起」),大概兩個小時左右。回來後,換過衣服,吃個點心,喝碗茶,吸兩管煙。這時,慈禧太后就要上廁所了。
於是,慈禧的「官房」就要隆重出場了。慈禧用的「官房」,那真真切切是件國寶。慈禧用的"官房"乃檀香木雕刻而成,外形是一條大壁虎,四爪落地恰成四腿底座。壁虎肚子鼓鼓的活像一個大葫蘆,正好是官房的肚子。尾巴緊緊地捲起來,尾稍則折回來再和尾柄相交,形成一個八字,極巧妙地成了官房的後把手。壁虎頭翹著向後微仰,嘴微張一條縫,縫內正好銜著手紙,兩眼鑲著紅寶石。壁虎的肚子裡,放有香木細末,幹松蓬起而散發著清香,便物落下,立即被香木末包起來,根本看不見髒東西,也不會有什麼惡氣味。
慈禧一說傳「官房」,立刻就有幾個宮女行動起來,各有各的差事。一個去傳專伺候官房的太監,太監把用黃雲龍套包著的「官房」恭恭敬敬地頂在頭上,送到寢宮門外,請跪安(因頭上有官房沒法磕頭),然後把黃雲龍套迅速打開,請出「官房」來,由宮女捧進更衣室。在這片刻的工夫裡,慈禧便已經寬衣解帶了。第二個宮女趕緊去取油布,把地面鋪起來,約二尺見方。每次都用油布把地遮上,把紙放在壁虎的嘴上。慈禧使用「官房」時,常用手紙逗著大壁虎玩。
等一切完畢後,「官房」由宮女捧出寢宮。在寢宮門外伺候的太監,垂手躬身恭候著,雙手接過「官房」,再用黃雲龍套裝好,頭頂回去。之後,太監清除髒物,重新擦抹乾淨,再填充香木末備用。看看,慈禧拉個粑粑就像完成一項儀式似的,坐在那裡如果不認真地拉幾下,還真對不住那些忙前忙後的宮女太監。
其實,這樣的待遇一般人是享受不了的,眾目睽睽之下,誰能拉得出來啊?但是,慈禧們就能,因為,他們一生下來,衣食住行都是在別人的照顧下進行的,所以,即使是如此隱私的個人私事,遭人「圍觀」,也就是正常之舉了。
而大臣與太監們,為了減少內急之數,以免聖前失儀,當班前往往是不敢吃、不敢喝,即使有了便意,也只能憋著。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