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8年,一場明治維新席捲日本各行各業,其中軍隊受到的影響最大,不僅定下了陸軍與海軍互坑互立的基調,同時也完善了近代軍隊的福利制度,按照軍隊發放不同級別的薪水。
到了二戰時期,日本已經成為亞洲範圍內最強大的國家,那麼當時日軍的月薪水平如何呢?
圖為2010年,二戰舊日本陸軍與現今陸上自衛隊的月薪對比表,最高級別的陸軍大將月薪550日元,按照購買力相當於2010年的191.6萬日元,相比之下陸上幕僚長的月薪為59.3萬日元,前者是後者的三倍多;最低級別的陸軍二等兵月薪6日元,按照購買力相當於2010年的2.08萬日元,而對應級別的二等陸士的月薪為16.3萬日元,前者只有後者的八分之一。
日軍高層的薪資水平遠遠超過今天的自衛隊高層,而底層士兵的薪資水平又遠遠低於今天同級別的自衛隊士兵。換句話說,二戰時期日軍薪資的跨度比今天更大,軍銜越高,拿到的薪水也就越多。
接下來說一說實際購買力,昭和十九年(1944年),一個豆沙麵包的價格為5錢(在日元體系中,1錢=0.01日元),一塊豆腐10錢,一百克牛肉46錢。
如果想要過上天天吃牛肉的生活,一個月要花費13.8日元,也就是說至少也要達到陸軍伍長(士官)才有可能。對於月薪只有6日元的二等兵來說,扣除其他方面的開銷,能夠用來買肉的錢少得可憐,他本人還能在兵營裡定期開葷,而家人不一定能吃到肉食。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一瓶一級日本酒的價格為12日元,一瓶啤酒的價格為2日元,而大學一年的學費為350日元(文科生),都不是底層士兵可以消費的東西。
據統計,1937年日本發動918事變時,1日元等於今天的9000日元;而到了1946年日本戰敗之後,1日元僅相當於今天的40日元,通貨膨脹非常嚴重。
對比一下同時期的美軍工資,圖表中的7th代表最低級別的二等兵,月薪50美元;而1st代表士官長,月薪138美元。美軍的標準是每三年上調5%的工資,也就是說如果在二等兵位置幹了12年,月薪就能從50美元漲到57.5美元。
當然,當了12年兵還是最低級別的二等兵,其實比成為軍官還要困難。
接著說說購買力,當時美軍的「續命神藥」——可樂的價格為5美分/瓶,橘子汁10美分/瓶,火腿雞蛋25美分/個,牛排1美元/片,而且更重要的是,美國的物價很穩定,不像日本那樣年年通貨膨脹。
由此不難看出,戰爭對於物價的影響是極為深遠的,日本戰敗之後,金融體系徹底崩塌,導致物價飛漲,其嚴重情況甚至超過了經濟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