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慰安婦資料館修訂二戰日軍慰安所地圖

2020-12-13 中國經濟網

日本慰安婦資料館修訂二戰日軍慰安所地圖 涉及23個國家地區

海外網12月23日消息,在位於日本東京都新宿區的「女性戰爭與和平資料館」內,展示了很多有關日軍二戰慰安婦問題的資料。最近,該館時隔10年修訂了記錄戰時日軍設置慰安所所在地的「日本軍慰安所地圖」,並在其官網上正式發布。

據日本《朝日新聞》網站23日報導,「女性戰爭與和平資料館」是日本首家收集戰時性暴力受害與加害資料的慰安婦資料館。這份修訂後的慰安所地圖,共發布了來自23個國家及地區的數千份數據。

據了解,該資料館於2005年8月開館,收集了二戰慰安婦受害者與加害士兵的證言、專家證言以及天皇、軍部和日本政府的責任、慰安所地圖、從日本教科書中消失的慰安婦記述等。此外,資料館還收集了大量有關慰安婦研究的書籍。

其中,由歷史研究者製作的「日本的戰爭責任資料中心」,在二戰日本兵的回憶錄中收集了有關慰安所的記述及原慰安婦的證言等,於2009年製作出了最初的慰安所地圖,並在官網上進行展示。

此後,2016年加入的志願者們又追加了最新的研究,並花費了3年半的時間更新了相關信息。此次在地圖上記載的僅限於軍隊管理的慰安所,日本兵性侵女性的發生地和為務工者設置的「企業慰安所」等,則未被列入其中了。

對此,日本關東學院大學教授林博史表示:「雖然之前有對特定國家和地區進行的調查研究,但這次是收集整理了(舊時)日軍佔領整個亞太地區時的慰安所數據,(希望能成為)闡明實際情況的基礎」。

據新華社此前報導,該館館長西野瑠美子女士曾表示,創建慰安婦資料館的想法始於2000年12月,當時在東京九段會館召開的女性國際戰犯法庭成為首個審判慰安婦制度責任人的刑事責任和日本政府國家責任的民眾法庭。她說,慰安婦資料館開館得到了眾多市民的支持。據統計,有1760名市民為資料館提供了各種援助,有人捐了幾十萬日元,有人每月從養老金中捐出1000日元,還有人捐出了幾千萬日元的遺產。

西野瑠美子說,慰安婦資料館的建立經歷了不少波折,由於無人願出租場地,資料館的建立曾屢屢碰壁,最後只有日本基督教會館同意提供場所。就在資料館開館當天,還有右翼分子多次打來幹擾電話。

她表示:「雖然常有政治家發表否認慰安婦和南京大屠殺的言論,但由於民眾對這些歷史問題並不了解,所以沒有什麼反應,這也就更加凸現出建立這個資料館的重要性。要想與鄰國建立友好關係,就必須認真反省戰爭罪行,但是這首先要求對歷史有真正的了解。」

來源:海外網

相關焦點

  • 日本慰安婦資料館修訂二戰日軍慰安所地圖 涉及23個國家地區
    來源:海外網圖源:女性戰爭與和平資料館官網。海外網12月23日電在位於日本東京都新宿區的「女性戰爭與和平資料館」內,展示了很多有關日軍二戰慰安婦問題的資料。最近,該館時隔10年修訂了記錄戰時日軍設置慰安所所在地的「日本軍慰安所地圖」,並在其官網上正式發布。據日本《朝日新聞》網站23日報導,「女性戰爭與和平資料館」是日本首家收集戰時性暴力受害與加害資料的慰安婦資料館。這份修訂後的慰安所地圖,共發布了來自23個國家及地區的數千份數據。
  • 黑龍江省首份侵華日軍慰安婦檔案 揭露綏陽日軍慰安所歷史真相
    生活報4月24日訊 慰安婦制度是二戰時期日本政府強迫各國婦女充當日軍士兵的性奴隸、並有計劃地為日軍配備性奴隸的制度,是日本法西斯違反人道主義、違反兩性倫理、違反戰爭常規的制度化的、無可辯駁的政府犯罪行為。這一歷史事實在我省檔案館檔案中有明確的記載。
  • 慰安婦訴說日軍暴行:慰安所是座人間地獄
    昨日,在侵華日軍半個多世紀前修築的亞洲最大的軍事要塞——東寧要塞附近的一個偏僻的小村,75歲的慰安婦倖存者艾香,終於打開了一段塵封了56年的鮮為人知的歷史。  東寧曾運來1000多名慰安婦  東寧要塞坐落於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東寧縣境內,據縣文物館的領導介紹,「二戰」時,侵華日軍曾在這隻有3.5萬人的小縣裡囤駐關東軍3個師團計13萬人,從1933年至1945年建立了數百個現代化的軍事工程,被日本人稱為「永久的東方馬其諾防線」。面對這麼龐大的隊伍,為了穩定軍心,日本人便用火車運來了1000多名慰安婦。
  • 上海166個日軍慰安所分布圖首公布 大多變居民樓
    新聞晨報 朱曉芳   上師大中國慰安婦問題研究中心舉行了「血色殘陽『慰安婦』——日軍性奴隸歷史記憶」展覽,166個上海日軍慰安所分布圖第一次被展示出來,為確定這166個慰安所位置,研究團隊用時22年。  昨天的展覽還展示了日軍實施慰安婦制度的檔案,以及中國大陸20位慰安婦倖存者肖像。
  • 抗戰照片:這名懷孕的慰安婦到底是誰?揭秘雲南松山日軍慰安所
    其實,這是1944年中國遠徵軍在攻克松山的時候,從日本人手裡解救出來的慰安婦,其中一名慰安婦還懷孕了,這幾名慰安婦是朝鮮女子,不通中文,所以,當中國遠徵軍和英美聯軍在趕跑日本人以後,被解救的這幾個慰安婦心裡還是充滿了惶恐和忐忑,不知他們又是一批什麼樣的軍人,所以旁邊軍人露出勝利的微笑,而這幾位慰安婦卻表情複雜,這也可以看出在日本人給她們留下了多大的陰影。
  • 首屆「慰安婦」博物館會議在日本舉行
    新華社東京4月1日電(記者王可佳嚴蕾)首屆「慰安婦」博物館會議1日在東京舉行,來自日本、韓國、中國、美國等多國的「慰安婦」博物館、資料館和市民團體代表共200餘人參會。
  • 日本如何稱呼慰安所?名字很別致,背後卻很噁心,是侵略的一部分
    日本政府除了在字典上故意混淆真正含義之外,還曾經故意錯誤翻譯慰安婦的真正含義。比如在日本的對外說法當中,他們通常把慰安婦稱作是軍妓。然而作為筆者,要嚴厲地指出日本故意混淆翻譯的錯誤行為。其實在世界軍隊歷史上,不少國家都實行過軍妓制度。尤其是在一戰和二戰之間,有不少參戰國為了能夠穩定軍心,鼓舞士氣,特別在軍中實行了軍妓制度。
  • 直擊侵華日軍設立的慰安所:圖5女子緊張不安,圖6日軍正排隊進入
    二戰期間,日軍強徵「慰安婦」40多萬人,其中超過一半來自中國。他們為了避免侵華士兵因感染疾病降低戰鬥力,有組織地設立了眾多「慰安所」,其中最早的可以追溯到1931年。早期的「慰安所」中多為朝鮮人和日本人,但是隨著戰爭的進行,大量中國婦女被誘騙或強行徵入「慰安所」。
  • 日軍摧殘亞洲數十萬「慰安婦」:連小學女生也不放過
    在軍國主義的氛圍裡,日本軍人的人性完全扭曲。在他們看來,殺人放火是為天皇盡忠的表現,強佔民女是為了把那些女性的肉體和靈魂「奉獻」給「有功之臣」。這造就了二戰中一支獸慾橫流的變態部隊。這支軍隊不僅要佔領別國的領土,而且要對英勇抵抗的當地人民進行瘋狂的報復。
  • 侵華日軍慰安所舊址該不該保護?
    22日上午,作家陳丹燕在朋友圈中發出一張老式裡弄的照片,並稱「虹口區正在拆除舊日本慰安所海乃家舊址,不應該」。上午幾家媒體到現場採訪拍攝這一當時上海的日軍慰安所,但到下午5時記者再到現場時,拆遷已然停工,大門也已經被鎖上,拆遷工人稱還要等「上面的決定」。
  • 老照片再現淪陷後的蘇州城:奸淫擄掠一片廢墟,圖6是日軍慰安所
    如今世界各國對於戰爭依舊是諱莫如深,能避則避,各國會有這樣的選擇主要也是因為,二戰給各國造成的心理陰影實在是太大了。而自從二戰結束以後,世界上也確實再也沒有爆發過大規模的戰爭。說到二戰,絕大多數人一定會想到日本對中國發動的侵華戰爭,在這場戰爭中,無數中國軍民死在殘忍的日軍手中,大量的珍貴文物以及物產資源都被掠奪一空。如果不是無數革命先烈奮起抗爭,可能今天世界上就沒有中國了。1931年,日軍從東北進入中國以後,開始迅速擴張自己的實力範圍,沒過多久就佔領了大半個中國。
  • 解讀松山日軍慰安婦視頻背後的故事
    但日方其他資料顯示,當時日軍在松山建有兩處慰安所:一個建在「紀念碑高地」與「裡山」之間,一個建在拉孟衛兵所「後面的峽谷」。這兩個慰安所成為「拉孟最氣派的建築」。 日軍對於松山慰安婦的情況均有記載,據日軍第56師團情報軍官石井皎在其《拉孟、騰越——玉碎的真相》一書中披露,遠徵軍進攻松山時,松山上尚有24名慰安婦。其中,應包括5名日本女人,15名朝鮮女人。
  • 劉鐵飛為中國「慰安婦」歷史博物館捐贈史料
    劉鐵飛館長捐贈的日軍高密慰安所建築殘件近日,紅高粱抗戰紀念館收到一份《捐贈證書》,劉鐵飛館長將館藏的日軍高密慰安所部分史料捐贈給中國"慰安婦"歷史博物館。捐贈證書《捐贈證書》內容為:茲收到紅高粱抗戰紀念館捐贈的高密慰安所建築殘件一塊、高密慰安所鋁水壺一把、高密慰安所搪瓷碗一個。作為二戰時期日軍"慰安婦"制度的史料佐證,現已收藏於中國"慰安婦"歷史博物館。對紅高粱抗戰紀念館的捐贈與支持,我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 消失的慰安所「海乃家」
    「海乃家」的一樓大廳裡貼有全部「慰安婦」的照片,並貼著「一花5日元」的紙條。慰安所規則指出,付錢須用軍票。圖為「海乃家」的管理者在虹口公園遊玩。日本籍「慰安婦」多是老闆坂下親自去日本招募的,因此坂下熊藏幾乎每年要到日本去三次。
  • 檔案顯示日軍曾撥53.2萬日元巨款設立慰安所
    檔案顯示日軍曾撥53.2萬日元巨款設立慰安所 2014-07-04 15:14:25」上,多位國內知名學者、專家就日本侵華檔案中的「慰安婦」、戰俘勞工等問題進行剖析。
  • 二戰後美軍佔領日本,美國大兵享受一次日本慰安婦僅15日元!
    女性在二戰期間的日本的地位非常低,她們從小被灌輸的思想就是絕對服從父母。日本國門曾被迫開放,就像後來的清王朝。日本人民生活非常艱難,不少女孩子都被父母買去青樓或者送出國去從事肉體交易。但是即便如此,這些被父母出賣的女孩子們也沒有任何怨言。
  • 王銀泉教授領銜翻譯團隊協助揭示「慰安婦」歷史真相
    ,而且涉及非常龐大複雜的歷史背景,時間跨度長,從日本明治維新以後走上軍國主義擴張道路說起到二戰結束。其中包括1918-1920年,日本在出兵西伯利亞過程中因為蔓延的性病嚴重影響了日軍戰鬥力,所以開始徵募女性充當性奴隸;再到1932年1月,日本海軍在上海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日軍慰安所上海「大一沙龍」,再到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日軍在東南亞各地強徵當地婦女甚至西方女性充當「慰安婦」,如荷蘭籍日軍「慰安婦」揚·魯夫-奧赫恩(Jan Ruff-O'Herne)。
  • 日本政要為何膽敢否認強徵過慰安婦
    時至今日,之所以仍有日本政客和學者不斷辨稱「慰安婦的募集不是國家行為,也不是軍隊行為,而是民間「業者」的自發行為,沒有政府和軍隊強制徵募的證據」,是因為當年的日本政府,本就一直致力於把慰安婦的募集偽裝成「民間自發行為」,有意向外界營造一種「慰安所市場的發展純屬民間『業者』追求利潤的自發行為」的印象。
  • 日軍曾到南京一難民所提出挑選百名慰安婦
    就在這樣一幅日常生活的畫面旁邊,有一條連接中山東路和科巷的「利濟巷」,70多年前,利濟巷2號是日軍設立的一處慰安所,如今這裡仍然保留7棟房屋共2000平方米左右的舊址,是亞洲最大,也是保存最完整的「慰安所」舊址。  利濟巷大約300米長,並沒有門牌號,當被問及「利濟巷2號」在哪裡時,周圍的居民多表示不了解。
  • 上師大中國「慰安婦」歷史博物館開館
    據上師大教授、中國「慰安婦」問題研究中心主任蘇智良介紹,博物館收藏的物件有:當年深受傷害的「慰安婦」萬愛花赴日本起訴時使用的護照、受害者袁竹林到海外出席聽證會的證件與作為中國大陸最早一批向日本提出賠償的起訴書、受害者林愛蘭作為「紅色娘子軍」一員獲得中央政府頒發的抗戰勝利60周年紀念章、受害者陳亞扁和黃有良為參加2000年在日本舉行的女性國際戰犯法庭手繡的「討還血債,謝罪賠償」條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