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慰安婦資料館修訂二戰日軍慰安所地圖 涉及23個國家地區

2020-12-11 人民日報海外網

來源:海外網

圖源:女性戰爭與和平資料館官網。

海外網12月23日電在位於日本東京都新宿區的「女性戰爭與和平資料館」內,展示了很多有關日軍二戰慰安婦問題的資料。最近,該館時隔10年修訂了記錄戰時日軍設置慰安所所在地的「日本軍慰安所地圖」,並在其官網上正式發布。

據日本《朝日新聞》網站23日報導,「女性戰爭與和平資料館」是日本首家收集戰時性暴力受害與加害資料的慰安婦資料館。這份修訂後的慰安所地圖,共發布了來自23個國家及地區的數千份數據。

據了解,該資料館於2005年8月開館,收集了二戰慰安婦受害者與加害士兵的證言、專家證言以及天皇、軍部和日本政府的責任、慰安所地圖、從日本教科書中消失的慰安婦記述等。此外,資料館還收集了大量有關慰安婦研究的書籍。

其中,由歷史研究者製作的「日本的戰爭責任資料中心」,在二戰日本兵的回憶錄中收集了有關慰安所的記述及原慰安婦的證言等,於2009年製作出了最初的慰安所地圖,並在官網上進行展示。

此後,2016年加入的志願者們又追加了最新的研究,並花費了3年半的時間更新了相關信息。此次在地圖上記載的僅限於軍隊管理的慰安所,日本兵性侵女性的發生地和為務工者設置的「企業慰安所」等,則未被列入其中了。

對此,日本關東學院大學教授林博史表示:「雖然之前有對特定國家和地區進行的調查研究,但這次是收集整理了(舊時)日軍佔領整個亞太地區時的慰安所數據,(希望能成為)闡明實際情況的基礎」。

據新華社此前報導,該館館長西野瑠美子女士曾表示,創建慰安婦資料館的想法始於2000年12月,當時在東京九段會館召開的女性國際戰犯法庭成為首個審判慰安婦制度責任人的刑事責任和日本政府國家責任的民眾法庭。她說,慰安婦資料館開館得到了眾多市民的支持。據統計,有1760名市民為資料館提供了各種援助,有人捐了幾十萬日元,有人每月從養老金中捐出1000日元,還有人捐出了幾千萬日元的遺產。

西野瑠美子說,慰安婦資料館的建立經歷了不少波折,由於無人願出租場地,資料館的建立曾屢屢碰壁,最後只有日本基督教會館同意提供場所。就在資料館開館當天,還有右翼分子多次打來幹擾電話。

她表示:「雖然常有政治家發表否認慰安婦和南京大屠殺的言論,但由於民眾對這些歷史問題並不了解,所以沒有什麼反應,這也就更加凸現出建立這個資料館的重要性。要想與鄰國建立友好關係,就必須認真反省戰爭罪行,但是這首先要求對歷史有真正的了解。」(海外網 吳倩)

本文系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海外視野,中國立場,瀏覽人民日報海外版官網——海外網www.haiwainet.cn或「海客」客戶端,領先一步獲取權威資訊。

相關焦點

  • 日本慰安婦資料館修訂二戰日軍慰安所地圖
    日本慰安婦資料館修訂二戰日軍慰安所地圖 涉及23個國家地區海外網12月23日消息,在位於日本東京都新宿區的「女性戰爭與和平資料館」內,展示了很多有關日軍二戰慰安婦問題的資料。最近,該館時隔10年修訂了記錄戰時日軍設置慰安所所在地的「日本軍慰安所地圖」,並在其官網上正式發布。
  • 黑龍江省首份侵華日軍慰安婦檔案 揭露綏陽日軍慰安所歷史真相
    生活報4月24日訊 慰安婦制度是二戰時期日本政府強迫各國婦女充當日軍士兵的性奴隸、並有計劃地為日軍配備性奴隸的制度,是日本法西斯違反人道主義、違反兩性倫理、違反戰爭常規的制度化的、無可辯駁的政府犯罪行為。這一歷史事實在我省檔案館檔案中有明確的記載。
  • 上海166個日軍慰安所分布圖首公布 大多變居民樓
    新聞晨報 朱曉芳   上師大中國慰安婦問題研究中心舉行了「血色殘陽『慰安婦』——日軍性奴隸歷史記憶」展覽,166個上海日軍慰安所分布圖第一次被展示出來,為確定這166個慰安所位置,研究團隊用時22年。  昨天的展覽還展示了日軍實施慰安婦制度的檔案,以及中國大陸20位慰安婦倖存者肖像。
  • 慰安婦訴說日軍暴行:慰安所是座人間地獄
    昨日,在侵華日軍半個多世紀前修築的亞洲最大的軍事要塞——東寧要塞附近的一個偏僻的小村,75歲的慰安婦倖存者艾香,終於打開了一段塵封了56年的鮮為人知的歷史。  東寧曾運來1000多名慰安婦  東寧要塞坐落於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東寧縣境內,據縣文物館的領導介紹,「二戰」時,侵華日軍曾在這隻有3.5萬人的小縣裡囤駐關東軍3個師團計13萬人,從1933年至1945年建立了數百個現代化的軍事工程,被日本人稱為「永久的東方馬其諾防線」。面對這麼龐大的隊伍,為了穩定軍心,日本人便用火車運來了1000多名慰安婦。
  • 日本如何稱呼慰安所?名字很別致,背後卻很噁心,是侵略的一部分
    日本政府除了在字典上故意混淆真正含義之外,還曾經故意錯誤翻譯慰安婦的真正含義。比如在日本的對外說法當中,他們通常把慰安婦稱作是軍妓。然而作為筆者,要嚴厲地指出日本故意混淆翻譯的錯誤行為。其實在世界軍隊歷史上,不少國家都實行過軍妓制度。尤其是在一戰和二戰之間,有不少參戰國為了能夠穩定軍心,鼓舞士氣,特別在軍中實行了軍妓制度。
  • 抗戰照片:這名懷孕的慰安婦到底是誰?揭秘雲南松山日軍慰安所
    其實,這是1944年中國遠徵軍在攻克松山的時候,從日本人手裡解救出來的慰安婦,其中一名慰安婦還懷孕了,這幾名慰安婦是朝鮮女子,不通中文,所以,當中國遠徵軍和英美聯軍在趕跑日本人以後,被解救的這幾個慰安婦心裡還是充滿了惶恐和忐忑,不知他們又是一批什麼樣的軍人,所以旁邊軍人露出勝利的微笑,而這幾位慰安婦卻表情複雜,這也可以看出在日本人給她們留下了多大的陰影。
  • 直擊侵華日軍設立的慰安所:圖5女子緊張不安,圖6日軍正排隊進入
    二戰期間,日軍強徵「慰安婦」40多萬人,其中超過一半來自中國。他們為了避免侵華士兵因感染疾病降低戰鬥力,有組織地設立了眾多「慰安所」,其中最早的可以追溯到1931年。早期的「慰安所」中多為朝鮮人和日本人,但是隨著戰爭的進行,大量中國婦女被誘騙或強行徵入「慰安所」。
  • 日軍摧殘亞洲數十萬「慰安婦」:連小學女生也不放過
    日軍擄掠「慰安婦」連小學女生也不放過1931年11月,日本在上海開設了第一批4家「慰安所」。1932年「一?二八事變」後,日軍「慰安所」數量迅速增加到17家,它們以日本海軍官兵為主要服務對象,總共有藝妓279人,「慰安婦」163人。
  • 老照片再現淪陷後的蘇州城:奸淫擄掠一片廢墟,圖6是日軍慰安所
    說到二戰,絕大多數人一定會想到日本對中國發動的侵華戰爭,在這場戰爭中,無數中國軍民死在殘忍的日軍手中,大量的珍貴文物以及物產資源都被掠奪一空。如果不是無數革命先烈奮起抗爭,可能今天世界上就沒有中國了。1931年,日軍從東北進入中國以後,開始迅速擴張自己的實力範圍,沒過多久就佔領了大半個中國。
  • 侵華日軍慰安所舊址該不該保護?
    走過天井後便是大廳,東西兩側加上二樓共有17個房間,每間房間12-16平方米不等,北面是廚房。現場一片狼藉,堆滿了廢棄的家具和生活用品,經過半個多世紀的使用這裡留下許多上海裡弄的生活氣息,很難想像70多年前曾經是當時最大的日軍慰安所。
  • 首屆「慰安婦」博物館會議在日本舉行
    新華社東京4月1日電(記者王可佳嚴蕾)首屆「慰安婦」博物館會議1日在東京舉行,來自日本、韓國、中國、美國等多國的「慰安婦」博物館、資料館和市民團體代表共200餘人參會。
  • 王銀泉教授領銜翻譯團隊協助揭示「慰安婦」歷史真相
    ,而且涉及非常龐大複雜的歷史背景,時間跨度長,從日本明治維新以後走上軍國主義擴張道路說起到二戰結束。多位「慰安婦」戰後控訴其在「慰安所」經歷的非人折磨,多個「慰安所」舊址的描述等等,更有具體表述證明日本政府拒絕就「慰安婦」問題正式道歉和賠償,以及美國、荷蘭、加拿大等多個國家的國會或議會通過決議,要求日本就「慰安婦」暴行作出解釋、正式道歉和賠償等等。
  • 日本政要為何膽敢否認強徵過慰安婦
    時至今日,之所以仍有日本政客和學者不斷辨稱「慰安婦的募集不是國家行為,也不是軍隊行為,而是民間「業者」的自發行為,沒有政府和軍隊強制徵募的證據」,是因為當年的日本政府,本就一直致力於把慰安婦的募集偽裝成「民間自發行為」,有意向外界營造一種「慰安所市場的發展純屬民間『業者』追求利潤的自發行為」的印象。
  • 檔案顯示日軍曾撥53.2萬日元巨款設立慰安所
    檔案顯示日軍曾撥53.2萬日元巨款設立慰安所 2014-07-04 15:14:25」上,多位國內知名學者、專家就日本侵華檔案中的「慰安婦」、戰俘勞工等問題進行剖析。
  • 解讀松山日軍慰安婦視頻背後的故事
    7月5日,據韓聯社報導:韓國首爾一研究小組在5日公開了7名日軍隨軍慰安婦被俘後接受中美聯軍中國軍人詢問的黑白影像。影像只有18秒,拍攝於1944年的中國雲南省松山,是由研究小組花費兩年時間,在美國國家檔案館收藏的數百卷膠捲之中找到的珍貴資料。這段73年來首度公諸於世的視頻,是日軍隨軍慰安婦制度的鐵證,也是韓國慰安婦影像首次被發現。
  • 上師大中國「慰安婦」歷史博物館開館
    據上師大教授、中國「慰安婦」問題研究中心主任蘇智良介紹,博物館收藏的物件有:當年深受傷害的「慰安婦」萬愛花赴日本起訴時使用的護照、受害者袁竹林到海外出席聽證會的證件與作為中國大陸最早一批向日本提出賠償的起訴書、受害者林愛蘭作為「紅色娘子軍」一員獲得中央政府頒發的抗戰勝利60周年紀念章、受害者陳亞扁和黃有良為參加2000年在日本舉行的女性國際戰犯法庭手繡的「討還血債,謝罪賠償」條幅
  • 消失的慰安所「海乃家」
    當然這段報導中也穿插了我們相鄰的慰安婦受害者最多的國家韓國在對待「慰安婦」以及「慰安所」舊址這些事的態度。其中的含義意味深長。我們來看一下「海乃家」到底是怎麼回事。「海乃家」一樓有大廳、經理室、廚房等,西側有3間「慰安婦」的房間,加上二樓的14個房間,共有17個「慰安婦」房間,每個房間約12-16平方米。二樓的當中是個大廳,供宴會使用。1939年,經過裝修後,「海乃家」便開張了。圖為華公平1990年重返上海時所拍攝的海乃家原大門處,他說和以前相比幾乎沒有變化。
  • 日軍曾到南京一難民所提出挑選百名慰安婦
    就在這樣一幅日常生活的畫面旁邊,有一條連接中山東路和科巷的「利濟巷」,70多年前,利濟巷2號是日軍設立的一處慰安所,如今這裡仍然保留7棟房屋共2000平方米左右的舊址,是亞洲最大,也是保存最完整的「慰安所」舊址。  利濟巷大約300米長,並沒有門牌號,當被問及「利濟巷2號」在哪裡時,周圍的居民多表示不了解。
  • 劉鐵飛為中國「慰安婦」歷史博物館捐贈史料
    劉鐵飛館長捐贈的日軍高密慰安所建築殘件近日,紅高粱抗戰紀念館收到一份《捐贈證書》,劉鐵飛館長將館藏的日軍高密慰安所部分史料捐贈給中國"慰安婦"歷史博物館。捐贈證書《捐贈證書》內容為:茲收到紅高粱抗戰紀念館捐贈的高密慰安所建築殘件一塊、高密慰安所鋁水壺一把、高密慰安所搪瓷碗一個。作為二戰時期日軍"慰安婦"制度的史料佐證,現已收藏於中國"慰安婦"歷史博物館。對紅高粱抗戰紀念館的捐贈與支持,我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 深藏在上海的這個洋樓,曾是日軍的「慰安所」,如今是普通居民樓
    《上海日軍慰安所實錄》一書中,就詳細披露了上海149個日軍慰安所的舊址,其中,現在的東寶興路125弄1號至3號,被證實就是上海乃至亞洲第一個日本慰安所,當年日本人稱這裡為「大一沙龍」。」,由於這裡曾經是日本海軍陸戰隊集中地,於是這裡被當時的日軍司令部指定該處為「海軍特別慰安所」,逐漸的,這裡形成了一個規模頗大的慰安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