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日在京舉行的「吉林省檔案館藏日本侵華檔案學術研討會」上,多位國內知名學者、專家就日本侵華檔案中的「慰安婦」、戰俘勞工等問題進行剖析。
上海師範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院長蘇智良:由吉林省檔案館公布的日本關東憲兵隊檔案中記載,日軍在東北各地、華北、華中地區以及印度尼西亞爪哇等地普遍設立慰安所,甚至有「慰安婦」與日軍官兵的比例、某個時段日軍官兵進入慰安所的人數統計等。在關東軍的郵件檢閱檔案中,保存有許多被刪除的日軍官兵通信內容,裡面也記載了許多日軍推行「慰安婦」制度的細節。尤其是日軍7990部隊獲得日軍上層批准,通過偽滿中央銀行在數個月裡匯款53.2萬日元巨款,用於強徵婦女、設立慰安所,以無可辯駁的事實表明日軍設立「慰安婦」是一種國家行為。這些檔案是揭露日本實施性奴隸制度等暴行的新證據。
中央檔案館副館長李明華:按日本關東軍文件界定,從駐華北日軍移交關東軍的俘虜、投降兵用做軍用勞工者為「特種工人」,即「特殊工人」。據有關資料記載,華北日軍在1941年至1943年對國共雙方軍隊發動的歷次大規模治安討伐作戰中,強擄抓捕10餘萬至20萬國民黨軍和八路軍戰俘及抗日根據地平民充當戰俘勞工(或特殊勞工)。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人民自發組織了對日本侵華時期奴役勞工的調查索賠,但一直沒有得到合理的道歉和賠償,也是迄今尚未得到妥善處理的現實的重大人權問題。新發現和公布的檔案,為包括「特殊工人」在內的被奴役勞工及家屬向日本方面的索賠提供了新的補充依據。
據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