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商家推夜間包月服務目前僅3人付款預訂錯峰停車為何遇冷?
據《青年報》報導,大華虎城推出夜間錯峰停車包月服務,目前僅有3名車主預訂。
上海大華地區居民區密集,車位明顯不足,尤其在晚上,不少實在找不到車位的車主冒險停在路邊,幾張罰單下來不禁叫苦不迭。面對這一難題,大華虎城在上月推出的夜間錯峰停車服務,實際效果如何?本報記者為此進行實地走訪。
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已經付款預訂的車主僅有3人,大多數車主持觀望態度。有車主表示:「最早只能晚上8點入場,第二天早上9點就要離場,而開車的人回家的時間有可能不固定。」除了時間問題,還有距離尷尬。小區居民告訴記者:「那邊離我家差不多2公裡,我停下車還要走回來,至少現在不考慮。」
對此專家建議利用大數據,如擴大上海停車APP的功能,把社區裡面的停車位、道路邊的停車位,以及商業樓的停車位一體化管理,就可以錯峰利用停車位。
上海大華地區周邊居民區密集,小區車位不足的現象明顯,尤其在晚上,更是出現車主只能把車停在綠化草坪上或路邊的情況。有的車主實在擠不進,無奈冒險把車停在小區外過夜,但幾次罰單和扣分下來也讓他們叫苦不迭。面對停車難的問題,大華虎城在近日推出的晚間錯峰停車服務是否能幫助到車主停車?青年報記者為此實地走訪了一番。
停車探索
周邊小區居民停車難 商家開放停車場供停車過夜
據統計,大華地區登記在案的車輛共計18000輛左右,而可利用車位僅有11000個,將近有7000輛車在晚上處於無處停放的狀態。為了緩解周邊居民晚上停車難的問題,大華虎城於6月1日起,開始對周邊距離較近的校區車主提供夜間錯峰停車的包月服務的試運營。5月22日開始預訂。據悉,在試運營期間,開放車位約160個,主要分布在嘉年華、第一坊(含澳洲廣場和奧特萊)、第三空間、商務園這4個停車場,在停車場中還加裝了105個充電樁,以滿足新能源車用戶的充電需求。
據介紹,考慮到商業停車場在20點以前屬於高峰期,20點至21點,車輛開始陸續離場,為確保夜間錯峰車輛能正常入場停放,設定的停車時間是當日21點到次日早上9點,每月停車費為300元。但如果包月服務的車主超時,就要按照正常的停車費用付費,即一個小時6元,一天封頂48元。此外,由於預訂車輛每日享有1小時免費停車的優惠,若停車場有剩餘車位,車主在20點入場也無需支付額外費用。
大華虎城市場部總監洪佳威告訴記者,目前已經付款預訂的車主是3人,大多數車主對包月夜間錯峰停車持觀望的狀態,都希望先試用單日的。「目前預定的3位車主都是在我們App內購買了很多預購停車券的,他們對我們的App很熟悉,對我們也有一個較強的信任度。大部分的車主不是很清楚,不過我們也建議很多車主可以等著單日功能推出後再嘗試。從節奏上講,我們是應該先開放單日的,但單日的是動態管理,能實時反應是否有停車位,開發難度比較大,不過在本月中旬就可以推出。」
據悉,單日夜間錯峰停車的收費標準是15元/車/次,每日停放時間及規則與包月模式相同。此外,據介紹,在年內,大華虎城還將協調政府部門在大華虎城四至道路沿街設置統一的短駁自行車借放點,以方便停車居民回家。
「我們和周圍的居民交流過也發現大多數居民已經在自己的小區交了每個月的停車費用,可能偶爾實在是沒有地方停車才會選擇到我們這邊停。我們初步的預判是以後主要還是以單日夜間錯峰停車為主,而包月的車位可能在每個停車場的數量會有一定的控制和減少。」洪佳威表示。
現實情況
停車距離遠時間不靈活 車主不願包月傾向單次停車
記者周一15時到距離大華虎城嘉年華停車場約1.6公裡的大華三村了解情況。大華三村的值班張師傅告訴記者小區停車難問題一直存在,「這邊是1995年左右建成的老小區,當時根本沒有規劃停車位的,現在是在小區道路上劃線停車,但也只有200個左右,完全不能滿足小區300多輛的停車需求。」旁邊的李師傅見記者在採訪,主動告訴記者小區裡面經常會出現因為爭停車位而吵架,甚至動手的情況。
16時許,司機王先生把車停在路邊一個空餘的停車位上,記者上前詢問時他回答:「我們小區停車要辦卡交費的,一個月100元,3元錢一個晚上很便宜。」但因為沒有固定車位,辦卡車輛停車是先到先得,「有時候我晚上7點左右回來,沒有位子了,在不影響交通的情況下,我也只能選擇停在草坪上。」當記者問及周圍是否還有其他停車場時,王先生表示附近小區都停不下,最近聽說大華虎城推出夜間錯峰停車業務,「我專門去問過,但覺得不太適合我。因為那邊規定最早只能晚上8點入場,第二天早上9點就要離場,開車的人回家的時間有可能不固定,像我現在下午4點左右就到家了,那難不成還要在外面空轉4個小時等著停車?還有,在周末我是不開車的,停到嘉年華那邊去不開出來就要正常收費,那我開出來又重新找地方停嗎?」
和王先生有同樣疑慮的還有趙先生。家住濱江雅苑的趙先生坦言,小區停車難的問題一直都有,「在交通大整治之前,晚上還可以停在路邊,現在停一次就是一張罰單,不敢停了。」於是在本小區無處停車的情況下,趙先生把車停到對面的大華三村。雖然沒買到大華三村的停車卡,趙先生也很滿意單次停車付費的方式。「這邊停車相當於是10元錢一天,一個月300元。時間非常靈活,你停在路邊只要不擋著車輛進出,基本沒人管你。」記者接著詢問趙先生是否聽說附近有夜間錯峰停車的消息,「嘉年華那邊離這邊差不多兩公裡,我停下車還要走回來,既然這邊就可以滿足我停車,為什麼要捨近求遠呢?而且那邊停車時間有嚴格規定,到點必須開出來,我這邊可以隨便停,至少現在是不會考慮去那邊的。」
隨後,記者來到位於新村路789弄的嘉華苑,距離嘉年華停車場約一公裡。家住嘉華苑的李阿姨告訴記者,「我兒子也是有車一族,我們就算交了停車費,有時候回來也沒地方停,只好停在草坪上。」當記者詢問是否知道不遠處的嘉年華停車場有夜間錯峰停車的服務,李阿姨表示第一次聽說有包月服務,想先試試單次夜間錯峰停車,「如果效果好,再轉成包月的。」
此外,記者還注意到在大華二路等一些周邊主幹道兩邊有一些規劃的停車位。經詢問得知,停車位內在規定停車時間內有專人負責收費和看管,「一般超過晚上7點就不能在路邊的停車位停車,會被貼罰單的。」周圍多位居民表示。
[專家聲音]
必須限制車輛增速 挖掘道路停車潛能
同濟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教授、博導晏克非表示,「上海現在每年小汽車的增長有20萬~30萬輛,四五年就新增100萬輛,相應的需要30萬平方米的停車位。有必要限制車輛擁有的進程,比如牌照可以參考新加坡等地的情況,不是永久性擁有,當然這需要有公正公平的政策,對不同使用年限的牌照進行分類。另外,從3月開始的交通執法是必需的,也需要硬抓下去,不過對已有車輛的停車問題也要想辦法解決好。」
在一些人流密集的場所,如學校、醫院等,路邊停車可以按照法定的收費標準,給予一些停車的泊位。此外,多層和高層建築距離道路紅線都留有一定的退讓距離,最低有5~6米,這些都可以利用起來,如五角場淞滬路,百聯又一城門口就利用建築物和紅線之間距離,挖掘停車位的潛能。
晏克非表示,目前停車泊位的供給沒有和動態交通配合好。很多高層和公共建築等配備的車位使用率很低。他建議利用大數據如擴大上海停車App的功能,把社區裡面的停車位、道路邊的停車位,以及商業樓的停車位一體化管理,就可以錯峰利用停車位。在大數據積累足夠之前,可以通過交警和社區的協調和引導,與周圍的商務樓、超市等錯開時間,共享停車位。
晏克非表示:「以往在公共停車場結構方面的規劃是比較機械的,但我們的土地利用是複合的,現在有了『網際網路+』和大數據,規劃建設的理念要從傳統的分類改變,走向『分散、小型、就近』的原則。此外,新建住宅要推廣街區制,已建成的小區也要逐漸開放,開放後支路也增加了,可以多利用『邊角料』,安設機械的立體停車架。它可以把車吊起來在空中旋轉放在託盤上,不佔用地面的空間,汽車進出也很方便,可以在小區中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