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寧可借屋停喪,不可借屋成雙」,是什麼意思?有沒有道理?

2020-12-14 圍爐趣談

咱們國家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人情世故講究特別多,稍不留神,也許就會有失禮之處。

「寧可借屋停喪,不可借屋成雙」這句話,從字面上不難理解。

意思是說,自家的房屋可以借給別人停放靈柩,也不能借給成雙配對的男女留宿。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說法呢?

按理來說,喪事意味著不幸和悲哀,很是晦氣,人們唯恐避之不及,而男女留宿怎麼反而犯了忌諱呢?

若是以常人的思維方式來理解,的確有些匪益所思,但既是民間口口相傳的俗語,想必自有其一定的道理。

下面,咱們就簡單地聊聊這個話題。

過去的人鄉土觀念根深蒂固,雖有志在四海之說,但身後事還是講究落葉歸根,魂歸故裡。

哪怕是在千裡之外去世,親屬也會僱請人手,不辭車馬勞頓,一路護送棺槨回到家鄉下葬。

那時候,交通可不象現在這樣便利,行腳趕路,主要依靠的就是騾馬車舟,一天到晚走不了多少路程。

路上,耽擱個十天半月很是正常,路途遙遠的一年半載也是有的。

前兩年,我們從央視熱播劇《于成龍》中可以看到,于成龍自山西永寧赴廣西羅城上任,萬水千山,行程二千多公裡。

一路上,主僕幾人艱難跋涉,整整走了一百多天,到廣西時,形容枯槁,憔悴不堪。

再說民間素以死者為大,後人應敬仰肅禮,靈柩在歸鄉途中,更不能劇烈顛簸,應儘可能地平穩護送。

若是驚動了棺槨內的亡靈,那可是大不敬之罪。

如此一來,棺槨在路上羈留的時日自然更多了,難免會有借宿停喪的要求。

那時候,客棧也是有限,若是不趕巧,只好請求沿途村民行個方便,提供停放靈柩的房間。

一般來說,人們都會答應的。認為這是行善積德的好事,不僅不會給自家招災惹禍,反而會福蔭子孫,為後人造福的。

那麼,為什麼不可以讓男女同屋留宿自家呢?

主要是因為過去人們的思想觀念極為保守,認為男女同宿,難免會有床第之事,這是不潔淨的汙穢行為,會影響自家的運勢。

不僅如此,即使自己的女兒女婿回到家裡,也不能住在一起的,甚至於民間還有「女婿上床,家敗人亡」的說法兒。

過去的人認為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結婚以後就是外姓人了,如果在娘家同房,會影響娘家的運勢,財氣,是十分不吉利的,必須嚴格禁止。

若是不聽規勸,任由性子來,萬一在娘家同房懷了孕,那更是大逆不道之罪,會折損娘家的人丁旺氣。

若是娘家絕了後,斷了香火,必然會怪罪於你,這個罪責是萬萬擔不起的。

綜上所述,「寧可借屋停喪,不可借屋成雙」,即是告誡人們在日常交往中,要懂得進退,識得禮數,切勿觸碰一些禁忌。

不過,我認為借屋停喪尚可理解,畢竟是行善積德,與人方便。

可是借屋成雙就不合時宜了,現代人思想解放,誰也不會再講究那些所謂的道道了。

相關焦點

  • 民間俗語:「寧可借屋停喪,不可借屋成雙」,究竟是啥意思?
    接下來介紹的這句俗語,也與婚喪嫁娶有關,那就是「寧可借屋停喪,不可借屋成雙」,究竟是啥意思呢? 二、不可借屋成雙 上面解釋了為何人們願意「借屋停喪」,接下來聊一聊「不可借屋成雙」。此處的「成雙」,指的是情侶或夫妻住在一起,也就是說,在古人看來,寧願把屋子借給鄰居辦喪事,也不願意讓情侶或夫妻住在自家的房間。聽起來不可思議,這背後有什麼講究呢?
  • 農村俗話說:「寧可借屋停喪,不可借屋成雙」,是啥意思?
    在過去的農村,有很多不成文的規矩,對人們的衣食住行都做出了一定的約束,這些規矩不會出現在書本裡,但是通過世世代代的口耳相傳,也就逐漸地流傳了下來,成了農村老人常念叨的俗語。最遵守這些俗語的,莫過於上了年紀的農村老人,雖然現在的年輕人大多都不會在意這些俗語,但是回到了農村還得老老實實地聽老人的教誨。其中有一句「寧可借屋停喪,不可借屋成雙」在年輕人帶男女朋友回家的時候被提及的次數最多,這是什麼意思呢?一、寧可借屋停喪在農村,紅白喜事是非常重要的大事。
  • 俗語「寧可借屋停喪,不可借屋成雙」,是何意?有借鑑意義
    古人在經過各種社會實踐後,將一些道理總結成俗語,流傳至今。有些俗語聽起來是一些非常顯而易見的道理,而有些俗語或者一些習俗,則需要我們細細體會,才能明白其背後的含義。比如民間俗語「寧可借屋停喪,不可借屋成雙」,是何意?有借鑑意義。
  • 俗語「寧可借屋停喪、不可借屋成雙」,是何意?老人對此深信不疑
    但農村卻流行這樣一句話「寧可借屋停喪、不可借屋成雙」,難免讓人們充滿了疑問。辦喪事本來就是晦氣的代名詞,又怎麼能把自己的房子借給他人去辦呢?這不是增加黴運呢?既然能說這樣的話也有一定的道理,那它到底有什麼樣深層含義?
  • 生活智慧「寧可借屋停喪,切莫借屋留雙」啥意思?先人的金玉良言
    在眾多俗語當中,有兩句俗語讓我印象深刻,一句是「久病床前無孝子,久貧家中無賢妻」,另一句則是「寧可借屋停喪,切莫借屋成雙」。這兩句俗語都是非常有道理的,但是可惜的卻是很少有人知道,今天筆者就在這裡給大家分享一下,這兩句俗語所蘊含人生哲理。
  • 在農村,老人常說「寧可借屋落客,不可借屋落月」,啥意思?
    生活在農村,常聽老一輩們說到一些俗語老話,現今聽來能從其中領悟出一些道理,這些老話包括了生活中的各種習俗,生活,經驗總結,等等,都是勞動人民從生活或生產中總結出許多至理名言,一直流傳至今。這些老話你聽過沒?
  • 俗話說:「寧可借屋落客,不可借屋落月」,「落月」指的是什麼?
    以前的農村交通很不方便,人們出門主要靠步行,特別是在山區居住的人們,有時候出門一趟要幾天才能回家,再加上以前的農村根本沒有旅店,外出的人就只能在村民家裡借宿了,但是有句農村俗語叫做:「寧可借屋落客,不可借屋落月」,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俗語:生人借房,門不避塘,屋上砌牆,家破人亡,啥意思?
    ,取其精華,去其糟泊,就好比今天這句「生人借房,門不避塘,屋上砌牆,家破人亡」,這又是反應一種什麼現象和意思呢?第一,生人借房。生人說的是生孩子,在我們這邊農村還有一句話叫做「寧停喪,不停雙」意思是說寧可把房子借給別人停放靈柩,也不能讓外人夫妻留宿,就算是嫁出去的女兒和女婿也不行,如果說因為路遠回不了家需要留宿,那麼男女就要分開住。
  • 俗語「寧可給人停喪,不可給人成雙」,夫妻回娘家為何不能同房?
    尤其是在禮數方面,即使是現在這個社會,很多農村人老人不論是選擇媳婦還是女婿,首先要看的是對方是不是有禮數,做事是不是符合規矩,雖然在實踐證明在農村特別是偏遠的地區,很多所謂的禮數都是受封建思想的影響,但是如今在很多地方仍然在使用著。比如我們今天所說的這個,他是通過一句俗語,形成的規矩,叫做「寧可給人停喪,不可給人成雙」,那麼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農村俗語:「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老一輩留下來很多俗語,看似很普通,但仔細琢磨以後,發現這些俗語可包含著勞動人民的智慧在裡面。雖然裡面難免有些是封建迷信的東西,但多數都是通過實踐經驗中總結出來的,大部分還是有道理的,所以才能流傳至今。下面筆者繼續給大家分享三句俗語。看看是什麼意思,有什麼道理呢?
  • 老輩常說:「野花進房,家破人亡」,這句農村俗語有什麼道理?
    其實在農村不是逢年過節很少串門更少留宿,所以這據「野花進房,家破人亡」的俗語老話的意思是,如果不是自己家的女人留宿在自己家裡,儘量兩個人不要同房,同房會影響到主家的風水。 有人就提出質疑了,閨女回娘家,也要遵守這個規矩嗎?
  • 俗語「野花進房,家破人亡」什麼意思?不是你想的那樣
    文/孟浪俗語「野花進房,家破人亡」是什麼意思?不知道大家平時沒事了都愛幹些什麼事情,反正我沒事了的時候就會在那坐著玩手機,當然不是刷短視頻什麼的,我一直認為那些是很容易上癮的,也很沒有營養,哪裡有欣賞幾句俗語漲姿勢來的舒服。話說前兩天看到了一句,說是「野花進房,家破人亡」,說真的我當時是很蒙的,不解其意,我也沒有去百度,直接就去找了幾個老人家,問他們知道嗎,果不其然,還真的知道。
  • 農村老人常說,「借屋成雙,家破人亡」,什麼意思?是迷信嗎?
    在農村,有很多經典流傳的言語,都是古人流傳下來的生活經驗,為了告訴後人們一些淺顯的生活道理,這些諺語雖然沒有被記入到教科書中,但也在農民們心裡留下深刻的印象,並被後人廣為流傳,這些生活經驗,都是前人總結下來的,雖然傳統迷信,但不無道理。
  • 俗語「生人借房,門不避塘,屋上砌牆,家破人亡」,有道理嗎?
    其實自建房挺好的,又大又寬敞,既便宜,又住著舒服,蓋好的房子,住進去,人就有了歸屬感。房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農村人一向注重風水問題,在建房和用房上也是頗為講究的,這方面,有一句常說的老話,叫做「生人借房,門不避塘,屋上砌牆,家破人亡」,不知道你聽過沒,這其中蘊含著深刻的道理。
  • 農村老話「生人借房,門不避塘,屋上砌牆,家破人亡」,有道理嗎
    「生人借房,門不避塘,屋上砌牆」這三件事是農村裡的大忌,只要農村人都會避之而恐不及,因為一旦做了其中的一件事就會讓自己的家庭遭遇變故,甚至導致家破人亡。那麼這句農村俗語具體是什麼意思呢?聽我慢慢分析。1 生人借房這裡的「生」指的是生育、臨產,並不是陌生、不熟悉的意思,生人也就是即將生孩子的女人。像古代由於生活條件比較落後,女人在生孩子時一般都不會去醫院,而是隨便找一個接生婆進行接生,而由於自己家中沒有多餘的地方,於是就想著借別人的房子進行生育。
  • 老農說農村三大忌「生人借房,屋不避塘,牆上加房」,啥意思呢?
    導讀:老農說農村三大忌「生人借房,屋不避塘,牆上加房」,啥意思呢?在農村生活,各種各樣的說法是相當的多,有的確實富含一定的道理存在,但也有很多隻不過是一些民間說法而已。並沒有什麼科學依據,但這些廣為流傳的說法能夠流傳至今,其中也是有一些的道理存在的,所以對於農村俗語來說,村裡老人認為是「十句俗語九句真」,隨著時間的流逝,以及農村的生活水平提高,有很多的農村俗語已經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只能淪為茶餘飯後的談資。農村老人說農村有三個忌,分別指的是「生人借房,屋不避塘,牆上加房」,這三種都是指的什麼呢?有沒有道理存在?
  • 農村俗語「寧可借人一鬥米,不願借人半擔柴」,啥意思有何講究?
    生活在農村,總能聽村裡老人講一些俗語,這些俗語話糙理不糙,多是先人經驗的總結!俗語不同於諺語或一些詩詞,用詞多不講究,一般都是用近乎白話的生活用語,摻雜著一些當地的方言,因而趣味性已經經驗性很強,這也是俗語能在農村傳承的原因之一,對於以下的二則俗語,我們看看它們是什麼意思!
  • 「借三不借二,救急不救窮」是什麼意思?有什麼道理?
    「借三不借二,救急不救窮」是什麼意思?有什麼道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而我們的祖先也給我們留下了很多文化寶藏!每個國家都形成屬於自己國家的文化特點,這即是文化差異,文化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也是每個國家不同于于其他國家的標籤,我國在上千年的發展、積累下,形成了獨特的俗語。而其中有很多的俗語,也是寶貴文化的一部分。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句俗語:「借三不借二,救急不救窮」。而這句話的含義也是蘊含了很多的道理。
  • 民間俗語:「家有滴淚屋,三年一場哭」,什麼意思?蘊含老祖宗智慧
    農村俗語"家有滴淚屋,三年一場哭"是什麼意思?這句話的原話是"大房簷水滴小房,小房就叫淚滴房。建房若叫滴淚房,主傷兒女痛斷腸。爹哭兒來兒哭娘。"家有滴淚屋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滴淚屋都不知道是什麼意思,說白了,滴淚屋就是在正屋旁邊,比正屋矮的房子。古時候房子的房頂都是用瓦片鋪蓋的,每逢下雨的時候,雨水就順著瓦片從高到低流下來。所以矮屋才被叫做滴淚屋,若是有人住在這樣的房子裡,是不好的。
  • 古人云「寧可夜宿荒墳,不可借居古剎」你明白是什麼意思嗎?
    古人云「寧可夜宿荒墳,不可借居古剎」你明白是什麼意思嗎?常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老人說的話其實是有一定道理的,都是一代代口口相傳的,那也是他們多年積累的經驗,所以現在都常說古人云之類的。小時候都聽過鐵杵磨成針,不要覺得不可能,這是有故事的。李白都知道,太白詩仙,在他年輕的時候學無所成,就想放棄了,在河邊他遇到了一個老太太,這個老太太正在磨鐵棒子,李白問他在幹嘛,老太太說磨針,李白就納悶怎麼可能,棒子那麼粗,老太太告訴他,只要功夫到了就可以,就算她不能還有兒子孫子,一定可以的。正是因為老太太的這些話讓李白豁然開朗,成就了一代詩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