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受好友戴老師的邀請,全家三口去婺源旅遊觀光。住在婺源縣賦春鎮巖前村戴老師的老家。
江西婺源縣理坑景區的明清建築。
8月7日清晨,我們從賦春鎮巖前村驅車前往此次旅玩的第一站婺源理坑景區參觀。賦春至理坑大約50多公裡,一路風光無限,水田漠漠,茶樹滿山,溪水淙淙,萬籟有聲,沿著蜿蜒的鄉村小道,聆聽鳥兒的歌聲,欣賞潺潺流水,讓人陶醉其中。
江西婺源縣理坑景區的明清建築。
「坑」原意是指低洼之地,低洼處經常聚水,所以,引申為有溪流之地,古人臨水而居,又保留為村莊之名。村名中有「坑」字的村莊,一定傍依河流或落名中常見的「溪」和「坑」之名。
江西婺源縣理坑景區的明清建築。
清晨,穿行在理坑朝陽未消的青石板巷道裡。理坑村內巷岔盤旋,如同迷宮。我們跟著當地請的導遊,沿著小巷順性而走,整個理坑毫無媚俗之氣,小橋流水、古色古香,是一個清幽、乾淨、溫潤和透明的世界。據導遊說:婺源不產石板,這滿地2×4米見方的大石都是從200多公裡外的九江星子縣(現為廬山市)運來的。古時,一般的村莊會用鵝卵石鋪地;較富的村莊用石板在路中間縱向平鋪,兩邊補以卵石或 碎石;只有極富足且組織得極好的村莊才可能建起理坑這樣的巷路,古巷青石默默地記錄著理坑這座村莊曾經有過的輝煌。
江西婺源縣理坑景區的明清建築。
理坑是顯赫的「仕宦名村」,村人自古讀書成風,崇尚「讀朱子書,服朱子教,秉朱子禮」,人稱「理學淵源」、「東南鄒魯」。元代以後,村中利第蟬聯,明清時更是高官名流代出,先後出過工部尚書餘懋學、吏部尚書餘懋衡、大理寺正卿餘啟元、司馬餘維樞、知府餘自怡等官員36人,進士16人,有名的文人學士92人,著作333部582卷,其中5部78卷被列入《四庫全書》。村中著名的官宅有「駕睦堂」、「天官上卿」、「尚書第」,「司馬第」。還有商人宅第「詒裕堂」,花園別墅。雲溪別墅」和園林式的「花廳」。
江西婺源縣理坑景區的明清建築。
官員的府第佔地廣闊,莊重樸實,堂皇而氣度不凡。大門一律朝向北方京城的方向,以體現婺源文人心繫京城,處江湖而憂君的赤誠情懷。為突出主人顯赫的身份,門枋均刻有「尚書第」、「天官上卿」、「司馬第」等醒目楷書,而民宅只能留白或雕花裝飾。官宅府第講究內外布局正統規範,與商人宅邸的審美情趣有相同也有相悖,形成了理坑特有的村落形態與景觀。
江西婺源縣理坑明清建築的木雕。
一些府第已久不住人,看起來有些破敗,但從府第的石階上斜著幾塊大石碑,細看竟然是石刻的聖旨,滄海桑田令人感慨萬千。走在婺源的理坑的古村中,隨處可以感受到歷史滄桑。這些古建築均為粉牆黛瓦、飛簷翹角、「三雕」(磚雕,石雕,木雕)工藝精湛,布局科學合理、冬暖夏涼,真是一個建築藝術的博覽園。
江西婺源縣理坑景區的明清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