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卿,字文房,唐代詩人
世稱劉隨州,其工於詩
長於五言,自稱「五言長城」
《尋南溪常道士》
一路經行處,莓苔見履痕。
白雲依靜渚,春草閉閒門。
過雨看松色,隨山到水源。
溪花與禪意,相對亦忘言。
詩人尋常道士,行走於幽靜小徑,看到莓苔上面有鞋踩過的痕跡。詩人悠閒的看著遠處的風白雲肆意徜徉,春天生長的小草卻掩門為詩人送上一碗閉門羹。詩人靜享雨後的清新與冷冽的味道,嗅青松蘸雨後的甘醇,撫流水的細膩溫柔。溪邊盛放的花朵與禪意皆令我放空思緒,無需再說一些什麼了,這如同陶潛「欲辯已忘言」一般的意境,無需言,無需多言。
《餘干旅舍》
搖落暮天迥,青楓霜葉稀。
孤城向水閉,孤鳥背人飛。
渡口月初上,鄰家漁未歸。
鄉心正欲絕,何處搗寒衣。
暮色深深,青楓寒霜,輕輕零落著點點殘葉,這寂寥蕭瑟的環境渲染,讓全詩籠罩著悲傷的氛圍。孤城不迎人,孤鳥背道而馳,而渡口卻十分熱鬧,擺渡者爭相擺渡,詩人卻只能遠遠的看著歸家人的欣喜,內心不禁滋生難過的情緒。正當想家的情緒到達一定的程度時,卻聽見了遠處傳來的搗衣之聲,此時言盡而意無窮,搗衣之聲究竟是緩解寬慰了詩人想家的愁緒,亦或加深了詩人想家的痛楚,我們只能想像著,卻無法下實際的定義。
《聽彈琴》
泠泠七絲上,靜聽松風寒。
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
提到彈琴,我最先想到的是伯牙與鍾子期,高山流水的響徹雲霄,美妙的琴聲,沒有知音的聆聽,為何要與不懂之人進行辯解。我想表達青山的嫵媚,知音會領略我的意圖,會告訴我青山不應只有嫵媚,還有剛勁與鐵血。不懂之人也許只會想到後庭花的荒糜。詩人談到古調的美妙,卻少有人彈奏,正是感嘆知音難覓啊。士為知己死的故事常有,有人會覺得這是一個悲壯的故事,可是我卻認為這是一個美好的故事。人生在世,知音難覓,現代的我們有知己嗎?我不禁要問一下,即使時代在發展,時代在進步,這麼多產的效率時代,卻始終沒有生產更多的知己,因為知己不是物質的延續,而是精神的同質,知音若有,會有惺惺相惜的互生歡喜,知音若無,終其一生活好自己所愛的模樣。
《新年作》
鄉心新歲切,天畔獨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歸在客先。
嶺猿同旦暮,江柳共風煙。
已似長沙傅,從今又幾年。
這一首詩再一次表達了詩人的思鄉之情,新年新的篇章,可是詩人仍苦於歸家無望,詩人站在江畔獨自潸然泣下。老年卻居人下,又無法歸家,內心百感交集,苦澀蔓延。山嶺的猿聲迴蕩,江畔的垂柳與我共度風煙。詩人思家之心痛徹心扉,在我們這個年代也許無法感同身受,但是我們可以想像,沒有通信方便的偏遠,詩人又是暮年,渴望落葉歸家,卻苦苦無果。
《送李中丞之襄州》
流落徵南將,曾驅十萬師。
罷歸無舊業,老去戀明時。
獨立三邊靜,輕生一劍知。
茫茫江漢上,日暮欲何之。
詩人也曾驅使十萬軍師,如今老至暮年,罷官歸家卻無舊業可操,詩人獨自站立江邊靜靜思索,浩浩蕩蕩的漢江,夕陽餘暉的鋪灑,之後呢?之後又如何呢?詩人送李中丞到襄州,看似是詩人的迷茫,實則也是詩人對友人的勸告。希望友人不要像自己暮老無所依。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這首詩是劉長卿最著名的一首之一,寥寥幾筆卻勾畫出蒼山的暮意,雪夜的涼意,夜晚歸來的行客。躍然紙上的畫意,躍然紙上的詩意,詩人外出恰遇飛雪,不得以夜宿在芙蓉山主人那裡,也幸好讓這一場雪與詩人相遇,否則這麼美麗的詩又將流放在歷史的哪個角落?只是詩人逢雪,不知心情如何,但從寥寥幾筆中透露了詩人的愜意。
文字:高凌宇
排版:胥梓怡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