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至29日,由成都市人民政府、世界文化名城論壇組委會(WCCF)主辦的2020第三屆世界文化名城論壇·天府論壇在蓉舉行。
2017年8月,成都正式加入世界文化名城論壇,成為該組織第34個世界成員城市,已連續舉辦兩屆世界文化名城論壇·天府論壇。
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的世界文化名城論壇更多是採取線上互動和交流的方式,不少嘉賓就「文化對城市的影響力」「後疫情時代文旅產業如何發展」等話題進行了討論。
文化是城市的「不動產」
在成都天府文化研究院院長、城市文化研究與傳播中心主任譚平看來,天府文化作為城市永遠不會改變的「不動產」,橫跨了過去、現在和未來,不僅有傳統元素,還注重現代都市的存在。「也就是說,天府文化不僅是歷史的書籍或器件,也可以是今日的文化場所、或是音樂或是餐桌上的一道菜餚。」
而這份「不動產」,正通過與旅遊等有機結合,為城市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
論壇上,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副會長、清華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學術顧問委員會主席趙少華分享了一組數據:2019年,全國規模以上的文化和相關產業企業實現的營業收入是8萬多億元,比上年增長了7%,中部、西部地區增長更快,分別是8.4%和11.8%,分別比東部地區快了2.3%和5.7%,佔全國的比重分別為15.7%和9.7%,分別比上年提高了2.3%和1.2%。她認為,文化經濟將成為推動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藝術城市建設發展的未來大有可期。
為更好發揮文化的「引擎」作用,成都在2018年就明確提出了以「三城三都」打造為具體路徑,建設世界文化名城的目標,現初步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城市。
文旅產業需要「危機管理」
受疫情影響,全球文旅產業遭受重大打擊,後疫情時代的文旅復甦備受關注。
談及這一話題時,世界研學旅遊組織(WRTO)執行主席、四川大學旅遊學院教授楊振之提到這樣一個觀點:文旅產業的發展需要進行「定製化」的危機管理,「文旅行業是一個脆弱性強、敏感性強的行業,危機到來時,最容易率先倒下。」
他認為,在制定這套危機管理體系時,要注意把握幾個特點,「第一是注重時效性,一旦遇到危機必須第一時間開展工作;第二是全業覆蓋,文旅業態關聯度很高,危機管理必須面面俱到;第三是行政引領,文旅行業中小微企業比例高,自救能力差,需要政府從政策層面上進行保障。」
不少城市是這一觀點的踐行者。早在今年3月,成都就出臺了20條具體措施減輕疫情對文化旅遊企業生產經營的影響。「我們正在積極籌措資金,扶持一些文化、藝術項目的開展。」墨爾本市政府國際關係與市政部執行部長索菲·特拉弗斯在屏幕另一端,分享了當地助推文旅產業復甦的做法。
一些區域,文旅行業已出現復甦跡象。楊振之認為,分析其復甦的特點,可以幫助其他區域儘早介入。「一是品質為先,花錢買放心,公共衛生防疫做得好的高星級酒店恢復得最快;二是出境回流明顯,由於國外疫情原因,上億的出境遊客人次轉化為國內遊的高價值客群;三是近程旅遊爆發,城市近郊遊、親子休閒遊、周末微度假等成為爆款。」(記者 蔣君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