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2020第三屆世界文化名城論壇·天府論壇
在成都揭開序幕
本次論壇由成都市人民政府、世界文化名城論壇組委會(WCCF)主辦,成都傳媒集團承辦,在28日、29日,以「從文化空間到城市認同」為主題,採取「線下+線上」相結合的方式舉行,「無縫銜接」世界文化名城論壇年度峰會。
在為期2天的活動中,世界城市書店沙龍、文化遺產與城市發展沙龍、時尚創意設計與城市空間沙龍、歐中文旅創新發展(成都)峰會、世界文化名城路演中心首場「雲上路演」等精彩活動將逐一上演。數百位國內外知名文化大咖、業界領袖將聚首蓉城,深入探討文化與城市認同、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創新等重要議題,聚焦文化、旅遊、時尚設計等領域的發展趨勢,為成都世界文化名城「三城三都」建設建言獻策。
左右滑動看雙面成都
28日下午
作為本次論壇的重要主題活動
「文化遺產與城市發展沙龍」
中歐文旅創新發展(成都)峰會
2020第六屆中國藝術金融年會
相繼舉行
來看看中外大咖們圍繞城市與文化
進行了怎樣的交流
「文化遺產與城市發展沙龍」
在水井坊博物館舉行的「文化遺產與城市發展沙龍」上,來自中外的文化大咖們圍繞文化遺產與城市發展主題,就如何延續城市文化精髓、創新驅動城市發展進行深入探討。
▲文化遺產與城市發展沙龍現場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傳承文化遺產,要故事化、場景化
▲陳少峰
「文化遺產的傳承要走好兩條路,教育和消費。」作為文化產業的研究專家,陳少峰近年來專注於博物館、非遺和老字號的傳承和發展。在他看來,文化遺產要「活化」,國外給出的兩種成功方式就是教育和消費,前者讓兒童擁有傳承的基因,後者讓文化遺產進入普羅大眾的生活方式。
而教育和消費能夠吸引人的方式,莫過於通過故事化和場景化讓人進入文化遺產並體驗它,成為生活的一部分。他以福岡博物館為例來解釋故事化和場景化的創新。在這裡,展區每隔一段距離呈現展品後就會放一段動畫片,用小故事講述展品的歷史背景,吸引著許多人的興趣。在日本不斷升溫的動漫場景地旅遊、動漫美食餐廳打卡則用場景化,加強人們的體驗感,大受歡迎。
「博物館可以做主題研學,也可以設置專區和體驗性空間,賦予展品更豐富的內容和戲劇化表達方式。」陳少峰建議,賦予文化遺產更豐富的內容和戲劇化表達方式,讓成都在當代走向世界文化名城。
中歐文旅創新發展(成都)峰會
中歐文旅創新發展(成都)峰會以「後疫情時代的文化旅遊創新」為主題,全球知名文旅大咖、業界領袖聚焦中歐雙邊優勢文旅產業資源對接合作,世界旅遊名城建設過程中如何有效推動文化旅遊跨界融合、創新發展等重大議題展開深入探討。
▲中歐文旅創新發展(成都)峰會現場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四川大學中國休閒與旅遊研究中心主任楊振之:不能以工業化理念運營旅遊產品,要注重場景營造
▲楊振之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文旅產業的商業邏輯是一種流量經濟。只有獲得充分的消費流量支撐,文旅產業的發展要素才能獲得長效流動的增值。」楊振之認為,保護危機中的文旅產業,需要進行「定製化」的危機管理措施。由於文旅產業存在小微企業比例高、自救能力差的特點,需要政府積極引領,在行政上進行保障。
隨著疫情得到有效防控,文旅產業高效復甦的同時,也呈現出了新的發展趨勢。「如今,新一代客群已然習慣『場景消費』,文旅產業自當跟上節奏,再不能以『貨真價實』的工業化理念生產運營旅遊產品。而要更多著眼於場景創意與營造,賣的就是這份『感覺』。」楊振之說。
▲國慶期間,在東門碼頭開設的國潮集市 資料圖
比利時前駐華大使、歐盟中國聯合創新中心聯合創始人派屈克·奈斯:成都正成為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智慧旅遊中心
▲派屈克·奈斯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當前,國內各大城市紛紛加大力度搶抓智慧旅遊機遇,為後疫情時代的經濟高質量發展積蓄力量。比如,在成都,疫情發生以來,出臺了文旅產業20條等重磅措施,採取「文創通同舟行動」,大力發展智慧旅遊,實現文旅快速反彈。數據顯示,今年7月,成都接待遊客1800萬人次,恢復至去年同期80%,接待人次在副省級城市中排名第一。
作為歐盟中國聯合創新中心聯合創始人,派屈克·奈斯對成都有著長期觀察。在他看來:「成都在高新科技與傳統旅遊結合領域發展得非常迅速,這裡匯聚了大大小小的科技公司,數位化趨勢非常明顯。跟新加坡一樣,成都吸引著來自全球各地的優質要素,不斷邁向一個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智慧旅遊中心。」
除科技優勢外,派屈克·奈斯認為,成都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這是成都打造智慧旅遊的天然優勢。他表示,「成都可以從傳統文化中獲取給養,轉變原來旅遊業粗放發展方式和管理方式,深入挖掘文化元素同時,不斷提升城市治理服務水平。」
▲天府鹿溪智谷國際網球公園
2020第六屆中國藝術金融年會
作為本次論壇的重要系列活動之一,「2020第六屆中國藝術金融年會」搭建起世界級對話平臺,來看看在專家學者心中,除了拍賣藝術品,藝術金融還能做什麼?
創新英國創意經濟負責人湯姆·坎貝爾:藝術金融創新在倫敦、成都、上海等城市快速發展
「過去二十年裡,文化消費和藝術品購買已大大增加。」 坎貝爾介紹,當代藝術品拍賣額從2000年的9200萬美元,增長到2019年的20億美元。
藝術市場消費升級同時,藝術品、藝術家事業和生活方面的資金來源和融資方式都經歷了很大程度的創新。坎貝爾認為,現在,藝術家獲得資助的方式更加複雜,藝術品逐漸被當做金融資產對待,就像一種抵押品,可以進行借貸、交易甚至所有權分割,因此藝術品獲得了更多的流動性和經濟活力。在這一理念轉變基礎上,藝術金融的融合有了更多形式,基於這樣理念的藝術融資方式在倫敦、成都、上海等城市得到快速發展。
首都師範大學教授寧強:藝術金融應發展自主創新金融化交易路徑
在寧強看來,眼下,在以國內市場為主體的「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如何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如何充分釋放內需潛力,藝術金融可能是答案。「藝術金融不能局限在西方市場主導的拍賣領域,而應大力發展由中國藝術市場自主創新的藝術品金融化交易的新路徑、新方式,形成適應中國超大市場優勢的藝術金融新模式。」
寧強認為,中國並不缺乏藝術品市場,但這一市場裡有諸多邏輯和理念還需要被改變。比如,市場對藝術家的定位應是勞動者和生產者,而其創作的產品也應被視為實體經濟的產品,「藝術家的勞動和創作處於弱勢時,將影響其交易的主動權和議價能力。」
他建議,不能用舊的監管政策對藝術金融創新粗暴幹涉,「應該讓市場發揮其創新活力,鼓勵符合中國藝術市場特點的藝術金融創新,走出一條中國藝術金融發展的新路子」。
綜合紅星新聞、每日經濟新聞
編輯 周霖
點分享
點點讚
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