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的士族,其中這個「士」指的是什麼,士族和貴族有何不同

2020-12-20 大劉說歷史

今天要說的書叫做《中古中國的寡頭政治》。書的作者姜士彬,聽名字好像是個中國人,其實他是個徹頭徹尾的美國人,本名叫做戴維·詹森,是美國著名的漢學家。

先來解釋一下本書的書名,「中古中國的寡頭政治」,需要解釋兩個關鍵詞。首先說「中古中國」,這是西方漢學界對中國歷史的劃分,一般把秦朝到宋朝建立這段歷史算作「中古」,這本書裡就是這麼劃分的。當然這不是唯一標準,中國學界過去很少按照這個標準來劃分中國歷史。再說「寡頭政治」,這又是一個源於西方的政治名詞。從古希臘時代,西方的政治模式一般有民主制、寡頭制、君主制三種,民主和君主都好理解,而所謂寡頭制,是指國家的政權掌握在一個精英階層手裡,像古希臘著名的斯巴達,就是寡頭制的典型。

這樣解釋完,我們就大致明白本書的研究方法了,它是用西方的眼光來看待中國歷史。那作者為什麼把秦朝到宋朝這段歷史作為一個整體的單元來研究呢?因為他認為,這段歷史是以官吏治國的「官僚政治」和以門閥士族為基礎的「貴族政治」,這兩種模式相互博弈與融合的歷史。並且他認為,寡頭階層把持的政治秩序,一度是這段時間裡中國的主流。

那麼如何定義中國的士族呢?這就離不開「士」這個概念。士,最初是一種職業,搞學問的叫學士,鑽研方術人被稱為術士,等等,後來泛指有一定知識和社會地位的人。古代所謂四民,士農工商,士是排第一位的。這樣,慢慢地,士就形成了一個相對固定的團體或者說社會階層。和士族相對應的,被稱為庶族,意思就是普通人。這麼說起來,士族,就是一個優於普通人的特殊身份,而這就容易讓人聯想到貴族,但事實上,寡頭不等於貴族,這兩個概念雖然有一定的相似度,但還是有本質區別的。

中國的士族跟歐洲中世紀的貴族這兩者最大的區別在於:歐洲貴族的權力是顯性的,貴族身份可以由人來授予,國王封你為貴族,你就是貴族了,貴族身份也可以世襲,比如國王可以封某人為伯爵,一般情況下,這個伯爵的後裔都可以世代繼承他的封號和財產,特別是長子,生下來就是未來的某某伯爵,可以行使伯爵的權力;而中國的士族,權力是隱性的,士族的身份不能由人來授予,即便是皇帝也不行。

在很多說魏晉南北朝的歷史書上都常常提到一個故事,說南齊武帝蕭賾有一個庶族出身的寵臣,曾經請他幫忙提高自己的門第,但是蕭賾表示,這種事皇帝也無能為力。而這不是偶發事件,本書的重要研究資料,敦煌戶籍文書上顯示,在唐代甚至更早的南北朝時期,並不存在國家認證某家、某人為士的法律程序,士的身份不能來自於後天的授予,而只能來自於先天的出身。同樣,士族也不像歐洲的貴族那樣,可以憑藉身份就享受什麼特權,士族成員隱身在家族之中,他的士族身份並不一定能直接兌換成錢或官職。前述資料還顯示,士族也要納稅和服徭役,沒有免稅權。

所以作者說,士族是一個社會地位上的精英階層,並不是法律意義上的貴族。而所謂的寡頭政治,就是指寡頭階層壟斷了政治資源,並且成為一種常態,但這並不是制度化的。注意,這就是本書中對中古中國士族最主要的界定,也是士族跟歐洲的貴族、寡頭政治以及西方意義上的貴族政治的本質區別。

然而,即便沒有什麼顯性的特權,士族身份還是相當值錢,因為它可以帶給人一種上層社會的準入資格。舉個例子,北魏的時候,著名的孝文帝遷都洛陽,高官韓顯宗上疏建議,在洛陽制定一條制度,「分別士庶、不令雜居」,就是讓士族和庶族的居住區隔離開,不要彼此混雜。注意,是士庶分居,不是官民分居,也不是貧富分居。士族和官員、富人雖然有很大的交集,但並不完全等同,如果你是士族成員,就可以住在專屬的高檔社區,而非士族的官員或是富人,即便是比你更有錢有勢,也只能跟被視為跟庶族是一個檔次的。從這個例子我們就可以看出,當時社會首先看的是你先天的門第、出身,而不是後天的財富、地位。

題外話:讀書可以擴充我們知識邊界,獲得更多看問題的視角,但盲從是要不得的...

喜歡我的文章就果斷關注轉發吧

相關焦點

  • 魏晉南北朝縱橫天下的士族,是否來源於分封制,與士階層有何不同
    士族也稱為世族,是指世代做官的大家族,魏晉南北朝時期是士族發展的黃金時期,但是士族的形成卻是在兩漢,發展是在三國,輝煌時期就是兩晉,直到唐朝實行科舉制,士族才真正的沒落,那麼士族從何而來?與春秋戰國時期的士階層有何不同?
  • 士族——中國歷史上真正的貴族
    「士族」,中國歷史上真正的貴族,在士族制度下,壟斷仕途,左右朝政,盛極一時。「士族」的前身要追溯到先秦時期的「士」,他們都是文化人,具有一定的知識和技能,在當時有特定的社會地位。許多高高在上的士族們,以為只要有這些憑證就可以坐看朝代更迭,我自巋然不動。但是他們錯了,士族自身的腐朽是誰也拯救不了的。
  • 士族及歷史上的三個地主階級
    什麼是士族?從字面上理解,就是士人的家族。「士」,萌芽於先秦時期,早期指那些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識和技能,是以讀書為職業的知識分子。後來經過演變,一些具有較高文化素養,從事精神文化活動的「士」也被稱為「士人」。因為讀書無法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士人的唯一出路是做官。
  • 士族與貴族●漢魏以來,世家大族的官僚化進程
    筆者認為:士族與貴族雖然都具有政治地位和經濟特權世襲的特點,但其主要區別在於有無封君的法律保障,這種區分對於理解北魏歷史顯得尤為必要。北魏時期,貴族主要包括拓拔宗室和鮮卑勳貴;而士族則指魏晉以來居於中原本土的世家大族以及部分具有一定文化色彩的地方豪強。
  • 九品中正制與士族的崛起
    一、士林輿論與九品中正制下的文化競爭 中古史籍常以「士流」「士類」來稱呼門閥士族。這些稱呼所凸顯的是士族作為「士」的身份特質。一般將士族的歷史淵源追溯至東漢後期的大姓名士。與西漢後期倡導改制的儒士不同,東漢士人是既存秩序的積極維護者,他們反對破壞「名教之治」的外戚與宦官。
  • 南朝士族
    國立太學的六經禮樂求的是學以致用,報效國家,是兩漢學風,而當時名門士族的家庭風尚是莊老清談,純屬個人娛樂。五胡亂化時期,北方胡人已相當漢化,儒教得以承傳,為帝王治國所用,到北齊北周時期,漢人士族的勢力也漸次抬頭。
  • 興起於魏晉南北朝的門閥士族,為什麼會終結於唐朝?與這個制度有關...
    關於古代官員選拔制度,鄙人曾寫過三篇文章, 簡單歸納一下,古代官員選拔制度的演化大致如下: 先秦>世官制-->兩漢察舉制-->魏晉九品中正制-->隋唐以後科舉制 先秦世官制對應的是分封制,這時的階層是最固化的,平民與貴族之間基本不會有階層跨越; 到了秦漢,郡縣制逐漸取代了分封制,官員任命製取代世官制
  • 劉秀為何能最終統一天下,關鍵還是在其背後的政治力量豪門士族
    前面我們一再提到士族集團這個名詞,士族集團這個概念,將幫助我們揭開從西漢末年,到東漢開國,這一段歷史的本質。當理解了歷史本質,就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爽透!我們先從士族這個名詞談起。士族,誕生於春秋戰國,是宗法制結構的產物。
  • 唐朝滅亡的同時為何埋葬了士族門閥?是什麼壓死了最後一根稻草?
    古往今來朝代更迭是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王侯將相富貴不過百年,然而在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當中,曾經有個這樣一種奇特的現象,皇帝不過是某幾個家族的傀儡,它們曾經被譽為國家的柱石,後來又被罵成依附的寄生蟲,它們就是起與東漢滅於唐末的士族門閥。
  • 東漢到唐朝,有700年輝煌的士族門閥,怎麼會隨著唐朝一起滅亡?
    在隋唐之前的時候,中國一直實行的是以門閥士族為主的皇權貴族的統治模式。到宋朝開始,這種制度發生了變化,貴族逐漸沒落取而代之的是官僚結構和皇權共存的局面。皇權貴族和皇權官僚兩者最大的區別就在於,皇權貴族代表著門閥士族對權力的壟斷,就在唐朝的時候,是這兩種模式的過渡時期,也是門閥士族衰落的時期。
  • 從東漢到唐朝,輝煌700年的士族門閥,為什麼隨著唐朝一起滅亡?
    我們站在今天的角度,重新審視古代社會,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以隋唐科舉制度的實行和繁榮為界,隋唐之前、東漢之後,中國實行的是以門閥士族為主的「皇權——貴族」的統治模式,從宋朝開始,則實行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皇權——官僚」的統治模式,兩者最大的不同就在於,前者代表著門閥士族對權力的壟斷,而唐朝,恰好是兩種模式的過渡時代
  • 古代的豪車:秦漢崇尚馬車 兩晉士族喜好牛車
    先秦兩漢拼馬車:  官吏富商勞苦大眾各有「座駕」  馬車在中國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古代的馬車除了作為戰爭工具外,主要為皇室貴族出門乘坐,是權力與高貴的象徵。漢代不同等級的官吏都有相應的「座駕」。這些車雖然名稱各異,但外形基本相似,有差別的只是構件的質地、車飾的圖案、車蓋的大小和用料、馬的數量等。另外,除大小貴族和官吏本人乘坐的主車外,還規定了導從車和騎吏的數量。如三百石以上的官吏,前有三輛導車,後有兩輛從車;三公以下至二千石,騎吏四人;千石以下至三百石兩人。騎吏皆騎馬佩劍在前開道。
  • 皇帝對士族又拉又打,最後鬱鬱而終,士族的勢力到底有多大?
    由於晉武帝對他們頗為優待,所以繼他們之後,越來越多的南方士族開始了與西晉的合作,包括吳郡陸氏與顧氏、會稽張氏與賀氏、義興周氏在內的眾多江南大世族門閥家的子弟也紛紛響應。 在這些出仕的江東士族中,陸機、陸雲兄弟是其中最有號召力和最出色的代表。陸機兄弟是江東陸遜之孫,陸抗之子,陸家在東吳世代為將為相,是頂級高門大族。
  • 旅遊媚年春,年春媚遊人—魏晉南北朝旅遊活動為何會在士族間興起
    世人都說嚮往詩和遠方,那麼在千年之前的南北朝時期,士族是為何要進行旅遊活動,而他們開展旅遊活動的特點又是什麼。今天就讓我們慢慢細究。無論是黃金周期間的出行遊玩,還是婚後甜蜜的蜜月之旅,旅遊活動的起因都可以歸結到有錢、有閒和有動機這三點上來。這三個因素基本涵蓋了不同人群在不同時期的旅遊休閒活動動機。若要問世界上發明旅遊的人是誰,也許大部分人都不了解,但若是問及中國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旅行達人」,徐霞客應該是大部分人率先想到的名字。徐霞客家境殷實,是當地小有名氣的家族,其先祖徐經和唐伯虎更是至交好友。
  • 三國——士族接管統治權過程中的插曲
    而三國,這段令人著迷的歷史則是士族確立統治的最後一道障礙。說到三國,說到士族,不得不提到東漢。這個從創立之初就存在隱患的王朝。東漢是依靠自西漢以來逐漸壯大的豪強地主而建立的,而豪強地主統治的趨勢在東漢創立之初就已經顯得不可逆轉,從限田限奴之議到王莽王田制,再到光武度田,都無法阻擋歷史的進程。豪強地主的壯大為士族的發展創造了土壤。
  • 士族門閥是什麼時候消失的,是什麼導致的它們消失?
    東漢到隋唐,士族門閥如同啟明星一般在天空中長久閃爍,那是什麼原因導致士族門閥衰落直至消失的呢? 在隋朝之前,整個社會被分為兩部分即:士族和庶族,你的社會地位在你出生的時候就已經註定了。庶族出生的人再怎麼優秀也很難當上官員,士族出生的人就算是個傻子也能輕易的當上官。
  • 三國的背後是一場士族分割權力的遊戲
    董仲舒 於是貴族和富家子弟成為了漢代選官制度下單一的人選,當這群人做官之後,他們又有資格舉薦人才。 潁川陳氏的始祖陳寔品德為世人所稱讚,從而積累了崇高的聲望,陳家才從平民一躍成為士族。陳群是曹操集團裡陳氏的代表人物,他的主要作用還是之後開創了九品中正制。 司馬家族的家長司馬防有八個兒子,世人稱其為「司馬八達」,尤以司馬懿最善謀略。這個家族是三國遊戲裡最大的贏家。
  • 曾擔任「帝師」高位的「士族」群體,最終倒在了科舉的「屠刀」下
    「士族」這一群體的出現和消亡都很有意思,不僅僅成分混雜,其發展脈絡在不同的時代裡有非常明顯的特徵。總體來說,士族的出現和消亡,歸根結底在於人才選用制度的變化上。而這時候的「士」成分極為複雜:有如日中天的貴族,比如孟嘗君;有家世破落的貴族,比如商鞅;有身家富足的生意人,比如呂不韋;
  • 中國古代頂級門閥士族-琅琊中國第一
    說起琅琊王氏,可能大家最熟悉的還是《琅琊榜》裡琅琊王氏,故事的背景是發生在南梁,而這一時期在我國古代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這一時期在歷史上也是琅琊王氏的鼎盛時期。宰相輩出,橫跨漢代和魏晉南北朝時期。據《二十四史》中記載,從東漢至明清1700多年間,琅琊王氏共培養出了35個宰相、36個皇后和36個駙馬和186位文人名仕。這是其他士族所無法比擬的。比如我們臥冰求鯉的主人翁王祥,琅琊臨沂人,三國曹魏及西晉時大臣,書聖王羲之的族曾祖父。琳琅滿目這句成語最早就是出自琅琊王氏,形容的就是琅琊王氏這一美男家族。
  • 與士族爭權只是表象 一切為了篡漢
    一方面他在三次求賢令中確實是說過要容忍有道德瑕疵的人才,而另一方面,曹操這個奸雄大反派,在南宋以降名聲都爛大街了,一個不道德的人自然只能做出不道德的事。這就需要編織關係網,這個網越編織越大,於是就形成了士族這個政治階層,因為誰也不能保證自己家族才成為士族後就能一直有人憑本事做官。這個憑本事,指的是靠著「明經」也就是通曉儒家經學來獲取官位,士族本身就是靠儒學知識起家,所以是其看家本領,自然不希望別人,比如庶族寒門來搶生意,於是就有了知識壟斷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