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士族?從字面上理解,就是士人的家族。「士」,萌芽於先秦時期,早期指那些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識和技能,是以讀書為職業的知識分子。後來經過演變,一些具有較高文化素養,從事精神文化活動的「士」也被稱為「士人」。因為讀書無法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士人的唯一出路是做官。官越做越大,書越讀越多,如果還人丁興旺,再加上門生故吏遍天下,就會形成特殊的家族和勢力集團,甚至壟斷仕途。這樣的家族,就叫士族。簡單地說,士族,就是世代做官的家族,拿今天的話說說就是職業官僚世家。
春秋時期的「士族「主要由最低級的沒落貴族組成,在秦漢時期則是最高一級的平民(士農工商),地位都不高,也沒有擔任什麼重要的官職。然而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將建國之初的以同姓宗族和武將為主的政府,逐漸改造為文官政府。於是讀書做官成為了風尚。各宗族開始讓族中子弟讀書,從而入朝為官,得勢之後來推動了家族財勢的發展。於是讀書的後代繼續讀書,也延續做官。這些家族把持政權,兼併土地,經營莊園,割據一方,逐漸形成了名門大族。到東漢時期,已出現了累世公卿的情況。東漢末年群雄爭霸更可以說是各地士族之間的爭鬥。
魏晉時期統治者更是仰賴各方士族勢力的支持才穩固統治。統治者甚至為拉攏門閥士族勢力,對他們實施放縱和籠絡政策。九品中正制的實行,就是為了維護士族的特權,它的確立,就是士族制度形成的重要標誌。由於這一制度要求國家選拔官吏只看家世出身,導致這一時期的士族非常注重編撰族譜,講究淵源,以此來作為自己享有特權的憑證。到了東晉時期,士族制度得到充分的發展,進入了鼎盛時期。大族之間互相聯姻,在統治階級內部構成了一個門閥貴族階層,形成了一整套特權制度,即「門閥政治」,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二個「貴族時代」---「門閥貴族時代」。他們壟斷仕途,左右朝政,盛極一時。
然而這些「門閥貴族「們到了後期長期享樂,不思進取,沉溺於清閒放蕩的生活,不理政務。隨著東晉後期以來政局混亂和戰爭不斷,士族的階級、經濟基礎遭到極大的削弱。
到了唐代,更是廢除了九品中正制度,實行以個人文化水平考試為依據的科舉制,「取士不問世家」,終使士族制度在中國歷史上徹底消亡。
士族制度下的士族,政治上擁有特權,國家要職基本被他們壟斷。他們擁有自己的莊園,佔有大量的土地和人口。家族子弟繼承家學,文化佔據壟斷地位,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發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尤其在書法、繪畫等方面。士族主張君主無為,崇尚清談玄學。他們遵從森嚴的等級制度,為保持血統純正,不與庶族通婚往來。
與士族相對應的是貴族和庶族。貴族就是皇族、外戚和公侯。他們地位尊崇,爵位世襲,所以顯貴。但貴族未必有文化,更未必讀書,也未必有聲望。有聲望的只能是詩書傳家的士族,因此士族也叫望族。望族必是名門,名門多有權勢,因此又叫勢族。貴族有爵位也有權勢,士族有權勢也有聲望,什麼都沒有的則是庶族。庶族指士族以外的一般中小地主,因為貧寒,因此也叫寒門或寒族。
貴族、士族、庶族,是地主階級的三個階層。它也代表我們國家的三個歷史階段。夏商周時期的天子、諸侯、大夫都是領主,是貴族的天下。然而隨著春秋戰國戰爭不斷,貴族逐漸沒落。到了平民皇帝劉邦建漢以及漢武帝之後國家逐步由士族掌控,到東晉末年更是到達了鼎盛時期。然而隨著隋唐用科舉制替代九品中正制以後,士族也慢慢地消亡,庶族卻走向了政治舞臺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