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族及歷史上的三個地主階級

2020-12-15 和熙齋

什麼是士族?從字面上理解,就是士人的家族。「士」,萌芽於先秦時期,早期指那些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識和技能,是以讀書為職業的知識分子。後來經過演變,一些具有較高文化素養,從事精神文化活動的「士」也被稱為「士人」。因為讀書無法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士人的唯一出路是做官。官越做越大,書越讀越多,如果還人丁興旺,再加上門生故吏遍天下,就會形成特殊的家族和勢力集團,甚至壟斷仕途。這樣的家族,就叫士族。簡單地說,士族,就是世代做官的家族,拿今天的話說說就是職業官僚世家。

春秋時期的「士族「主要由最低級的沒落貴族組成,在秦漢時期則是最高一級的平民(士農工商),地位都不高,也沒有擔任什麼重要的官職。然而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將建國之初的以同姓宗族和武將為主的政府,逐漸改造為文官政府。於是讀書做官成為了風尚。各宗族開始讓族中子弟讀書,從而入朝為官,得勢之後來推動了家族財勢的發展。於是讀書的後代繼續讀書,也延續做官。這些家族把持政權,兼併土地,經營莊園,割據一方,逐漸形成了名門大族。到東漢時期,已出現了累世公卿的情況。東漢末年群雄爭霸更可以說是各地士族之間的爭鬥。

魏晉時期統治者更是仰賴各方士族勢力的支持才穩固統治。統治者甚至為拉攏門閥士族勢力,對他們實施放縱和籠絡政策。九品中正制的實行,就是為了維護士族的特權,它的確立,就是士族制度形成的重要標誌。由於這一制度要求國家選拔官吏只看家世出身,導致這一時期的士族非常注重編撰族譜,講究淵源,以此來作為自己享有特權的憑證。到了東晉時期,士族制度得到充分的發展,進入了鼎盛時期。大族之間互相聯姻,在統治階級內部構成了一個門閥貴族階層,形成了一整套特權制度,即「門閥政治」,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二個「貴族時代」---「門閥貴族時代」。他們壟斷仕途,左右朝政,盛極一時。

然而這些「門閥貴族「們到了後期長期享樂,不思進取,沉溺於清閒放蕩的生活,不理政務。隨著東晉後期以來政局混亂和戰爭不斷,士族的階級、經濟基礎遭到極大的削弱。

到了唐代,更是廢除了九品中正制度,實行以個人文化水平考試為依據的科舉制,「取士不問世家」,終使士族制度在中國歷史上徹底消亡。

士族制度下的士族,政治上擁有特權,國家要職基本被他們壟斷。他們擁有自己的莊園,佔有大量的土地和人口。家族子弟繼承家學,文化佔據壟斷地位,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發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尤其在書法、繪畫等方面。士族主張君主無為,崇尚清談玄學。他們遵從森嚴的等級制度,為保持血統純正,不與庶族通婚往來。

與士族相對應的是貴族和庶族。貴族就是皇族、外戚和公侯。他們地位尊崇,爵位世襲,所以顯貴。但貴族未必有文化,更未必讀書,也未必有聲望。有聲望的只能是詩書傳家的士族,因此士族也叫望族。望族必是名門,名門多有權勢,因此又叫勢族。貴族有爵位也有權勢,士族有權勢也有聲望,什麼都沒有的則是庶族。庶族指士族以外的一般中小地主,因為貧寒,因此也叫寒門或寒族。

貴族、士族、庶族,是地主階級的三個階層。它也代表我們國家的三個歷史階段。夏商周時期的天子、諸侯、大夫都是領主,是貴族的天下。然而隨著春秋戰國戰爭不斷,貴族逐漸沒落。到了平民皇帝劉邦建漢以及漢武帝之後國家逐步由士族掌控,到東晉末年更是到達了鼎盛時期。然而隨著隋唐用科舉制替代九品中正制以後,士族也慢慢地消亡,庶族卻走向了政治舞臺的中心。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是東漢,一個弱勢王朝的共生體,士族地主階級的背景與原因
    說起士族地主階級,人們一方面想到的是其魏晉人物的風流神採,另一方面卻是男人塗脂抹粉,吸食"五石散",只會高談闊論看門第,評出身的腐朽墮落。這些矛盾之處卻又奇妙地融合在這個中國歷史上曇花一現的群體上。令人不得不嗟嘆,到底是怎樣一種歷史的機緣讓中華大地上出現了這麼一群人物,而他們卻又為什麼偏偏出現在那樣一個特定的歷史時期,並且只是匆匆一撇,便消失於歷史長河中再無身影。
  • 士族——中國歷史上真正的貴族
    「士族」,中國歷史上真正的貴族,在士族制度下,壟斷仕途,左右朝政,盛極一時。「士族」的前身要追溯到先秦時期的「士」,他們都是文化人,具有一定的知識和技能,在當時有特定的社會地位。由此,「士族地主」形成,為後來士族制度的確立提供了階級、經濟基礎。魏晉的統治下,依賴於士族勢力的支持。九品中正制的實行,就是為了維護士族的特權。
  • 秦朝之後我國的封建社會共分為三個階段,統治階級明顯不同
    我們看一下統治階級有哪些變化。其實,封建社會的統治階級都是地主階級。不過同樣是地主階級,還是有差別的。從秦朝到清朝滅亡,一共分為三個階段。我們看一下每個階段都是哪個地主階級進行統治的。第一階段是秦朝到東漢滅亡。這段時間統治階級是貴族地主階級。秦朝之前是奴隸社會,雖然進行了轉型,統治階級由奴隸主變成了封建地主。
  • 「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魏晉南北朝時門閥士族階級為何腐化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非常特殊的一段時期。不僅因為該時期內北方曾被遊牧民族瓜分割據,南方政權更迭頻繁,也因為該時期內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獨特的門閥士族階級。
  • 劉秀為何能最終統一天下,關鍵還是在其背後的政治力量豪門士族
    前面我們一再提到士族集團這個名詞,士族集團這個概念,將幫助我們揭開從西漢末年,到東漢開國,這一段歷史的本質。當理解了歷史本質,就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爽透!我們先從士族這個名詞談起。士族,誕生於春秋戰國,是宗法制結構的產物。
  • 三國——士族接管統治權過程中的插曲
    而三國,這段令人著迷的歷史則是士族確立統治的最後一道障礙。說到三國,說到士族,不得不提到東漢。這個從創立之初就存在隱患的王朝。東漢是依靠自西漢以來逐漸壯大的豪強地主而建立的,而豪強地主統治的趨勢在東漢創立之初就已經顯得不可逆轉,從限田限奴之議到王莽王田制,再到光武度田,都無法阻擋歷史的進程。豪強地主的壯大為士族的發展創造了土壤。
  • 唐朝滅亡的同時為何埋葬了士族門閥?是什麼壓死了最後一根稻草?
    古往今來朝代更迭是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王侯將相富貴不過百年,然而在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當中,曾經有個這樣一種奇特的現象,皇帝不過是某幾個家族的傀儡,它們曾經被譽為國家的柱石,後來又被罵成依附的寄生蟲,它們就是起與東漢滅於唐末的士族門閥。
  • 如何看待那段歷史呢
    01劉備的身份是本質上是士族階級我們沒有任何證據,可以否認《三國志》對劉備身份的記載,但這並不能說明,劉備的身份就是手工業者,本質上劉備依然是一名士族階級成員其實這是袁術等豪門士族,刻意宣傳的結果。過去職業的貴賤太扎眼,打個不恰當的例子,假如今天謀位富豪之子去當乞丐,會不會被鄙視?其實,不光劉備,曹操也遇到同樣的困惑,袁家兄弟張口就稱之為「宦官之後」。這些無非是豪門士族階級的自視其尊,有意從精神上摧毀對手的宣傳手段罷了。所以,別被迷惑,劉備的真實身份是士族,絕不是手工業者。
  • 從鄉閭裡選到維護門閥世祖的九品中正制是怎麼退出歷史舞臺的?
    中國古代歷史的長河中皇權是至高無上的,而選賢舉能是一個皇帝的必備技能,從兩漢開始就有察舉制和徵辟制,但兩漢時期的察舉制,到了東漢末年,已為門閥士族所操縱和利用,他們左右了當時的鄉閭輿論,使察舉滋生了種種腐敗的現象,與要求參與政治的中小地主及其知識分子產生了尖銳的矛盾,在如何選官的問題上鬥爭激烈。
  • 士族門閥制度:九品中正制助推了它的發展,科舉制結束了它的徵程
    從歷史沿革來看,士族門閥制度初步形成於曹魏、西晉時期,確立、鼎盛於東晉及南北朝前期,衰落於南北朝後期,收結於隋唐。一、士族門閥制度的初步形成。門閥以內的地主,屬於士族;以外的地主,則被稱為庶族。他們之間的關係也就自然而然地呈現出了隔絕和歧視:士族和庶族、寒門之間不能通婚;生活習俗有著不同的標準、要求等。
  • 魏晉南北朝縱橫天下的士族,是否來源於分封制,與士階層有何不同
    ,取而代之的是封建官僚制度,由皇帝任命所有地方長官,皇帝牢牢控制著所有重要的人事任命權,中國歷史開始走向中央集權制。,也可以稱為功勳階層,在西漢兩百年的歷史上逐漸發展成了為一個全新的階層,就是士族。這些大家族經過兩百年的發展,逐漸形成了世代為官,世襲爵位,又在地方上佔據了大量的土地,因此也被稱為門閥,到了西漢末年,天下大亂,劉秀在部分大家族的支持之下脫穎而出建立了東漢王朝,劉秀本人也是出自西漢皇族,劉秀的政治基礎就是門閥士族,因為他們既當官,也當地方,也稱為地主豪強。
  • 曾國藩--中國地主階級最厲害之人
    毛澤東曾經評價他是"地主階級最厲害的人物",這個評價不可謂不高,他的一生確實也很值得我們仔細去研究。   曾國藩,生於嘉慶十六年1811年,卒於同治十一年1872年,字伯涵,號滌生。湖南湘鄉人。他出身於一個並不富裕的地主家庭,又屬於中國理想中的耕讀家庭,既要親自參加田間勞動,又有條件讀書學習。曾國藩很以自己的家庭自豪,他性格中的諸多因素也和他的家庭有關。
  • 「三教九流」中分化出的階級,商人為什麼是歷史上地位最低的?
    但真正意義上的三教九流卻是一個極有深遠意義的詞,它最早出自宋朝《雲麓漫鈔》一書,其可追溯的歷史一直可以延伸到宋朝的數百年前。所謂三教「三教」一詞分別是指古代中國的三大宗教,即儒教、釋教(佛教)、道教。道教 三教中所指的道教與現在我們所理解的並無太大差異,其是中國本土的宗教,是由老子所創建,以信仰神鬼為主,同時也是中國神話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所謂九流說完「三教」,「九流」則更貼近普羅大眾,因為它是中國古代人類等級的劃分。
  • 唐朝時,這個階級開始掌握政權,一直統治到清朝滅亡
    唐朝建立之後,一個新的階級開始出現了,這個階級在唐朝時開始掌握政權,之後一直統治到清朝滅亡。這個階級就是庶族地主。對於封建社會的統治階級,我們想到的就是地主階級。確實,地主階級確實是封建社會的領導者,不過封建社會的地主階級也有明顯的不同。地主階級有貴族地主階級、世族地主階級、庶族地主階級之分。他們在不同的歷史階段領導著當時的社會。
  • 蘇區時期的「赤白對立」——階級革命中的非階級現象
    廣西右江「土豪率地主武裝數十過河燒了三個村莊,搶牛、羊、女人,韋(拔群)即集中四千人過河去,燒了十三個村莊,橫直三十裡,也搶劫、拉牛,捉女人等。地主便將該地人民組織起來,有四區隊伍與革命對立起來」[15](p48-49)。中革軍委總政治部指出:「紅白兩邊,殺過來,殺過去,成了不解的冤讎……亂搶亂燒亂殺的結果,反造成那邊的群眾更加堅決的反對革命。」
  • 九品中正制與士族的崛起
    其中一個關鍵原因是控制地方社會的豪強地主轉化為世家大族,再轉化為門閥士族,地方分權的趨向被遏制。在地方勢力官僚化的過程中,九品中正制起到關鍵作用。它通過確定「品」「狀」「簿閥」的標準,將地方性的世家大族納入到全國性的網絡中予以重新組織並分配政治資源。所定的三項標準,既考慮與朝廷的親疏關係,也承認士族在社會政治領域的勢力,同時還在一定程度上尊重了士林輿論。
  • 日本人常以「武士」自居,日本武士在歷史上到底是什麼樣的存在?
    大家知道,封建時代的經濟基本制度就是地主階級控制土地資源,控制農民,日本武士其實就有點類似中國所說的「地主階級」,日本最高統治者「幕府將軍」(也是等級最高的武士)就是大地主(
  • 中國最大的一個地主家族:2個省主席,10個軍師長,旅長團長無數
    在新中國成立之前,中國一直存在著一個地主階級,這是和中國農民距離最近的一個特權階級。因為,土地長期被地主佔有,貧農沒有自己的土地。為了生存,沒有土地的農民只得為地主階級耕作,每年需要給自己所耕種土地的主人上繳一定數量的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