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族門閥制度:九品中正制助推了它的發展,科舉制結束了它的徵程

2020-12-23 老王頭說歷史

導語:談及士族門閥制度的興衰,可以追溯到東漢初期。當時的豪強大地主們在擁有了大量資產,掌控了經濟命脈的同時,他們的政治影響力也越來越大,漸漸地滲透到了國家的政治生活中,並開始擔任高級官職。

到了東漢後期,社會上已經出現了「選士而論族姓閥閱」(仲長統之《昌言》)的情況。依據經濟實力,推定政治地位,進而納入仕宦範疇,而且把門第作為選用官吏的先決條件。因而,「四世三公」、累世為公卿的社會現象就出現了。不過,漢代的門第之見雖然已經出現,但還沒有形成制度。

從歷史沿革來看,士族門閥制度初步形成於曹魏、西晉時期,確立、鼎盛於東晉及南北朝前期,衰落於南北朝後期,收結於隋唐。

一、士族門閥制度的初步形成。

興於曹魏、通行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選用官吏的九品中正制(又叫九品官人法),及兩晉和南北朝的、經濟上的品官佔田蔭客制(官吏可以按照品級的高低保護親屬、客戶),從法律層面上確定了統治階級內部的等級關係和世襲特權。

九品中正制(圖示)

尤其是西晉王朝時,不但受封的爵位可以世襲罔替,甚至連官職,特別是地方上的刺史,也是父親死後兒子承繼。由於西晉朝廷掌控乏力,這種不成制度的制度也被順理成章的定型了。

隨著這一制度的形成,地主階級內部的財產及權利的再分配,也均以門第為主要標準。門閥以內的地主,屬於士族;以外的地主,則被稱為庶族。他們之間的關係也就自然而然地呈現出了隔絕和歧視:士族和庶族、寒門之間不能通婚;生活習俗有著不同的標準、要求等。

士族的活動場景(圖景)

尤其是對庶族來講,如果生活行為等不符合自己相應的身份,就是僭越,是要遭到士族「攻伐」的。這樣一來,士族和庶族兩大社會階層的等級懸殊,乃至對立,越來越嚴重。

隨之,士族門閥制度被不斷「夯實」著、發展著,推進到了全盛時期。

二、士族門閥制度的發展盛況。

西晉王朝偏安江南後建立的東晉政權,是以北方流亡士族為主體,聯合南方士族共同執政的政權。這種性質的政權,自然更加護佑士族,使得門閥制度達到了鼎盛時期。

當時的北方流亡大族以王、謝、袁、蕭為首,朝中的高官大員多是王、謝等家族的人。唐朝詩人劉禹錫詩中所說的「舊時王謝堂前燕」的「王謝」,指的就是執掌江左政權達百年之久的王、謝兩家。

士族王導等與東晉皇帝司馬睿(圖景)

與此同時,北方流亡大族為了鞏固江左基地,又聯合了當地的土著大族,如朱、張、顧、陸等。這些土著大族是東漢以來形成的,有很多是東吳孫氏政權集團成員的後裔。如以陸機、陸云為代表的陸氏家族,就是東吳大將陸遜、陸抗的後人。

陸機(像)

到了東晉敗亡後的南北朝時期,士族按地域分為郡姓、僑姓、吳姓和虜姓。

一郡的大姓望族,稱作「郡姓」。其中,山東(崤山或華山以東)的士族以王、崔、盧、李、鄭為首,關中的士族以韋、裴、抑、薛、揚、杜為大。過江的逃亡貴族稱之為「僑姓」,指的是西晉末年南遷的北方大姓,以 王、謝、袁、蕭等姓氏為主。

東南的叫做「吳姓」,主要是指原東吳留下來的大族,如:朱、張、顧、陸等。代北的則是鮮卑「虜姓」大族,主要指南下並逐漸漢化的少數民族,以元、長孫、宇文、於、陸、源、竇為首,構成了北朝的主要門閥。

北魏時期的太和年間,朝廷詔令諸郡各自排列本地的姓氏、家族,進而認定了四海望族中的隴西李寶,太原王瓊,滎陽鄭溫,範陽盧子遷、盧澤、盧輔,清河崔東伯、崔元孫,前燕博陵崔懿,晉趙郡李楷等七家十姓為天下之冠,就是所謂的「七大高門」。

太原王瓊(像)

後世的文人投門拜訪,自報姓名時,必定得說明自己的「門閥郡望」。

所謂的「郡望」,就是指某些顯赫姓氏的州郡所在。如柳宗元自稱柳河東,郡望在河東;崔護自稱博陵,郡望在博陵,等等。這種做派,就是封建社會重視門閥出身的一種陋習。

這些士族把持了不同時期的朝政,佔據著重要的職位。其他的庶族和寒門,雖不是完全被排除在政治生活之外,卻永遠沒有職任高官的機會。

三、士族門閥制度衰落的主要原因。

鑑於政治、歷史的諸多因素,士族門閥制度在區域鼎盛的同時,於南北朝後期逐漸走上了下坡路。其主要原因如下。

其一,西晉滅亡的後果。西晉政權遭受「八王之亂後」的重創後,在北方興起的五胡(氐、羯、羌、鮮卑、匈奴)勢力,尤其是匈奴政權的打擊下,敗退到了江南。隨之,北方的一些傳統的士族高門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沉重打擊。

進軍中原的匈奴軍兵(圖景)

其二,起義動搖了根基。南北朝後期不斷爆發的農民起義,使得士族的根基軟化、塌陷。如,東晉末年的農民起義,使得江南的士族陷入沒落的境地;北方士族,在北魏末年爆發的六鎮、河北、關隴等農民大起義的沉重打擊下,也在政治上、經濟上逐漸落寞、衰微。

其三,動亂加速了衰亡。公元528年,北魏秀容川的契胡酋長、後來的權臣爾朱榮,在其發動的「河陰之變」中,殺了北魏王公大臣二千餘人,連漢化的鮮卑代北士族也遭到毀滅性的打擊。

爾朱榮(像)

南朝之梁朝的「侯景之亂」(公元548年到552年)後,江南地區的社會經濟遭到了顛覆性的破壞,從而大大加速了腐朽無能的南朝士族的衰亡。

其四,庶族躋身於上層。隨著王朝的不斷變換,庶族地主的地位不斷上升。在政權不斷更迭的過程中,一些充當了帝王的忠實爪牙,為統治者提供了切實利益的庶族地主,漸漸得以參政議政,贊襄王命。

自「侯景之亂」後,江南的庶族地主階層更是發生了質的變化,得到了大發展,不斷躋身統治集團上層,出現了「南朝多寒人掌機要」的現象。

而此時的南方士族,已是「衣冠之族,日失其序,姻婭倫雜,罔計廝庶」。一些士族的地位、權勢日益衰落,聘嫁婚配時已經無法再去計較士族還是庶族,無法再講究門當戶對。

其五,庶族擁有了皇權。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兩個政權後,又相繼分別改換為北齊、北周,政權分別被庶族的軍人高歡、宇文泰擁有。庶族出身的皇帝,自然門第之見較輕,甚至對門第懷有敵意。於是,大批的庶族地主被吸納到中央政權中來,大大弱化了士族的權威。

宇文泰(劇照)

如此一來,士族衰敗了,庶族興起了。

四、科舉終結了士族門閥制度。

北周滅亡北齊,大隋取代北周之後,政府成員大都是北周時的人馬。這樣,隋王朝自然也就無可爭議地、順理成章地承認了庶族地主雄立於朝廷的事實。同時,隋文帝楊堅還在政治、經濟上進一步削弱了士族的勢力。

隋文帝楊堅(劇照)

經濟上,通過清查蔭戶和輸籍法等措施,使隸屬於士族豪強的農民,成為一般的國家編戶的農民,從而削弱了士族地主的經濟力量;政治上,破除「尊世胄,卑寒士」的觀念,終止了歷史悠久的選用官吏的「九品中正制」,創立了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科舉」制度。從而,凍結了「士族特權」。

科舉考試(圖景)

隨著大隋被李唐王朝的取代,「科舉」制度的進一步完善落實,曠日持久的士族門閥制度退出了歷史舞臺。

參考文獻:《晉書》、《魏書》、《南史·王僧達傳》、《昌言》等。

相關焦點

  • 九品中正制對各個朝代的影響,為何最終被科舉制所取代?
    九品中正制是由三國時期魏國吏部尚書陳群提出由魏文帝曹丕採納實施的一種選官制度,它結合兩漢以來的察舉制度奠定了以世家門閥子弟為主要群體的選官制度。它對於各個朝代的影響是深遠的,在隋朝開始被皇帝察覺到其中弊端,隋煬帝實施科舉試圖改良取代,直至唐朝才被科舉制度所取代。
  • 從九品中正制看門閥興衰,這種選拔制度,為何淪為門閥工具?
    大家都知道科舉制度始於隋唐,那麼在這直接,官員又是如何進行選拔的呢?根據記載,在隋唐以前,朝廷採用的人才選拔方式是九品中正制,又被稱為九品官人法。這種制度在歷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政治地位,沿用了約四百年之久。
  • 沿用四百多年的九品中正制,為何在隋唐被科舉製取代?
    九品中正制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選官制度之一,它產生於曹魏,發展於晉朝,至南北朝時期已經徹底成型。這個選官制度一共存在四百多年,它承襲兩漢察舉制,下啟隋唐科舉制,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然而,九品中正制在隋唐以後,卻走到了生命的盡頭,被科舉製取代。
  • 九品中正制與士族的崛起
    九品中正制其實是在世家大族的範圍內,按漢魏、魏晉易代的貢獻,重新分配官品等政治資源。西晉品官佔田蔭客制進一步按官品分配經濟權益。九品中正制還在順應士林輿論的基礎上將清議納入體制,並與選官相配合。藉助於以九品中正制為核心的門閥制度,魏晉將王朝權威與制度性權力植根於社會之中,完成對統治基礎的培育。
  • 曹丕拉攏士族門閥故採用九品中正制,但士族過強反將曹魏吞噬
    魏文帝曹丕之所以採取九品中正制,其實還是士族門閥階層逐漸強盛導致的。由東漢末期士大夫階層的消亡,到魏晉士族門閥的崛起,這就是九品中正制應運而生的內在原因。 所謂的「九品中正制」,簡單理解就是,不再是原先的唯才是舉,而是以才能和家世做標準來選拔人才。
  • 九品中正制為何被科舉取代
    曹丕在稱帝前夕,接受尚書陳群的建議,推行「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一種重要的選官制度。主要內容為:在州、郡設置中正,來品評人物,作出「品」「狀」,共分九品。中正再將「品」「狀」上報中央,作為選拔官吏的根據。中正品評人物,最初重視才德,後來卻更重視家世,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到了隋代,九品中正制被廢除。
  • 「九品中正制」,本是個官員選拔制度,它是如何成就了門閥世族
    上次說完了士族的概念,也比較了中國的士族跟歐洲意義上貴族的區別,下面我們來說,士族以及士族主導的政治秩序是如何形成的。古代中國,一個人在社會上的晉升之路是很窄的。在古代歐洲,人可以通過法律、醫學、商業、教會或者從軍建功來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但在中國只有一條路徑,那就是當官,確切地說,是當行政文官。
  • 從鄉閭裡選到維護門閥世祖的九品中正制是怎麼退出歷史舞臺的?
    另一方面,地方名士的清議也便合法化,從而為其發展勢力創造了條件。九品中正制度的發展州中正的設立是重要的標誌,這是根據當時位高權重的司馬懿提議。《太平御覽》卷265引《傅子》:魏司空陳群,始立九品之制,郡置中正,平次人才之高下,各為輩目。州置都,而總其議。
  • 延續四百年的九品中正制,隋唐科舉制確立後,為何就徹底下架了?
    殊不知,科舉制的選官制度只是隋唐之後發展起來的,在那之前,朝廷選拔人才是按照「九品中正制」來規定標準和完成的,而九品中正制正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重要的選官制度。隨著後來南北朝又有了一些新的變化,九品中正制從曹魏開始延續到隋唐科舉制的確立,中間所經歷的時間也就四百年之久。
  • 朝堂全是關係戶,寒門弟子無出頭之日,九品中正制害人不淺
    說起我國選拔人才的制度,想必大家印象最深的便是科舉制,而實行科舉制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採用的叫做九品中正制,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採納魏國吏部尚書陳群的提議實行這一選官制度,是兩漢以來一直使用的察舉制的一個升級版。
  • 九品中正制的來源
    曹丕稱帝後採納了吏部尚書陳群建議,創立了九品中正制、具體辦法是在州郡設立"中正」、由中央將賢有識鑑的官員依照他們所屬的籍貫兼任。中正的職責是考察本地的土人,根據他的家世、德行和才能定為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並寫出評語上報朝廷、朝廷在選任官吏的時候,主要依據中正對士人評定的品級、授予相應的官職。
  • 古代用人歷史:科舉制度、九品中正法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古代用人歷史:科舉制度、九品中正法。科舉制是中國封建社會中最主要的用人取士制度。隨著封建社會的日益腐敗,科舉制的弊病也越來越嚴重。歷代進步思想家、改革家中的許多人都揭露過科舉制黑暗腐敗的內幕,力圖進行改革。
  • 魏晉南北朝時期特有的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在古代,知名度最高的選官制度是科舉制,讀書人通過參加朝廷舉辦的考試,擁有晉身為士大夫階層的機會。科舉制度始於隋唐,延續了1000多年,但在此之前的讀書人就沒有這麼幸運了。在西漢時期為了緩和各個階層之間的矛盾,官員除了世襲任用之外還多了察舉制。
  • 九品中正制既然差評無數,為什麼還延續了近400年?
    九品中正制是中國封建社會三大選官制度之一,但是人們一提到它,就會想起那句流傳甚廣的「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又有「古今之失,莫大於此」的評價。於是短短60年,九品中正制就已完全僵化,再一次被門閥士族控制。高位的統治者們不願意放棄既得利益,想延續給自己的子孫,鞏固家族勢力。這一點,我們從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官學就可以看得出來。
  • 為什麼說「九品中正制」到了後期,已經嚴重製約了社會的發展?
    然而,九品中正製作為一種制度,其必然存在一定的積極作用或消極作用。在過去,人們普遍認為:九品中正制是一種消極的體制,並不斷批評它。 除此之外,這不僅催生了門閥制度的產生,還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魏晉南北朝的混亂。 七、從實質上來說,九品中正制只是一種臨時性的救急制度,它僅限於魏國建立之初的特殊社會環境中使用。然而,人們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反而將其沿用了數百年。最終,使得中央與地方在人事制度上的矛盾越來越大。
  • 九品中正制是什麼制度 九品中正制創立背景及影響
    魏晉南北朝時期,雖然由地方察舉孝廉、秀才的做法未廢,但主要的選官制度卻是九品中正制,又叫九品官人法。九品中正制早在東漢末年,曹操就曾提出「惟才是舉」的用人方針。曹丕稱帝後,於公元220年採用屬下陳群的建議,正式制定了九品中正制。所謂「九品」,是將察舉的對象分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由政府按等錄用。「中正」是各州郡所設的品評人物高低的官員,初為各郡長官推舉,後來多由朝官中有聲望的人擔任。
  • 興起於魏晉南北朝的門閥士族,為什麼會終結於唐朝?與這個制度有關...
    >世官制-->兩漢察舉制-->魏晉九品中正制-->隋唐以後科舉制 先秦世官制對應的是分封制,這時的階層是最固化的,平民與貴族之間基本不會有階層跨越; 到了秦漢,郡縣制逐漸取代了分封制,官員任命製取代世官制
  • 從九品中正制,淺談魏晉時期人才的選拔任用發生了哪些改變
    顯而易見,相對於兩漢的察舉制,九品中正制有它的優勢。察舉制的確立是在光武元年(134年),察舉制是由地方的官吏,經過考察,選拔人才給中央。它是一種自下而上的選舉制度,需要經過舉孝廉、茂才、察廉等,人才被選配到朝廷任職,仍需經過統一的測試。
  • 從九品中正制,淺談魏晉時期人才的選拔、任用發生了哪些改變
    這樣的演變雖然是一種進步,但卻未能阻止中央的豪門望族竊取大權,伺機擴大其影響範圍,發展黨羽。他們操縱地方乃至中央的人員調配任用,沒有實力的世族,或者說不居官位的世家大族,逐漸被削弱。最終導致朝廷的豪門望族(門閥士族),控制著大權。
  • 九品中正制的來歷,你真的知道嗎?
    問題來咯自曹魏以後,兩漢察舉制漸被九品中正制所取代,在薦舉職官時由政府官員與民間人士共同評定,後期遭到門閥世族控制。; 解析答案:B解析:九品中正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重要選官制度,在薦舉職官時由政府官員與民間人士共同評定,較察舉制少了一點隨意性,這是一種歷史進步,因此我們不能簡單把它定性為消極制度,B項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