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古代官員的選拔制度,大家比較熟悉的就是科舉制度。我們也常常會在影視作品中看到一些考試寒窗苦讀只為考取功名報效國家。科舉制度在封建社會中是統治者和中央能夠採用的最公平、公正的一種人才選拔方式。
大家都知道科舉制度始於隋唐,那麼在這直接,官員又是如何進行選拔的呢?根據記載,在隋唐以前,朝廷採用的人才選拔方式是九品中正制,又被稱為九品官人法。這種制度在歷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政治地位,沿用了約四百年之久。
在腐敗制度下孕育而生的制度
兩漢時期,朝廷採用的是察舉制。這是一種至下而上的選拔制度,當地方官員在自己轄區內考察、選取出來合格的人才,然後推薦給上級,再通過考核的方式,最終任命官職。
這種制度在一開始時的確是一種相對公平的方式,可是隨著門閥士族的不斷壯大,這種制度成為了他們維護自己的利益的方式。
東漢末年,曹操已經手握大權,於是開始對一些豪族名門開始進行無情的打壓。曹操這一舉動並不奇怪,而且還是日後九品中正制誕生的一個重要因素。
曹操並不是出生名門,家中祖父是屬於宦官集團,所以名士一族從一開始就看不起曹操,與他對抗。
所以當曹操能夠代表中央的時候,他首先要做的就是打壓以清議名士為代表的地方豪族勢力。
但是曹氏集團並沒有將察舉制完全廢除,因為曹氏政權還需要地方名士的支持,所以當時能做到的,就是讓名士和政權合作,把清議和政權相結合。加上察舉制已經越來越腐敗,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九品中正制的誕生合情合理。
到底什麼是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中的九品就是將人才從上上到下下分為九個等級,而中正就是品評人才的一種官職名稱。
中正又分為大中正和小中正,大中正需要由各州郡推選產生的,且大中正必須是在中央任有官職的德高望重者。
在大、小中正選出來以後,就會將劃分九等的調查表發給中正,讓他們把自己所知的各地流落在外的人士登記上去,不管是否出仕都需要登記詳細。
然後分別品第,加以評語。經過審核後,調查表會呈交到吏部手中,再由吏部以此作為依據對官吏進行升遷或者罷黜。
作為中正官的主要職責,品第人物是十分關鍵的所在。涉及的人物不僅有和中正官同籍的士人,還有本州和散居在各郡的士人。
品評的主要標準有三個,分別是家世、行狀和定品。家世背景這一點好理解,而所謂的行狀其實就是人品的評價,相當於讀書時老師在期末和大家寫的評語。定品也就是最後一步,根據行狀確定品級。
九品中正制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了漢代時期鄉舉裡選的遺意,也讓當時的官員選拔有了一定的客觀標準。
從大方面來說,九品中正制緩解了皇室中央和各地世家大族之間的緊張關係,又能解決地方群眾輿論和公共意見選出官吏無標準的問題。
四百多年的發展衰落
曹魏初期,郡是重要基層,所以中正定品偏重鄉論,郡中正才是最關鍵的人物,這也是為什麼豪門大族一開始沒有能夠掌控地方中正。但是到了後來,隨著州中正的設立,一切的形式都開始發生了變化。
州中正的設立是九品中正制在曹芳統治時期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折,同時也標誌著這種制度在開始往門閥化轉變。到了晉代,郡中正不再是由各地自己選舉,而是由州中正直接推薦選出。這就讓九品中正制淪為了門閥士族的選舉工具。
從積極的一面來看九品中正制有效的打壓地方士族,讓選舉中正的品第權回歸中央,看起來這似乎是加強中央集權的方式。
但其實這種方式也讓中央豪門士族有利可圖,方便控制中央的選官制度,這就讓當時社會出現了一種新的勢力,那就是盤踞朝廷的世家官僚,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門閥士族。
隨著制度和朝堂局勢的發展,品第不再是選拔官員最重要的關鍵所在,而是門第。重門第而輕才德,讓九品中正製成為了朝堂政治的一種擺設。
血統才是最高標準,選拔的過程形同虛設。用當時文人的話來說就是「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
結語:
從東漢開始一直到隋唐確立科舉制度,我們不難發現,從選官制度的變化可以明顯看出皇權盛衰的發展趨勢。
和皇權形成對比的就是世家大族的勢力。在東漢末年,世家開始衰落,所以當時選舉制度更加看重的是鄉裡評議。
到了魏晉時期,士族開始興盛,東晉時期更是達到頂峰,這是選舉制度更看重的就是家世門第。後來隋唐時期,朝堂開始看重才德,這才有了科舉制度的誕生。一直到了這時,門閥士族開始逐漸衰弱,九品中正制這種選舉工具也終於在歷史上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