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九品中正制看門閥興衰,這種選拔制度,為何淪為門閥工具?

2020-12-26 啾秋火文化

對於古代官員的選拔制度,大家比較熟悉的就是科舉制度。我們也常常會在影視作品中看到一些考試寒窗苦讀只為考取功名報效國家。科舉制度在封建社會中是統治者和中央能夠採用的最公平、公正的一種人才選拔方式。

大家都知道科舉制度始於隋唐,那麼在這直接,官員又是如何進行選拔的呢?根據記載,在隋唐以前,朝廷採用的人才選拔方式是九品中正制,又被稱為九品官人法。這種制度在歷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政治地位,沿用了約四百年之久。

在腐敗制度下孕育而生的制度

兩漢時期,朝廷採用的是察舉制。這是一種至下而上的選拔制度,當地方官員在自己轄區內考察、選取出來合格的人才,然後推薦給上級,再通過考核的方式,最終任命官職。

這種制度在一開始時的確是一種相對公平的方式,可是隨著門閥士族的不斷壯大,這種制度成為了他們維護自己的利益的方式。

東漢末年,曹操已經手握大權,於是開始對一些豪族名門開始進行無情的打壓。曹操這一舉動並不奇怪,而且還是日後九品中正制誕生的一個重要因素。

曹操並不是出生名門,家中祖父是屬於宦官集團,所以名士一族從一開始就看不起曹操,與他對抗。

所以當曹操能夠代表中央的時候,他首先要做的就是打壓以清議名士為代表的地方豪族勢力。

但是曹氏集團並沒有將察舉制完全廢除,因為曹氏政權還需要地方名士的支持,所以當時能做到的,就是讓名士和政權合作,把清議和政權相結合。加上察舉制已經越來越腐敗,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九品中正制的誕生合情合理。

到底什麼是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中的九品就是將人才從上上到下下分為九個等級,而中正就是品評人才的一種官職名稱。

中正又分為大中正和小中正,大中正需要由各州郡推選產生的,且大中正必須是在中央任有官職的德高望重者。

在大、小中正選出來以後,就會將劃分九等的調查表發給中正,讓他們把自己所知的各地流落在外的人士登記上去,不管是否出仕都需要登記詳細。

然後分別品第,加以評語。經過審核後,調查表會呈交到吏部手中,再由吏部以此作為依據對官吏進行升遷或者罷黜。

作為中正官的主要職責,品第人物是十分關鍵的所在。涉及的人物不僅有和中正官同籍的士人,還有本州和散居在各郡的士人。

品評的主要標準有三個,分別是家世、行狀和定品。家世背景這一點好理解,而所謂的行狀其實就是人品的評價,相當於讀書時老師在期末和大家寫的評語。定品也就是最後一步,根據行狀確定品級。

九品中正制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了漢代時期鄉舉裡選的遺意也讓當時的官員選拔有了一定的客觀標準。

從大方面來說,九品中正制緩解了皇室中央和各地世家大族之間的緊張關係,又能解決地方群眾輿論和公共意見選出官吏無標準的問題。

四百多年的發展衰落

曹魏初期,郡是重要基層,所以中正定品偏重鄉論,郡中正才是最關鍵的人物,這也是為什麼豪門大族一開始沒有能夠掌控地方中正但是到了後來,隨著州中正的設立,一切的形式都開始發生了變化。

州中正的設立是九品中正制在曹芳統治時期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折,同時也標誌著這種制度在開始往門閥化轉變。到了晉代,郡中正不再是由各地自己選舉,而是由州中正直接推薦選出。這就讓九品中正制淪為了門閥士族的選舉工具。

從積極的一面來看九品中正制有效的打壓地方士族,讓選舉中正的品第權回歸中央,看起來這似乎是加強中央集權的方式。

但其實這種方式也讓中央豪門士族有利可圖,方便控制中央的選官制度,這就讓當時社會出現了一種新的勢力,那就是盤踞朝廷的世家官僚,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門閥士族。

隨著制度和朝堂局勢的發展,品第不再是選拔官員最重要的關鍵所在,而是門第。重門第而輕才德,讓九品中正製成為了朝堂政治的一種擺設。

血統才是最高標準,選拔的過程形同虛設。用當時文人的話來說就是「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

結語:

從東漢開始一直到隋唐確立科舉制度,我們不難發現,從選官制度的變化可以明顯看出皇權盛衰的發展趨勢。

和皇權形成對比的就是世家大族的勢力。在東漢末年,世家開始衰落,所以當時選舉制度更加看重的是鄉裡評議。

到了魏晉時期,士族開始興盛,東晉時期更是達到頂峰,這是選舉制度更看重的就是家世門第。後來隋唐時期,朝堂開始看重才德,這才有了科舉制度的誕生。一直到了這時,門閥士族開始逐漸衰弱,九品中正制這種選舉工具也終於在歷史上落下帷幕。

相關焦點

  • 「九品中正制」,本是個官員選拔制度,它是如何成就了門閥世族
    那官員怎麼選拔呢?這項制度就是大名鼎鼎的九品中正制。之所以叫這麼個名字,是因為在每個州郡中都設有一個負責選拔人才的官員,職務名叫中正。郡中正的崗位職責,就是給他所在的郡裡德才兼備的人評級,最高的評為一品,最低的評為九品。中正做出的資格評審被寫成一份簡要的狀,然後上傳給州中正,由他批准,最終呈交到都城主管人事的部門。
  • 從鄉閭裡選到維護門閥世祖的九品中正制是怎麼退出歷史舞臺的?
    自州中正的設立以至兩晉,九品中正制逐漸完成門閥化的轉變,而最終成為門閥士族的選舉工具。魏晉時期,品第偏重門第成了事實。《晉書·鄭袤傳子默附傳》曰:"初,(晉武)帝以貴公子當品,鄉裡莫敢與為輩,求之州內,於是十二郡中正僉共舉默。"晉以後批評選舉專重家世之弊者不斷。
  • 士族門閥制度:九品中正制助推了它的發展,科舉制結束了它的徵程
    導語:談及士族門閥制度的興衰,可以追溯到東漢初期。當時的豪強大地主們在擁有了大量資產,掌控了經濟命脈的同時,他們的政治影響力也越來越大,漸漸地滲透到了國家的政治生活中,並開始擔任高級官職。興於曹魏、通行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選用官吏的九品中正制(又叫九品官人法),及兩晉和南北朝的、經濟上的品官佔田蔭客制(官吏可以按照品級的高低保護親屬、客戶),從法律層面上確定了統治階級內部的等級關係和世襲特權。
  • 曹丕拉攏士族門閥故採用九品中正制,但士族過強反將曹魏吞噬
    魏文帝曹丕之所以採取九品中正制,其實還是士族門閥階層逐漸強盛導致的。由東漢末期士大夫階層的消亡,到魏晉士族門閥的崛起,這就是九品中正制應運而生的內在原因。 所謂的「九品中正制」,簡單理解就是,不再是原先的唯才是舉,而是以才能和家世做標準來選拔人才。
  • 按門第高下選拔與任用官吏,魏晉南北朝的門閥制度
    門閥制度又稱士族制度,形成於曹魏,盛行於兩晉南北朝,到了隋唐已經成為歷史煙雲。門閥制度是指按照門戶等級劃分士族在社會政經文化等方面的地位。門閥世家在各個方面都享有特權。唐詩中描寫的「舊時王謝堂前燕」,除了感慨滄桑變化也在側面描寫了兩個頂級的門閥世家——王家和謝家。
  • 九品中正制的來源
    曹丕稱帝後採納了吏部尚書陳群建議,創立了九品中正制、具體辦法是在州郡設立"中正」、由中央將賢有識鑑的官員依照他們所屬的籍貫兼任。中正的職責是考察本地的土人,根據他的家世、德行和才能定為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並寫出評語上報朝廷、朝廷在選任官吏的時候,主要依據中正對士人評定的品級、授予相應的官職。
  • 九品中正制為何被科舉取代
    曹丕在稱帝前夕,接受尚書陳群的建議,推行「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一種重要的選官制度。主要內容為:在州、郡設置中正,來品評人物,作出「品」「狀」,共分九品。中正再將「品」「狀」上報中央,作為選拔官吏的根據。中正品評人物,最初重視才德,後來卻更重視家世,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到了隋代,九品中正制被廢除。
  • 在隋唐時期門閥世族有多尊貴多可怕,這種人才選拔制度告訴你一切
    導語:在隋唐時期門閥世族有多尊貴多可怕,這種人才選拔制度告訴你一切在隋唐時期高官近臣多是名門望族的門閥,像裴氏、崔氏等等,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和古代人才選拔制度有關,造成這種問題的根由最早可以追溯到漢代的察舉制,以及發展到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
  • 沿用四百多年的九品中正制,為何在隋唐被科舉製取代?
    九品中正制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選官制度之一,它產生於曹魏,發展於晉朝,至南北朝時期已經徹底成型。這個選官制度一共存在四百多年,它承襲兩漢察舉制,下啟隋唐科舉制,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然而,九品中正制在隋唐以後,卻走到了生命的盡頭,被科舉製取代。
  • 九品中正制對各個朝代的影響,為何最終被科舉制所取代?
    九品中正制是由三國時期魏國吏部尚書陳群提出由魏文帝曹丕採納實施的一種選官制度,它結合兩漢以來的察舉制度奠定了以世家門閥子弟為主要群體的選官制度。它對於各個朝代的影響是深遠的,在隋朝開始被皇帝察覺到其中弊端,隋煬帝實施科舉試圖改良取代,直至唐朝才被科舉制度所取代。
  • 從九品中正制,淺談魏晉時期人才的選拔任用發生了哪些改變
    早在九品中正制初期。中正的定品多以鄉論為主,中正以郡為基本,其實郡裡的中正,才真正發揮作用。而他們又往往被世家大族所控制,州中正都只是作為總結定性罷了。所以曹魏初期,該制度沒能更好的為中央的豪門望族提供更多便利,但到了曹芳後期,情況有了很好的改善。九品中正制的發展及對於選拔人才的利弊。
  • 從九品中正制,淺談魏晉時期人才的選拔、任用發生了哪些改變
    九品中正制是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重要的選拔人才、任用官吏的制度。具體是指,朝廷將人才的推舉權,交給大中正。大中正由各州郡推選。並且大中正要在朝廷任職,其名望地位都要達到要求。大中正產生後,再由各郡官吏推舉小中正。中正是評品人才高低的官職,但對於當時人才的調配卻有相當大的處置權。
  • 興起於魏晉南北朝的門閥士族,為什麼會終結於唐朝?與這個制度有關...
    >世官制-->兩漢察舉制-->魏晉九品中正制-->隋唐以後科舉制 先秦世官制對應的是分封制,這時的階層是最固化的,平民與貴族之間基本不會有階層跨越; 到了秦漢,郡縣制逐漸取代了分封制,官員任命製取代世官制
  • 九品中正制的來歷,你真的知道嗎?
    ; 解析答案:B解析:九品中正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重要選官制度,在薦舉職官時由政府官員與民間人士共同評定,較察舉制少了一點隨意性,這是一種歷史進步,因此我們不能簡單把它定性為消極制度,B項正確。建立在井田制基礎之上的是分封制,九品中正制後期方才遭到門閥世族控制,A、D項兩項錯誤;從薦舉職官「由政府官員與民間人士共同評定」分析說明九品中正制前期選拔人才較為嚴格,C項錯誤。
  • 「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魏晉南北朝時門閥士族階級為何腐化
    二、「九品中正制」與門閥士族的最終形成 隨著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曹魏、蜀漢和孫吳都面臨著各自統治範圍內的世族勢力挑戰。可以說三國的興衰就是受世族勢力影響下的變化趨勢。
  • 九品中正制是什麼制度 九品中正制創立背景及影響
    魏晉南北朝時期,雖然由地方察舉孝廉、秀才的做法未廢,但主要的選官制度卻是九品中正制,又叫九品官人法。九品中正制早在東漢末年,曹操就曾提出「惟才是舉」的用人方針。曹丕稱帝後,於公元220年採用屬下陳群的建議,正式制定了九品中正制。所謂「九品」,是將察舉的對象分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由政府按等錄用。「中正」是各州郡所設的品評人物高低的官員,初為各郡長官推舉,後來多由朝官中有聲望的人擔任。
  • 朝堂全是關係戶,寒門弟子無出頭之日,九品中正制害人不淺
    說起我國選拔人才的制度,想必大家印象最深的便是科舉制,而實行科舉制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採用的叫做九品中正制,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採納魏國吏部尚書陳群的提議實行這一選官制度,是兩漢以來一直使用的察舉制的一個升級版。
  • 從重「門閥世家」和重「賢才名士」,看我國科舉制是如何產生的?
    所有的科目,都以「德行」為先,學問則以「儒學」為主,察舉制堪稱開後世科舉制的先河。4、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察舉制與科舉制不同,察舉,首先由地方舉薦人才。因此,正是漢朝的「察舉制」造成了豪門大族的形成,而如何量才任用世家子弟,便產生了「九品中正制」。所謂九品中正制,就是各州郡分別推選「大中正」一人,所推者必須德高望重,大中正推舉「小中正」。之後由「中正」來品評人才,並將人才分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 延續400餘年的九品中正制,差評無數,幹嘛不改
    "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作為封建社會中的三大選官制度之一的九品中正制,在中國人才選拔的市場上也曾佔據著半壁江山。原本的主旨是打破階級,選拔高素質人才,即使在迎合趨勢,卻不斷的被吐槽!九品中正制在歷史上受到多年的差評,持續四百年控制著人才市場,可中間為啥不改革呢?推舉制度下的龐大操控集團人才的選拔是從春秋戰國開始面臨是艱難的選擇。春秋戰國時期,秦國通過建立功勳的方式得到相應的獎賞和官爵,但這不是長久之計,也只適善用於戰亂時期!
  • 九品中正制與士族的崛起
    九品中正制其實是在世家大族的範圍內,按漢魏、魏晉易代的貢獻,重新分配官品等政治資源。西晉品官佔田蔭客制進一步按官品分配經濟權益。九品中正制還在順應士林輿論的基礎上將清議納入體制,並與選官相配合。藉助於以九品中正制為核心的門閥制度,魏晉將王朝權威與制度性權力植根於社會之中,完成對統治基礎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