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全是關係戶,寒門弟子無出頭之日,九品中正制害人不淺

2020-12-11 小紫說圖事

說起我國選拔人才的制度,想必大家印象最深的便是科舉制,而實行科舉制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採用的叫做九品中正制,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採納魏國吏部尚書陳群的提議實行這一選官制度,是兩漢以來一直使用的察舉制的一個升級版。魏晉南北朝時期將它作為主要的選舉制度,對於各個朝代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到了隋朝,隋煬帝發現了其中的弊端,便嘗試改良,直至唐朝才徹底棄用這一制度,改為科舉制。那么九品中正制是憑藉什麼樣的優勢被使用了這麼長時間,又是由於怎樣的弊端被歷史所遺棄呢?

三國時期,曹魏佔領中原河北地區,具有獨特的文化優勢,東漢末年,名門望族幾乎都集中在曹魏境內,一場戰爭結束,大批的新興勢力想要加入到新的政治群體中搶奪土地,而到了東漢末年,門閥世家利用察舉制左右民間輿論,新興勢力與門閥之間產生了尖銳的矛盾,尤其是針對如何選官這一問題。魏文帝曹丕為了緩解兩方爭端便採納陳群的提案,使用九品中正製取代了過去的察舉制。首先在地方設立中正官,即負責考評某一地區人才的官員,將挑選出的優秀人才推舉至中央,最後由朝廷將這些人才安排品級、確定官階。但遭到了世家大族的強烈反抗,推行的過程中困難重重,只好退一步與世家大族達成妥協,讓大部分名門世家的官員擔任中正官,這種情況下,選舉還是有失公允,致使一些真正有才能但出生不好的人才被埋沒,而選拔上來的人才也被門閥所拉攏掌控,最終導致大權丟失,司馬氏篡奪曹魏政權。

兩晉時期,由於司馬氏掌握著核心政權,司馬氏為維護新興政權只能改進和鞏固九品中正制。因此,西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便是完善後的最終形態,門閥的力量也穩定在統治階層之下。後來西晉皇族內部搶奪政權引發八王之亂,塞外遊牧民族趁機引發五胡亂華,大量門閥世家遷居南方,產生了世家與皇權共同統治一個朝代的現象,九品中正制的地位也上升到了從未有過的高度。

東晉時期,南方區域容納眾多士族,九品中正制瀕臨崩潰,隨著領土的減少,治理國家所需要的人才數量也越來越少,但人才密度還在不斷增加,人才選拔也成了中正官的難題。慢慢地,清談之風盛行,清談即不談俗事,專門討論莊周、易經。士族子弟也通過清談增加名望,吸引中正官以及朝廷的注意達到謀求官位的目的,後來被人們評價為「清談誤國」。

不難看出,九品中正制的一個致命缺點就是缺乏考核人才的客觀依據,只能通過中正官的主觀判斷和士族子弟的名望來選拔人才,後果就是很多人空有聲望卻沒有政治才能,這樣的人進入朝堂哪能處理得了國家政務呢?官場不以政績而是清談之能來品評官員,也難怪東晉會走向滅亡。

南北朝時期,少數民族入侵,政權統治者大多仰靠本部民族的力量來輔助以士族子弟的治理,對人才選拔也沒那麼重視,九品中正制南北朝時期也就並不活躍。到了南北朝後期,統治者意識到本部民族勢力會阻礙國家的安穩和戰爭的實力,要想發揮國家的最大實力要將民族融合,所以九品中正制再次被重用。

隋煬帝楊廣為了鞏固中央集權,限制世家門閥的勢力擴張,扶持舊南朝士族山東高門制衡關中門閥的勢力,逐漸地推行科舉制,使得所選拔的人才三成出於寒門七成出生於世家,雖說寒門子弟還是少數,但科舉制使他們有了出頭的機會。最關鍵的是,科舉制能夠保證每一個被選拔的人才都具有真正的學識和能力,有效避免了官員良莠不齊德不配位的情況。科舉制的優點在於它有明確的客觀評價人才的標準,和九品中正制相比消除了主觀因素的影響,從而更具有科學性。

無論是哪一種考評制度,都是統治階層為了選拔人才、維護國家統治,而制度也要隨著國情的變化而隨著改進,新生事物總會慢慢取代舊事物,所以科舉制度取代九品中正制也是歷史的必然,也對後世的人才選拔的方式產生深遠的影響。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

相關焦點

  • 選官的九品中正制有著什麼樣的意義和作用? 九品中正制弊端
    選官的九品中正制有著什麼樣的意義和作用? 九品中正制弊端時間:2017-05-12 14:49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選官的九品中正制有著什麼樣的意義和作用? 九品中正制弊端 東漢後期,我國的政治制度日益完善,選官制度也比前代更為科學和嚴謹。
  • 九品中正制是什麼制度 九品中正制創立背景及影響
    魏晉南北朝時期,雖然由地方察舉孝廉、秀才的做法未廢,但主要的選官制度卻是九品中正制,又叫九品官人法。九品中正制早在東漢末年,曹操就曾提出「惟才是舉」的用人方針。曹丕稱帝後,於公元220年採用屬下陳群的建議,正式制定了九品中正制。所謂「九品」,是將察舉的對象分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由政府按等錄用。「中正」是各州郡所設的品評人物高低的官員,初為各郡長官推舉,後來多由朝官中有聲望的人擔任。
  • 沿用四百多年的九品中正制,為何在隋唐被科舉製取代?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令九品中正制被淘汰呢?九品中正製品級示意圖舊事物被淘汰,總是離不開弊端眾多、不符合時代等原因,九品中正制也不例外。其實,促使九品中正制誕生的,正是中小地主和寒門,但九品中正制損害的,卻是他們的利益。在東漢末年,察舉制已經腐朽至極,徹底被門閥士族操縱,向上的通道被他們壟斷。
  • 九品中正制的來源
    曹丕稱帝後採納了吏部尚書陳群建議,創立了九品中正制、具體辦法是在州郡設立"中正」、由中央將賢有識鑑的官員依照他們所屬的籍貫兼任。中正的職責是考察本地的土人,根據他的家世、德行和才能定為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並寫出評語上報朝廷、朝廷在選任官吏的時候,主要依據中正對士人評定的品級、授予相應的官職。
  • 九品中正制阻斷了寒門士子晉升的路,為什麼曹丕還要去施行?
    前言:「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這句話就是人們對九品中正制的評價,意思就是貴族中的子弟無論怎麼樣都不會淪為一個下品的官員,只要做官就是高官,而庶民們無論怎麼努力怎麼優秀都不會成為士族中的一員,因為這個制度選人才的第一條件就是家世,它可以說徹底阻斷了魏晉時期寒門士子的晉升道路
  • 從九品中正制看門閥興衰,這種選拔制度,為何淪為門閥工具?
    加上察舉制已經越來越腐敗,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九品中正制的誕生合情合理。到底什麼是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中的九品就是將人才從上上到下下分為九個等級,而中正就是品評人才的一種官職名稱。九品中正制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了漢代時期鄉舉裡選的遺意,也讓當時的官員選拔有了一定的客觀標準。從大方面來說,九品中正制緩解了皇室中央和各地世家大族之間的緊張關係,又能解決地方群眾輿論和公共意見選出官吏無標準的問題。
  • 九品中正制為何被科舉取代
    曹丕在稱帝前夕,接受尚書陳群的建議,推行「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一種重要的選官制度。主要內容為:在州、郡設置中正,來品評人物,作出「品」「狀」,共分九品。中正再將「品」「狀」上報中央,作為選拔官吏的根據。中正品評人物,最初重視才德,後來卻更重視家世,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到了隋代,九品中正制被廢除。
  • 九品中正制對各個朝代的影響,為何最終被科舉制所取代?
    今天筆者就帶你走進九品中正制的世界。九品中正制達到前所未有的巔峰。所謂的「清談誤國」由此而生,九品中正制因為缺少甄別人才才能的客觀手段,全憑中正官的主觀意願和士族子弟聲名來擢拔人才,因而導致大量空有聲望而無實幹的士族進入官場,導致國家政務繚亂,官場一片清談之風,不以政績來品評官員為官能力,最終致使東晉滅亡。
  • 延續四百年的九品中正制,隋唐科舉制確立後,為何就徹底下架了?
    殊不知,科舉制的選官制度只是隋唐之後發展起來的,在那之前,朝廷選拔人才是按照「九品中正制」來規定標準和完成的,而九品中正制正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重要的選官制度。隨著後來南北朝又有了一些新的變化,九品中正制從曹魏開始延續到隋唐科舉制的確立,中間所經歷的時間也就四百年之久。
  • 曹操採用「唯才是舉」,為何曹丕上位後卻換成「九品中正制」
    很多歷史愛好者認為,正是曹丕施行的「九品中正制」,才讓司馬氏有了篡奪皇位的機會。而曹丕老爹曹操,在選拔人才標準方面,「任性」地突破德才兼備而講究唯才是舉。由此推斷,曹丕比其父,既愚蠢又缺乏魄力。 這樣的評價曹丕未免片面而武斷了。
  • 九品中正制既然差評無數,為什麼還延續了近400年?
    九品中正制是中國封建社會三大選官制度之一,但是人們一提到它,就會想起那句流傳甚廣的「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又有「古今之失,莫大於此」的評價。所以九品中正制才開始只是曹操唯才是舉的政策之一。直到公元220年,曹魏政權建立,曹丕稱帝,完善後的九品中正制在全國正式推行。
  • 從鄉閭裡選到維護門閥世祖的九品中正制是怎麼退出歷史舞臺的?
    九品中正制度的發展州中正的設立是重要的標誌,這是根據當時位高權重的司馬懿提議。《太平御覽》卷265引《傅子》:魏司空陳群,始立九品之制,郡置中正,平次人才之高下,各為輩目。州置都,而總其議。晉宣帝除九品,州置大中正,議曰:案九品之狀,諸中正既未能料究人才,以為可除九品制,州置大中正。
  • 從三國亂世分析"九品中正制"的利與弊
    創建九品中正制的陳群就是其中的一員。對於九品中正制的產生,《三國演義》當中有過描述。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朝廷內部桓靈昏聵誤國,十常侍亂政;外部是聲勢浩大的黃巾起義。黃巾平定後,各方諸侯舉兵自立,中央已失去管轄地方的權力。待到曹操狹天子以令諸侯,此時的中央已是象徵的存在,有名無實,官員的任命與選拔全掌握在曹操的手中。經過多年的混戰,諸侯相繼被殲滅,歷史進入三國鼎立時期。
  • 曹丕拉攏士族門閥故採用九品中正制,但士族過強反將曹魏吞噬
    魏文帝曹丕之所以採取九品中正制,其實還是士族門閥階層逐漸強盛導致的。由東漢末期士大夫階層的消亡,到魏晉士族門閥的崛起,這就是九品中正制應運而生的內在原因。 所謂的「九品中正制」,簡單理解就是,不再是原先的唯才是舉,而是以才能和家世做標準來選拔人才。
  • 延續400餘年的九品中正制,差評無數,幹嘛不改
    "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作為封建社會中的三大選官制度之一的九品中正制,在中國人才選拔的市場上也曾佔據著半壁江山。原本的主旨是打破階級,選拔高素質人才,即使在迎合趨勢,卻不斷的被吐槽!到了九品中正制的時候,地方上選拔人才的權力都給了中正官,那麼新的政策選擇的標準是什麼呢?九品!這個九品的意思就是把人才分為不同的等級,是由吏部在各地設立的中正官每三年一次和下屬一起去民間訪問搜集材料,對大家進行總結評語、品級、門第考核,最後進行等級劃分!
  • 九品中正制的誕生:進步還是退步?
    這個時候,出身中原名門的昌武亭侯、尚書陳群提出了「九品中正法」,建議改革官員人事制度。這項制度一經提出,立刻獲得了世族大家的一片讚賞之聲。九品中正制到底是一項什麼制度呢?九品中正制的關鍵詞,或者說主要內容有兩項。第一,九品。就是綜合考量天下士人的德才、門第,評定人才的等級,共分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
  • 九品中正制,為朝廷選拔了大量人才,卻為後人詬病
    魏晉南北朝時期,比較火熱的人才選拔制度是九品中正制。這個制度也確實為朝廷選拔了不少人才,使得朝廷有人可用。這種制度就是在一定時期內,各地方州郡通過推舉出德才兼備的官員或者名士,來當任人才選拔的官員。這種州郡的選拔官員叫大中正,還有地方的選拔官員稱為中正和小中正。
  • 魏晉南北朝時期特有的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在古代,知名度最高的選官制度是科舉制,讀書人通過參加朝廷舉辦的考試,擁有晉身為士大夫階層的機會。科舉制度始於隋唐,延續了1000多年,但在此之前的讀書人就沒有這麼幸運了。在西漢時期為了緩和各個階層之間的矛盾,官員除了世襲任用之外還多了察舉制。
  • 科舉與九品中正的區別:給芝麻小官,選拔嚴格,但有利於國與寒門
    魏晉南北朝時期,選拔人才推行的制度即是「九品中正制」,當時的統治者為了更廣闊地招攬人才,於是就有「唯才是舉」的舉措。不過,後來因弊端百出,致使優秀的人才被摧殘,進而,就有許多寒門以及庶族提出了反對意見,要求廢除,更重要的目的是在於參與國家政治。
  • 曹丕為何要用九品中正制代替唯才是舉,這是魏亡國的原因之一嗎?
    曹魏滅亡和曹丕是否採用了九品中正制沒有一毛錢的關係。九品中正制雖然使得曹魏由唯才是舉不問出身的選材制度,再次的回歸到了世家大族掌控政權的情況當中,但不得不說,就以當時的實際情況來看,九品中正制未必沒有可取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