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我國選拔人才的制度,想必大家印象最深的便是科舉制,而實行科舉制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採用的叫做九品中正制,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採納魏國吏部尚書陳群的提議實行這一選官制度,是兩漢以來一直使用的察舉制的一個升級版。魏晉南北朝時期將它作為主要的選舉制度,對於各個朝代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到了隋朝,隋煬帝發現了其中的弊端,便嘗試改良,直至唐朝才徹底棄用這一制度,改為科舉制。那么九品中正制是憑藉什麼樣的優勢被使用了這麼長時間,又是由於怎樣的弊端被歷史所遺棄呢?
三國時期,曹魏佔領中原河北地區,具有獨特的文化優勢,東漢末年,名門望族幾乎都集中在曹魏境內,一場戰爭結束,大批的新興勢力想要加入到新的政治群體中搶奪土地,而到了東漢末年,門閥世家利用察舉制左右民間輿論,新興勢力與門閥之間產生了尖銳的矛盾,尤其是針對如何選官這一問題。魏文帝曹丕為了緩解兩方爭端便採納陳群的提案,使用九品中正製取代了過去的察舉制。首先在地方設立中正官,即負責考評某一地區人才的官員,將挑選出的優秀人才推舉至中央,最後由朝廷將這些人才安排品級、確定官階。但遭到了世家大族的強烈反抗,推行的過程中困難重重,只好退一步與世家大族達成妥協,讓大部分名門世家的官員擔任中正官,這種情況下,選舉還是有失公允,致使一些真正有才能但出生不好的人才被埋沒,而選拔上來的人才也被門閥所拉攏掌控,最終導致大權丟失,司馬氏篡奪曹魏政權。
兩晉時期,由於司馬氏掌握著核心政權,司馬氏為維護新興政權只能改進和鞏固九品中正制。因此,西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便是完善後的最終形態,門閥的力量也穩定在統治階層之下。後來西晉皇族內部搶奪政權引發八王之亂,塞外遊牧民族趁機引發五胡亂華,大量門閥世家遷居南方,產生了世家與皇權共同統治一個朝代的現象,九品中正制的地位也上升到了從未有過的高度。
東晉時期,南方區域容納眾多士族,九品中正制瀕臨崩潰,隨著領土的減少,治理國家所需要的人才數量也越來越少,但人才密度還在不斷增加,人才選拔也成了中正官的難題。慢慢地,清談之風盛行,清談即不談俗事,專門討論莊周、易經。士族子弟也通過清談增加名望,吸引中正官以及朝廷的注意達到謀求官位的目的,後來被人們評價為「清談誤國」。
不難看出,九品中正制的一個致命缺點就是缺乏考核人才的客觀依據,只能通過中正官的主觀判斷和士族子弟的名望來選拔人才,後果就是很多人空有聲望卻沒有政治才能,這樣的人進入朝堂哪能處理得了國家政務呢?官場不以政績而是清談之能來品評官員,也難怪東晉會走向滅亡。
南北朝時期,少數民族入侵,政權統治者大多仰靠本部民族的力量來輔助以士族子弟的治理,對人才選拔也沒那麼重視,九品中正制南北朝時期也就並不活躍。到了南北朝後期,統治者意識到本部民族勢力會阻礙國家的安穩和戰爭的實力,要想發揮國家的最大實力要將民族融合,所以九品中正制再次被重用。
隋煬帝楊廣為了鞏固中央集權,限制世家門閥的勢力擴張,扶持舊南朝士族山東高門制衡關中門閥的勢力,逐漸地推行科舉制,使得所選拔的人才三成出於寒門七成出生於世家,雖說寒門子弟還是少數,但科舉制使他們有了出頭的機會。最關鍵的是,科舉制能夠保證每一個被選拔的人才都具有真正的學識和能力,有效避免了官員良莠不齊德不配位的情況。科舉制的優點在於它有明確的客觀評價人才的標準,和九品中正制相比消除了主觀因素的影響,從而更具有科學性。
無論是哪一種考評制度,都是統治階層為了選拔人才、維護國家統治,而制度也要隨著國情的變化而隨著改進,新生事物總會慢慢取代舊事物,所以科舉制度取代九品中正制也是歷史的必然,也對後世的人才選拔的方式產生深遠的影響。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