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時期特有的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2020-12-11 薩培喇談藝錄

在古代,知名度最高的選官制度是科舉制,讀書人通過參加朝廷舉辦的考試,擁有晉身為士大夫階層的機會。科舉制度始於隋唐,延續了1000多年,但在此之前的讀書人就沒有這麼幸運了。在西漢時期為了緩和各個階層之間的矛盾,官員除了世襲任用之外還多了察舉制。漢武帝時期,由地方長官向朝廷推薦當地的優秀人才,皇帝再把這些人才集中在一起進行考核,這樣的選官制度被稱為察舉制。到了東漢時期,官場汙濁,地方官舉薦的人員良莠不齊,讓察舉制名存實亡。

東漢末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他大權在握,提出了唯才是舉的口號。唯才是舉有一個問題,當時戰亂頻發,人口常有遷徙,怎樣判斷一個人是否有才華就成了一個難題。如果僅憑官員考察,太不現實;靠士大夫推薦又容易形成「朋黨」。在這種背景下,無論是察舉制還是唯才是舉都成為空談。曹操病逝之後,他的兒子曹丕稱帝,在他的努力下,延續魏晉南北朝400餘年的選拔人才制度九品中正制應運而生。

九品中正制又稱九品官人法,具體實施辦法具有可操作性。首先,以郡作為行政單位,在每個郡由德高望重的長者擔任「中正」官職,中正之下還設立若干位小中正。小中正將每個地方的人才劃分為九個品級,然後上報給大中正。大正中進行審核評定,如果沒有問題,就把人選名單上報給朝廷吏部,按照人才等級的劃分進行官職分配。

九品中正制的出現對門閥制度是個很大的衝擊,所以在實行過程中屢屢受到士族大姓的攻擊。有些有才華的人,在九品評級的過程中明明等級很高,但無法擔任重要的職務。不過從歷史發展規律來看,九品中正制還是有進步意義的。朝廷從被動地接受世襲官員,到主動地選擇人才,有利於緩和各個階層之間的矛盾。九品中正制為廣大寒門學子提供了一個走入仕途的機會。

魏晉時期,世家大族的權勢大到了可以左右朝綱的程度,晉朝的覆滅和士族專政有很大關係。這些士族為了穩固他們的地位,對九品中正制打起了歪主意。首先,士族官員依仗社會關係紛紛謀取中正的官職,到了後期,中正這個職務甚至都可以世襲。士族把評選標準緊緊地握在自己手中,九品中正制也失去了公正性。

一直到隋朝初期,隨著天下的統一,士族勢力受到了巨大打擊,九品中正制終於被科舉制度所取代。此後,科舉制度作為朝廷選拔人才的制度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

拓展閱讀

清新典雅,運用裝飾性技法描繪歲月靜好,顧善有繪《山水冊頁》

古籍版本中的專有名詞——藍本

從詩詞中獲取創作靈感,畫清新唯美佳作,吳湖帆繪《紅荷》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鬱鬱寡歡的蘇軾在《臨江仙》中吐露心聲

相關焦點

  • 選官的九品中正制有著什麼樣的意義和作用? 九品中正制弊端
    選官的九品中正制有著什麼樣的意義和作用? 九品中正制弊端時間:2017-05-12 14:49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選官的九品中正制有著什麼樣的意義和作用? 九品中正制弊端 東漢後期,我國的政治制度日益完善,選官制度也比前代更為科學和嚴謹。
  • 從十六國到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度如何推動朝代發展,走向衰敗
    從十六國到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度如何推動朝代發展,走向衰敗我們知道九品中正制是貫穿了整個魏晉南北朝的歷史發展。縱觀九品中正制的發展,其的確會在短期內帶給統治階級提供大批量的人才,以滿足朝廷的選人用人。
  • 九品中正制是什麼制度 九品中正制創立背景及影響
    魏晉南北朝時期,雖然由地方察舉孝廉、秀才的做法未廢,但主要的選官制度卻是九品中正制,又叫九品官人法。九品中正制早在東漢末年,曹操就曾提出「惟才是舉」的用人方針。曹丕稱帝後,於公元220年採用屬下陳群的建議,正式制定了九品中正制。所謂「九品」,是將察舉的對象分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由政府按等錄用。「中正」是各州郡所設的品評人物高低的官員,初為各郡長官推舉,後來多由朝官中有聲望的人擔任。
  • 「唯才是舉」到「九品中正」,從魏晉之際的選官之道看統治變化
    魏晉南北朝時期「九品中正制」的確立,但在實施過程中雖受到了多種方面的影響與制約魏文帝曹丕繼承了父親曹操的執政思想,肯定才能的重要性,黃初元年,魏文帝頒布詔令公開求才,黃初二年公元221年,魏文帝再次頒布詔令言:「求才於仕,不拘戶口」。
  • 沿用四百多年的九品中正制,為何在隋唐被科舉製取代?
    九品中正制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選官制度之一,它產生於曹魏,發展於晉朝,至南北朝時期已經徹底成型。這個選官制度一共存在四百多年,它承襲兩漢察舉制,下啟隋唐科舉制,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然而,九品中正制在隋唐以後,卻走到了生命的盡頭,被科舉製取代。
  • 延續四百年的九品中正制,隋唐科舉制確立後,為何就徹底下架了?
    殊不知,科舉制的選官制度只是隋唐之後發展起來的,在那之前,朝廷選拔人才是按照「九品中正制」來規定標準和完成的,而九品中正制正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重要的選官制度。隨著後來南北朝又有了一些新的變化,九品中正制從曹魏開始延續到隋唐科舉制的確立,中間所經歷的時間也就四百年之久。
  • 九品中正制的誕生:進步還是退步?
    這個時候,出身中原名門的昌武亭侯、尚書陳群提出了「九品中正法」,建議改革官員人事制度。這項制度一經提出,立刻獲得了世族大家的一片讚賞之聲。九品中正制到底是一項什麼制度呢?九品中正制的關鍵詞,或者說主要內容有兩項。第一,九品。就是綜合考量天下士人的德才、門第,評定人才的等級,共分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
  • 從鄉閭裡選到維護門閥世祖的九品中正制是怎麼退出歷史舞臺的?
    曹操死後,曹丕在採納陳群的創議後,於是九品中正製成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主要的選官制度。什麼是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就掌管某一地區人物進行品評的負責人為中正官,中正官又有大小之分,每個州設置大中正官,掌管州中數郡人物的品評,給郡則另設小中正官。
  • 九品中正制為何被科舉取代
    曹丕在稱帝前夕,接受尚書陳群的建議,推行「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一種重要的選官制度。主要內容為:在州、郡設置中正,來品評人物,作出「品」「狀」,共分九品。中正再將「品」「狀」上報中央,作為選拔官吏的根據。中正品評人物,最初重視才德,後來卻更重視家世,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到了隋代,九品中正制被廢除。
  • 九品中正制的來歷,你真的知道嗎?
    ; 解析答案:B解析:九品中正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重要選官制度,在薦舉職官時由政府官員與民間人士共同評定,較察舉制少了一點隨意性,這是一種歷史進步,因此我們不能簡單把它定性為消極制度,B項正確。建立在井田制基礎之上的是分封制,九品中正制後期方才遭到門閥世族控制,A、D項兩項錯誤;從薦舉職官「由政府官員與民間人士共同評定」分析說明九品中正制前期選拔人才較為嚴格,C項錯誤。
  • 九品中正制對各個朝代的影響,為何最終被科舉制所取代?
    九品中正制是由三國時期魏國吏部尚書陳群提出由魏文帝曹丕採納實施的一種選官制度,它結合兩漢以來的察舉制度奠定了以世家門閥子弟為主要群體的選官制度。它對於各個朝代的影響是深遠的,在隋朝開始被皇帝察覺到其中弊端,隋煬帝實施科舉試圖改良取代,直至唐朝才被科舉制度所取代。
  • 朝堂全是關係戶,寒門弟子無出頭之日,九品中正制害人不淺
    說起我國選拔人才的制度,想必大家印象最深的便是科舉制,而實行科舉制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採用的叫做九品中正制,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採納魏國吏部尚書陳群的提議實行這一選官制度,是兩漢以來一直使用的察舉制的一個升級版。
  • 唐朝:對兩晉九品中正制,有什麼看法,與現在有哪些不一樣?
    兩晉時期實行以九品中正制為主的選官制度,是對兩漢選官制度的延續和變革,是對曹魏選官制度的繼承。這一用人制度,對兩晉社會影響重大,而唐人對該制度的評價褒貶不一,政治家、史學家既反思這一制度存在著弊端,同時又認為這一制度的實施是有著必要性的。
  • 從三國亂世分析"九品中正制"的利與弊
    [摘要]九品中正制,又稱九品官人法,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重要的選官制度,是魏文帝曹丕為了拉攏士族而採納吏部尚書陳群的意見,於黃初元年 (220年)由命其制定的制度。 創建九品中正制的陳群就是其中的一員。對於九品中正制的產生,《三國演義》當中有過描述。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朝廷內部桓靈昏聵誤國,十常侍亂政;外部是聲勢浩大的黃巾起義。黃巾平定後,各方諸侯舉兵自立,中央已失去管轄地方的權力。待到曹操狹天子以令諸侯,此時的中央已是象徵的存在,有名無實,官員的任命與選拔全掌握在曹操的手中。經過多年的混戰,諸侯相繼被殲滅,歷史進入三國鼎立時期。
  • 為什麼說「九品中正制」到了後期,已經嚴重製約了社會的發展?
    尤其是用人選官方面,以至於,在當時官員的任用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面對這種情況,陳群就提出了「九品中正制」。緩解了中央政府與世家大族的緊張關係,促成魏晉實現全國的統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九品中正制與士族的崛起
    九品中正制其實是在世家大族的範圍內,按漢魏、魏晉易代的貢獻,重新分配官品等政治資源。西晉品官佔田蔭客制進一步按官品分配經濟權益。九品中正制還在順應士林輿論的基礎上將清議納入體制,並與選官相配合。藉助於以九品中正制為核心的門閥制度,魏晉將王朝權威與制度性權力植根於社會之中,完成對統治基礎的培育。
  • 從九品中正制,淺談魏晉時期人才的選拔任用發生了哪些改變
    九品中正制是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重要的選拔人才、任用官吏的制度。具體是指,朝廷將人才的推舉權,交給大中正。大中正由各州郡推選。並且大中正要在朝廷任職,其名望地位都要達到要求。大中正產生後,再由各郡官吏推舉小中正。中正是評品人才高低的官職,但對於當時人才的調配卻有相當大的處置權。這樣無疑加上了皇權對於地方的控制,使全國的人才集中到朝廷任職。
  • 從九品中正制,淺談魏晉時期人才的選拔、任用發生了哪些改變
    九品中正制是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重要的選拔人才、任用官吏的制度。具體是指,朝廷將人才的推舉權,交給大中正。大中正由各州郡推選。並且大中正要在朝廷任職,其名望地位都要達到要求。大中正產生後,再由各郡官吏推舉小中正。中正是評品人才高低的官職,但對於當時人才的調配卻有相當大的處置權。
  • 九品中正制的來源
    曹丕稱帝後採納了吏部尚書陳群建議,創立了九品中正制、具體辦法是在州郡設立"中正」、由中央將賢有識鑑的官員依照他們所屬的籍貫兼任。中正的職責是考察本地的土人,根據他的家世、德行和才能定為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並寫出評語上報朝廷、朝廷在選任官吏的時候,主要依據中正對士人評定的品級、授予相應的官職。
  • 九品中正制既然差評無數,為什麼還延續了近400年?
    九品中正制是中國封建社會三大選官制度之一,但是人們一提到它,就會想起那句流傳甚廣的「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又有「古今之失,莫大於此」的評價。魏晉南北朝延續了東漢時期的州郡縣制,吏部在每個州、郡、縣都設立中正官,考察主要為中正官執行,每三年進行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