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對兩晉九品中正制,有什麼看法,與現在有哪些不一樣?

2020-12-14 廉麗說歷史

兩晉時期實行以九品中正制為主的選官制度,是對兩漢選官制度的延續和變革,是對曹魏選官制度的繼承。這一用人制度,對兩晉社會影響重大,而唐人對該制度的評價褒貶不一,政治家、史學家既反思這一制度存在著弊端,同時又認為這一制度的實施是有著必要性的。由於九品中正制是時代的產物,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制度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弊端,因而唐人對其肯定的較少,批評其流弊的較多。

柳芳以魏晉以來選舉制的變更來評價各朝代的興衰,從今天的眼光來看,這是一種倒退的歷史觀。隋朝的科舉制已經代替了魏晉的九品中正制,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僅僅以宗法制度的興旺來解釋王朝的興衰存亡,是不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的。隨著士庶力量的不斷變化,庶族不斷壯大,隋朝廢除九品中正制已經是歷史的要求。柳芳認為九品中正制適合於晉的政治制度,這是準確的,但這一制度畢竟有一定的時效性,並不適合唐朝,在科舉制度漸漸發展的形勢下,九品中正制並不是唐朝要走的道路。

唐代有許多對兩晉九品中正制持批評意見的學者,他們大一般都能以發展的眼光看待這一制度,並非是全盤否定,針對九品中正制的弊病提出各自的看法。杜佑認為設置中正的原因是:「按,九品之制,初因後漢建安中天下兵興,衣冠士族多離本土,欲微源流,慮難委悉,魏氏革命,州郡縣俱置大小中正,各取本處人任諸府公卿及臺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為之,區別所管人物,定為九等。其有言行修著,則升進之,或以五升四,以六升五;倪或道義虧網,則降下之,或自五退六,自六退七矣。是以吏部不能審定蔓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銼第等級,憑之授受,謂免乖失及法弊也。」因為吏部不能很好地審核士庶官僚,才委以中正來審定。但是「唯能知其閥閱,非復辨其賢愚」只關注官員出身,不看重其才能的弊端,造成了「下品無高門,上品無寒上」的局面。

杜佑稱永嘉之後,天下分裂,形成了亂多理少的時代,同時也給文學教化帶來了不好的影響:「永嘉之後,天下幅裂,三百餘祀,方遂混同,中間各承正號,凡有九姓,大抵不變魏晉之法,皆亂多理少,諒無足可稱。夫文質相矯,有如循環,教化所由,興衰是系。自魏三主俱好屬文,晉、宋、齊、梁風流彌扇,體非典雅,詞尚綺麗,澆訛之弊,極磚有隋。」這樣局面下的上層門閥不注重文風教化,素質低下。杜佑也分析「南朝至磚梁、陳,北朝至磚周、隋,選舉之法,雖互相損益,而九品及中正至開皇中方罷」的原因:磚時雖風教頹失而無典制,然時有清議,尚能勸俗。」他認為之所以九品中正制能在兩晉存留,與當時「尚清議」有極大聯繫。

九品中正制的弊端多在於其推崇名姓大族,推薦之人多從九姓大族中挑選,這導致兩晉時期門閥制度達到頂峰,士庶階級的有識之士不能得到很好的任用,最終任人唯賢的目的也被淡化。趙匡在《舉選議》中就說道:「魏氏立九品之制,中正司之,磚是族大者第高,而寒門之秀屈矣。」唐代很多學者都看到這一弊端,例如薛登說兩晉的選官制度只重視門第,助長了為人求官的風氣,背離了授職惟賢的本質:「魏氏取人,尤愛放達;晉、宋之後,抵重門資,獎為人求官之風,乖授職惟賢之義。」他不僅認識到了九品中正制度的缺陷,還提出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荀或進鍾矯、郭嘉,劉陶薦李膺、朱穆,勢不雲遠,有稱職者受薦賢之賞,濫舉得抵欺圈之罪,自然舉得才行,則君子之道長矣。」

薛登認為以被推薦之人的作為來評價推薦之人的貢獻,這樣會提高推薦人才的質量。劉秩在《選舉論》中表達了他的觀點,曹魏時期的九品中正制只是大姓壓制士庶的辦法,而並未達到尚賢的目的:「曹魏僧竊,中正取士,權歸著姓,雖可以鎮伏嚨庶,非尚賢之術。」到兩晉南北朝時期,「遞相祖習,其風彌盛」。這樣的風氣使得官場之風「舍學問,尚文章,小仁義,大放誕,談莊周、老聘之說,誦《楚詞》、《文選》之言。六經九流,時曾閱目;百家三史,罕聞放耳。撮群抄以為學,總眾詩以為資,謂善賦者廊廟之人,雕蟲者臺鼎之器,。最終導致朝廷以老莊思想為選才的重點,這也是兩晉儒家思想弱化,玄學誕生的原因。因此「下以此自負,上以此選材,上下相蒙,持此為業,雖名重磚當時,而不達放從政」。最後劉秩說:「以言取人,人竭其言;以行取人,人竭其行。」他對九品中正制的否定,最後得出的結論:「取人之道,不可不慎也。」可見,他認為選官制度十分重要,不僅是中央授職惟賢的根據,也影響一個時代的學說。

綜上所述,唐代學者對九品中正制各持己見,柳芳從實用性的角度看待宗法制度與九品中正制,認為這一選官制度是兩晉政治穩定的基礎。而更多學者認為九品中正制只重視門第,助長了為人求官的風氣,背離了授職惟賢的本質。不但如此,更有人認為該制度使上層社會不再專注於儒家思想,而崇尚無為而治的老莊,這對於以儒家經典為思想統治基礎的唐朝人來說是很難接受的。

相關焦點

  • 選官的九品中正制有著什麼樣的意義和作用? 九品中正制弊端
    任何制度都是在制定初期較為有效,九品中正制也是這樣。     在初期剛開始實行的時候,九品中正制度促進了時代的進步。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各種各樣的問題便暴露出來。九品中正制走了以前選官制度的老路,後期的九品中正制度開始發生變化,被一些名門望族位和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控制。他們跟以前一樣,壟斷了朝廷選拔人才的通道,將好的職位全部留給與自己有血緣關係的人或者是親近的人。
  • 九品中正制是什麼制度 九品中正制創立背景及影響
    魏晉南北朝時期,雖然由地方察舉孝廉、秀才的做法未廢,但主要的選官制度卻是九品中正制,又叫九品官人法。九品中正制早在東漢末年,曹操就曾提出「惟才是舉」的用人方針。曹丕稱帝後,於公元220年採用屬下陳群的建議,正式制定了九品中正制。所謂「九品」,是將察舉的對象分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由政府按等錄用。「中正」是各州郡所設的品評人物高低的官員,初為各郡長官推舉,後來多由朝官中有聲望的人擔任。
  • 朝堂全是關係戶,寒門弟子無出頭之日,九品中正制害人不淺
    但遭到了世家大族的強烈反抗,推行的過程中困難重重,只好退一步與世家大族達成妥協,讓大部分名門世家的官員擔任中正官,這種情況下,選舉還是有失公允,致使一些真正有才能但出生不好的人才被埋沒,而選拔上來的人才也被門閥所拉攏掌控,最終導致大權丟失,司馬氏篡奪曹魏政權。兩晉時期,由於司馬氏掌握著核心政權,司馬氏為維護新興政權只能改進和鞏固九品中正制。
  • 九品中正制與士族的崛起
    九品中正制其實是在世家大族的範圍內,按漢魏、魏晉易代的貢獻,重新分配官品等政治資源。西晉品官佔田蔭客制進一步按官品分配經濟權益。九品中正制還在順應士林輿論的基礎上將清議納入體制,並與選官相配合。藉助於以九品中正制為核心的門閥制度,魏晉將王朝權威與制度性權力植根於社會之中,完成對統治基礎的培育。
  • 九品中正制對各個朝代的影響,為何最終被科舉制所取代?
    那麼他究竟有什麼樣的優勢延續了如此長的時間,又有怎樣的弊端被時代所遺棄呢?今天筆者就帶你走進九品中正制的世界。魏文帝曹丕為了緩解這種矛盾使用九品中正製取代舊東漢的察舉制,通過設立中正官考評地方人才,並由中正官推舉至中央,由朝廷決定如何安置人才,確定官階。但由於門閥勢力反抗尖銳,推行並不順利,最終達成了妥協的九品中正制度,中正官大部分由門閥世家有名望的人擔任,許多有才能出生不好的人才沒能出頭,人才反而被世家所籠絡掌握,最終導致世家尾大不掉,曹魏政權也因此被司馬氏篡奪。
  • 沿用四百多年的九品中正制,為何在隋唐被科舉製取代?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令九品中正制被淘汰呢?九品中正製品級示意圖舊事物被淘汰,總是離不開弊端眾多、不符合時代等原因,九品中正制也不例外。其實,促使九品中正制誕生的,正是中小地主和寒門,但九品中正制損害的,卻是他們的利益。在東漢末年,察舉制已經腐朽至極,徹底被門閥士族操縱,向上的通道被他們壟斷。
  • 從九品中正制,淺談魏晉時期人才的選拔任用發生了哪些改變
    這樣很難再實行察舉制,況且地方上也是一片混亂,原有的鄉村甲制也無法進行,舉孝廉更是無法實施,人才的任用已經出現危機。尤其是當時的重武輕文,讓地方的世家大族很是不滿。在此關鍵時刻,曹丕採取了陳群的九品中正制,更好的緩解了當時的矛盾,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九品中正制在選拔人才上更有優勢。
  • 從九品中正制,淺談魏晉時期人才的選拔、任用發生了哪些改變
    但九品中正制,是在曹丕稱魏王以後,接納陳群的建議最終制定的。公元220年(黃初元年),九品中正制被正式提出。《三國志·魏志·陳群傳》: 文帝在東宮,深敬器焉,(中略)及即王位,封群昌武亭侯,徙為尚書。制九品官人之法,群所建也。 九品中正制的問世,迎合了曹魏政治軍事上對人才的需求。
  • 你們知道九品中正制的利弊嗎
    所謂九品中正制就是在地方設置中正機構,把選才擇能劃分為九個等級。起初,魏朝陳群因為吏部不能審查考核天下所有人的讀書人,所以讓郡縣各自設置中正,由他們去評定人才,再上報吏部去任用為官,後來弊端逐漸暴露。因種種現象,我認為弊端有五點。
  • 九品中正制的來源
    曹丕稱帝後採納了吏部尚書陳群建議,創立了九品中正制、具體辦法是在州郡設立"中正」、由中央將賢有識鑑的官員依照他們所屬的籍貫兼任。中正的職責是考察本地的土人,根據他的家世、德行和才能定為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並寫出評語上報朝廷、朝廷在選任官吏的時候,主要依據中正對士人評定的品級、授予相應的官職。
  • 延續400餘年的九品中正制,差評無數,幹嘛不改
    到了漢朝也不打仗,之前的方式已經不適用於現狀。劉邦也認識到民間有高手,所以下詔求賢,從地方上向中央推舉人才,到了中後期形成了一整套的監察體系。但是到了王朝末期出現了一個毛病:大家追求表面的好,推薦的人本身沒有什麼大的才能,並且還出現了"恩蔭"的現象,就是啥也不幹,直接繼承老爹的位置。
  • 從鄉閭裡選到維護門閥世祖的九品中正制是怎麼退出歷史舞臺的?
    曹操死後,曹丕在採納陳群的創議後,於是九品中正製成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主要的選官制度。什麼是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就掌管某一地區人物進行品評的負責人為中正官,中正官又有大小之分,每個州設置大中正官,掌管州中數郡人物的品評,給郡則另設小中正官。
  • 九品中正制的誕生:進步還是退步?
    曹丕得罪不起,相反還要仰仗他們的力量來對抗家族內部、朝野上下的反對勢力。所以,他和父親曹操不同,對世族大家採取懷柔妥協的態度。這個時候,出身中原名門的昌武亭侯、尚書陳群提出了「九品中正法」,建議改革官員人事制度。這項制度一經提出,立刻獲得了世族大家的一片讚賞之聲。九品中正制到底是一項什麼制度呢?九品中正制的關鍵詞,或者說主要內容有兩項。第一,九品。
  • 九品中正制為何被科舉取代
    曹丕在稱帝前夕,接受尚書陳群的建議,推行「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一種重要的選官制度。主要內容為:在州、郡設置中正,來品評人物,作出「品」「狀」,共分九品。中正再將「品」「狀」上報中央,作為選拔官吏的根據。中正品評人物,最初重視才德,後來卻更重視家世,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到了隋代,九品中正制被廢除。
  • 九品中正制的來歷,你真的知道嗎?
    問題來咯自曹魏以後,兩漢察舉制漸被九品中正制所取代,在薦舉職官時由政府官員與民間人士共同評定,後期遭到門閥世族控制。; 解析答案:B解析:九品中正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重要選官制度,在薦舉職官時由政府官員與民間人士共同評定,較察舉制少了一點隨意性,這是一種歷史進步,因此我們不能簡單把它定性為消極制度,B項正確。
  • 從三國亂世分析"九品中正制"的利與弊
    創建九品中正制的陳群就是其中的一員。對於九品中正制的產生,《三國演義》當中有過描述。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朝廷內部桓靈昏聵誤國,十常侍亂政;外部是聲勢浩大的黃巾起義。黃巾平定後,各方諸侯舉兵自立,中央已失去管轄地方的權力。待到曹操狹天子以令諸侯,此時的中央已是象徵的存在,有名無實,官員的任命與選拔全掌握在曹操的手中。經過多年的混戰,諸侯相繼被殲滅,歷史進入三國鼎立時期。
  • 九品中正制之終章:後世影響
    九品中正制的積極意義在於:它收回了州牧、刺史等地方官舉薦官員的權利,把這個權利收回到中央。因為在九品中正制下,中正官是由朝廷的高官擔任的,這個就把選官的權利抓到了朝廷手裡,對中央集權是有積極意義的。但是它造成的消極意義更大,它讓社會階級完全固化,世家大族就永遠是高官,寒門百姓就永遠當不了高官。
  • 為什麼說「九品中正制」到了後期,已經嚴重製約了社會的發展?
    其中,拿破崙建立了法蘭西第一帝國,陳群創立了九品中正制。 然而,九品中正製作為一種制度,其必然存在一定的積極作用或消極作用。在過去,人們普遍認為:九品中正制是一種消極的體制,並不斷批評它。
  • 三國歷史:陳群為什麼會推行九品中正制給曹丕帶來了什麼好處
    但是由於曹操統一了北方,中原地區才有了安定。後來曹丕繼承大統建立曹魏政權,我們都知道一個國家的建立就需要選拔人才為自己和國家所用,曹魏當時剛剛建立急需要一批治國能臣,但是漢朝時期的察舉制選拔人才的方式,仿佛在當時天下大亂之時就不適合在用了,當時陳群提出了九品中正制選拔人才,這個九品中正制選拔制度給曹魏甚至是曹魏政權帶來了什麼好處呢?
  • 古代歷史,魏文帝曹丕,創九品中正制
    大家好,給大家推薦魏文帝曹丕,創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三國時期魏國曹丕順應時代需求,開創的一種選官制度,雖然後來弊端重重,但在當時看來,還是具有一定的先進性。在九品中正制之前,漢代選官依靠鄉舉裡選,也就是鄉裡推舉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