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九品中正制,淺談魏晉時期人才的選拔、任用發生了哪些改變

2020-12-14 騰訊網

九品中正制是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重要的選拔人才、任用官吏的制度。具體是指,朝廷將人才的推舉權,交給大中正。大中正由各州郡推選。並且大中正要在朝廷任職,其名望地位都要達到要求。大中正產生後,再由各郡官吏推舉小中正。中正是評品人才高低的官職,但對於當時人才的調配卻有相當大的處置權。這樣無疑加上了皇權對於地方的控制,使全國的人才集中到朝廷任職。

顯而易見,相對於兩漢的察舉制,九品中正制有它的優勢。察舉制的確立是在光武元年(134年),察舉制是由地方的官吏,經過考察,選拔人才給中央。它是一種自下而上的選舉制度,需要經過舉孝廉、茂才、察廉等,人才被選配到朝廷任職,仍需經過統一的測試。

而這種人才選配的制度,到了東漢末年就變得捉襟見肘,自董卓進京之時,皇權已經名存實亡。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更是讓皇權成為一種擺設,諸侯們各歸其主,誰也無法幹預誰。

這樣很難再實行察舉制,況且地方上也是一片混亂,原有的鄉村甲制也無法進行,舉孝廉更是無法實施,人才的任用已經出現危機。尤其是當時的重武輕文,讓地方的世家大族很是不滿。在此關鍵時刻,曹丕採取了陳群的九品中正制,更好的緩解了當時的矛盾,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九品中正制在選拔人才上更有優勢。

上文提到了大中正和小中正如何產生,那麼中正如何選拔人才呢?就是由中央統一發放人才調查的問卷或者表格,將人才分為九種分別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大小中正們,會將全國的人才,無論是否出仕,都登記造冊,並且詳細的記載每個人的年齡、籍貫、才學、品行等。最主要的是要分品第,也就是鑑定他們屬於哪一種等級的人才,並且加上評語。小中正輔助大中正,將調查表審核複議,呈交給吏部,再由吏部選擇官吏的升遷與罷免。

九品中正制初期,使當時混亂的格局下,人才的選拔有了一定的標準。其實它也是採取了地方各種意見,從某種程度上說,也是兩漢察舉制的延伸。但卻極大的緩解了世家大族與皇權之間的矛盾,改變任人唯才、任人唯親的不良習慣。

有利於世家大族舉薦人才,最主要是有利於皇權對於地方人才的控制。畢竟大小中正選拔人才時受制於中央,與兩漢的察舉制相比,由地方向中央提供人才,有了很大的進步。這一制度,也為曹魏贏得世家大族的支持,統一全國打下堅實的基礎。

九品中正制的問世,選拔人才的改革。

用品第評定的方法來選擇人才,其實始於曹操。當時天下紛爭,社會動蕩,曹操對於豪門望族有不少的壓制舉動。因為曹操並非出身名門而是宦官集團的後人,當時很多世家大族有點瞧不起他。

壓制地方豪門望族,就成為必要的舉動,曹操破壞朋黨交遊便是有力的舉措。後來曹氏政權把中正官引進來,作為品鑑人物升遷的標準,便是另一大進步。而曹操也經常接受身邊的人舉薦人才,比如荀彧舉薦了荀攸、鍾繇、郭嘉、陳群等人才。

但九品中正制,是在曹丕稱魏王以後,接納陳群的建議最終制定的。公元220年(黃初元年),九品中正制被正式提出。《三國志·魏志·陳群傳》:

文帝在東宮,深敬器焉,(中略)及即王位,封群昌武亭侯,徙為尚書。制九品官人之法,群所建也。

九品中正制的問世,迎合了曹魏政治軍事上對人才的需求。早在曹操時期,就已經頒布了唯才是用的政策,而九品中正制的初期,也更偏向於一個人的才學,儘管世家大族是不能夠忽略的。戰爭的焦灼,國家的動蕩,亂世時期已經將九品中正制定型。

九品中正制不同於漢代的察舉制,後者往往是針對一個人德才的偏好,中正制則更看重一個人的綜合能力。這裡的品是依據個人的家世德才、自己行狀的一個綜合鑑定。一品實為虛位,可以說二品已經算是上等,乃至三、四品仍屬於上品。這裡的中正品與官品是有著本質的區別的。

早在九品中正制初期。中正的定品多以鄉論為主,中正以郡為基本,其實郡裡的中正,才真正發揮作用。而他們又往往被世家大族所控制,州中正都只是作為總結定性罷了。所以曹魏初期,該制度沒能更好的為中央的豪門望族提供更多便利,但到了曹芳後期,情況有了很好的改善。

九品中正制的發展及對於選拔人才的利弊。

州中正的設立,標誌著九品中正制進入新的階段。《晉宣帝集》:

有司馬懿除九品、州置大中正議:案九品之狀,諸中正即未能料究人才,以為可除九制,州置大中正。

但到了兩晉時期,郡中正由州中正推薦,這與初期由地方官員推薦,有很大的不同,而司徒也正式參與大小中正的選派。也就是說,中央進一步把人才的任用、品第人才的標準,更大程度上收歸中央管制,進一步加強了皇權和中央集權制度。

這樣的演變雖然是一種進步,但卻未能阻止中央的豪門望族竊取大權,伺機擴大其影響範圍,發展黨羽。他們操縱地方乃至中央的人員調配任用,沒有實力的世族,或者說不居官位的世家大族,逐漸被削弱。最終導致朝廷的豪門望族(門閥士族),控制著大權。

最終演變和消亡。

三國魏晉時期,官員的調配任用,偏門第已經是不爭的事實。豪門望族的子弟,即使在弱冠的年紀,可由吏部直接選配做官。再不必經過兩漢的察舉制,這標誌著九品中正制的定型。

《晉書·鄭袤傳子默附傳》記載:

初,(晉武)帝以貴公子當品,鄉裡莫敢與為輩,求之州內,於是十二郡中正僉共舉默。

然而到了東晉時期,這種制度愈演愈烈,依據相關資料的記載,西晉時期考察192中,約有56人可以入仕做官。而到了東晉時期,209人入選,就有118人可以入仕。再加上中央豪門望族對於州中正和郡中正的控制,標誌著九品中正制已經成為名門望族擴大實權的工具,他們只注重門第卻輕視才能,發展黨羽。這樣的演變,已經產生質的變化,對於皇權有著極為不利的影響,門閥士族實力也逐漸的強大起來。

東晉末年,九品中正製成為一個擺設。中正任人唯親,只衡量門第,可以說門第越好,獲得的品就越高,寒門士族想入仕,真的是舉步維艱。甚至出現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或者說公有公門,卿門有卿。

總結:九品中正制對於曹魏選拔人才,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它的出現重新確定了另一種選拔人才的標準。在它發展的初期,加強了皇權對於地方人才的控制,剝奪了察舉制中州郡長官對於自闢僚屬的權利,它的影響和作用都是積極的。

但到了發展的中後期,朝廷的豪門望族,逐步控制州中正,能獲得二品的,幾乎都是門閥士族。這樣名門望族就竊取了官員的任用權,最終導致真正有才能的人被忽視,而豪門望族們也可以藉此來發展他們的勢力。

到了南朝時期,魏晉間的遠祖名位,反而成為選拔人才的重要標準。中正的品第卻成為無足輕重的事。北魏初期以及中期未能實行該制度,到了隋唐時期門閥制度逐漸的衰弱,該制度最終消失,最終被科舉制度所代替。

相關焦點

  • 從九品中正制,淺談魏晉時期人才的選拔任用發生了哪些改變
    九品中正制是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重要的選拔人才、任用官吏的制度。具體是指,朝廷將人才的推舉權,交給大中正。大中正由各州郡推選。並且大中正要在朝廷任職,其名望地位都要達到要求。大中正產生後,再由各郡官吏推舉小中正。中正是評品人才高低的官職,但對於當時人才的調配卻有相當大的處置權。這樣無疑加上了皇權對於地方的控制,使全國的人才集中到朝廷任職。
  • 魏晉南北朝時期特有的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在古代,知名度最高的選官制度是科舉制,讀書人通過參加朝廷舉辦的考試,擁有晉身為士大夫階層的機會。科舉制度始於隋唐,延續了1000多年,但在此之前的讀書人就沒有這麼幸運了。在西漢時期為了緩和各個階層之間的矛盾,官員除了世襲任用之外還多了察舉制。
  • 訪談︱陳長琦:九品中正制是人才評價機制而非官員選拔制度
    陳長琦教授澎湃新聞:春秋戰國時期的官員是怎樣選拔出來的?秦漢時期又有了哪些發展?陳長琦: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古代歷史上變動最劇烈的時期。伴隨著中國古代國家政體、國家結構的變化,官員選拔任用制度也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
  • 九品中正制,為朝廷選拔了大量人才,卻為後人詬病
    魏晉南北朝時期,比較火熱的人才選拔制度是九品中正制。這個制度也確實為朝廷選拔了不少人才,使得朝廷有人可用。這種制度就是在一定時期內,各地方州郡通過推舉出德才兼備的官員或者名士,來當任人才選拔的官員。這種州郡的選拔官員叫大中正,還有地方的選拔官員稱為中正和小中正。
  • 選官的九品中正制有著什麼樣的意義和作用? 九品中正制弊端
    任何制度都是在制定初期較為有效,九品中正制也是這樣。     在初期剛開始實行的時候,九品中正制度促進了時代的進步。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各種各樣的問題便暴露出來。九品中正制走了以前選官制度的老路,後期的九品中正制度開始發生變化,被一些名門望族位和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控制。他們跟以前一樣,壟斷了朝廷選拔人才的通道,將好的職位全部留給與自己有血緣關係的人或者是親近的人。
  • 九品中正制的誕生:進步還是退步?
    這個時候,出身中原名門的昌武亭侯、尚書陳群提出了「九品中正法」,建議改革官員人事制度。這項制度一經提出,立刻獲得了世族大家的一片讚賞之聲。九品中正制到底是一項什麼制度呢?九品中正制的關鍵詞,或者說主要內容有兩項。第一,九品。就是綜合考量天下士人的德才、門第,評定人才的等級,共分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
  • 從《九品中正制》的服務對象,淺談三國曹魏人才選拔的由盛入衰
    三國時期,當屬魏國的人才最多,而且連綿不斷,老的一批去了,新的一批又會補上來,人才從沒出現斷層。這就和他實行的人才選拔制度有著密切關係的,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從曹操的唯才是舉制度到曹丕的九品中正制的迭代,人才是如何積累的。
  • 延續四百年的九品中正制,隋唐科舉制確立後,為何就徹底下架了?
    殊不知,科舉制的選官制度只是隋唐之後發展起來的,在那之前,朝廷選拔人才是按照「九品中正制」來規定標準和完成的,而九品中正制正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重要的選官制度。隨著後來南北朝又有了一些新的變化,九品中正制從曹魏開始延續到隋唐科舉制的確立,中間所經歷的時間也就四百年之久。
  • 九品中正制的來源
    曹丕稱帝後採納了吏部尚書陳群建議,創立了九品中正制、具體辦法是在州郡設立"中正」、由中央將賢有識鑑的官員依照他們所屬的籍貫兼任。中正的職責是考察本地的土人,根據他的家世、德行和才能定為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並寫出評語上報朝廷、朝廷在選任官吏的時候,主要依據中正對士人評定的品級、授予相應的官職。
  • 從九品中正制看門閥興衰,這種選拔制度,為何淪為門閥工具?
    大家都知道科舉制度始於隋唐,那麼在這直接,官員又是如何進行選拔的呢?根據記載,在隋唐以前,朝廷採用的人才選拔方式是九品中正制,又被稱為九品官人法。這種制度在歷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政治地位,沿用了約四百年之久。
  • 九品中正制為何被科舉取代
    曹丕在稱帝前夕,接受尚書陳群的建議,推行「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一種重要的選官制度。主要內容為:在州、郡設置中正,來品評人物,作出「品」「狀」,共分九品。中正再將「品」「狀」上報中央,作為選拔官吏的根據。中正品評人物,最初重視才德,後來卻更重視家世,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到了隋代,九品中正制被廢除。
  • 從十六國到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度如何推動朝代發展,走向衰敗
    從十六國到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度如何推動朝代發展,走向衰敗我們知道九品中正制是貫穿了整個魏晉南北朝的歷史發展。縱觀九品中正制的發展,其的確會在短期內帶給統治階級提供大批量的人才,以滿足朝廷的選人用人。
  • 如果九品中正制代替科舉制,我們還用高考嗎?
    一、人才選拔方式的發展在春秋以前,官吏的產生都是通過「世卿世祿」制度產生,也就是臣子版的「世襲制」,兒子繼承父親的職位及俸祿。而到了戰國時期選拔方式發生了根本的改變。到了魏晉時期出現了「九品中正制」,就是郡縣(相當於現在的省級政府)推舉中央的一名官員作為大中正(考察官),大中正在選小中正,然後大、小中正在領取中央發放的專用表格,在各地自己已知的流忘人事進行考察,主要考察其在當地的知名度、公共意見等,最後在評定等級的方法。而到了隋朝出現了我們熟悉的科舉制,現代所使用的「科舉制」的延伸「考試製」。
  • 沿用四百多年的九品中正制,為何在隋唐被科舉製取代?
    於是,曹魏建立起九品中正制度,在門閥士族與寒門子弟之間進行平衡,在保留門閥士族政治特權的同時,給予其他人上升的通道。《宋書·恩幸傳序》載:「曹魏建立九品中正制,蓋以論人才優劣,非謂世族高卑。」九品中正制的建立,使官吏的選拔有了標準,給予中小地主階級一部分上升渠道。
  • 從三國亂世分析"九品中正制"的利與弊
    [摘要]九品中正制,又稱九品官人法,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重要的選官制度,是魏文帝曹丕為了拉攏士族而採納吏部尚書陳群的意見,於黃初元年 (220年)由命其制定的制度。 創建九品中正制的陳群就是其中的一員。對於九品中正制的產生,《三國演義》當中有過描述。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朝廷內部桓靈昏聵誤國,十常侍亂政;外部是聲勢浩大的黃巾起義。黃巾平定後,各方諸侯舉兵自立,中央已失去管轄地方的權力。待到曹操狹天子以令諸侯,此時的中央已是象徵的存在,有名無實,官員的任命與選拔全掌握在曹操的手中。經過多年的混戰,諸侯相繼被殲滅,歷史進入三國鼎立時期。
  • 九品中正制阻斷了寒門士子晉升的路,為什麼曹丕還要去施行?
    前言:「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這句話就是人們對九品中正制的評價,意思就是貴族中的子弟無論怎麼樣都不會淪為一個下品的官員,只要做官就是高官,而庶民們無論怎麼努力怎麼優秀都不會成為士族中的一員,因為這個制度選人才的第一條件就是家世,它可以說徹底阻斷了魏晉時期寒門士子的晉升道路
  • 九品中正制的來歷,你真的知道嗎?
    ; 解析答案:B解析:九品中正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重要選官制度,在薦舉職官時由政府官員與民間人士共同評定,較察舉制少了一點隨意性,這是一種歷史進步,因此我們不能簡單把它定性為消極制度,B項正確。建立在井田制基礎之上的是分封制,九品中正制後期方才遭到門閥世族控制,A、D項兩項錯誤;從薦舉職官「由政府官員與民間人士共同評定」分析說明九品中正制前期選拔人才較為嚴格,C項錯誤。
  • 按門第高下選拔與任用官吏,魏晉南北朝的門閥制度
    他們的權力甚至能夠影響到朝廷選拔官吏。到了三國時期,貴族官僚趁著亂世悶聲發大財,逐漸鞏固了他們的地位,獲得了更多特權。西晉統一天下後,為了拉攏這些貴族官僚,朝廷甚至頒布了一個法令,保護他們已經取得的特權。曹魏時期,曹操向天下英才發出了邀約,到處招攬人才。曹操的兒子曹丕在貫徹他老爸的理念同時,提出了九品中正制。
  • 延續400餘年的九品中正制,差評無數,幹嘛不改
    "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作為封建社會中的三大選官制度之一的九品中正制,在中國人才選拔的市場上也曾佔據著半壁江山。原本的主旨是打破階級,選拔高素質人才,即使在迎合趨勢,卻不斷的被吐槽!九品中正制在歷史上受到多年的差評,持續四百年控制著人才市場,可中間為啥不改革呢?推舉制度下的龐大操控集團人才的選拔是從春秋戰國開始面臨是艱難的選擇。春秋戰國時期,秦國通過建立功勳的方式得到相應的獎賞和官爵,但這不是長久之計,也只適善用於戰亂時期!
  • 古代歷史,魏文帝曹丕,創九品中正制
    大家好,給大家推薦魏文帝曹丕,創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三國時期魏國曹丕順應時代需求,開創的一種選官制度,雖然後來弊端重重,但在當時看來,還是具有一定的先進性。在九品中正制之前,漢代選官依靠鄉舉裡選,也就是鄉裡推舉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