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十六國到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度如何推動朝代發展,走向衰敗

2020-12-11 江流兒歷史故事

從十六國到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度如何推動朝代發展,走向衰敗

我們知道九品中正制是貫穿了整個魏晉南北朝的歷史發展。縱觀九品中正制的發展,其的確會在短期內帶給統治階級提供大批量的人才,以滿足朝廷的選人用人。然而,這種選拔制度是建立在人選人基礎上,意思就是說,這種選拔制度很可能會因為朝廷派遣的選拔官員的一己想法而對人才進行評定。

用通俗的話來講就是,九品中正制度帶給了人才選拔負責官員太大的權力,這種權力也是朝廷無法左右的,畢竟天下這麼大,各州各郡都有負責選拔的官員,君王和朝廷根本就管不過來,因而九品中正制存在一些弊端,弊端的來源就是人。那麼為何這種制度並不科學細緻,為何還會貫穿整個魏晉南北朝幾百年歷史呢?這種制度在這百年裡是如何變遷的呢?

如今如果我們根據所存記載只能反映一時一地的狀況,並不能直接獲知當時地情況,並且朝代和朝代中間多有斷層 ,而且這一時期社會動蕩,政治制度方面存在較大變化。相較於對魏晉南朝的九品中正制的研究,我們只能先對十六國北朝九品中正制進行研究。 首先我們要明確的就是十六國時期這些國家是對魏晉九品中正制一直秉承著一種繼承和發展。

九品中正制的實施穿越了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十六國時期,中國北方地區政權更迭頻繁,而且經常呈現出多個政權並立共存的局面,這些政權又多為內遷少數族所建立,作為魏晉舊制的九品中正制自然不能不受到很大衝擊。然而,隨著民族融合的逐漸深入,內遷各族對漢族歷史文化的認同開始不斷地增強,再加上各少數族政權在政治制度方面開始日益漢化。

而且當時漢人世家大族仍然保有很大地方勢力,於是十六國統治階級為了拉攏士族鞏固統治,這些政權也只能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原有的士族制度和保證士族利益的選舉制度,於是在這種情況下,就使在魏晉時期已經蛻變為士族制度工具的九品中正製得到了繼承和發展,並為各個政權的政治運作發揮作用。

這一時期九品中正制出現了與時俱進的新特徵,即這一制度不僅被應用於少數貴族統治下的漢人,也被應用於漢化的少數民族統治階級自身。那麼採取哪一種選官用人制度,是十六國時期統治者面臨的一大難題。特別是在戰亂頻繁的混亂形勢下,為統治階級利益考慮,統治者就剝削更傾向於以才能和德行作為選任標準。因此大體上說,十六國時期基本沿用了九品中正與察舉徵辟之制。

而發展到北朝時期,北朝戰亂十分頻繁,中原動蕩不止,各國民族之間關係較為緊張,其中鮮卑族統治者建國地區,漢人人口數量和規模是遠超鮮卑人,為了穩定在廣大漢族地區的統治,並且著力化解民族矛盾,使得民族融合大勢難違,鮮卑政權就開始漢化,並且還全盤接受漢化文化。在此背景下,鮮卑政權在選官制度也沿襲魏晉以來的九品中正制。

北魏鮮卑政權通過在中央中正之設也與其部族傳統有一定關聯,因為永嘉之亂後十六國行政制度已經開始發展胡漢並行,這就為北魏胡漢制度融合運用提供了借鑑。而北魏地方中正組織的創設在北魏恢復九品中正制的同時,又對其做出重大變革,他們通過建立起地方中正組織,與中央中正組織並行不悖。不過北魏中央系統的中正組織依舊分為州郡兩級 , 而地方系統的中正組織則分為州郡縣三級。

從而得出魏之郡中正為郡屬吏,由太守負責任免擔任,其地位與功曹差不多一樣,但是其人員的分配卻並不止一個人 。這個時期的中央與地方中正的差別很大。大中正還是由中央官兼任,其一般地位較高權力也較大,然而卻不在正式職位序列中,意思就是說大中正他不算是朝廷正式官員,只能算是臨時官員。所以就中正一職而言並無相應官品。

而地方中正則地位較低,卻是地方官員體系的屬吏,一般不會由其他官吏兼任。並且中央中正為司徒薦舉,尚書詔除,而地方中正則為其所屬地方長官闢任。中央中正無發俸祿和給予獎勵之說,因此地方的中正就只有上官給予的幹祿。同時,這二者職權範圍也不同,前者主要為本州本郡人才定品,供吏部選用,後者主薦舉本州郡縣僚吏 。

而在隨著發展,各國開始設立中正組織,通過設立這種專管選拔人才的組織,來進一步完善人才任命模式,也同時是使中正定品更具操作性,可以擴大品評面。這二者分張運作、 各司其職,表明官吏組織制度的健全和九品中正制適用範圍的擴展。這種新的制度模式也開始為此後的東魏、北齊與西魏、北周所沿用。

而北魏中央與地方中正組織的分張,也是魏晉以來對九品中正制的重大創革,同時對這部政令的影響深遠。通過地方中正之設,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以往中央州郡正定品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可以使品評機制更趨合理與完善。而中正的選任途徑、以及條件及其特點中央系統的州郡中正的選任途徑,包括司徒選授、鄉黨舉薦經司徒府,這可以由尚書省認可並上奏皇帝批准,再由公卿大臣推舉等。

然而發展到南北朝末期,中央系統須以在職朝官兼領本籍之中正。這一條件與前代相同, 但也有一些變例。而對於與本貫不合者"中正之州郡與籍貫不合者屬少數也 。" 這些特例是在特殊情況下的變通,也因此這種改變其實也與基本原則沒有太大牴觸。如從南朝歸魏者以所帶歸之州為本貫而兼任其州大中正,或以僑居地為其本貫而任僑居地之中正,或任曾經的家族避難地之中正,或任長期定居地之中正。

還有來自代北的拓跋氏的勳貴可以任原遷洛前所在代地之大中正,因此這種九品中正制其實已經在慢慢被各國所一步步的完善,因為各國其實都發現了九品中正制度是存在著人因素的弊端,所以為了解決這個弊端,他們只能夠一次次地嘗試和完善,最後得出最好的完善。然而這種任職者與所任職的州郡會有某種淵源。如北魏外戚高肇這一系,自稱渤海高氏,但是他卻長久居住在高麗這個國家。

也因此,朝廷其實對於擔任中央系統中正者在朝本官的高下則沒有確定的標準,譬如同是州大中正,有的本官高至從一品,有的低至七品。一般一人只能任一地之大中正。但是也有兼任數州大中正的情況,不過這種可能只是一種較少的特例。然而,隨著南北朝末期的各國國情腐敗現象嚴重後,一些權臣或者寵臣就開始有同時擔任郡 、國中正的例子 。

我們再說說北朝中正制度是如何設立?而北朝州郡中正多以漢族士族與鮮卑勳貴充任,門閥色彩濃厚,出現了少數民族的中正,例如拓跋宗室及鮮卑勳貴擔任河南邑中正、司州大 中正者甚多。如擔任河南邑中正的有宣武帝時的元匡、於忠、穆紹,孝明帝時的元晦,孝莊帝時的元恭,擔任司州大中正的有元融,擔任司州州都的有元瞻等等。

這些少數民族的中正其實也是北朝地域對推行胡漢大融合的一種時段方式,就是要讓少數民族來任免漢人,進而讓漢人達到感恩戴德的效果。 不過原本州郡中正必須由士族來擔任,其中特別是士族高門充任在最常見的現象,然而北朝"重吏幹,就像重軍功一樣,意思就是說北朝比較看重才能,這樣的情況其實有利於寒人仕進、升遷,並且淡化士庶界限的。

寒門人士通過軍功、吏幹從而轉化為士族,這也是北朝對九品中正制的一次大改革。其中在北朝最突出的事例莫過於曾經有許多的寒門人士大量充任州郡中正,也因為這種身份,所以北朝實質上在選人上更具有慧眼。而中正的執掌和作為中央與地方所置中正各司其職,職責不同。中央系統的州郡中正的主要任務是論人定品, 為吏部篩選任官需要提供依據。

同時他們其他職責還有依據皇帝詔命,辨定姓族、奏舉民望等等。而在東魏北齊、 西魏北周九品中正制存在一些特殊情況,這個時期的九品中正制落實一直是東魏、北齊所重點採取的選舉制度,這兩國時期,中正的組織設置依然沿襲北魏舊制,分為中央與地方兩大系統。不過開始進入了分級劃分,比如中央系統分州郡兩級,地方系統分州郡縣三級。

地方系統有州中正,還有州大中正。據了解:"州大中正,視第五品; 州中正,視從五品。"視品高低不同。從視品之低來看,這裡的州大中正、州中正應為地方系統之中正。不過這倆時期,北朝開始出現了以考試取人的因素和州郡闢召之權漸歸中央的趨勢,這種現象其實也反映了九品中正制已經開始日趨沒落,同時門閥政治正緩慢地向官僚政治回歸,並且新的選人制度——科舉制度萌芽。

不管如何九品中正制在南北朝發展時期是一直通過與門閥士族制度、流內流外製度、察舉制度等進行相互作用的關係,並且還對十六國北朝時期的政治生活和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不過隨著官僚政治的發展,這種被士族劫持的九品中正制也開始一步步地走上了衰亡之路,原因就是這種選拔制度存在的弊端已經越來越多,這種弊端已經嚴重製約國家挑選人才,於是九品中正制度一直到了隋唐發展之際開始逐步被廢除。

並且九品中正制並沒能在士族政治衰落時正本清源,而是與士族制度和士族政治一道退出了歷史舞臺。不過,九品中正制雖然被科舉制所取代,但九品中正制的精髓仍然在新的選官制度中保持並持續不斷發揮著作用,這就好似古代各項政策,不管政策怎麼設立,只要有人的執行,一些政策就無法做到盡善盡美,也因此會存在許多問題。

相關焦點

  • 魏晉南北朝時期特有的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漢武帝時期,由地方長官向朝廷推薦當地的優秀人才,皇帝再把這些人才集中在一起進行考核,這樣的選官制度被稱為察舉制。到了東漢時期,官場汙濁,地方官舉薦的人員良莠不齊,讓察舉制名存實亡。東漢末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他大權在握,提出了唯才是舉的口號。唯才是舉有一個問題,當時戰亂頻發,人口常有遷徙,怎樣判斷一個人是否有才華就成了一個難題。
  • 為什麼說「九品中正制」到了後期,已經嚴重製約了社會的發展?
    在一般人看來,所謂的英雄,就是建立了偉大功績、成就了家國之業的人。其實不然,一些總結了時代成果、推動歷史發展的人,也可以被稱為英雄,比如:拿破崙、陳群等人。 其中,拿破崙建立了法蘭西第一帝國,陳群創立了九品中正制。
  • 「唯才是舉」到「九品中正」,從魏晉之際的選官之道看統治變化
    魏文帝曹丕始創「九品官人法」後逐步完善形成「九品中正制」,慢慢地高門大族就掌控了入仕之道,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政治格局。「唯才是舉」強調才華,「九品中正制」則強調品德,才與德的矛盾就貫穿於曹魏與西晉,體現了西晉政治走向的變化。
  • 都是秦晉燕趙魏楚爭霸,為何春秋戰國走向統一東晉十六國走向對峙
    在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和東晉十六國時期均出現了秦晉燕趙魏楚等各國爭霸,但最終春秋戰國由秦國一統而東晉十六國卻走向了南北朝對峙。 而魏晉時期實行的九品中正制使朝政被門閥士族所操縱,連三省六部制的萌芽都是在其後的南北朝時期才出現,分科考試選拔官員的辦法更是在隋朝統一全國前才採用,相比於春秋戰國時期活力不足。 所以東晉十六國之後也就並沒有統一而是走向南北對峙。
  • 九品中正制對各個朝代的影響,為何最終被科舉制所取代?
    九品中正制是由三國時期魏國吏部尚書陳群提出由魏文帝曹丕採納實施的一種選官制度,它結合兩漢以來的察舉制度奠定了以世家門閥子弟為主要群體的選官制度。它對於各個朝代的影響是深遠的,在隋朝開始被皇帝察覺到其中弊端,隋煬帝實施科舉試圖改良取代,直至唐朝才被科舉制度所取代。
  • 九品中正制是什麼制度 九品中正制創立背景及影響
    魏晉南北朝時期,雖然由地方察舉孝廉、秀才的做法未廢,但主要的選官制度卻是九品中正制,又叫九品官人法。九品中正制早在東漢末年,曹操就曾提出「惟才是舉」的用人方針。曹丕稱帝後,於公元220年採用屬下陳群的建議,正式制定了九品中正制。所謂「九品」,是將察舉的對象分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由政府按等錄用。「中正」是各州郡所設的品評人物高低的官員,初為各郡長官推舉,後來多由朝官中有聲望的人擔任。
  • 從鄉閭裡選到維護門閥世祖的九品中正制是怎麼退出歷史舞臺的?
    曹操死後,曹丕在採納陳群的創議後,於是九品中正製成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主要的選官制度。什麼是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就掌管某一地區人物進行品評的負責人為中正官,中正官又有大小之分,每個州設置大中正官,掌管州中數郡人物的品評,給郡則另設小中正官。
  • 沿用四百多年的九品中正制,為何在隋唐被科舉製取代?
    九品中正制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選官制度之一,它產生於曹魏,發展於晉朝,至南北朝時期已經徹底成型。這個選官制度一共存在四百多年,它承襲兩漢察舉制,下啟隋唐科舉制,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然而,九品中正制在隋唐以後,卻走到了生命的盡頭,被科舉製取代。
  • 選官的九品中正制有著什麼樣的意義和作用? 九品中正制弊端
    九品中正制度一步步走向腐敗,這就使得社會下層沒有身份背景的寒門書生跟以前一樣,沒有辦法參與政治,切斷了他們的政治之路,使得他們世世代代生活在社會底層,永無出頭之日。     九品中正制的弊端,使得它走向滅亡。
  • 延續四百年的九品中正制,隋唐科舉制確立後,為何就徹底下架了?
    殊不知,科舉制的選官制度只是隋唐之後發展起來的,在那之前,朝廷選拔人才是按照「九品中正制」來規定標準和完成的,而九品中正制正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重要的選官制度。隨著後來南北朝又有了一些新的變化,九品中正制從曹魏開始延續到隋唐科舉制的確立,中間所經歷的時間也就四百年之久。
  • 朝堂全是關係戶,寒門弟子無出頭之日,九品中正制害人不淺
    魏晉南北朝時期將它作為主要的選舉制度,對於各個朝代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到了隋朝,隋煬帝發現了其中的弊端,便嘗試改良,直至唐朝才徹底棄用這一制度,改為科舉制。那么九品中正制是憑藉什麼樣的優勢被使用了這麼長時間,又是由於怎樣的弊端被歷史所遺棄呢?
  • 九品中正制的來源
    曹丕稱帝後採納了吏部尚書陳群建議,創立了九品中正制、具體辦法是在州郡設立"中正」、由中央將賢有識鑑的官員依照他們所屬的籍貫兼任。中正的職責是考察本地的土人,根據他的家世、德行和才能定為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並寫出評語上報朝廷、朝廷在選任官吏的時候,主要依據中正對士人評定的品級、授予相應的官職。
  • 訪談︱陳長琦:九品中正制是人才評價機制而非官員選拔制度
    蔭任制也是對後世影響深遠的一種制度。察舉制屬於漢代創立的一種官員選用制度。在漢代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高祖文景時期為萌芽期,武帝至西漢末為確立期,東漢為發展期。劉邦即位不久即發布了要求薦舉人才的詔書,到文景時,孝者、廉吏、賢良方正等察舉的科目都已雛形初具,但不穩定,沒有制度化。
  • 從九品中正制,淺談魏晉時期人才的選拔任用發生了哪些改變
    九品中正制是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重要的選拔人才、任用官吏的制度。具體是指,朝廷將人才的推舉權,交給大中正。大中正由各州郡推選。並且大中正要在朝廷任職,其名望地位都要達到要求。大中正產生後,再由各郡官吏推舉小中正。中正是評品人才高低的官職,但對於當時人才的調配卻有相當大的處置權。這樣無疑加上了皇權對於地方的控制,使全國的人才集中到朝廷任職。
  • 從九品中正制,淺談魏晉時期人才的選拔、任用發生了哪些改變
    九品中正制是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重要的選拔人才、任用官吏的制度。具體是指,朝廷將人才的推舉權,交給大中正。大中正由各州郡推選。並且大中正要在朝廷任職,其名望地位都要達到要求。大中正產生後,再由各郡官吏推舉小中正。中正是評品人才高低的官職,但對於當時人才的調配卻有相當大的處置權。
  • 科舉與九品中正的區別:給芝麻小官,選拔嚴格,但有利於國與寒門
    魏晉南北朝時期,選拔人才推行的制度即是「九品中正制」,當時的統治者為了更廣闊地招攬人才,於是就有「唯才是舉」的舉措。不過,後來因弊端百出,致使優秀的人才被摧殘,進而,就有許多寒門以及庶族提出了反對意見,要求廢除,更重要的目的是在於參與國家政治。
  • 九品中正制,為朝廷選拔了大量人才,卻為後人詬病
    魏晉南北朝時期,比較火熱的人才選拔制度是九品中正制。這個制度也確實為朝廷選拔了不少人才,使得朝廷有人可用。這種制度就是在一定時期內,各地方州郡通過推舉出德才兼備的官員或者名士,來當任人才選拔的官員。這種州郡的選拔官員叫大中正,還有地方的選拔官員稱為中正和小中正。
  • 閻步克丨變態與回歸:魏晉南北朝的政治歷程
    主要研究方向為魏晉南北朝史、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和政治文化史。著有《察舉制度變遷史稿》《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樂師與史官》《品位與職位》《從爵本位到官本位》《波峰與波谷:秦漢魏晉南北朝的政治文明》《服周之冕》《中國古代官階制度引論》等。
  • 九品中正制,在歷史上一直被詬病,難道真的沒有一點進步作用嗎?
    從曹魏到隋代的人才選拔制度,九品中正制度,客觀上造成了門閥政治的產生,造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地狀態,成為了階級分化的象徵。門閥政治實際上就是中國的貴族政治,翻開魏晉到隋唐的歷史篇章,王朝的羸弱,社會的混亂成為了華夏的主旋律,九品中正制似乎成了產生如此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那麼這個制度難道帶來的只有階級間的撕裂和敵意,沒有別的任何東西嗎?難道只是高門控制政治走向的工具?到底有沒有積極的意義呢?
  • 魏晉南北朝、五胡十六國、五代十國,您捋清了嗎?
    這就是魏晉南北朝的「魏」。二、魏晉南北朝的「晉」魏蜀吳,三國時有互毆,但是誰也不能把誰滅了,直到江湖上出現了一個牛掰人物司馬昭。話說,曹操的子孫很不爭氣,司馬氏慢慢的掌握了魏國的政權。265年,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奐禪位,,司馬炎稱帝後,建立晉朝,又稱西晉。這就是魏晉南北朝的「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