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品中正制對各個朝代的影響,為何最終被科舉制所取代?

2020-12-11 谷菱的紀實

九品中正制是由三國時期魏國吏部尚書陳群提出由魏文帝曹丕採納實施的一種選官制度,它結合兩漢以來的察舉制度奠定了以世家門閥子弟為主要群體的選官制度。它對於各個朝代的影響是深遠的,在隋朝開始被皇帝察覺到其中弊端,隋煬帝實施科舉試圖改良取代,直至唐朝才被科舉制度所取代。那麼他究竟有什麼樣的優勢延續了如此長的時間,又有怎樣的弊端被時代所遺棄呢?今天筆者就帶你走進九品中正制的世界。

陳群獻上九品中正選官制度

三國時期,曹魏佔據中原河北地區,在文化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東漢末年時期,著名的世家幾乎全部集中在曹魏領土之中,一場戰爭的落幕和一塊土地的奪取導致大量的新興力量渴望參與到新的勢力的政治群體中,而東漢末年的察舉制被門閥世家所壟斷,新興力量與門閥間矛盾尖銳。魏文帝曹丕為了緩解這種矛盾使用九品中正製取代舊東漢的察舉制,通過設立中正官考評地方人才,並由中正官推舉至中央,由朝廷決定如何安置人才,確定官階。但由於門閥勢力反抗尖銳,推行並不順利,最終達成了妥協的九品中正制度,中正官大部分由門閥世家有名望的人擔任,許多有才能出生不好的人才沒能出頭,人才反而被世家所籠絡掌握,最終導致世家尾大不掉,曹魏政權也因此被司馬氏篡奪。

司馬篡魏

兩晉時期,由於政權由以司馬氏核心的世家所篡奪,司馬氏只能完善鞏固九品中正制,以此維護新興政權,因而九品中正制在西晉被完善成最終形態,門閥成為統治階層以下的主要力量。八王之亂後五胡亂華,漢人衣冠南渡,大量世家南遷,導致東晉時期世家成為與王權分庭抗禮的階層。著名的「王與馬共天下」說的就是這樣一種士族權力與皇權共同統治一個朝代的情況。九品中正制達到前所未有的巔峰。

王與馬共天下

在東晉時期,由於士族擁擠在狹窄的南方區域,九品中正制負重崩潰,因為領土減少,治理國家所需要的人才也隨之減少,但人才密度的增加,導致中正官無法很好通過才學篩選人才。於是產生了清談玄學,許多士族子弟通過清談增加名望,通過養望來吸引中正官以及朝廷的注意以此謀求官位。所謂的「清談誤國」由此而生,九品中正制因為缺少甄別人才才能的客觀手段,全憑中正官的主觀意願和士族子弟聲名來擢拔人才,因而導致大量空有聲望而無實幹的士族進入官場,導致國家政務繚亂,官場一片清談之風,不以政績來品評官員為官能力,最終致使東晉滅亡。

東晉清談之風

到了南北朝時期,由於少數民族的入侵,政權統治者多仰賴本部民族勢力,輔助以士族子弟治理,對人才選拔沒有一套確切的制度,九品中正制這樣一套選官制度只作為一個參考在南北朝時期並不活躍。

到了南北朝後期,統治者意識到本部民族勢力對國家穩定和發揮戰爭潛力有極大的阻礙和損害,認為民族融合才能發揮國家的強盛實力,於是九品中正制才被正式復用,作為官員選拔的一種方式為統治者所採用。

五胡亂華

隋煬帝時期,楊廣為了限制世家門閥實力,意圖扶持一股能夠制衡關中門閥的勢力,於是以舊南朝士族山東高門為主體,妥協性地推行科舉制,初期的科舉制所選拔的人才七成出生於世家門閥,它們生活在得天獨厚的培養土壤環境中,但仍然有三成的寒門子弟踴躍出來,科舉制的出現使得寒門子弟得以出頭。最重要的是,通過科舉選拔保證了無論世家子弟還是寒門子弟一定是有真才實學才能被錄用為官。很大程度了避免了官員素質良莠不齊尸位素餐的情況,它確定了一套明確的客觀考評人才的制度,比之九品中正制主觀性質的察舉推薦更具有科學性和教育性。

科舉制度的推行

九品中正選官制度和科舉選官制度,它們的共同點都是統治階層為了維護國家統治的需要而實施的一種人才選拔制度,而先進的制度取代老舊腐朽的制度是符合科學發展的規律的。因而科舉制度取代九品中正制是必然的的趨勢,且對後世的人才選拔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相關焦點

  • 九品中正制為何被科舉取代
    曹丕在稱帝前夕,接受尚書陳群的建議,推行「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一種重要的選官制度。主要內容為:在州、郡設置中正,來品評人物,作出「品」「狀」,共分九品。中正再將「品」「狀」上報中央,作為選拔官吏的根據。中正品評人物,最初重視才德,後來卻更重視家世,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到了隋代,九品中正制被廢除。
  • 沿用四百多年的九品中正制,為何在隋唐被科舉製取代?
    九品中正制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選官制度之一,它產生於曹魏,發展於晉朝,至南北朝時期已經徹底成型。這個選官制度一共存在四百多年,它承襲兩漢察舉制,下啟隋唐科舉制,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然而,九品中正制在隋唐以後,卻走到了生命的盡頭,被科舉製取代。
  • 延續四百年的九品中正制,隋唐科舉制確立後,為何就徹底下架了?
    當說到中國歷史上的選官制度,很多人的第一反應都會想到是科舉制度,這是因為我們聽說的和接觸最多的就是科舉制。在我們的古裝電視劇中,多數的朝代官員都是以科舉出身提名上任的,不管是對於那些出身卑微的寒門子弟,還是家族地位顯赫的官家子弟,科舉制度都是較為公平的,十年寒窗苦讀,這也是他們改變命運,出人頭地的唯一出路。
  • 朝堂全是關係戶,寒門弟子無出頭之日,九品中正制害人不淺
    魏晉南北朝時期將它作為主要的選舉制度,對於各個朝代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到了隋朝,隋煬帝發現了其中的弊端,便嘗試改良,直至唐朝才徹底棄用這一制度,改為科舉制。那么九品中正制是憑藉什麼樣的優勢被使用了這麼長時間,又是由於怎樣的弊端被歷史所遺棄呢?
  • 九品中正制是什麼制度 九品中正制創立背景及影響
    魏晉南北朝時期,雖然由地方察舉孝廉、秀才的做法未廢,但主要的選官制度卻是九品中正制,又叫九品官人法。九品中正制早在東漢末年,曹操就曾提出「惟才是舉」的用人方針。曹丕稱帝後,於公元220年採用屬下陳群的建議,正式制定了九品中正制。所謂「九品」,是將察舉的對象分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由政府按等錄用。「中正」是各州郡所設的品評人物高低的官員,初為各郡長官推舉,後來多由朝官中有聲望的人擔任。
  • 如果九品中正制代替科舉制,我們還用高考嗎?
    到了魏晉時期出現了「九品中正制」,就是郡縣(相當於現在的省級政府)推舉中央的一名官員作為大中正(考察官),大中正在選小中正,然後大、小中正在領取中央發放的專用表格,在各地自己已知的流忘人事進行考察,主要考察其在當地的知名度、公共意見等,最後在評定等級的方法。而到了隋朝出現了我們熟悉的科舉制,現代所使用的「科舉制」的延伸「考試製」。
  • 魏晉南北朝時期特有的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在古代,知名度最高的選官制度是科舉制,讀書人通過參加朝廷舉辦的考試,擁有晉身為士大夫階層的機會。科舉制度始於隋唐,延續了1000多年,但在此之前的讀書人就沒有這麼幸運了。在西漢時期為了緩和各個階層之間的矛盾,官員除了世襲任用之外還多了察舉制。
  • 九品中正制的弊端,社會階層的固化,科舉制徹底打破
    「《請罷中正除九品疏》記載說: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這句話是對九品中正制的評價,作者認為是因為九品中正制,導致了國家官員全部來自於世家大族,普通老百姓永遠也沒有可能成為官員。那么九品中正制是如何形成的?科舉制度是等怎樣打破它的弊端的?
  • 從鄉閭裡選到維護門閥世祖的九品中正制是怎麼退出歷史舞臺的?
    後來與兄曹爽皆為司馬懿所殺。自州中正的設立以至兩晉,九品中正制逐漸完成門閥化的轉變,而最終成為門閥士族的選舉工具。魏晉時期,品第偏重門第成了事實。《晉書·鄭袤傳子默附傳》曰:"初,(晉武)帝以貴公子當品,鄉裡莫敢與為輩,求之州內,於是十二郡中正僉共舉默。"晉以後批評選舉專重家世之弊者不斷。
  • 九品中正制的來歷,你真的知道嗎?
    問題來咯自曹魏以後,兩漢察舉制漸被九品中正制所取代,在薦舉職官時由政府官員與民間人士共同評定,後期遭到門閥世族控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礎之上的是分封制,九品中正制後期方才遭到門閥世族控制,A、D項兩項錯誤;從薦舉職官「由政府官員與民間人士共同評定」分析說明九品中正制前期選拔人才較為嚴格,C項錯誤。
  • 科舉與九品中正的區別:給芝麻小官,選拔嚴格,但有利於國與寒門
    △魏晉時期主張唯才是舉當時的統治者也是焦頭爛額的,迫切需要改革為官制度,於是就採用新的制度「科舉制」並且取代「九品中正」的為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官職等級示意圖科舉的臨時科與常設科隋文帝當政後,正式將「九品中正制」給廢除,採用「科舉制」選拔人才。
  • 從十六國到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度如何推動朝代發展,走向衰敗
    從十六國到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度如何推動朝代發展,走向衰敗我們知道九品中正制是貫穿了整個魏晉南北朝的歷史發展。縱觀九品中正制的發展,其的確會在短期內帶給統治階級提供大批量的人才,以滿足朝廷的選人用人。
  • 唐朝:對兩晉九品中正制,有什麼看法,與現在有哪些不一樣?
    由於九品中正制是時代的產物,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制度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弊端,因而唐人對其肯定的較少,批評其流弊的較多。柳芳以魏晉以來選舉制的變更來評價各朝代的興衰,從今天的眼光來看,這是一種倒退的歷史觀。隋朝的科舉制已經代替了魏晉的九品中正制,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僅僅以宗法制度的興旺來解釋王朝的興衰存亡,是不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的。
  • 從九品中正制看門閥興衰,這種選拔制度,為何淪為門閥工具?
    大家都知道科舉制度始於隋唐,那麼在這直接,官員又是如何進行選拔的呢?根據記載,在隋唐以前,朝廷採用的人才選拔方式是九品中正制,又被稱為九品官人法。這種制度在歷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政治地位,沿用了約四百年之久。
  • 九品中正制與士族的崛起
    九品中正制其實是在世家大族的範圍內,按漢魏、魏晉易代的貢獻,重新分配官品等政治資源。西晉品官佔田蔭客制進一步按官品分配經濟權益。九品中正制還在順應士林輿論的基礎上將清議納入體制,並與選官相配合。藉助於以九品中正制為核心的門閥制度,魏晉將王朝權威與制度性權力植根於社會之中,完成對統治基礎的培育。
  • 選官的九品中正制有著什麼樣的意義和作用? 九品中正制弊端
    選官的九品中正制有著什麼樣的意義和作用? 九品中正制弊端時間:2017-05-12 14:49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選官的九品中正制有著什麼樣的意義和作用? 九品中正制弊端 東漢後期,我國的政治制度日益完善,選官制度也比前代更為科學和嚴謹。
  • 為什麼說「九品中正制」到了後期,已經嚴重製約了社會的發展?
    其實,所謂的「九品中正制」,就是指在各個州郡中選出一名大中正,由大中正決定小中正的人選。注意,這裡的「中正」只是一個判定人才好壞的官職名稱,並沒有實際意義。
  • 九品中正制的來源
    曹丕稱帝後採納了吏部尚書陳群建議,創立了九品中正制、具體辦法是在州郡設立"中正」、由中央將賢有識鑑的官員依照他們所屬的籍貫兼任。中正的職責是考察本地的土人,根據他的家世、德行和才能定為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並寫出評語上報朝廷、朝廷在選任官吏的時候,主要依據中正對士人評定的品級、授予相應的官職。
  • 士族門閥制度:九品中正制助推了它的發展,科舉制結束了它的徵程
    興於曹魏、通行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選用官吏的九品中正制(又叫九品官人法),及兩晉和南北朝的、經濟上的品官佔田蔭客制(官吏可以按照品級的高低保護親屬、客戶),從法律層面上確定了統治階級內部的等級關係和世襲特權。
  • 古代用人歷史:科舉制度、九品中正法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古代用人歷史:科舉制度、九品中正法。科舉制是中國封建社會中最主要的用人取士制度。隨著封建社會的日益腐敗,科舉制的弊病也越來越嚴重。歷代進步思想家、改革家中的許多人都揭露過科舉制黑暗腐敗的內幕,力圖進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