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品中正制的弊端,社會階層的固化,科舉制徹底打破

2020-12-11 濤子談歷史

「《請罷中正除九品疏》記載說: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

這句話是對九品中正制的評價,作者認為是因為九品中正制,導致了國家官員全部來自於世家大族,普通老百姓永遠也沒有可能成為官員。那么九品中正制是如何形成的?科舉制度是等怎樣打破它的弊端的?

從國家誕生之日起,統治者僅靠自己一個人的力量是無法管理國家的,因此他們需要選拔一些人來幫助自己管理國家,選官制度就誕生了。西周剛剛建立的時候,周天子仿照商朝的制度,派官員去監督地方。可是這一些官員沒有真心實意地維護西周的統治,他們一去到地方,就和地方官員結合在一起,發生了叛亂。周天子非常的生氣。

周武王去世以後,他的小兒子繼承王位,他的叔叔周公幫助他管理朝政。周公認為別人是靠不住的,只有和自己有血緣關係的人才能靠得住。於是決定實行分封制,就是把土地和人民分給自己的家人,讓他們在地方建立城堡。分到土地的家人被稱為諸侯,諸侯在獲得土地之前就答應了周天子要定期去中央朝貢,如果其他諸侯發生叛亂,自己要跟隨周天子平定叛亂。通過這種權利和義務體系,確立了周天子的天下共主的地位。

為了完善分封制,周公還實行了配套的政策宗法制。因為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為了防止在諸侯去世以後發生權力爭鬥,周公決定實行宗法制。宗法制就是確立繼承問題的,在諸侯去世以後,明確規定只有嫡長子才能成為下一任諸侯,其他的兒子僅僅具有貴族身份,沒有其他實權。而且按照西周的制度,如果沒有特殊的事情,比如發生叛亂,諸侯是不會被罷免的。因此在西周,基本上所有的官員都是貴族。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血緣關係越來越淡,各地諸侯的實力也越來越強。很多諸侯想要稱王稱霸,完全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後來的時候,各個國家以消滅對方的有生力量為目標,全國出現了由分裂向統一的趨勢。為了達到富國強兵的目標,戰國時期的很多國家進行了改革。其中秦國的商鞅變法取得的成效最大。商鞅為了提高軍事戰鬥力,實行了獎勵軍功的政策。也就是讓你在戰場上奮勇殺敵,殺了敵人越多,獲得的爵位就越高。

秦朝建立以後,秦始皇繼續實行商鞅的政策,把法家思想確立為自己的治國思想。秦始皇是好大喜功的皇帝,在位期間依然南徵北戰,依然需要強大的軍事力量。但是也導致了一個弊端,就是全國的官員都是軍人。軍人是以服從命令為天職的,因此他們會不折不扣地執行秦始皇的政策,在管理人民的時候絲毫沒有人情。這種剛硬的政策,導致了階級矛盾異常尖銳,百姓非常不滿意秦始皇的統治。

到了西漢時期,經過70多年的統治,國家的經濟得到了恢復。根據史書的記載,都城長安的很多糧倉全部都填滿了,很多糧食甚至壞掉了,而且串錢用的銅線也爛掉了,國家收入非常多。這說明西漢王朝已經從建立江山變成了鞏固江山。但是選官制度並沒有改革,依然是按照建立軍功授予官職。可是和平年代,哪有那麼多戰爭,軍功爵制度已經不適應社會環境的變化了。

為此,漢武帝決定實行察舉制,所謂的察舉制,就是根據你是否孝順和廉潔,來判斷你是否可以當官。根據這種方式,漢武帝統治時期選拔了大量德行非常好的官員,提高了官僚隊伍的道德素質。但是到了東漢時期,這種制度越來越腐敗,為一些地方豪族提供了便利。

因為察舉制的選拔權是在地方。官員通過普通老百姓的考察,確定他們是否孝順和廉潔,然後再推薦給中央,最後中央根據崗位的空缺來安排這些人。前期的時候,地方官員還能選拔真正有德行的人,但是到了後期,他們經常接受地方人民的賄賂,也成為了唯利是圖之人,選出來的人既沒有德行,也沒有才能。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統治者把察舉制的弊端確立了下來。統治者讓地方官員把全縣人民劃分為九個等級,三個大的等級,九個小的等級。在品評人才的時候,百姓只有獲得了中上等級,才可以成為國家官員。九品中正制就這樣確定了起來。原來的時候,地方官員也是好心,他們大概率地認為如果一個家庭是官宦之家,那麼他們的子女從小耳濡目染,有做官的天賦和潛力,選拔他們當官員是對國家負責。

但是到了後期,地方官員固化了自己的思維,他們選官全部來自於世家大族。這就出現了所有的官員全部來自於大家庭,普通老百姓永遠不可能成為官員。但是這些貴族一出生就能成為官員,因此他們並不努力。比如我們所熟知的書法大家王羲之,他的官職是要帶領百萬大軍打仗的,但是他們沒有一點兒軍事才能。像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他們僅僅是拿著官府給的工資,但是不給官府幹活。

為了改變這種弊端,隋文帝建立隋朝以後,就開始分科考試了,也就是說選官的標準由原來的德行變成了才能,科舉考試正式確立了。科舉考試就和現在的公務員考試一樣,考生們通過答題,按照成績的高低優先錄取。這就提供了一個機會,那就是只要你肯努力學習,能夠在考試中脫穎而出,就能夠成為國家官員。

科舉考試實行以後,普通老百姓獲得了當官的機會,而且是通過合法的方式成為國家官員。而不像原來那樣,只能通過判斷才能成為領導者。這無形之中推動了社會流動。社會流動起來,國家的反抗力量就會減弱,擴大了統治的社會基礎,也加強了統治,因此這一制度核心一直延續到了現在。

參考文獻

《請罷中正除九品疏》

相關焦點

  • 延續四百年的九品中正制,隋唐科舉制確立後,為何就徹底下架了?
    殊不知,科舉制的選官制度只是隋唐之後發展起來的,在那之前,朝廷選拔人才是按照「九品中正制」來規定標準和完成的,而九品中正制正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重要的選官制度。隨著後來南北朝又有了一些新的變化,九品中正制從曹魏開始延續到隋唐科舉制的確立,中間所經歷的時間也就四百年之久。
  • 選官的九品中正制有著什麼樣的意義和作用? 九品中正制弊端
    選官的九品中正制有著什麼樣的意義和作用? 九品中正制弊端時間:2017-05-12 14:49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選官的九品中正制有著什麼樣的意義和作用? 九品中正制弊端 東漢後期,我國的政治制度日益完善,選官制度也比前代更為科學和嚴謹。
  • 九品中正制對各個朝代的影響,為何最終被科舉制所取代?
    九品中正制是由三國時期魏國吏部尚書陳群提出由魏文帝曹丕採納實施的一種選官制度,它結合兩漢以來的察舉制度奠定了以世家門閥子弟為主要群體的選官制度。它對於各個朝代的影響是深遠的,在隋朝開始被皇帝察覺到其中弊端,隋煬帝實施科舉試圖改良取代,直至唐朝才被科舉制度所取代。
  • 沿用四百多年的九品中正制,為何在隋唐被科舉製取代?
    九品中正制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選官制度之一,它產生於曹魏,發展於晉朝,至南北朝時期已經徹底成型。這個選官制度一共存在四百多年,它承襲兩漢察舉制,下啟隋唐科舉制,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然而,九品中正制在隋唐以後,卻走到了生命的盡頭,被科舉製取代。
  • 九品中正制為何被科舉取代
    曹丕在稱帝前夕,接受尚書陳群的建議,推行「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一種重要的選官制度。主要內容為:在州、郡設置中正,來品評人物,作出「品」「狀」,共分九品。中正再將「品」「狀」上報中央,作為選拔官吏的根據。中正品評人物,最初重視才德,後來卻更重視家世,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到了隋代,九品中正制被廢除。
  • 朝堂全是關係戶,寒門弟子無出頭之日,九品中正制害人不淺
    說起我國選拔人才的制度,想必大家印象最深的便是科舉制,而實行科舉制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採用的叫做九品中正制,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採納魏國吏部尚書陳群的提議實行這一選官制度,是兩漢以來一直使用的察舉制的一個升級版。
  • 古代歷史,魏文帝曹丕,創九品中正制
    大家好,給大家推薦魏文帝曹丕,創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三國時期魏國曹丕順應時代需求,開創的一種選官制度,雖然後來弊端重重,但在當時看來,還是具有一定的先進性。在九品中正制之前,漢代選官依靠鄉舉裡選,也就是鄉裡推舉人才。
  • 魏晉南北朝時期特有的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在古代,知名度最高的選官制度是科舉制,讀書人通過參加朝廷舉辦的考試,擁有晉身為士大夫階層的機會。科舉制度始於隋唐,延續了1000多年,但在此之前的讀書人就沒有這麼幸運了。在西漢時期為了緩和各個階層之間的矛盾,官員除了世襲任用之外還多了察舉制。
  • 為什麼說「九品中正制」到了後期,已經嚴重製約了社會的發展?
    根據歷史記載,九品中正制出現的社會背景,是這樣的:東漢統治末年,統治階級內部混亂不堪,君主沉迷玩樂,宦官把控朝廷;統治階級外部,農民拿起武器反抗,史稱「黃巾起義」。不久之後,黃巾起義被鎮壓。本以為漢朝可以延續統治,但不曾想,各地諸侯竟然要擁兵自立。 一時之間,漢朝統治四崩五裂,中央無力繼續管轄地方。
  • 九品中正制是什麼制度 九品中正制創立背景及影響
    魏晉南北朝時期,雖然由地方察舉孝廉、秀才的做法未廢,但主要的選官制度卻是九品中正制,又叫九品官人法。九品中正制早在東漢末年,曹操就曾提出「惟才是舉」的用人方針。曹丕稱帝後,於公元220年採用屬下陳群的建議,正式制定了九品中正制。所謂「九品」,是將察舉的對象分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由政府按等錄用。「中正」是各州郡所設的品評人物高低的官員,初為各郡長官推舉,後來多由朝官中有聲望的人擔任。
  • 如果九品中正制代替科舉制,我們還用高考嗎?
    到了魏晉時期出現了「九品中正制」,就是郡縣(相當於現在的省級政府)推舉中央的一名官員作為大中正(考察官),大中正在選小中正,然後大、小中正在領取中央發放的專用表格,在各地自己已知的流忘人事進行考察,主要考察其在當地的知名度、公共意見等,最後在評定等級的方法。而到了隋朝出現了我們熟悉的科舉制,現代所使用的「科舉制」的延伸「考試製」。
  • 九品中正制與士族的崛起
    九品中正制其實是在世家大族的範圍內,按漢魏、魏晉易代的貢獻,重新分配官品等政治資源。西晉品官佔田蔭客制進一步按官品分配經濟權益。九品中正制還在順應士林輿論的基礎上將清議納入體制,並與選官相配合。藉助於以九品中正制為核心的門閥制度,魏晉將王朝權威與制度性權力植根於社會之中,完成對統治基礎的培育。
  • 從三國亂世分析"九品中正制"的利與弊
    公元220年,曹丕為了取得世族大家的支持登上皇帝位,批准了由陳群制定的得到眾人認可的九品中正制。 在亂世明顯的重武輕文,武官的亂用與文官的排擠,使很多士族大家不滿,而當時士族豪門又是中央與地方勢力最大的階層,因此曹丕為了僭越為帝,不得不取得士大夫階層的支持,而最大的利器就是選舉制的的改革,九品中正制應運而生。此制大體,是由各州郡分別推選大中正一人,所推舉大中正必為在中央任職官員且德名俱高者。大中正再產生小中正。中正就是品評人才的官職名稱。
  • 唐朝:對兩晉九品中正制,有什麼看法,與現在有哪些不一樣?
    兩晉時期實行以九品中正制為主的選官制度,是對兩漢選官制度的延續和變革,是對曹魏選官制度的繼承。這一用人制度,對兩晉社會影響重大,而唐人對該制度的評價褒貶不一,政治家、史學家既反思這一制度存在著弊端,同時又認為這一制度的實施是有著必要性的。
  • 士族門閥制度:九品中正制助推了它的發展,科舉制結束了它的徵程
    興於曹魏、通行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選用官吏的九品中正制(又叫九品官人法),及兩晉和南北朝的、經濟上的品官佔田蔭客制(官吏可以按照品級的高低保護親屬、客戶),從法律層面上確定了統治階級內部的等級關係和世襲特權。
  • 九品中正制的誕生:進步還是退步?
    這個時候,出身中原名門的昌武亭侯、尚書陳群提出了「九品中正法」,建議改革官員人事制度。這項制度一經提出,立刻獲得了世族大家的一片讚賞之聲。九品中正制到底是一項什麼制度呢?九品中正制的關鍵詞,或者說主要內容有兩項。第一,九品。就是綜合考量天下士人的德才、門第,評定人才的等級,共分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
  • 九品中正制既然差評無數,為什麼還延續了近400年?
    所以九品中正制才開始只是曹操唯才是舉的政策之一。直到公元220年,曹魏政權建立,曹丕稱帝,完善後的九品中正制在全國正式推行。九品中正制的優處顯而易見:它成功的解決了選拔無標準的問題,破除察舉制原有的束縛,讓人才選用出現一派新氣象,並緩解了中央政府和世家大族之間的矛盾,使一些寒門學子有機會突破階級,走入社會上層。
  • 科舉與九品中正的區別:給芝麻小官,選拔嚴格,但有利於國與寒門
    魏晉南北朝時期,選拔人才推行的制度即是「九品中正制」,當時的統治者為了更廣闊地招攬人才,於是就有「唯才是舉」的舉措。不過,後來因弊端百出,致使優秀的人才被摧殘,進而,就有許多寒門以及庶族提出了反對意見,要求廢除,更重要的目的是在於參與國家政治。
  • 曹操採用「唯才是舉」,為何曹丕上位後卻換成「九品中正制」
    很多歷史愛好者認為,正是曹丕施行的「九品中正制」,才讓司馬氏有了篡奪皇位的機會。而曹丕老爹曹操,在選拔人才標準方面,「任性」地突破德才兼備而講究唯才是舉。由此推斷,曹丕比其父,既愚蠢又缺乏魄力。 這樣的評價曹丕未免片面而武斷了。
  • 曹丕為何要用九品中正制代替唯才是舉,這是魏亡國的原因之一嗎?
    曹魏滅亡和曹丕是否採用了九品中正制沒有一毛錢的關係。九品中正制雖然使得曹魏由唯才是舉不問出身的選材制度,再次的回歸到了世家大族掌控政權的情況當中,但不得不說,就以當時的實際情況來看,九品中正制未必沒有可取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