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魏晉南北朝時門閥士族階級為何腐化

2020-12-26 騰訊網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非常特殊的一段時期。不僅因為該時期內北方曾被遊牧民族瓜分割據,南方政權更迭頻繁,也因為該時期內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獨特的門閥士族階級

門閥士族在政治上壟斷高階官位,經濟上化山川土地為私產,形成了一股特殊的政治勢力。門閥士族發展到晚期不僅威脅皇權、影響政局,還因為整個階級的腐化墮落造成了整個社會的衰敗與僵化。其危害和影響甚至到了晚唐時期還有殘餘。

一、門閥士族的前身與起源

1、西漢時期

門閥士族是由兩漢的豪強、軍功集團以及官員發展而來的。西漢時,漢武帝建立察舉制度來選拔官員。察舉制主要包括兩種手段,其一為地方官員舉薦,其二為皇帝直接徵辟。

設立之初的本意是通過選拔來得到才德兼備的人才,初衷是很好。但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官員的舉薦逐漸轉變為豪強、官吏等互相舉薦對方的子侄後代,形成了官員的相對僵化。

西漢末時豪強勢力增大,開始威脅中央集權統治,王莽趁機奪取了政權並試圖通過經濟改革緩解社會矛盾。但是王莽的改革觸犯了豪強的利益,於是豪強集團利用當時的天災人禍頻發不斷推翻了王莽的新朝,又在混戰中支持末落皇族劉秀建立了東漢,豪強及軍功集團也開始向世族、學閥演變

2、東漢時期

東漢的整個歷史可以看做世族、學閥逐漸加強並控制高階官位的過程。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弘農楊氏和汝南袁氏,兩個世族都是「四世三公」、「累世公卿」,家族勢力強大,「門生故吏遍布天下」。

這一時期世族通過對文化上的壟斷、經濟上的強大、政治上的號召力,利用舉薦以互相推舉的方式基本壟斷了東漢的高級官階。

在這一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和皇權發生的衝突,東漢的「黨錮之禍」與漢靈帝的賣官鬻爵就是為了壓制世族而採取的政治手段,並通過宦官勢力和外戚勢力來平衡世族勢力。

世族勢力在東漢末年利用農民起義黃巾之亂和董卓之亂佔據了地方的行政權與軍權,並進一步發展,從學閥轉為軍閥。他們或獨立割據地方,或支持、輔佐其他軍閥,終於爆發了東漢末年的諸侯大混戰。

二、「九品中正制」與門閥士族的最終形成

隨著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曹魏、蜀漢和孫吳都面臨著各自統治範圍內的世族勢力挑戰。可以說三國的興衰就是受世族勢力影響下的變化趨勢。其中蜀漢主要利用外來的荊楚集團打壓本土世族勢力;孫吳因本身就是江東世族出身,對江東世族採取合作並共同發展的政策,也導致了孫吳軍事上的進取不足而守有餘的局面。

曹魏則是在曹操死後由曹丕繼承大權,並採用了陳群的「九品中正制」,完全承認了世族的政治特殊性和經濟獨立性,從而獲得了世族的一致支持,完成了對漢的「禪讓」。但曹魏也因為「九品中正制」和對於宗室的政策在末期導致大權旁落,最終被世族勢力的代表河內司馬氏篡奪皇位。

1、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就是在選拔官員時將人按照家世、才能、品德分為三個大等級,每

個等級又分為三個小等級,按從高到低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個品級。其中只有上品的上上、上中、上下才能被任命、晉升為高階官員。

這套制度是繼承了察舉制的基礎並受東漢末年的「評議」影響而產生的官員選拔制度。兩晉時期九品中正制徹底淪為世族壟斷高階官位的工具,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局面。官員的選拔完全按照家世評定,也就是說世族成員天生就是上品,而庶族地主和寒族則只能被評為中和下的品級。

九品中正制被世族控制,成為世族把持政治的手段和工具,也促使世族向士族發展。影響了中央集權統治、改變了經濟走向、變更了社會結構,還徹底僵化了社會各階層之間的流動,造成社會等級固化。

而世族在向士族的轉變過程中因為經濟上的優渥、政治上的先天優勢也變得不思進取,生活上腐化腐朽,思想上崇尚享受,最終在東晉時期形成門閥士族

2、門閥士族

西晉統一僅僅三十餘年就分崩離析,有宗室權力過大的原因,有外戚爭奪權力的原因,有北方少數遊牧民族內遷而沒有妥善政策引導的原因,但世族在其中推波助瀾、企圖控制政治中心也是很大的因素之一。

隨著「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西晉滅亡。晉朝皇室分支司馬睿「五馬渡江」,在眾多僑居士族的支持下,通過打壓江東本土士族而迅速站住了腳,於建康城繼承了皇位,史稱「東晉」。士族也在東晉登上了鼎峰

東晉的建立就是在士族的基礎上被擁護的皇室,自創立之日起就一直被士族牢牢地把控著政治、經濟、軍事等各項權力。無論是創立初始的「王與馬共天下」,還是其後庾、謝、桓、刁、蕭等門閥士族,都在某一時期參與並控制朝政。這些士族也利用政治權力謀取家族私利,侵佔了大量的國有土地、山川,組織部曲以控制人口,實際上形成一個個獨立、半獨立的小王國。

三、門閥士族引發的政治、社會問題及歷史遺留問題

東晉創立之初,門閥士族與司馬氏皇室尚能奮發圖強,試圖恢復中原。後隨著士族掌握軍政大權而引發野心膨脹,導致皇室與士族、士族內部之間紛爭不斷,內耗嚴重。

繼而因門第、門閥等原因造成士族階級的固化僵硬、經濟上的充分滿足而腐化墮落等問題逐漸顯現,士族開始衰敗沒落並造成大量政治、社會問題,並遺留下諸多歷史問題。

1、家世觀念導致統治階級能力弱化

門閥士族早期通過政治聯姻的方式達成政局穩定,後期發展為只看家世不問其餘,導致士族只在內部幾個家族之間通婚。

因為門閥士族通過「九品中正制」壟斷了官階,又因為只進行內部通婚造成官階長期被幾大士族所把控,再加上因近親結合造成的後代生理、心理等各種缺陷,使得東晉末期的官員幾乎都由心智不全、身體殘缺的人擔任。無能的高層自然導致統治階級治理能力的弱化,最終引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2、門閥士族因掌握大量資源、財富而墮落腐化

士族因控制大量政治、經濟、自然資源而掌握了大量財富,通過大肆揮霍和炫耀來滿足自身。《晉書》有大量關於士族揮霍財富的記載:「石崇廁,常有十餘婢侍列,皆麗服藻飾,置甲煎粉、沈香之屬,無不畢備」;「武帝嘗降王武子家,武子供饌,並用琉璃器。……蒸豚肥美,異於常味。帝怪而問之。答曰:『以人乳飲豚。』帝甚不平,食未畢,便去。王、石所未知作」

「王武子被責,移第北邙下。於時人多地貴,濟好馬射,買地作埒,編錢幣地竟埒。時人號曰『金溝』」。此外類似於石崇、王愷鬥富的記載也比比皆是。

士族對於財富的揮霍、炫耀、攀比造成了大量財富的浪費,給整個社會造成了巨大的經濟負擔。而他們揮霍的財富最終被轉嫁到底層百姓身上,加重了底層人民的負擔,也消耗了底層人民生存的資源

3、軍事能力的弱化導致政權更迭頻繁

門閥士族安於享樂也導致了他們的軍事能力徹底喪失。在早期的祖逖、謝玄、刁協、桓溫之後幾乎沒有可以帶領軍隊的人才出現。許多士族子弟甚至連馬都騎不上,還有的見到馬嘶鳴就怕的直說「這分明是虎」。而軍事權力的空白使得庶族地主和寒族抓住了機會,憑藉軍功逐漸登上權力鼎峰。

東晉之後的宋齊梁陳無不是庶族掌握軍隊後建立的王朝。每一次政權的更迭都導致嚴重的戰亂和對前朝宗室的血腥屠殺,也在這些王朝的替換之中一個個門閥士族被屠戮殆盡。門閥士族也將自身帶到了深淵之中無法自拔。

4、門閥士族的歷史遺留問題

南北朝最終被隋結束並統一天下,南朝的門閥士族也僅剩蕭氏一族,但北方的士族門閥勢力猶然強大,隋、唐兩個朝代的皇室甚至相繼崛起於關隴貴族之中。

隋朝創立、唐代沿用了科舉制,在一定程度上打壓了門閥士族的勢力,但門閥士族的經濟、文化優勢仍然強大,通過科舉制依然不斷湧現大量高階官員。有唐一代山東的五姓七望和關隴八族不斷擔任丞相等重要位置,形成不可小視的

政治勢力

隋、唐兩代的社會階級依然僵化。雖然通過科舉制度選拔了一些庶族、寒族人才,但絕大部分官位還是被門閥士族控制。門閥士族依然通過政治權力維護自己的經濟利益,導致社會矛盾越發尖銳,最終爆發了黃巢起義,將唐王朝與門閥士族一起徹底推入了無限深淵之中共同滅亡。

相關焦點

  • 西晉八王之亂,世家門閥在其中扮演了什麼角色?
    在這場爭鬥中,與門閥士族階級脫離不開。西晉分封諸王1、武帝實行諸王分封制度魏晉交替之際,晉武帝司馬炎篡魏自立。武帝開始一同姓宗室冊封為藩王。這些諸王開始接觸諸侯王國內的士族人士,與這些士族建立了一個門閥士族階級,形成了一個既得利益集團。宗室諸王啟用了一大批在門閥制度確立以後難以仕進的寒門庶族,形成與中央政權對立的政治集團,並畜養其王國軍隊爭取自己的利益。
  • 按門第高下選拔與任用官吏,魏晉南北朝的門閥制度
    門閥制度又稱士族制度,形成於曹魏,盛行於兩晉南北朝,到了隋唐已經成為歷史煙雲。門閥制度是指按照門戶等級劃分士族在社會政經文化等方面的地位。門閥世家在各個方面都享有特權。唐詩中描寫的「舊時王謝堂前燕」,除了感慨滄桑變化也在側面描寫了兩個頂級的門閥世家——王家和謝家。
  • 曹丕拉攏士族門閥故採用九品中正制,但士族過強反將曹魏吞噬
    魏文帝曹丕之所以採取九品中正制,其實還是士族門閥階層逐漸強盛導致的。由東漢末期士大夫階層的消亡,到魏晉士族門閥的崛起,這就是九品中正制應運而生的內在原因。 所謂的「九品中正制」,簡單理解就是,不再是原先的唯才是舉,而是以才能和家世做標準來選拔人才。
  • 士族及歷史上的三個地主階級
    東漢末年群雄爭霸更可以說是各地士族之間的爭鬥。魏晉時期統治者更是仰賴各方士族勢力的支持才穩固統治。統治者甚至為拉攏門閥士族勢力,對他們實施放縱和籠絡政策。九品中正制的實行,就是為了維護士族的特權,它的確立,就是士族制度形成的重要標誌。由於這一制度要求國家選拔官吏只看家世出身,導致這一時期的士族非常注重編撰族譜,講究淵源,以此來作為自己享有特權的憑證。
  • 為何西晉縱容士族政治的悲劇,要寒門學子承擔?寒門再難出貴子
    也會從此改變你的命運,這是很多寒門學子究極其一生而追求的目標,在古代時期,甚至有著年過古稀的老人還去參加科舉考試,就渴望在官場上得到一些功名。可是在晉朝時期。社會中所盛行的士族政治卻壓斷了寒門學子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讓寒門學子在那個社會之中根本無法生存。而士族制度,始於東漢時期。
  • 沿用四百多年的九品中正制,為何在隋唐被科舉製取代?
    其實,促使九品中正制誕生的,正是中小地主和寒門,但九品中正制損害的,卻是他們的利益。在東漢末年,察舉制已經腐朽至極,徹底被門閥士族操縱,向上的通道被他們壟斷。這引起了中小地主階級的不滿,他們強烈要求獲得政治地位上升的權利。曹家並非名門出身,這使得曹家需要中小地主階級和寒門子弟的支持,但與此同時,曹魏又離不開世家大族。
  • 唐朝滅亡的同時為何埋葬了士族門閥?是什麼壓死了最後一根稻草?
    舊時王謝堂前燕,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烏衣巷堪比皇宮,王與馬,共天下,是世家門閥的追求與榮耀,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是門閥的自信與驕傲。這一切都在唐末的混戰當中化為烏有,士族門閥為何會跟唐朝一起滅亡?
  • 魏晉南北朝是我國歷史上少有的亂世,它經歷了幾個朝代與政權?
    魏晉南北朝是我國歷史上少有的亂世,社會動蕩分裂,南北政治長期處於對峙的局面,朝代政權更迭相當頻繁。按照歷史進程,魏晉南北朝可分魏晉和南北朝兩個階段。魏晉經歷了三國(220~265年)、西晉(265~316年)東晉(317~420年)三個時段的演變;與東晉政權幾乎同時並存的在北方有所謂的五胡十六國。
  • 從東漢到唐朝,輝煌700年的士族門閥,為什麼隨著唐朝一起滅亡?
    ,也是門閥士族逐漸衰落的時代。門閥士族萌芽於東漢,興盛於魏晉——曹魏時期實行「九品中正制」,選拔官員只看家世出身,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詭異局面,直接導致了門閥士族對權力的壟斷。這些士族又互相通過聯姻彼此扶持,形成了一套完善的貴族門閥特權制度。
  • 從鄉閭裡選到維護門閥世祖的九品中正制是怎麼退出歷史舞臺的?
    這種情況似其實,門閥士族的誕生本就是基於亂世和各種因素,他們對於政治、經濟、文化的壟斷,無疑是對皇權的挑戰和對其他階級權益的限制、隋唐以後,不論是皇帝還是庶族地主階級,亦或是普通百姓,他們都要求建立新的選官制度,以打破門閥士族的壟斷地位。因此,科舉制才會取代九品中正制,成為中國古代最重要的選官制度。
  • 在隋唐時期門閥世族有多尊貴多可怕,這種人才選拔制度告訴你一切
    導語:在隋唐時期門閥世族有多尊貴多可怕,這種人才選拔制度告訴你一切在隋唐時期高官近臣多是名門望族的門閥,像裴氏、崔氏等等,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和古代人才選拔制度有關,造成這種問題的根由最早可以追溯到漢代的察舉制,以及發展到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
  • 從九品中正制看門閥興衰,這種選拔制度,為何淪為門閥工具?
    在腐敗制度下孕育而生的制度兩漢時期,朝廷採用的是察舉制。這是一種至下而上的選拔制度,當地方官員在自己轄區內考察、選取出來合格的人才,然後推薦給上級,再通過考核的方式,最終任命官職。這就讓九品中正制淪為了門閥士族的選舉工具。從積極的一面來看九品中正制有效的打壓地方士族,讓選舉中正的品第權回歸中央,看起來這似乎是加強中央集權的方式。
  • 西晉時期為何奢靡之風盛行?
    ,士族對司馬氏專權感到了極度的反感和不安,為了拉攏和安撫士族,司馬氏對能夠容忍他們專權和篡位的世家大族極盡寬容,以換取他們的支持來進行政變,這直接導致了在西晉建立之後世家大族迅速腐化,而西晉皇室無法對這些曾經支持他們的世家貴族進行直接的譴責和限制,因為司馬氏奪得帝位的資本正是這些豪門世族所給予的。
  • 司馬懿:寒門弟子與士族門閥的血淚鬥爭
    司馬懿一直在等待時機,直到建安十三年,曹操再度進行官員選拔,這次看上司馬懿的,是以荀彧郭嘉為首的潁川士族的代表人物荀彧舉薦的,他們當時是曹操文官中勢力最強的團體,這樣的舉薦可來頭不小,曹操怎麼會不重視,很快任命司馬懿擔任要職,司馬懿這時候才瀟灑上任。
  • 興起於魏晉南北朝的門閥士族,為什麼會終結於唐朝?與這個制度有關...
    附圖:真正的察舉制 門閥士族,就是在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的基礎上演化出來的產物。 門閥士族有個特徵與先秦時期的貴族很像:嫡長繼承制! 嫡長繼承制的意義在於,保證家族不會因為分家析產而被劃分為更小的家族,也就是保證了門閥士族的家族勢力。 可以想像,作為家族嫡長子,是有優先被察舉權的,庶子們的存在感非常低,這又和先秦時期的世官制很像了。
  • 東漢到唐朝,有700年輝煌的士族門閥,怎麼會隨著唐朝一起滅亡?
    在隋唐之前的時候,中國一直實行的是以門閥士族為主的皇權貴族的統治模式。到宋朝開始,這種制度發生了變化,貴族逐漸沒落取而代之的是官僚結構和皇權共存的局面。皇權貴族和皇權官僚兩者最大的區別就在於,皇權貴族代表著門閥士族對權力的壟斷,就在唐朝的時候,是這兩種模式的過渡時期,也是門閥士族衰落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