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品中正制」,本是個官員選拔制度,它是如何成就了門閥世族

2020-12-14 大劉說歷史

繼續說《中古中國的寡頭政治》這本書。上次說完了士族的概念,也比較了中國的士族跟歐洲意義上貴族的區別,下面我們來說,士族以及士族主導的政治秩序是如何形成的。

古代中國,一個人在社會上的晉升之路是很窄的。在古代歐洲,人可以通過法律、醫學、商業、教會或者從軍建功來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但在中國只有一條路徑,那就是當官,確切地說,是當行政文官。作者說,在古代,對於希望提升社會地位的中國人而言,不存在其他的選擇方式,唯一的選擇就是進入官僚機構。

那官員怎麼選拔呢?這項制度就是大名鼎鼎的九品中正制。之所以叫這麼個名字,是因為在每個州郡中都設有一個負責選拔人才的官員,職務名叫中正。郡中正的崗位職責,就是給他所在的郡裡德才兼備的人評級,最高的評為一品,最低的評為九品。中正做出的資格評審被寫成一份簡要的狀,然後上傳給州中正,由他批准,最終呈交到都城主管人事的部門。九品的等級,每三年一清定。通過推舉之後,再進行進一步的選拔,然後被賦予不同的官階。九品中正制就是這麼運作的。

注意前面說的,郡中正不是給郡裡每一個人都提交一個考評意見,而是只考評德才兼備的人,那麼誰德才兼備呢?很顯然,大家族的子弟憑藉家族的聲望和人脈,更容易獲得這樣的初選資格,這樣很快,原本旨在發掘地方人才的九品中正制,就被各地的士紳大族壟斷了。唐代大學者柳芳曾說,中正「皆取著姓士族為之」。就是說,到後來中正本人都是出自士紳大族的了,那他選拔人才時候的傾向性就不言而喻了。

九品中正制逐漸變成了士族小圈子的內部遊戲,一個狹小的社會階層,依靠這項制度永久地維繫權力,並排斥這個階層之外的有識之士,這種現象在南北朝時期達到頂峰,被歷代的研究者稱為「六朝貴族政治的特徵」。雖然還是有人可以通過軍功之類的途徑獲得官職和封爵,但這畢竟只是少數,並且,這些庶族子弟即便獲取了財富和地位,仍然擠不進士族把持的社會頂層。

作者認為,最晚不晚於5世紀初,九品中正制已經不再具有重要意義了,因為它已經造就了一個獨立封閉的集團,幾乎佔據了常規官僚機構中的所有職位,這個集團就是所謂門閥,也叫世族。注意,這個世字就是世世代代的世了,可以說,這些門閥世世代代把持著國家的金字塔尖。我們在上一篇講過寡頭政治的定義,就是國家由一個精英階層來掌握,漢末特別是南北朝以來,中國的政治和社會就比較接近這種形態,所以在本書裡,作者把這種政治秩序稱為中國的寡頭政治。

題外話:讀書可以擴充我們知識邊界,獲得更多看問題的視角,但盲從是要不得的...

喜歡我的文章就果斷關注轉發吧

相關焦點

  • 從九品中正制看門閥興衰,這種選拔制度,為何淪為門閥工具?
    大家都知道科舉制度始於隋唐,那麼在這直接,官員又是如何進行選拔的呢?根據記載,在隋唐以前,朝廷採用的人才選拔方式是九品中正制,又被稱為九品官人法。這種制度在歷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政治地位,沿用了約四百年之久。
  • 從鄉閭裡選到維護門閥世祖的九品中正制是怎麼退出歷史舞臺的?
    這種情況似其實,門閥士族的誕生本就是基於亂世和各種因素,他們對於政治、經濟、文化的壟斷,無疑是對皇權的挑戰和對其他階級權益的限制、隋唐以後,不論是皇帝還是庶族地主階級,亦或是普通百姓,他們都要求建立新的選官制度,以打破門閥士族的壟斷地位。因此,科舉制才會取代九品中正制,成為中國古代最重要的選官制度。
  • 九品中正制為何被科舉取代
    曹丕在稱帝前夕,接受尚書陳群的建議,推行「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一種重要的選官制度。主要內容為:在州、郡設置中正,來品評人物,作出「品」「狀」,共分九品。中正再將「品」「狀」上報中央,作為選拔官吏的根據。中正品評人物,最初重視才德,後來卻更重視家世,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到了隋代,九品中正制被廢除。
  • 訪談︱陳長琦:九品中正制是人才評價機制而非官員選拔制度
    官品是中國古代官制也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內容,特別是自隋唐以後,它在國家組織中扮演著官階的角色,規範著官員職位的等級位階、秩俸禮遇,是維護國家機器運轉的重要制度之一。然而,如此重要的一項制度,它起源於何時?是如何產生的?由於文獻沒有明確記載,前人缺乏研究,在學術上是一個沒有解決的問題。
  • 九品中正制的來歷,你真的知道嗎?
    問題來咯自曹魏以後,兩漢察舉制漸被九品中正制所取代,在薦舉職官時由政府官員與民間人士共同評定,後期遭到門閥世族控制。; 解析答案:B解析:九品中正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重要選官制度,在薦舉職官時由政府官員與民間人士共同評定,較察舉制少了一點隨意性,這是一種歷史進步,因此我們不能簡單把它定性為消極制度,B項正確。
  • 九品中正制的來源
    曹丕稱帝後採納了吏部尚書陳群建議,創立了九品中正制、具體辦法是在州郡設立"中正」、由中央將賢有識鑑的官員依照他們所屬的籍貫兼任。中正的職責是考察本地的土人,根據他的家世、德行和才能定為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並寫出評語上報朝廷、朝廷在選任官吏的時候,主要依據中正對士人評定的品級、授予相應的官職。
  • 沿用四百多年的九品中正制,為何在隋唐被科舉製取代?
    九品中正制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選官制度之一,它產生於曹魏,發展於晉朝,至南北朝時期已經徹底成型。這個選官制度一共存在四百多年,它承襲兩漢察舉制,下啟隋唐科舉制,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然而,九品中正制在隋唐以後,卻走到了生命的盡頭,被科舉製取代。
  • 在隋唐時期門閥世族有多尊貴多可怕,這種人才選拔制度告訴你一切
    導語:在隋唐時期門閥世族有多尊貴多可怕,這種人才選拔制度告訴你一切在隋唐時期高官近臣多是名門望族的門閥,像裴氏、崔氏等等,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和古代人才選拔制度有關,造成這種問題的根由最早可以追溯到漢代的察舉制,以及發展到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
  • 曹丕拉攏士族門閥故採用九品中正制,但士族過強反將曹魏吞噬
    魏文帝曹丕之所以採取九品中正制,其實還是士族門閥階層逐漸強盛導致的。由東漢末期士大夫階層的消亡,到魏晉士族門閥的崛起,這就是九品中正制應運而生的內在原因。 所謂的「九品中正制」,簡單理解就是,不再是原先的唯才是舉,而是以才能和家世做標準來選拔人才。
  • 從九品中正制,淺談魏晉時期人才的選拔任用發生了哪些改變
    顯而易見,相對於兩漢的察舉制,九品中正制有它的優勢。察舉制的確立是在光武元年(134年),察舉制是由地方的官吏,經過考察,選拔人才給中央。它是一種自下而上的選舉制度,需要經過舉孝廉、茂才、察廉等,人才被選配到朝廷任職,仍需經過統一的測試。
  • 從九品中正制,淺談魏晉時期人才的選拔、任用發生了哪些改變
    九品中正制在選拔人才上更有優勢。 上文提到了大中正和小中正如何產生,那麼中正如何選拔人才呢?《晉宣帝集》: 有司馬懿除九品、州置大中正議:案九品之狀,諸中正即未能料究人才,以為可除九制,州置大中正。 但到了兩晉時期,郡中正由州中正推薦,這與初期由地方官員推薦,有很大的不同,而司徒也正式參與大小中正的選派。也就是說,中央進一步把人才的任用、品第人才的標準,更大程度上收歸中央管制,進一步加強了皇權和中央集權制度。
  • 選官的九品中正制有著什麼樣的意義和作用? 九品中正制弊端
    八品官服圖片     許多家境貧寒的知識分子沒有辦法參與到政治中去,使得矛盾激化,九品中正制在這個時候產生。     九品中正制是曹丕登基之後制定的選官制度。這個制度通過各種測試將士人分為九個等級,然後再由朝廷任命的官員到地方上去檢查考查這些士人,由此來決定他們可不可以做官。
  • 九品中正制的誕生:進步還是退步?
    九品中正制到底是一項什麼制度呢?九品中正制的關鍵詞,或者說主要內容有兩項。第一,九品。就是綜合考量天下士人的德才、門第,評定人才的等級,共分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第二,誰來評定人才的品級呢?朝廷設置專門的「中正」官。朝廷選擇「賢有識鑑」的中央官員兼任原籍地的州、郡、縣的大、小中正官,負責察訪原籍地的士人,評議人才高下。吏部按照人才品級,分別授予官職。
  • 九品中正制對各個朝代的影響,為何最終被科舉制所取代?
    九品中正制是由三國時期魏國吏部尚書陳群提出由魏文帝曹丕採納實施的一種選官制度,它結合兩漢以來的察舉制度奠定了以世家門閥子弟為主要群體的選官制度。它對於各個朝代的影響是深遠的,在隋朝開始被皇帝察覺到其中弊端,隋煬帝實施科舉試圖改良取代,直至唐朝才被科舉制度所取代。
  • 為什麼說「九品中正制」到了後期,已經嚴重製約了社會的發展?
    然而,有人喜歡這本書,是因為它的情節十分有趣,很吸引人;有人喜歡這本書,是因為書中人物的英雄氣概。在一般人看來,所謂的英雄,就是建立了偉大功績、成就了家國之業的人。其實不然,一些總結了時代成果、推動歷史發展的人,也可以被稱為英雄,比如:拿破崙、陳群等人。 其中,拿破崙建立了法蘭西第一帝國,陳群創立了九品中正制。
  • 朝堂全是關係戶,寒門弟子無出頭之日,九品中正制害人不淺
    說起我國選拔人才的制度,想必大家印象最深的便是科舉制,而實行科舉制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採用的叫做九品中正制,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採納魏國吏部尚書陳群的提議實行這一選官制度,是兩漢以來一直使用的察舉制的一個升級版。
  • 九品中正制,在歷史上一直被詬病,難道真的沒有一點進步作用嗎?
    從曹魏到隋代的人才選拔制度,九品中正制度,客觀上造成了門閥政治的產生,造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地狀態,成為了階級分化的象徵。門閥政治實際上就是中國的貴族政治,翻開魏晉到隋唐的歷史篇章,王朝的羸弱,社會的混亂成為了華夏的主旋律,九品中正制似乎成了產生如此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那麼這個制度難道帶來的只有階級間的撕裂和敵意,沒有別的任何東西嗎?難道只是高門控制政治走向的工具?到底有沒有積極的意義呢?
  • 從《九品中正制》的服務對象,淺談三國曹魏人才選拔的由盛入衰
    這就和他實行的人才選拔制度有著密切關係的,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從曹操的唯才是舉制度到曹丕的九品中正制的迭代,人才是如何積累的。 曹丕推行的九品中正制度 公年220年(黃初年間)九品中正制被明確提出。這個制度是怎樣的呢?就是在各個郡縣設立一個中正,然後各種的優秀人才要先被中正官選中後,再按照九個級別,從九品「下」到「上」。
  • 士族門閥制度:九品中正制助推了它的發展,科舉制結束了它的徵程
    不過,漢代的門第之見雖然已經出現,但還沒有形成制度。從歷史沿革來看,士族門閥制度初步形成於曹魏、西晉時期,確立、鼎盛於東晉及南北朝前期,衰落於南北朝後期,收結於隋唐。一、士族門閥制度的初步形成。興於曹魏、通行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選用官吏的九品中正制(又叫九品官人法),及兩晉和南北朝的、經濟上的品官佔田蔭客制(官吏可以按照品級的高低保護親屬、客戶),從法律層面上確定了統治階級內部的等級關係和世襲特權。
  • 九品中正制是什麼制度 九品中正制創立背景及影響
    魏晉南北朝時期,雖然由地方察舉孝廉、秀才的做法未廢,但主要的選官制度卻是九品中正制,又叫九品官人法。九品中正制早在東漢末年,曹操就曾提出「惟才是舉」的用人方針。曹丕稱帝後,於公元220年採用屬下陳群的建議,正式制定了九品中正制。所謂「九品」,是將察舉的對象分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由政府按等錄用。「中正」是各州郡所設的品評人物高低的官員,初為各郡長官推舉,後來多由朝官中有聲望的人擔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