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說《中古中國的寡頭政治》這本書。上次說完了士族的概念,也比較了中國的士族跟歐洲意義上貴族的區別,下面我們來說,士族以及士族主導的政治秩序是如何形成的。
古代中國,一個人在社會上的晉升之路是很窄的。在古代歐洲,人可以通過法律、醫學、商業、教會或者從軍建功來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但在中國只有一條路徑,那就是當官,確切地說,是當行政文官。作者說,在古代,對於希望提升社會地位的中國人而言,不存在其他的選擇方式,唯一的選擇就是進入官僚機構。
那官員怎麼選拔呢?這項制度就是大名鼎鼎的九品中正制。之所以叫這麼個名字,是因為在每個州郡中都設有一個負責選拔人才的官員,職務名叫中正。郡中正的崗位職責,就是給他所在的郡裡德才兼備的人評級,最高的評為一品,最低的評為九品。中正做出的資格評審被寫成一份簡要的狀,然後上傳給州中正,由他批准,最終呈交到都城主管人事的部門。九品的等級,每三年一清定。通過推舉之後,再進行進一步的選拔,然後被賦予不同的官階。九品中正制就是這麼運作的。
注意前面說的,郡中正不是給郡裡每一個人都提交一個考評意見,而是只考評德才兼備的人,那麼誰德才兼備呢?很顯然,大家族的子弟憑藉家族的聲望和人脈,更容易獲得這樣的初選資格,這樣很快,原本旨在發掘地方人才的九品中正制,就被各地的士紳大族壟斷了。唐代大學者柳芳曾說,中正「皆取著姓士族為之」。就是說,到後來中正本人都是出自士紳大族的了,那他選拔人才時候的傾向性就不言而喻了。
九品中正制逐漸變成了士族小圈子的內部遊戲,一個狹小的社會階層,依靠這項制度永久地維繫權力,並排斥這個階層之外的有識之士,這種現象在南北朝時期達到頂峰,被歷代的研究者稱為「六朝貴族政治的特徵」。雖然還是有人可以通過軍功之類的途徑獲得官職和封爵,但這畢竟只是少數,並且,這些庶族子弟即便獲取了財富和地位,仍然擠不進士族把持的社會頂層。
作者認為,最晚不晚於5世紀初,九品中正制已經不再具有重要意義了,因為它已經造就了一個獨立封閉的集團,幾乎佔據了常規官僚機構中的所有職位,這個集團就是所謂門閥,也叫世族。注意,這個世字就是世世代代的世了,可以說,這些門閥世世代代把持著國家的金字塔尖。我們在上一篇講過寡頭政治的定義,就是國家由一個精英階層來掌握,漢末特別是南北朝以來,中國的政治和社會就比較接近這種形態,所以在本書裡,作者把這種政治秩序稱為中國的寡頭政治。
題外話:讀書可以擴充我們知識邊界,獲得更多看問題的視角,但盲從是要不得的...
喜歡我的文章就果斷關注轉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