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人性本無善惡,為善去惡是格物

2020-12-24 獨視角

如果談到人性善惡的哲學問題,不得不提到明朝王陽明著名的四句教: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但所謂「無善無噁心之體」,應該溯源到宋明理學的「心」與「性」的關係上。南宋的陸象山說:「在天為性,在人為心。」人心本天性(天命之謂性),天性是天賦與我的本性,即是「心」。我的心性是自然的、天賦的,無善惡可言,也絕不帶有「原罪」。「善」、「惡」,都是人意念造作的價值觀。人為的造作,不該用來規範自然之物。此之為「有善有惡意之動」。

王陽明

但是人文社會要發展,大家要過得好,不能不談善惡問題。人天生就有判斷能力,是為「良知」(往深處說,心學上的「良知」有其神秘意涵,大約等同於佛教的「空性」在人身上的體現),即孟子的「四端之心」、陸象山的「本心」,也類似但不等於德國的古典主義哲學家康德所謂「先驗理性」。

那麼談到心性,又為什麼要「格物」呢?就是因為如果僅僅只有先天的判斷力,不格物,一個人的知識不夠,還是不能清楚知道什麼真正對大家都好,什麼不好。要研究了才知道好或不好,然後把好的保留,把不好的去除,即所謂「為善去惡是格物」。

孟子、荀子是戰國時代前、後兩位儒家代表人物;兩人在道德學說的心性論層面,一主「人性本善說」,另一則持「人性本惡論」。孟、荀兩人對於「天(道)」所抱持的不同信念,一方面導致他們對人性問題表現出似相背反的看法,而另一方面使得他們的道德學說,呈顯出形上學取向與倫理學取向的思維差異。

然而,今天我們從新審視會發現,孟子立足在肯定「天道」與「良心」同一所建立的「人性之善」論點,以及荀子基於「人道」與「情慾」異質所指出的「人之性惡」看法,則將發現:前者著重點出了人類的道德自覺能力,而可激起道德實踐的熱望;後者強調說明了禮制、師法的重要,乃能促使世人關注道德價值的客觀化問題。因此,孟子與荀子的心性論說,固然有所不同,但是,克就建立具有現代意義的道德哲學而言,二家毋寧應該相互取法、彼此輔成。

在這裡順便提下,今天很多人以為「心學」創始人是明朝的王陽明,其實不對,因為心學作為儒學的一個分支,最早可以追溯到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孟子的「四心之說」,到了北宋,程顥又重開其端,到了南宋的陸九淵對此廣泛的講學授徒,陸九淵曾經在歷史上與朱熹齊名但是觀點不一致,認為「心(我)即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到了明朝時期,王陽明才繼續將心學發展到高峰,因此後人稱之為「陸王學派」。

人人都先天具有判斷能力,但是為什麼表現出來的卻不一樣,有人變成善人,有人變成惡人呢?儒學的說法會告訴你,這是一個人後天沾染影響的問題。比如一個人生為遊牧民族的一員,他當然會視掠奪為善,掠奪是對的,不會認為那是惡,是錯誤的。因為他所在的環境讓他做出這樣的判斷:不掠奪我們就無法生存。而沒有在那種環境的生存過的人,就視之為惡。假如一個人生在海盜家庭,就不會認為攔截貨船,綁人,索要贖金什麼的是壞事,因為他們這樣的人從小是靠這生活下來的,他的常識和判斷力告訴他,不這樣幹,自己就無法生存。但一個不是在這種環境成長起來的人,他就不認同他們的做法,必然認為這是惡。

隨著知識增加,經驗增長,如果我們把眼光放寬到全人類的歷史,就不會被個人有限的經驗、偏頗的立場局限。我們知道掠奪是不好的,攔船截貨也是不好的,這是著眼於全人類的福祉。這擴大眼界,增長知識見聞,就正是王陽明「格物致知」的過程。

相關文章:

如果人類天生就是善良的,那世界上的罪惡又是哪來的?

儒家的道德實踐——天道論、心性論、工夫論

如何理解康德的「先驗哲學」?

相關焦點

  • 王陽明:人性本無善惡,為善去惡是格物
    如果談到人性善惡的哲學問題,不得不提到明朝王陽明著名的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南宋的陸象山說:「在天為性,在人為心。」人心本天性(天命之謂性),天性是天賦與我的本性,即是「心」。我的心性是自然的、天賦的,無善惡可言,也絕不帶有「原罪」。「善」、「惡」,都是人意念造作的價值觀。人為的造作,不該用來規範自然之物。此之為「有善有惡意之動」。
  • 王陽明: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無善無惡是心的本體,有善有惡是意念的發動,知道善惡是人的良心發現,行善去惡就是格物了。嘉靖六年九月,陽明先生赴任廣西前,發露了一個天機。我們可以看出,王陽明先生為什麼在中國歷史上這麼重要了。他已經把儒家、佛家、道家的所有思想精髓融會貫通於心學四句了。所以,後來人很多學習他的思想,人生感悟和改變就發生了,真的是值得我們學習研究儒家思想繞不過去的大集成者。中國古代直至現在,一直有這個爭論有人說人性本善,有人說人性本惡。
  • 論善惡,無論為善還是為惡,都需要謹慎
    善承託了惡,惡也一樣襯託了善。無論為善還是為惡,都需要謹慎,老好人並不好做,明明可知的作惡是有很大的危險性的。在為善為惡之前,還存在一個大大的前提,那就是對善惡的認知問題。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是真正的善,什麼是真正的惡?又有什麼樣的資格去論斷別人呢?更不要談,高舉道德大旗去做善事;也要告誡自己不要輕舉妄動的去做惡事。
  • 王陽明晚年是怎麼提出來為善去惡的?
    王陽明本來是家境挺優渥的一個人,卻一生坎坷,他沒有因為父親身居高位,延其富貴,卻選擇了苦修之路。他和大賢大德之人一樣,所經歷的種種磨難,是常人不易理解的。在劉瑾當權之時,王陽明被貶龍場,在這一段時間歷盡艱難,終於悟道。
  • 為善去惡是格物,格物而後致良知
    現在知道王陽明的四句偈的人越來越多,但真正按照其指導而踐行自己人生的人卻不多。為什麼?知易行難矣。王陽明四句偈的具體內容是:「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在四句偈中,學習者最應該重視的是後面兩句,即「知善知惡是良知」和「為善去惡是格物」。因為,這兩句都要求學習者去自主思考和行動的。事實上,很多人都沒有弄懂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但是,按照王陽明的思想講,人人皆有良知。人們為什麼會喪失對自己本有良知的發現?是自私自利之心障礙了發現人們良知的通道。所以,學習「破我執」就成為一種必然的要求。「破我執」對於一個人來講會難到什麼程度?
  • 王陽明善惡四句教全註解
    良知的觀念原出於《孟子》,只有良知,才能以「善」為善,以「惡」為惡。王陽明繼承了孟子的思想,他說:「心自然會知,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悌,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第四句:為善去惡是格物;王陽明認為,由於人對社會上的認識逐漸的成熟,對事理的深刻認識,就會在行為上為善去惡。
  • 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
    或曰: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告子關於告子的長篇大論可以參考《孟子·告子》,這倆哥們針對善惡問題有過深入探討,非常精彩,這裡僅摘錄隻言片語供夥伴們欣賞:告子曰:「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
  • 知行合一王陽明4:為善去惡是格物,把逆境當成修行
    知行合一王陽明4:為善去惡是格物,把逆境當成修行讀書投資大腦,思維改變人生, 大家好,歡迎繼續關注老牟的讀書圈,我們繼續講知行合一王陽明的第二部。昨天我們講到了,良知也分大小,良知小的人,會從事農業工商,本分為民,良知大的人則要當官,在更大的舞臺發揮自己的才能。
  • 「性善、性惡」爭論千年,王陽明給出了答案
    說起人性的善惡,電影《烈日灼心》當中有過一段關於人性的言論讓人記憶深刻:你知道什麼是人嗎?人是神性和動物性的總和。他有你想像不到的好,更有你想像不到的惡,沒有對錯,這就是人!這段話總結了組成人性的基本構成和顯現條件,非常具有哲學思考。歸結到最開始發生的人性善惡問題的討論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有了。孔子最早提出過:性相近,習相遠也。
  • 王陽明先生的心學"四句教"!
    二、有善有惡意之動心出現"善惡",是因為人的思維多勞或少勞造成的,是意念加強活動的結果,是追求禁慾縱慾,是心之動,是吃了"善惡樹"上的果子,有了"分辨善惡"的能力。"意之動"是上帝允許的。四、為善去惡是格物本句是關鍵,至今無人讀懂。先提一個問題:陽明先生是支持"格物",還是反對"格物"?陽明格竹,7天,生大病,於是開始懷疑程朱理學"格物致知",是朋友們都知道的。
  • 陽明心學:人性善惡論的終結者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作為國人,幾乎沒有不遇到「心學」二字的,但是心學是什麼?很多人都說不出個所以然,甚至很多國文老師也搞不明白。其實上述四句話就是心學的核心和全部。
  • 王陽明晚年將心學概括為四句教 知行合一怎樣理解?
    王陽明晚年將心學概括為四句教。知行合一怎樣理解?王陽明晚年曾將自己的心學概括為四句教: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四句教是陽明心學的核心,因此讀懂四句教就讀懂了陽明心學。
  • 「性善、性惡」爭論千年,一代先哲王陽明給出了答案
    說起人性的善惡,電影《烈日灼心》當中有過一段關於人性的言論讓人記憶深刻:你知道什麼是人嗎?人是神性和動物性的總和。他有你想像不到的好,更有你想像不到的惡,沒有對錯,這就是人!這段話總結了組成人性的基本構成和顯現條件,非常具有哲學思考。歸結到最開始發生的人性善惡問題的討論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有了。
  • 王陽明:心是一切善惡的本體之源,看王陽明心學的智慧,感悟人生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以上四句,是王陽明的心學中,最核心的內容,很多人也稱之為「四字教」。簡而言之的寓意是「心是一切善惡的本體之源,人的意念一動就產生了善惡。如何判斷善惡,分辨善惡才是真正的良知」。
  • 王陽明:善良的價值,在於「自我選擇」
    如果人性本善或者本惡,那麼人性就是相同的了,怎麼會是「相近」呢?所以孔子說「性是相近」的,而後天的習慣,則讓他們逐漸的「相遠」,將善和惡區分開了。而人性本身則是無善無惡,而孟子所說的人性本善是一種誤解,其中的道理就是人有向善的能力,而不是人性本身是善良的。而人性善惡的討論,真正的答案在王陽明的學說中。
  • 論善惡,無論為善還是為惡,都需要謹慎
    善承託了惡,惡也一樣襯託了善。無論為善還是為惡,都需要謹慎,老好人並不好做,明明可知的作惡是有很大的危險性的。在為善為惡之前,還存在一個大大的前提,那就是對善惡的認知問題。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是真正的善,什麼是真正的惡?又有什麼樣的資格去論斷別人呢?更不要談,高舉道德大旗去做善事;也要告誡自己不要輕舉妄動的去做惡事。
  • 王陽明四句教與中國儒釋道:此心不動,隨幾而行。做到即知行合一
    王陽明的四句教,特別有名: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善惡分別指代什麼?我覺得,這個是有朱熹的「存天理、滅人慾」背景在裡面的。理即善,欲即惡。理、欲,替換進去,四句教就成為了這樣4句:無理無欲心之體,有理有欲意之動,知理知欲是良知,為理去欲是格物。這樣子,其實也講得通的。我們從小到大教育,其實更多的狀態,即上面4句話的真實寫照,大家用心體悟一下,是不是這樣?
  • 陽明四句教,王陽明思想的高度概括總結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以上是王陽明著名的「四句教」,也是王陽明先生全部思想的高度概括和凝練總結,他明確指出:心的本體是純潔、無善無惡的;但意念一經產生,善惡就會隨之而來,能區分善惡就是良知之心,而為善去惡就是儒家所講的
  •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明朝這個強大的王朝,有無雙的朱元璋,善戰的朱棣,創新的張居正,正氣桀驁的海瑞。還有一個人,他的思想顛覆了以往聖賢,影響了之後無人數,沿用至今依舊炙手可熱,他是王守仁,心學集大成者,陽明先生。他總顯得格格不入:少年有為,大家驚嘆其天賦,但後來科舉屢次不中,他不以此沮喪。為了實現「格物致知」,格了三天竹子,什麼都沒收穫,反而累出病來。在結婚當天找不到人,直到第二天歸來一問才知道去和道士悟道忘歸。
  •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很多人對王陽明的這首詩推崇倍至!誠然,這也是心學的精髓。至於每個人對其是如何理解的,則是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無論你是否已經真正理解了這首詩所指的方向,單純從你思考並關注這首詩來說,就已經證明你開始知善知惡了!這己然是個可喜的轉變,這也預示著為善去惡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