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

2020-12-21 靜夜思學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三字經》

《三字經》讀了好些年,能記住的也就這一句……

但顯然這句話是很有爭議的。早在百家爭鳴階段,就有性善論、性惡論、無善無惡論三種調調。性善論的代表莫過於孟子。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

孟子認為,人生來就有良知良能,這是人的本能,經常與他唱反調則是一名後世稱之為告子的人,告子是無善無惡論的代表。

食色,性也。——告子

「食色,性也」並不是孟子說的,也不是孔子說的,而是告子說的。告子認為人的本能是食和色,並不是那些惻隱之心、是非之心。

性無善無不善也。或曰: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告子

關於告子的長篇大論可以參考《孟子·告子》,這倆哥們針對善惡問題有過深入探討,非常精彩,這裡僅摘錄隻言片語供夥伴們欣賞:

告子曰:「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孟子曰:「水信無分於東西。無分於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也。——《孟子·告子上》

告子認為人性無分善惡就如同水流動時無分東西一樣,哪有溝就往流,但孟子卻順著這個比喻說水即便無分東西,但還是分上下的,在極端情況下水也可以往上流,但那並不是水的的本性,反映到人身上來講,人有時候也會作惡,但作惡顯然不是人的本性。

性惡論的代表是儒家的另一位宗師級人物,叫荀子。荀子認為人的本性中的確存在惡的成分,但人最難得可貴的品質就在於制惡行善。去除惡的方法就在於通過不斷地修行,對內提高個人的自我修養,對外身體力行教化老百姓。他有一名弟子叫做韓非,將性惡論貫穿到了極致。韓非認為靠教化是不可能從根本上使人行善的,只有靠刑罰才可以,於是韓非成了法家。

性的善惡問題到了王陽明那裡,另有一番說法: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王陽明

王陽明認為,人心本無善無惡,待到事情發展跟切身利益相關時,就有了善惡,即所謂關心則亂,人又有一良知來告訴那人怎麼做是對怎麼做是錯,至於那人最後有沒有按照良知指引的去做,則又要看那人格物的本事。

今日讀到錢穆先生關於善惡的文章,又有一番新說:

我們將不承認人類本身有所謂惡的存在,直要到文化人生中所不該的始是惡。——錢穆

颱風地震常常損壞千萬條性命,那是惡嗎?恐怕沒人說是,因為那是大自然的現象,並不是颱風地震本身想要害人性命。在最古老的社會,人吃人,那是惡嗎?恐怕也不是,那時的人只知道生存下去,連惡的觀念都沒有,怎麼能稱之為惡呢?只有當人類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才產生了惡的觀念,有了惡的觀念就有了惡。

當一個人走投無路沒有辦法的時候,你不好說他做的事是惡,但當他明明有十個百個選擇的時候卻偏偏挑那最差的,就不能不說是惡了。所以,惡的來源為社會之進步,社會越進步,人的選擇越多,相應地,對人的要求也越多,做人的標準隨之越高,不達標就成了「惡人」。這實際並不是惡人多了,而是做人的標準提高了。

文化人生愈演而愈進,因而惡的觀念,惡的評價,也將隨而更鮮明,更深刻,這並不是文化人生中產生了更多的惡,實乃是文化人生中已產生了更多的善。——錢穆

竊以為各家所言均有道理,實不好判斷哪種說法更好。

相關焦點

  • 孟子曰人之初性本善,荀子曰人之初性本惡,誰對誰錯
    一個認為「人之初性本善」,另一個認為「人之初性本惡」。孟子和荀子誰對誰錯呢?同時儒家門徒,考慮問題的角度不同,得出來的結論也不同。荀子的思想與孟子的思想,一個惡,一個善,形成了針鋒相對。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中提出,孟子代表儒家的左翼,代表著積極進取;而荀子則代表儒家的右翼,代表著悲觀保守。
  • 《壞種》:三字經說「人之初,性本善」,荀子卻說「人性本惡」
    文:白茅如玉「人之初,性本善。」是《三字經》裡的開篇第一句,它告訴我們人生來是善良的,只是因為不同的教育塑造出了不同性格,不同作風的人。也就是那句「性相近,習相遠。」01三字經說「人之初,性本善」,荀子卻說「人性本惡」格羅斯曼是一位單親父親,他獨自帶著女兒艾瑪一起生活。雖然妻子去世得早,但女兒艾瑪乖巧懂事,格羅斯曼的日子過得並不算艱難。
  • 為什麼說人之初,性本惡?其實,人之惡,是因為人認識不到惡
    ,性本善」,他的意思是每個人剛出生的時候都是一樣的,本性都是善良的,之所以有人會變壞,無非是環境和習慣的影響而改變罷了。其實不然,小編認為,人之初,性本惡,其實每個人剛出生的時候都是比較惡的,之所以社會相對比較和諧,完全是因為法律的存在,才讓大部分人正視自己。
  • 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性本惡?荀子說:人之性惡也,其善者偽也!
    最近看荀子有這樣一段話: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後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其偽也!大概意思就是說人都是重利的,正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 ,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人性之初就是惡的,所以才會需要法律規矩來約束,而有了約束的善,就是偽善!
  • 性是天性的性,命是「拼命」的命
    從性命雙修的積極意義來看——性是回到天性的性,命是把握命運的命;性是天性的性,命是「拼命」的命。中華文明發展至今,人們依然糾結於兩個古老的課題,回答這兩個課題,有助於我們理解性命雙修——一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二是命是註定的嗎?第一個問題:人之初,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
  • 《冒牌上尉》我開始懷疑:人之初,是否性本善
    大概還是兩周前看過的這部德國影片,最近很忙來不及梳理出一篇影評,但這部電影所帶來的衝擊感一直令我無法忘懷,還是決定記錄下來,推薦給感興趣的影迷們。從收編第一名列兵弗萊塔格作為他所謂的「僕人」開始,到親手槍斃偷糧食的逃兵,再到收編在農戶家裡作惡的眾多逃兵和路上遇到的兩個拉防空炮的散兵,他似乎不再給自己留回頭路,不斷欺騙自己,告訴自己現在的所作所為沒有什麼不對。
  • 人之初,性本惡。夏天、煙火和我的屍體:教育不該選擇性失明
    請注意這一部小說,無論是作者,還是書中的主人公,每一個人都是以孩子的身份出現——各個年齡段的孩子,可他們身上的罪惡卻讓寒冷不經意爬上你的脊背。這就是日本人毫不迴避的一個現實問題:孩子的惡也讓人毛骨悚然。
  • 國際機場觀景臺見聞,天真可愛的幼兒園小朋友,人之初性本善
    俗話說:人之初,性本善。然而去年香港街頭以及香港機場那些香港年青人做的事情真的不堪回首。未來,如何杜絕類似的事件再度發生,如何在後期教育中不管是學校還是家長,讓這些可愛的小朋友的三觀正常,值得一些國人靜心思考。香港應該是一顆燦爛的東方明珠,任何惡意破壞香港的人不會有好下場的。
  • 網友:人之初性本善
    網友直言:這驗證了「人之初,性本善」良的道理。我也是一位母親,在對於是否寶貝在孩童時期直面殺戮,我有過認真的思考。 有一天,我兒子正在吃他最愛的排骨,老公玩趣地問他:「好吃嗎?」兒子開心地說:「嗯!太香了!」隨後,我老公說:「你吃的是佩琪喲。」
  • 性相近,習相遠!到底是什麼意思,多數人只了解表面,不知道這些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這是我們剛上學的時候就學的《三字經》,是我們中國的傳統啟蒙教材。裡面包含著我國的傳統文學和歷史故事,不過它的內涵你都了解嗎?今天,由我帶大家走進「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 心理學家:人之初,性本惡!
    人性是複雜的,任何人都有兩面性,沒有絕對的善,也沒有絕對的惡。大多數人處於兩個極端之間,在不同的情境與自身價值觀的綜合影響下,對人性有著不同的體現。例如,當周圍沒有其他人時,你可能會因為懶於找垃圾桶而隨地扔掉垃圾。當你看到曾經與你實力相當的人如今卻在各個方面遠遠優於你,你會產生嫉妒甚至仇恨的心理。
  • 你怎麼看「人性本善」與「人性本惡」呢?「社會心理學」
    所謂「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他承認先天因素(性)在人性發展中的一定作用,強調後天因素(習)對人性發展的影響。引起人性大辯論的是孟子,他針對告子提出的「性無善無不善說」,提出了「人性本善」的基本命題。告子說,食色性也,孟子不以為然,認為人性不能理解成「飲食男女」一類的本能,因為這些本能是人與動物所共有的。人之不同於動物,在於人有先天的道德觀念。
  • 空姐遇害,強姦還要殺害,殺害要捅二十多刀,讓我相信人性有多惡
    空姐被滴滴順風車司機強姦,強姦還要殺害,殺害要捅二十多刀,讓我相信人性有多惡。在中國文化中,人性論有兩種重要的觀點,性善論和性惡論。孟子提出了「人之初,性本善」的觀點;相反,荀子 在其《性惡篇 》中提出了「性本惡」的觀點,荀子認為,人在出生之時,本性是惡的,隨著外界的引導而變化。
  • 善與惡:《劍來》的三四之爭,儒家的荀孟之爭
    著名網文大神烽火的新書《劍來》中提到了一場三四之爭,對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歷史有過了解的書友,再結合書中所描寫的一些語句,不難猜出這實際是儒家孟子的「人之初,性本善」與荀子的「人之初,性本惡」之爭。 對於人性的思考古今中外大有人在。
  • 梁濤:荀子人性論的歷時性發展,論禮論正名性惡的性-偽說三
    如《富國》認為「欲惡同物,欲多而物寡,寡則必爭矣」,但又認為放縱慾望不加節制,不僅導致爭奪、混亂,而且還會「害生(性)」,故欲可為惡,而性不惡,蓋因為性乃規範性概念。《禮論》提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也是認為欲可以導致惡,但並不認為性本身是惡,反而提出「性者,本始材樸」,性是原始素樸的,包含了吉兇憂愉之情甚至愛,其本身不是惡。
  • 「人之初、性本善……」 學生進書院,切身感受國學魅力
    「人之初、性本善……」 學生進書院,切身感受國學魅力 2020-12-09 11: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佛教認為:人性是善,還是惡?
    在我國先秦時代,先賢們就爭論過這個問題——孔子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肯定人的本性生來相近,只是因後天的習染,而有了千差萬別。孟子主張人性本善,因為不修養而有了惡。荀子、韓非等則認為人性本惡,主張用政治管理、社會教化來改惡為善。後世思想家對此也多有闡述,提出了一些新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