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三字經》
《三字經》讀了好些年,能記住的也就這一句……
但顯然這句話是很有爭議的。早在百家爭鳴階段,就有性善論、性惡論、無善無惡論三種調調。性善論的代表莫過於孟子。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
孟子認為,人生來就有良知良能,這是人的本能,經常與他唱反調則是一名後世稱之為告子的人,告子是無善無惡論的代表。
食色,性也。——告子
「食色,性也」並不是孟子說的,也不是孔子說的,而是告子說的。告子認為人的本能是食和色,並不是那些惻隱之心、是非之心。
性無善無不善也。或曰: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告子
關於告子的長篇大論可以參考《孟子·告子》,這倆哥們針對善惡問題有過深入探討,非常精彩,這裡僅摘錄隻言片語供夥伴們欣賞:
告子曰:「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孟子曰:「水信無分於東西。無分於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也。——《孟子·告子上》
告子認為人性無分善惡就如同水流動時無分東西一樣,哪有溝就往流,但孟子卻順著這個比喻說水即便無分東西,但還是分上下的,在極端情況下水也可以往上流,但那並不是水的的本性,反映到人身上來講,人有時候也會作惡,但作惡顯然不是人的本性。
性惡論的代表是儒家的另一位宗師級人物,叫荀子。荀子認為人的本性中的確存在惡的成分,但人最難得可貴的品質就在於制惡行善。去除惡的方法就在於通過不斷地修行,對內提高個人的自我修養,對外身體力行教化老百姓。他有一名弟子叫做韓非,將性惡論貫穿到了極致。韓非認為靠教化是不可能從根本上使人行善的,只有靠刑罰才可以,於是韓非成了法家。
性的善惡問題到了王陽明那裡,另有一番說法: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王陽明
王陽明認為,人心本無善無惡,待到事情發展跟切身利益相關時,就有了善惡,即所謂關心則亂,人又有一良知來告訴那人怎麼做是對怎麼做是錯,至於那人最後有沒有按照良知指引的去做,則又要看那人格物的本事。
今日讀到錢穆先生關於善惡的文章,又有一番新說:
我們將不承認人類本身有所謂惡的存在,直要到文化人生中所不該的始是惡。——錢穆
颱風地震常常損壞千萬條性命,那是惡嗎?恐怕沒人說是,因為那是大自然的現象,並不是颱風地震本身想要害人性命。在最古老的社會,人吃人,那是惡嗎?恐怕也不是,那時的人只知道生存下去,連惡的觀念都沒有,怎麼能稱之為惡呢?只有當人類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才產生了惡的觀念,有了惡的觀念就有了惡。
當一個人走投無路沒有辦法的時候,你不好說他做的事是惡,但當他明明有十個百個選擇的時候卻偏偏挑那最差的,就不能不說是惡了。所以,惡的來源為社會之進步,社會越進步,人的選擇越多,相應地,對人的要求也越多,做人的標準隨之越高,不達標就成了「惡人」。這實際並不是惡人多了,而是做人的標準提高了。
文化人生愈演而愈進,因而惡的觀念,惡的評價,也將隨而更鮮明,更深刻,這並不是文化人生中產生了更多的惡,實乃是文化人生中已產生了更多的善。——錢穆
竊以為各家所言均有道理,實不好判斷哪種說法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