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牌上尉》我開始懷疑:人之初,是否性本善

2020-12-12 還在昨天

大概還是兩周前看過的這部德國影片,最近很忙來不及梳理出一篇影評,但這部電影所帶來的衝擊感一直令我無法忘懷,還是決定記錄下來,推薦給感興趣的影迷們。

又是一部二戰題材的影片,對於這類影片我既愛又怕,因為太過殘忍,更何況是這部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德國上尉》。

它講述了一名十九歲的普通士兵威利赫羅德在二戰最後兩周裡,通過自己撿到的上尉制服,一路上瞞天過海,將潰散的士兵們組織在一起,形成所謂的「特殊任務小組」,燒殺搶奪,漸漸變成一個被利慾所支配的殺人狂魔的故事。

這個故事讓我想起了電視劇《我的團長我的團》,因為同樣是冒牌軍官,所以影片一開始我還將威利赫羅德臆想成一個像龍文章一樣應勇善良的救世主形象,但隨著劇情的深入,我才發現兩部作品截然相反,如果說《我的團長我的團》令我感到悲傷,那麼《冒牌上尉》則是令我感到觸目驚心、汗毛豎立,對我而言,它更象是一部「恐怖片」。

文明如此不堪一擊

這部影片最令人感到恐怖的也許不是毆打、槍斃、遍地屍骨,而是你會目睹威利赫羅德一點點的走向人性的滅亡,更重要的是你大腦中一直以來所建構的文明框架被摧毀。影片一開始,威利赫羅德為了逃命四處逃竄,那時他如所有潰散士兵一樣,小心翼翼、令人同情,甚至還會冒險救助落難戰友,那個時候他是善良的嗎?我不確定,如今我更相信他只是一個活在規則束縛下的普通個體,由於規則的馴化使他無法釋放邪惡,而當第一次穿上撿到的軍服後,內心的欲望便開始不斷放大。

從收編第一名列兵弗萊塔格作為他所謂的「僕人」開始,到親手槍斃偷糧食的逃兵,再到收編在農戶家裡作惡的眾多逃兵和路上遇到的兩個拉防空炮的散兵,他似乎不再給自己留回頭路,不斷欺騙自己,告訴自己現在的所作所為沒有什麼不對。他開始承擔起屠殺同胞的「任務」,不僅如此,他強迫他人也成為如他一樣的惡魔,好像只要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人,那麼認同感就能使他更加確定自己是在做著「為了國家榮耀的好事」,以至於到最後他站在法庭上都還在為自己辯解。

看完電影的那天,身邊的朋友們正好聊到了當代行為藝術家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想起了她的作品《韻律0》。表演中,她準許觀眾隨意挑選桌上的72件物品與藝術家進行強迫性身體接觸,物品中包括玫瑰、蜂蜜、剪刀、匕首、灌腸器、裝有子彈的手槍等。阿布將自己麻醉,任由觀眾行為。

恐怖的畫面開始發生,在麻醉之中阿布清醒地看到得到準許的觀眾對自己的種種傷害——有人將她的衣服全部剪碎,有人拿起匕首在她身上劃刺,更有人拿起手槍欲將她殺害,大家似乎都變成了「威利赫羅德」,成為了權力的奴隸,無法再控制自我,猙獰的面孔立即顯現。我從沒想像過人性如此可怕,離開了規則,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

黑白色調帶來的肅殺之感

上次在《影》的評論裡就曾談到了色彩運用的重要性,和《冒牌上尉》一樣,很多二戰題材的影片喜歡選擇黑白色調。例如《辛德勒的名單》中就運用了黑色、白色和一抹紅色的色彩搭配組合,黑白影像展現了納粹統治下的暗無天日,而紅衣服小女孩從一片黑白中跳躍而出,讓本來就嚴峻的畫面更加的驚心動魄,稚嫩而不知所措的臉龐與周圍的環境產生強烈的對比甚至格格不入,刺目而揪心。而中國導演陸川的《南京!南京!》也採用了黑白影像去展現戰爭的殘酷與人性的脆弱。

「黑白影像所具有的凝重感和令人信服的真實感,使影片產生一種將敘述的故事放置在原有的歷史時空的真實感和凝重感」(摘自《電影文學》),我想這大概是很多二戰題材的影片喜歡選擇黑白色調的原因吧。而黑白色調所帶來的這種「紀實性」效果也同樣在《冒牌上尉》中有所展現,創作者毫不避諱的以此來表現「威利赫羅德們」的人性缺失與道德迷失。觀眾在觀看影片的同時仿佛已經置身於那個殘酷的時空之中,跟隨著冷峻的畫面一同嚴肅起來,不禁去反思歷史,也能更珍惜當下。

細思極恐的彩蛋處理

《冒牌上尉》最令人驚喜的無疑是影片最後的彩蛋了。

不知道是刻意為之還是行為藝術,影片的最後,主角威利赫羅德帶著他的特遣隊來到了現實生活中,他們高舉「希特勒萬歲」的手勢,大搖大擺地在街上遊蕩,無所畏憚地對大街上的路人加以侵犯,威脅、搶劫、持槍恐嚇……面對這些明目張胆的侵犯,路人們一一選擇了順從,他們或是老老實實的拿出自己的錢,或是任由惡人們進行擺布。

這種彩蛋處理看起來是有趣的,配上歡快滑稽的音樂,甚至讓人不禁發出笑聲,但是這種彩蛋處理更是細思極恐的,尤其是當終於有一位德國婦女面對侵犯奮起反抗時,我就像突然驚醒一般——原來「法西斯」並未走遠,原來現代文明如此不堪一擊。

二戰對於德國來說具有極高的敏感度,而德國也是一個願意去反思歷史的國家,《冒牌上尉》不僅是德國對戰爭的反思,更是人類對於自我的反思,一旦脫離了規則束縛,被賦予了可以實施的權力,我們能否還能堅守心中的那份善良?

相關焦點

  • 孟子曰人之初性本善,荀子曰人之初性本惡,誰對誰錯
    一個認為「人之初性本善」,另一個認為「人之初性本惡」。孟子和荀子誰對誰錯呢?同時儒家門徒,考慮問題的角度不同,得出來的結論也不同。荀子的思想與孟子的思想,一個惡,一個善,形成了針鋒相對。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中提出,孟子代表儒家的左翼,代表著積極進取;而荀子則代表儒家的右翼,代表著悲觀保守。
  • 網友:人之初性本善
    網友直言:這驗證了「人之初,性本善」良的道理。我也是一位母親,在對於是否寶貝在孩童時期直面殺戮,我有過認真的思考。 有一天,我兒子正在吃他最愛的排骨,老公玩趣地問他:「好吃嗎?」兒子開心地說:「嗯!太香了!」隨後,我老公說:「你吃的是佩琪喲。」
  • 《壞種》:三字經說「人之初,性本善」,荀子卻說「人性本惡」
    文:白茅如玉「人之初,性本善。」是《三字經》裡的開篇第一句,它告訴我們人生來是善良的,只是因為不同的教育塑造出了不同性格,不同作風的人。也就是那句「性相近,習相遠。」01三字經說「人之初,性本善」,荀子卻說「人性本惡」格羅斯曼是一位單親父親,他獨自帶著女兒艾瑪一起生活。雖然妻子去世得早,但女兒艾瑪乖巧懂事,格羅斯曼的日子過得並不算艱難。
  • 這部《冒牌上尉》,讓人久久無法釋懷
    偶然間,他在一輛廢棄的汽車裡,撿到了一名空軍上尉的軍裝。於是開始冒充納粹軍官。《冒牌上尉》但在穿上上尉軍裝之後,他是誰?空軍上尉赫羅德。《冒牌上尉》被威利收入麾下的第一個士兵,我想他一早就看穿了威利的偽裝。一個身份高貴的上尉,怎會如此年輕?
  • 《冒牌上尉》:對於人性和權力的深度挖掘
    哈嘍大家好,我是你們專注於不專業的電影解說小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宣布投降的最後幾周時間裡,一個名叫威利·赫羅德的德國普通國防兵與他所在的部隊走散,偶然間他發現了一輛廢棄汽車,車內有一位德國空軍上尉的行李,威利·赫羅德取用了其中空軍上尉的制服,並籠絡了幾個潰兵,開始冒充納粹軍官
  • 冒牌上尉
    冒牌上尉 一個不滿20歲的德國逃兵威利赫羅德在二戰結束前兩周,穿著撿到的上尉軍官服就此「上位」,一路招搖撞騙收編一眾逃兵,從死裡逃生的驚弓之鳥修煉成被權力掌控不能自拔的惡魔。  步履蹣跚走過溼滑腥膩的屍坑,如同臨界地獄的體驗。列兵威利赫羅德從一開始身披上尉軍服得到了尊重和被需要的感覺,他就欣然接受這個新身份,並且愈演愈烈,無法自拔,最後也是騎虎難下。
  • 國際機場觀景臺見聞,天真可愛的幼兒園小朋友,人之初性本善
    俗話說:人之初,性本善。然而去年香港街頭以及香港機場那些香港年青人做的事情真的不堪回首。未來,如何杜絕類似的事件再度發生,如何在後期教育中不管是學校還是家長,讓這些可愛的小朋友的三觀正常,值得一些國人靜心思考。香港應該是一顆燦爛的東方明珠,任何惡意破壞香港的人不會有好下場的。
  • 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三字經》《三字經》讀了好些年,能記住的也就這一句……但顯然這句話是很有爭議的。早在百家爭鳴階段,就有性善論、性惡論、無善無惡論三種調調。食色,性也。——告子「食色,性也」並不是孟子說的,也不是孔子說的,而是告子說的。告子認為人的本能是食和色,並不是那些惻隱之心、是非之心。性無善無不善也。
  • 冷門高分電影《冒牌上尉》:19歲的屠夫是如何煉成的?
    這荒誕的一幕,是德國電影導演羅伯特斯文克的街頭行為藝術,也是電影《冒牌上尉》的片尾彩蛋。 威利為了證明自己是元首親派,開始對第二營的150多位逃兵開始瘋狂殺戮。
  • 獵奇電影《冒牌上尉》:一名逃兵靠撿來的軍官制服改寫命運
    今天,我要介紹的電影叫做《冒牌上尉》。《冒牌上尉》的成功,其實是源於它對人性黑暗面的細膩刻畫、以及巧妙的劇情設計。一個人人喊打的潰逃士兵,搖身一變成了大家競相追捧的高級官員,在這個身份轉變的過程中,士兵的心態逐漸扭曲,如果說他穿上制服那一刻僅僅是外表的變化,那開槍殺人的一瞬間就是他喪失人性的開始。
  • 電影《冒牌上尉》讓人細思極恐
    如果要將恐怖電影進行分類的話,那我大概將其分成下面兩種:一,是現實世界中的恐怖,就是直接給「肉體」造成害怕的那種感覺;我們看到的基本都是這類型的電影,因為拍攝起來也比較容易,比較直截了當。《冒牌上尉》二戰題材戰爭電影,聽到」二戰「兩字就讓人不禁毛骨悚然...
  • 《冒牌上尉》:19歲少年逃兵的劊子手生涯,極權主義下的人性拷問
    而《冒牌上尉》的誕生,不但足以與上述兩部作品相媲美,並且它已經不是用「深刻」二字就可以形容的,而是更肅殺、更黑色,甚至更恐怖。影片取材於歷史真實事件,故事發生在德國戰敗前夕,當時德軍戰敗已成定局,軍心渙散,逃兵四溢。
  • 性是天性的性,命是「拼命」的命
    性,人們通常理解為任性的那個性——性情、性格,比如「慢性子」、「急性子」,但是,性實際是天性的性。命,一般人們理解為身體的那個命——生命、壽命,比如「立命」、「長命」,但是,命實際上是「拼命」的命。從性命雙修的積極意義來看——性是回到天性的性,命是把握命運的命;性是天性的性,命是「拼命」的命。
  • 《冒牌上尉》:假如一個無名小卒突然獲得權力後會變得有多恐怖?
    沒錯,就是這部《冒牌上尉》,這部電影充分體現了我們突然就成功後,心態會發生什麼樣的改變。故事根據真實事件改編,19歲的國防逃兵威利赫羅德在逃跑的時候,意外發現一件上尉的軍裝,自己搖身一變,就成為了一個威利赫羅德上尉,並且宣稱自己是最高元首希特勒秘密派來的「特使」,在種種光環加身下,他召集了一眾逃兵作為自己的部下。
  • 為什麼說人之初,性本惡?其實,人之惡,是因為人認識不到惡
    ,性本善」,他的意思是每個人剛出生的時候都是一樣的,本性都是善良的,之所以有人會變壞,無非是環境和習慣的影響而改變罷了。其實不然,小編認為,人之初,性本惡,其實每個人剛出生的時候都是比較惡的,之所以社會相對比較和諧,完全是因為法律的存在,才讓大部分人正視自己。
  • 人之初,性本惡。夏天、煙火和我的屍體:教育不該選擇性失明
    我們不妨通過日本鬼才作家乙一的成名小說《夏天、煙火和我的屍體》來燭微探幽一番。你會突然發現一個殘酷的事實:孩子有時候不止是孩子,在天真可愛的外表下,他們的內心也藏著令人不寒而慄的陰險與冷酷。日本文壇,乙一是和村上春樹齊名的一位少年作家。
  • 性相近,習相遠!到底是什麼意思,多數人只了解表面,不知道這些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這是我們剛上學的時候就學的《三字經》,是我們中國的傳統啟蒙教材。裡面包含著我國的傳統文學和歷史故事,不過它的內涵你都了解嗎?今天,由我帶大家走進「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 「人之初、性本善……」 學生進書院,切身感受國學魅力
    「人之初、性本善……」 學生進書院,切身感受國學魅力 2020-12-09 11: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