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中三個最重要的人物是孔子、孟子和荀子。如果說孔子是儒家文化的主幹,那麼孟子和荀子則相當於這顆大樹的不同分支。一個認為「人之初性本善」,另一個認為「人之初性本惡」。
孟子和荀子誰對誰錯呢?
同時儒家門徒,考慮問題的角度不同,得出來的結論也不同。荀子的思想與孟子的思想,一個惡,一個善,形成了針鋒相對。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中提出,孟子代表儒家的左翼,代表著積極進取;而荀子則代表儒家的右翼,代表著悲觀保守。
這種說法雖能令人一新耳目,但不免過於簡單化。孟子強調個人自由,就這一點說,他可以被看為是「左」的,但孟子重視超越道德的價值,與宗教比較接近。荀子強調社會對個人的控制,就這一點說,他可以說是「右」的,但他重視自然主義,與任何宗教思想都不相容,就這一點說,荀子顯得與整個儒家格格不入。
荀子最大的理論就是主張「人性惡」而著名。這與孟子所主張的「人性本善」正好相反。
表面看來,荀子對人性的評價很低,但深層考慮,荀子的理論可以稱之為深思熟慮後的哲學定義。他認為一切良善和有價值的事物都是人所創造的。價值來自文化,而文化則是人的創造性成就。因此在宇宙中,人和天地同等重要。苟於在著名的《天論》中說:「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
在孟子看來,人要成聖,必須「知天」。荀子正相反,認為:「惟聖人為不求知天。」
荀子在《天論》中提出,天、地、人構成字宙的三個力量,它們又各有自己的作用:「列星隨旋,日月遞照,四時代御,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這是天和地的作用。
人的作用則是運用天時地利,以創造自身的文化。與其頌讚蒼天,何若積聚財富,運用得當?如果忽略人所當做的而去「思天」,就不可能懂得萬物的情性。人忘記自己的職責去「思天」,就是於犯天的職責。
苟子稱人與天地合參,就應該克盡職責,如果人不儘自己的職責,而想與天地合參,那只是空想。所以人生下來接受教養,就是去除這種天性的惡。強調了人的主觀能動性。
然而孟子不這樣認為,他認為人生來就有仁、義、禮、智。只要充分發展這四善,就可以成聖。
對此荀子恰恰相反,人生來不僅沒有善端,倒相反,生來就有惡端。人生來就有貪圖利益和感官享受的欲望;但是人又生來就有智性,使人可以成善。
孟子認為人皆可以為堯舜,因為人的本性是善而導致的,荀子認為人皆可以為堯禹,是因為人後天開啟了心智。
對此,荀子強調,人的進步開智離不開學習和教育,若沒有在合適的環境下獲得更多的知識,人不可能改善自己的卑劣的本性。同時因為社會組織的行為準則,人受到「禮」的束縛制約,生而有欲,有欲就有求,求滿足欲望而無節制,必定引起競爭,有爭就有亂。亂則一事無成。
社會制定了道理行為準則,就是為了遏制人性的惡,杜絕社會和思想的混亂。
荀子認為,世間並不是理想世界,人們必須住在一起,又無法避免競爭,於是對每個人的欲望都不能不加以節制。「禮」的作用就是規定應有的節制。凡建立起「禮」的地方,就形成「道德」,按「禮」而行的人就是有道德的人,違反「禮」的人就是沒有道德的人。
說到最後,小編更贊同荀子的看法,只有學會「禮」,只能控制內心生而就有的魔性。
原創不容易,更多資訊請關注「酒歌說文」,為您提供更多有趣的人文知識以及傳統文化。反正不要錢,多少學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