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人之初性本善,荀子曰人之初性本惡,誰對誰錯

2020-12-21 酒歌說文

先秦儒家中三個最重要的人物是孔子、孟子和荀子。如果說孔子是儒家文化的主幹,那麼孟子和荀子則相當於這顆大樹的不同分支。一個認為「人之初性本善」,另一個認為「人之初性本惡」。

孟子和荀子誰對誰錯呢?

同時儒家門徒,考慮問題的角度不同,得出來的結論也不同。荀子的思想與孟子的思想,一個惡,一個善,形成了針鋒相對。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中提出,孟子代表儒家的左翼,代表著積極進取;而荀子則代表儒家的右翼,代表著悲觀保守。

這種說法雖能令人一新耳目,但不免過於簡單化。孟子強調個人自由,就這一點說,他可以被看為是「左」的,但孟子重視超越道德的價值,與宗教比較接近。荀子強調社會對個人的控制,就這一點說,他可以說是「右」的,但他重視自然主義,與任何宗教思想都不相容,就這一點說,荀子顯得與整個儒家格格不入。

荀子最大的理論就是主張「人性惡」而著名。這與孟子所主張的「人性本善」正好相反。

表面看來,荀子對人性的評價很低,但深層考慮,荀子的理論可以稱之為深思熟慮後的哲學定義。他認為一切良善和有價值的事物都是人所創造的。價值來自文化,而文化則是人的創造性成就。因此在宇宙中,人和天地同等重要。苟於在著名的《天論》中說:「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

在孟子看來,人要成聖,必須「知天」。荀子正相反,認為:「惟聖人為不求知天。」

荀子在《天論》中提出,天、地、人構成字宙的三個力量,它們又各有自己的作用:「列星隨旋,日月遞照,四時代御,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這是天和地的作用。

人的作用則是運用天時地利,以創造自身的文化。與其頌讚蒼天,何若積聚財富,運用得當?如果忽略人所當做的而去「思天」,就不可能懂得萬物的情性。人忘記自己的職責去「思天」,就是於犯天的職責。

苟子稱人與天地合參,就應該克盡職責,如果人不儘自己的職責,而想與天地合參,那只是空想。所以人生下來接受教養,就是去除這種天性的惡。強調了人的主觀能動性。

然而孟子不這樣認為,他認為人生來就有仁、義、禮、智。只要充分發展這四善,就可以成聖。

對此荀子恰恰相反,人生來不僅沒有善端,倒相反,生來就有惡端。人生來就有貪圖利益和感官享受的欲望;但是人又生來就有智性,使人可以成善。

孟子認為人皆可以為堯舜,因為人的本性是善而導致的,荀子認為人皆可以為堯禹,是因為人後天開啟了心智。

對此,荀子強調,人的進步開智離不開學習和教育,若沒有在合適的環境下獲得更多的知識,人不可能改善自己的卑劣的本性。同時因為社會組織的行為準則,人受到「禮」的束縛制約,生而有欲,有欲就有求,求滿足欲望而無節制,必定引起競爭,有爭就有亂。亂則一事無成。

社會制定了道理行為準則,就是為了遏制人性的惡,杜絕社會和思想的混亂。

荀子認為,世間並不是理想世界,人們必須住在一起,又無法避免競爭,於是對每個人的欲望都不能不加以節制。「禮」的作用就是規定應有的節制。凡建立起「禮」的地方,就形成「道德」,按「禮」而行的人就是有道德的人,違反「禮」的人就是沒有道德的人。

說到最後,小編更贊同荀子的看法,只有學會「禮」,只能控制內心生而就有的魔性。

原創不容易,更多資訊請關注「酒歌說文」,為您提供更多有趣的人文知識以及傳統文化。反正不要錢,多少學一點。

相關焦點

  • 《壞種》:三字經說「人之初,性本善」,荀子卻說「人性本惡」
    文:白茅如玉「人之初,性本善。」是《三字經》裡的開篇第一句,它告訴我們人生來是善良的,只是因為不同的教育塑造出了不同性格,不同作風的人。也就是那句「性相近,習相遠。」01三字經說「人之初,性本善」,荀子卻說「人性本惡」格羅斯曼是一位單親父親,他獨自帶著女兒艾瑪一起生活。雖然妻子去世得早,但女兒艾瑪乖巧懂事,格羅斯曼的日子過得並不算艱難。
  • 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三字經》《三字經》讀了好些年,能記住的也就這一句……但顯然這句話是很有爭議的。早在百家爭鳴階段,就有性善論、性惡論、無善無惡論三種調調。孟子曰:「水信無分於東西。無分於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也。
  • 為什麼說人之初,性本惡?其實,人之惡,是因為人認識不到惡
    「人之初,性本善」,他的意思是每個人剛出生的時候都是一樣的,本性都是善良的,之所以有人會變壞,無非是環境和習慣的影響而改變罷了。其實不然,小編認為,人之初,性本惡,其實每個人剛出生的時候都是比較惡的,之所以社會相對比較和諧,完全是因為法律的存在,才讓大部分人正視自己。
  • 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性本惡?荀子說:人之性惡也,其善者偽也!
    最近看荀子有這樣一段話: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就是現在我還想不明白,為什麼作為儒學大家的荀子會教出個法家的弟子......接下來我們又要說一下儒家的另一位領軍人物,孟子!他的理論就和荀子不同了。孟子說:「水信無分於東西,無分於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 人之初,性本惡。夏天、煙火和我的屍體:教育不該選擇性失明
    於是他們又決定把五月扔到神社石牆的空洞裡,因為那個洞裡經年累月,被孩子們塞滿了垃圾,誰也不會發現。而且神社又是神聖的地方,人們不會輕易去翻建。即便被發現,人們也只會以為五月是捲入了當地猖獗的連環誘拐案。因為已經有好幾個孩子消失不見了,至今還未破案。
  • 孟子四十不動心,而孔子六十才做到耳順
    《三字經》開篇即說:「人之初,性本善。」除性善論外,也有一些人持性惡論,說人必須接受後天教育才能夠重新塑造自己,強調了後天教育的重要性。其實,人此生之初,性惡性善是不好論的,因為生命輪迴轉世,此生一出即帶著種種執著心,其中有善良的東西,也有惡的東西,所以有人生來本性善良,也有的人生來即自帶邪惡。生命再向上推溯,超出了人類道德層次後,本無所謂善與惡,只剩下執著心多與少的問題,是純淨程度的問題。孟子以「側隱之心」說持性善論,也只是偏舉了心性中的一部分。
  • 善與惡:《劍來》的三四之爭,儒家的荀孟之爭
    著名網文大神烽火的新書《劍來》中提到了一場三四之爭,對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歷史有過了解的書友,再結合書中所描寫的一些語句,不難猜出這實際是儒家孟子的「人之初,性本善」與荀子的「人之初,性本惡」之爭。 對於人性的思考古今中外大有人在。
  • 《冒牌上尉》我開始懷疑:人之初,是否性本善
    從收編第一名列兵弗萊塔格作為他所謂的「僕人」開始,到親手槍斃偷糧食的逃兵,再到收編在農戶家裡作惡的眾多逃兵和路上遇到的兩個拉防空炮的散兵,他似乎不再給自己留回頭路,不斷欺騙自己,告訴自己現在的所作所為沒有什麼不對。
  • 空姐遇害,強姦還要殺害,殺害要捅二十多刀,讓我相信人性有多惡
    空姐被滴滴順風車司機強姦,強姦還要殺害,殺害要捅二十多刀,讓我相信人性有多惡。在中國文化中,人性論有兩種重要的觀點,性善論和性惡論。孟子提出了「人之初,性本善」的觀點;相反,荀子 在其《性惡篇 》中提出了「性本惡」的觀點,荀子認為,人在出生之時,本性是惡的,隨著外界的引導而變化。
  • 梁濤:荀子人性論的歷時性發展,論禮論正名性惡的性-偽說三
    如《富國》認為「欲惡同物,欲多而物寡,寡則必爭矣」,但又認為放縱慾望不加節制,不僅導致爭奪、混亂,而且還會「害生(性)」,故欲可為惡,而性不惡,蓋因為性乃規範性概念。《禮論》提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也是認為欲可以導致惡,但並不認為性本身是惡,反而提出「性者,本始材樸」,性是原始素樸的,包含了吉兇憂愉之情甚至愛,其本身不是惡。
  • 性相近,習相遠!到底是什麼意思,多數人只了解表面,不知道這些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這是我們剛上學的時候就學的《三字經》,是我們中國的傳統啟蒙教材。裡面包含著我國的傳統文學和歷史故事,不過它的內涵你都了解嗎?今天,由我帶大家走進「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 國際機場觀景臺見聞,天真可愛的幼兒園小朋友,人之初性本善
    俗話說:人之初,性本善。然而去年香港街頭以及香港機場那些香港年青人做的事情真的不堪回首。未來,如何杜絕類似的事件再度發生,如何在後期教育中不管是學校還是家長,讓這些可愛的小朋友的三觀正常,值得一些國人靜心思考。香港應該是一顆燦爛的東方明珠,任何惡意破壞香港的人不會有好下場的。
  • 性是天性的性,命是「拼命」的命
    從性命雙修的積極意義來看——性是回到天性的性,命是把握命運的命;性是天性的性,命是「拼命」的命。中華文明發展至今,人們依然糾結於兩個古老的課題,回答這兩個課題,有助於我們理解性命雙修——一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二是命是註定的嗎?第一個問題:人之初,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
  • 你怎麼看「人性本善」與「人性本惡」呢?「社會心理學」
    所謂「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他承認先天因素(性)在人性發展中的一定作用,強調後天因素(習)對人性發展的影響。引起人性大辯論的是孟子,他針對告子提出的「性無善無不善說」,提出了「人性本善」的基本命題。告子說,食色性也,孟子不以為然,認為人性不能理解成「飲食男女」一類的本能,因為這些本能是人與動物所共有的。人之不同於動物,在於人有先天的道德觀念。
  • 廓清荀子人性論的千年迷霧,論荀子的性惡、心善說之一-梁濤
    宋人已有「荀子極偏駁,只一句性惡,大本已失」,[ (宋)程顥、程頤:《二程集·河南程氏遺書》卷十九《伊川先生語五》,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1冊,第262頁。]「不須理會荀卿,且理會孟子性善」之說,[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卷一百三十七《戰國漢唐諸子》,中華書局1994年版,第八冊,第3254頁。]
  • 作為先秦最後一位大儒,荀子為何沒能配享文廟?
    為了維繫自身的統治,許多帝王都曾特意為儒家聖賢君子們設立文廟以進行奉祀,比如儒家的五聖:至聖-孔子、復聖-顏回、宗聖-曾子、述聖-子思、亞聖-孟子。隨著時間的推移,後世得以配享文廟的儒者越來越多,到了明清時期,足足有156人的規模,而配享文廟也成了一位儒者所能獲得的最高榮譽。
  • 荀子作為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為何曲阜的孔廟裡面卻沒有他?
    荀子是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的偉大思想家,孔子之後,春秋戰國時期能代表儒家學說的只有兩個人,他們分別是亞聖孟子,還有荀子。相信很多網友都知道,在儒家的歷史上,代表人物並不多,除了孔子的弟子們外,歷朝歷代數來數去也就那麼幾個人,漢代的董仲舒,宋代的朱熹,而在這些人中,荀子是我們無論如何都跨不過去的一環,「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勸學篇》相信絕大多數的網友都學過,那麼孔廟一百多個先賢中為什麼獨獨沒有荀子呢?在小編看來,主要原因有二。
  • 網友:人之初性本善
    網友直言:這驗證了「人之初,性本善」良的道理。我也是一位母親,在對於是否寶貝在孩童時期直面殺戮,我有過認真的思考。 有一天,我兒子正在吃他最愛的排骨,老公玩趣地問他:「好吃嗎?」兒子開心地說:「嗯!太香了!」隨後,我老公說:「你吃的是佩琪喲。」
  • 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談性命雙修的同一性與對立性!
    孔穎達「疏」曰:性者天生之質,若剛柔遲速之別;命者,人所稟受,若貴賤夭壽之屬。性為天所賦予,而命是指一切自然運作與變化的道理。程頤說:在天為命,在人為性,視性命為一體,三代之時,命也含有上帝之命的意思,稱為天命。 上述天命的思想對儒家有深遠的影響;但儒家論贊天命除接受殷周時代天帝之命不可勉強違逆的觀念外,已將討論的重點置於人事用功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