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希臘人
希臘人,希臘和賽普勒斯的主體民族,位於歐洲東南部巴爾幹半島南端,另有部分分布在美國、俄羅斯、烏克蘭、澳大利亞和土耳其,是古希臘人的後裔。多屬歐羅巴人種地中海類型,部分屬阿爾卑斯類型。在希臘大多數人以說現代希臘語為主,與古社會的語言有一點區別。希臘語屬印歐語系希臘語族,文字有古希臘文與新希臘文之分。多信東正教,少數信天主教和伊斯蘭教。
(1)民族歷史
在前7000年左右,新石器時代革命開始影響到當時的巴爾幹半島與希臘地區。約西元前二十世紀,來自於北歐的印歐民族,愛奧尼亞人、亞該亞人、多利安人等等,這些民族自稱為希倫人(Hellense),他們進入愛琴海一帶,並且移居此地,向愛琴海沿岸的民族,學習與吸收他們的文化與知識,希倫人因此逐漸文明化,並且趕走原居於愛琴海沿岸的民族,成為希臘人的祖先。在前8~前6世紀,建立雅典、斯巴達等奴隸制城邦國家。同時,相互間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和共同的稱謂——海倫人,即古希臘人。前5世紀建立起高度的古代文明。前8世紀起,在地中海和黑海沿岸殖民,使古希臘語和古希臘文明得以廣泛傳播,對歐洲文化產生深遠影響。後受羅馬、東羅馬、奧斯曼等帝國的統治。歷史上曾有瓦拉赫人、斯拉夫人、阿爾巴尼亞人、土耳其人相繼遷入,但均被同化,同時亦使希臘的語言、文化、風俗等增添新因素。
18~19世紀,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反對奧斯曼帝國的鬥爭的開展,各種民族和文化因素進一步融合,最終形成現代民族,1832年建立希臘王國。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參加協約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德軍佔領。政府與王室流亡國外。在「民族解放陣線」領導下進行了反法西斯侵略的武裝鬥爭。1967年軍人發動政變,實行軍人專政。1974年確立共和制政體。
希臘人過去多以農業為生,畜牧業、漁業、手工業和商業自古就很發達,但現代工業一直比較落後。現已發展起冶金、化工、電機、造船、採礦、塑料、紡織和食品等工業。海運業發達,為外匯收入的重要來源。
希臘人被認為是地中海地區肢體語言的冠軍使用者。他們的雙手、身體、臉部很少有靜止不動的時候。有時候你甚至無需靠近,站在50米開外的地方就能知道他們談話的主要內容。
希臘人還有一個好處就是他們很純潔、很純情,他們是自然主義者。你到希臘看,希臘靠海,有一個海叫愛琴海,多好聽。愛琴海邊的人白天喜歡體育鍛鍊,喜歡遊泳,晚上睡覺是很晚的。那裡的人感情是很熱烈的,他們待人非常好,很重感情。這種自然主義還使得希臘人很少去建摩天大樓,他們就要建與自然親近的建築,這一點和羅馬很不一樣,和中國倒比較接近。中國古代最高的理想是什麼?是融於宇宙之中,像成都草堂,以小見大。希臘也有這種自然主義傾向,自然主義跟人為是相對的。我們到公園一看,都是人工造的。而古希臘喜歡自然,和人為構成對立。非常喜歡文化。美和醜是對立的,這個美在希臘還是分等級的,什麼叫美什麼叫不美,這裡面有很多講究。首先那個美不僅僅是外表美,還有心靈美,還有一種美感。
二、希臘王國
希臘王國(希臘文:Βασίλειον τηςΕλλάδος),是希臘脫離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以後,在俄、英、法三國所主導,於1832年召開之倫敦會議當中所建立,並於隨後所籤訂《君士坦丁堡條約》當中獲得承認。1924年,君主制一度被廢,改為第二共和;隨後又於1935年恢復。直至1974年軍政府垮臺、希臘第三共和國成立,希臘王國才正式結束。
(1)維特爾斯巴赫王朝
希臘人民於1821年開始反抗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並一直激戰至1829年;1828年由愛奧尼斯·安東尼歐斯·卡波季斯第亞斯帶領希臘邁向獨立,同時當選為第一共和國的首任總統。然而他卻在1831年遭到暗殺身亡。此後全國陷入了一片混亂;列強決定介入並計劃成立一個王國。在1832年的倫敦會議之中,英、法、俄三國指派統治巴伐利亞維特爾斯巴赫王朝、年僅十七歲的奧託王子為希臘的第一位君主。由於當時奧託尚未成年,於是就由一個攝政團輔政。到了1835年,他才親政。
(2)九月三日革命
1843年,一般大眾普遍對奧託一世及巴伐利亞王室的專斷行為感到不滿,而開始要求制定憲法、改採君主立憲。奧託拒絕。於是同年的9月3日,一支步兵團在DimitriKalergis上校,以及備受尊敬的指揮官YannisMakriyannis的帶領下包圍了皇宮。揚言倘若國王不制憲,就不會解散。奧託迫於壓力,只得答應。召開國民會議以回應眾人的請求。
(3)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宗德堡-格呂克斯堡王朝
奧託一世在1862年被罷黜後,由來自丹麥的威廉親王即位,是為喬治一世。他一共在位五十年。在這段期間,希臘的版圖大為擴張(在他加冕後不久,英國便把愛奧尼亞群島割給希臘);同時,在經濟方面也有大幅成長。1913年,就在希臘即將於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獲勝之際,他在塞薩洛尼基遇刺身亡。
喬治一世死後,由其子康斯坦丁一世繼位。他在德國受過教育,並且還娶了德皇的女兒索菲亞。因此也算是德國人,而拒絕首相埃萊夫塞裡奧斯·韋尼澤洛斯參與三國協約的建議。使希臘一開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保持中立。
然而,此舉引起部分人士的反對,雙方意見相左。各自在雅典與塞薩洛尼基成立政府,造成分裂的局面。1917年希臘還是加入了三國協約陣營;而康斯坦丁一世則被迫讓位給他的兒子亞歷山大一世。戰後,希臘獲得小亞細亞的一些土地作為補償。
亞歷山大國王於1920年被猴子咬傷而逝世,由康斯坦丁一世重新繼承王位。但稍後發生的第二次希土戰爭中希臘軍隊慘敗,致使他又被罷黜下臺。不久於西西里島的流放地逝世。
其後,喬治二世繼位。1924年,他因第二共和的成立而離位。1935年,喬治·康迪利斯將軍發動政變,將共和政府推翻;並舉辦公民投票恢復君主制,喬治二世復闢。1936年,愛奧尼斯·美塔薩克斯發動政變,建立八月四日體制。1941年德軍入侵希臘後他與全體王室成員流亡到埃及。於1946年回國復位,直到1947年去世。
喬治二世的繼承人為保羅一世,他在位至1964年。而其子康斯坦丁二世則在1967年12月為上校團驅逐,並由上校團所指派的攝政王取而代之。1973年,在軍政府所主導的公投下,王室被廢除。同年6月,喬治·帕帕多普洛斯出任總統。
軍政府垮臺後,康斯坦丁二世返國,但是他並未恢復王位,另外一次公民投票結果,有69%的民眾贊成終止君主制度。希臘王國至此宣告滅亡,走入歷史。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世界民族與文明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