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爭朝夕,不負韶華。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是下花園進入「高鐵時代」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要一年,也是加強制度建設、提升治理效能的開局之年。下花園區將在哪幾個方面重點發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再上新臺階,「山水花園·智慧城市」建設取得新成效?
打開發展「路線圖」,下花園區2020年工作重點已然清晰: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十九屆四中全會和省、市委系列會議精神,緊緊圍繞創建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和全國文明城市三大目標,堅持新發展理念,把項目建設作為主旋律,把城市建設作為助推器,把「首都兩區」建設作為生命線,把文化旅遊作為引爆點,把實體經濟作為硬支撐,把民生改善作為主抓手。下花園,闊步走在轉型發展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的大道上。
把項目建設作為主旋律
打造引領轉型升級的新興產業隆起帶
強勢推進項目攻堅。堅持把數字經濟、高端製造、新型能源、新型材料、文化旅遊、健康養生六大新興產業作為主攻方向, 全力打造承載下花園希望的北環和園區「兩大經濟帶」。高效推進總投資2211億元的60項重點項目, 年內建成綜合客運樞紐站和高鐵站前廣場, 全力推進軟銀人工智慧科技園、 國投萬和金融科技園、華潤總部基地、雲奧雲谷跨境貿易電商平臺等創新創業平臺和產業集聚區建設,啟動實施僑福芳草地商業綜合體等現代化功能高端項目。
精心打造承載平臺。全面鋪開「園區經濟帶」基礎設施配建工程,著力提升園區的承載力和集聚力。發揮好中小企業創業中心和眾創中心的作用, 謀劃引進一批產業鏈條長、科技含量高、帶動能力強的優質高端項目, 努力把經開區建成綠色發展先導區、優勢產業培育區、產城融合帶動區。
優化項目管理服務。堅持重點項目協調推進機制, 不斷提高項目合同履約率、資金到位率和建成投產率。健全項目審批「一站式」、項目建設「保姆式」機制,構建優質高效的政務服務體系,著力打造與冬奧樞紐城市相得益彰的一流營商環境。
把城市建設作為助推器
打造彰顯個性魅力的冬奧樞紐新門戶
堅持科學規劃引領。啟動實施總投資64.2億元的路網升級改造、市政設施延伸等30項城建重點工程,努力打造組團相間、山水相連的冬奧樞紐城市,使城市建設由外延擴張向內涵發展轉變,為產業發展、城市建設、生態保護和農業發展留足空間。
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中學東街、 復興路等10條道路續建工程,升級改造東辰路、東園路等5條城市道路,完成110國道外移工程立項併力爭開工建設,新開通11條公交專線。統籌推進供水、供電、供熱、通訊、停車場等城市配套設施建設,年內鋪設供熱管網23.8公裡,建設換熱站16座,新增供熱面積60萬平方米。
助力城市更新提速。大力拓展教育醫療、健康養生、後勤保障等配套服務功能,不斷提高城市輻射帶動力和核心競爭力。深入推進智慧社區建設,完善「5+ N」模式,健全市場化物業服務、社會化志願服務和零距離便民服務體系。實施綠色廊道、 公園綠地綠化和山體水體景觀提升工程, 年內完成火車站周邊環境景觀打造。
全力打造精細城管。加快完善集公安、交警、城管、消防、安監、環境監測等功能於一體的「平安花園管理平臺」,全力構建「多點聯通、多網融合、多方共管」的智慧城市管理體系。嚴格落實 「街長制」「路長制」管理模式,實施試點小區垃圾分類處理和生活垃圾填埋場改造提升工程,對城區主次幹道商鋪牌匾進行綜合整治提升,形成全面覆蓋、無縫對接的城市管理長效機制。
把「首都兩區」建設作為生命線
打造匯聚資源稟賦的生態宜居後花園
推進植樹造林綠化。持續推進國土綠化彩化美化,在高鐵沿線可視面、國省幹道兩側等重點區域持續開展造林綠化、補帶擴面工程, 年內新增人工造林5000畝。加快城區周邊山體、城市公共空間、森林溼地公園建設升級,營建更多的生態景觀。
實施生態涵養修復。圍繞推進山水林田河草生態綜合治理, 強化對森林公園、 溼地公園等區域生態功能的修復與保護,鞏固洋河、戴家營河、東河「三河」治理成果,謀劃實施西河、定方水河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工程,完成洋河下花園段河道疏浚治理及生態修復工程。對19個村進行生活汙水治理和管控, 完成南水源水質淨化提升工程。
開展大氣汙染防治。堅持精準治汙、依法治汙,同步推進「存量減排」和「增量優排」,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持續推動能源結構調整,完成3358戶「以電代煤」清潔能源替代工程,實現全域全覆蓋;加快推進智慧環保項目建設,提高科技治汙能力。
把鄉村振興作為突破口
打造同步實現小康的共富共美新農村
強化產業引領,鞏固脫貧成果。建立健全精準防貧保障機制, 持續做好脫貧人口的監測幫扶和鞏固提升工作,全面落實健康扶貧、教育扶貧、產業扶貧、兜底保障等各項政策措施, 堅決築牢致貧返貧防線。投入產業扶貧資金1481萬元,加大對各鄉既有產業的支持力度,培育一批農村電商品牌,發展一批特色農業項目,多渠道增加群眾收入,打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堅實基礎。
發展精品農業,助農增收致富。統籌農村新型社區、現代農業園區、生態功能區「三區同建」,形成一產接二連三的互動型、融合型發展模式。大力開展「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專項行動,培育農產品供應基地, 全力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和競爭力,促進農業全鏈條增值。
深化農村改革,推動鄉村振興。深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計劃,全面推進廁所改造、垃圾汙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啟動定方水鄉4個空心村易地新建項目, 升級改造連接城鄉的交通道路,推動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社會事業向農村覆蓋,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把文化旅遊作為引爆點
打造獨具民俗特質的全域旅遊示範區
整合優質資源要素, 建設高端旅遊景區。加快「蝶戀花」文旅小鎮建設,發展「冰上舞蹈+雷射秀」冬季精品演出,將秀水西街打造成文化旅遊商業一條街;積極推進中青旅京北科幻樂園、 喜文化城項目建設,打造具有吸附效應、示範效應和帶動作用的京津冀旅遊休閒度假重要目的地。
立足自身資源稟賦,打造精品旅遊線路。以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為引領,將雞鳴山風景區、洋河溼地、戴家營濱河公園、東河景觀串點成線,打造領略鳴山洋水的生態觀光遊線路;深入推進以「蝶戀花」高塔光影秀、華僑城歡樂科技谷為代表的特色文化旅遊項目,打造回味千年花園的文化休閒遊線路;秉承 「農旅融合」的理念,完善武家莊磚藝村、辛莊子沙灘越野賽等項目建設, 打造獨具鄉土氣息的民俗體驗遊線路;依託石佛山國家級登山健身步道、天馬臺景區,打造自然呼吸吐納的康養運動遊線路,塑造全域旅遊新地標,增強旅遊品牌影響力。
挖掘城市文化內涵, 共創全國文明城市。加快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積極舉辦「紅紅火火中國年」「到人民中去」送文藝下基層等群眾性文化活動,加快電影院、體育場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不斷滿足群眾文化生活普惠性、多元化需求。嚴格按照創建評價體系指標要求,全力衝刺、提升標準,確保有序推進、全面達標。持續推進文明鄉村、文明小區、文明單位、文明家庭創建,大力實施市民素質提升工程,開展全民志願服務活動, 確保與全市同步躋身全國文明城市、衛生城市行列。
把實體經濟作為硬支撐
打造激發內生動能的優質要素承載地
強化政策引導,點燃眾創熱情。全面落實減稅降費等各項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優惠政策,緊盯年營業收入1000萬元以上的工業企業, 促其儘快實現「小升規」「下轉上」。鼓勵民間資本進入交通、市政、衛生等公共服務領域,促進民營企業數量擴充、遍地開花,在全社會營造生產要素競相迸發、資源財富匯集增值的良好氛圍。
拓寬融資渠道,扶持民企壯大。深入實施民營企業創新提效工程,強化政企銀企對接,著力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突出問題。著力培育一批專業化程度高、配套協作能力強、成長空間大的民營企業, 年內注入資金1000萬元,撬動1億元貸款扶持民營企業,推動規上企業和限上企業擴模增量。
創新服務模式,優化營商環境。鞏固拓展「雙創雙服」和「三深化三提升」活動,繼續深化 「放管服」改革,大力推行零距離指導、零停留辦公、零關係辦事、 零利益服務、零差錯辦理「五個零」全新審批模式,讓實體經濟抱團取暖、 共贏發展。
把改善民生作為主抓手
打造順應群眾期待的幸福民生共同體
打造特色鮮明的教育醫療品牌。穩步推進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發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高中教育特色多元發展。支持城區中小學和鄉村學校教學設施改造提升,年內開工建設東區幼兒園、 北大金秋燕園高級中學新校區項目, 加快實施學校街小學改擴建工程,確保新建綜合樓年內投入使用。紮實推進醫聯體建設,完善家庭醫生籤約服務制度體系,全面推行鄉村衛生機構一體化管理,高標準實施下花園區醫院二期工程,年內確保康復門診樓竣工,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就醫需求。
構建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和臨時救助、撫恤優待、社會福利等制度,全面提升保基本、守底線、惠民生的兜底能力。統籌推進棚戶區、老舊小區改造,年內完成復興路、前大街回遷房分配安置、龍興小區公租房、人才公寓主體建設和剛需房收儲任務。加大商貿流通和食品安全監管力度,年內確保復興路和前大街兩處便民市場投入運營。
完善點面結合的社會治理體系。聚焦交通運輸、食品藥品、礦山企業等重點行業和重點領域,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加強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完善鄉街應急管理站建設,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切實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以「雪亮工程」為載體,積極推進視頻監控聯網建設,實現資源共享、數據共用;紮實做好金融、房地產領域風險防範化解和信訪維穩工作,築牢拱衛首都安全的政治「護城河」。
文:院玉順 閆志偉 尹輝
原標題:《砥礪奮進新時代 凝心聚力譜新篇 ——下花園區2020年工作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