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歐洲強國林立,卻為何只有三個國家擁有「皇帝」頭銜?

2020-12-12 騰訊網

文|小河對岸

自大航海時代開啟,歐洲列國便次第而起,而掀起了殖民全球的浪潮。一個歐洲二、三流的小國,就能輕鬆地據有幾十倍、上百倍於本國領土的殖民地。直到一戰以前,世界政治話語權都完全掌握在歐洲列強的手中。但為何歐洲強國林立,其君主的稱號卻多稱國王或女王,很少稱皇帝或女皇呢?

其實,這源於歐洲的政治文化。歐洲「皇帝」的稱謂(羅馬皇帝,均使用「奧古斯都」或「凱撒」這稱謂。而俄語中的沙皇(царь)、德語中的皇帝(Kaiser),也皆源於「凱撒」),在實際上也跟我國古代比較相似,象徵著某區域內獨享的尊號。在古代東亞的政治體系中,只有我國的最高統治者,才有資格稱皇帝,其他國家的君主只能稱國王。

在西方的政治體系中,也是同樣的道理,「皇帝」象徵著區域內的霸權,按理來說也應該只有一位。但是,歐洲長期分裂,又使得這個問題稍微比較複雜。在歐洲人的觀念中,也只有羅馬(帝國)的最高統治者,才有資格稱皇帝(「奧古斯都」或「凱撒」),其他國家的君主只能稱國王或大公等。這也是自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蠻族」君主若想獲得皇帝的尊號,就必須前去羅馬,並由教皇加冕,才算是合法的原因所在。

而能前去羅馬,並獲得教皇加冕,其本身就意味已獲得區域內的霸權。故而,歐洲的「皇帝」稱號,也就不會泛濫。但為何後來又衍生出三個國家,擁有「皇帝」的稱號呢?

奧地利帝國--奧匈帝國:奧地利能享有皇帝的稱號,得追溯到「神聖羅馬帝國」的歷史。962年,東法蘭克國王奧託一世(奧託大帝),在羅馬由教皇約翰十二世加冕稱帝,而成為天主教世界的世俗最高統治者。此即,神聖羅馬帝國(德意志第一帝國)的開端。

而神聖羅馬帝國的大部分統治時期,都是鬆散的邦聯,皇帝由選舉產生,此即「選帝侯」制度。法國思想家伏爾泰,就曾對此評價道:既不神聖,也非羅馬,更非帝國。奧地利(其統屬的波希米亞王國,具有選帝侯資格)卻憑藉實力,而在德意志邦聯(神聖羅馬帝國)的支配地位,長期獲得「皇帝」的頭銜(1273年—1291年,1298年—1308年,1438年—1742年,1745年—1806年)。

1806年,拿破崙逼迫教皇庇護七世,前往巴黎為自己加冕。而待加冕之時,又自己搶奪了皇冠,即是對政治傳統的遵循,也有所打破(按傳統,拿破崙應該前往羅馬,由教皇加冕,意味著教權高於皇權)。拿破崙稱帝,意味著已獲得歐洲大陸的霸權,當然就不能再允許另一個霸權象徵(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存在。

於是,拿破崙就逼迫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弗朗茨二世(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放棄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稱號,而神聖羅馬帝國也至此壽終正寢。但是,奧地利仍是歐洲強國之一,並有無與倫比的家族史,連拿破崙也都迫切與哈布斯堡家族聯姻,也作了一定程度的妥協(相當於說:奧地利的皇帝頭銜,已經不是正統)。

哈布斯堡家族便重組家族領地,改稱奧地利帝國,繼續享有「皇帝」的頭銜。1867年,奧地利又在匈牙利(為奧地利帝國內的第一大民族)愈演愈烈的離心力下,被迫提升匈牙利的地位,而採用「二元君主制」,並改稱為奧匈帝國。

德國:德國與奧地利同源,稱神聖羅馬帝國為德國歷史上的「第一帝國」。1806年,拿破崙稱帝,德意志第一帝國終結,皇帝的頭銜被法國搶奪。1870年,普魯士擊敗了法國,拿破崙之侄拿破崙三世建立的法蘭西第二帝國也隨之告終。1871年,普魯士統一德國(小德意志),普魯士王威廉在法國凡爾賽宮加冕稱帝,史稱「德意志第二帝國」。

德國之所以選在法國的凡爾賽宮加冕稱帝,一是為了炫耀武力。另一潛在的目的也是為了表明,德國又從法國人(拿破崙之侄)手中,搶回了屬於自己國家的皇帝頭銜。而此時的德國已經是新教國家,羅馬教廷的權威更是大不如昔,自然就不會有教皇加冕之事。

俄羅斯:俄羅斯的最高統治者稱沙皇,而沙皇這稱謂就源於凱撒。俄羅斯的皇帝頭銜,與德國、奧地利並不是一個統系,而是來自於東羅馬帝國(拜佔庭帝國)。東羅馬帝國與西羅馬帝國雖同源,卻互相敵視,並在宗教上也最終分道揚鑣。1453年,東羅馬帝國滅亡,而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迎娶了拜佔庭帝國末代皇帝的侄女索菲亞·帕列奧羅格公主。

自此,莫斯科公國便以拜佔庭帝國的繼承者自居,而稱自己為「第三羅馬」,並將索菲亞公主帶來的拜佔庭象徵--雙頭鷹奉為國徽。至伊凡三世的孫子伊凡四世嗣位之後,莫斯科公國更是日益強盛,並正式採用「沙皇」的頭銜,成為了俄羅斯歷史上的第一位沙皇,別稱伊凡大帝或伊凡雷帝。

而歐洲其他國家,也曾有通過廣大的殖民地,而獲得「皇帝」頭銜的,但其本身並不屬於歐洲「皇帝」稱謂系統。英國通過殖民印度,而獲得了印度皇帝的頭銜,但西方的頭銜是彼此獨立的,就歐洲君主而言,英國君主的最高頭銜始終是國王。而印度獨立之後,英國也就失去了印度皇帝的頭銜。

葡萄牙的王子佩德羅,曾加冕為巴西帝國的皇帝,也同樣不屬於歐洲皇室。西班牙通過與哈布斯堡家族聯姻,曾與奧地利共享過皇帝頭銜(奧地利的查理五世,為西班牙卡洛斯一世,被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法國在西法蘭克王國時期,曾與東法蘭克王國(神聖羅馬帝國前身)輪流擁有過皇帝頭銜,但至神聖羅馬帝國成立就徹底失去了皇帝頭銜。直到拿破崙稱帝,法國才明確有了皇帝頭銜,而這段時期也被稱為法蘭西第一帝國。拿破崙三世的皇帝頭銜,在法理上是繼承他伯父這一系的。至於保加利亞的君主,在歷史上也曾稱沙皇,但能獨立自主的時期都不太長,很有自娛自樂的成分,影響力並不大。

相關焦點

  • 歐洲歷史上小國林立,但皇帝最多只有三個半,那半個卻是英國
    前幾天發了個微頭條說歐洲最多的時候只有三個皇帝頭銜,今天就來詳細說一下。在歐洲,國王(King)和皇帝(Emperor)是完全不同的,國王是世襲的君主,是某一塊土地的所有者,而皇帝更多的是一種稱號,在拉丁語中最早是「軍事統帥」的意思。
  • 為什麼歐洲君主的頭銜很多而中華帝國君主只用皇帝一個頭銜?
    大家讀歷史就會發現歐洲君主的頭銜特別多,比如法國皇帝拿破崙的正式頭銜:託上帝與共和國憲法鴻福、法國人的皇帝、義大利國王、萊茵邦聯及法蘭克福大公國保護人、赫爾維蒂聯邦協調人。那為何歐洲君主頭銜那麼多,中華帝國只用皇帝的頭銜,船長為你細細道來。一,思想觀念不同中華帝國很早就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觀念,認為天下一家,應該都由一個君主統治。後來又產生「大一統」的思想,使得統一思想深入人心。
  • 兩次世界大戰之後,為何都要禁令德國與奧地利合併?
    文|小河對岸 奧地利的面積只有八萬多平方公裡,與我國的重慶面積基本相當。其人口也只有八百多萬,僅相當於我國的南京人口。但就是如此的一個的小國,為何很多世界強國都害怕其與德國合併呢?奧地利與德國同文同種,本就同屬一個民族,而在歷史上的很長時期,這兩個國家也都是在一起。
  • 袖珍小國列支敦斯登連軍隊都沒有,為何沒有被周邊林立的強國吞併
    文/寂寞的紅酒列支敦斯登,位於歐洲中部,奧地利和瑞士之間,是一個標準的彈丸小國。列支敦斯登有多小?小到據說在國內不允許在大陡坡上玩滑板,因為一個不留神很可能就滑到國外了。不過就是那麼一個小到可以忽略的彈丸小國,小到連軍隊都沒有的袖珍小國,竟然長期在強國林立的歐洲保持著獨立。列支敦斯登那麼小,連軍隊都沒有,為何沒有被周邊林立的強國吞併?下面我們就來聊一聊。現代的列支敦斯登起源於18世紀,是歐洲著名貴族列支敦斯登家族的封地。
  • 在歐洲國家,為何有的國家首腦叫國王,有的卻稱為皇帝?答案揭曉
    歐洲是一個神奇的州,領土不大,人口眾多,面積不大,小國林立。傳承很多,封國無數。造成的直接結果就是,歐洲有無數的國王。但是問題來啦,為何歐洲皇帝不多咧?其實這是有歷史淵源的。歐洲的狀態其實和我們的西周東周類似,都是皇帝(周王)為實際上或名義上的天下共主。
  • 西班牙近代為什麼沒有崛起成為強國?
    歐洲國家中,西班牙領土面積為50萬5925平方公裡,人口4644萬(2016年),東鄰地中海,西鄰大西洋,僅從地圖上看,它的戰略位置十分優越。既是大航海時代最早的覺醒國,又處在工業革命發源地的歐洲,兩次世界大戰都沒有讓它受到傷害,但為何西班牙在歐洲的存在感很低呢?
  • 俾斯麥與德皇威廉,為何會對皇帝頭銜爭執不下?
    其實直至加冕典禮當日,威廉國王與俾斯麥首相,還為皇帝的頭銜而爭執不下。威廉國王堅持使用Kaiser Von Deutschland這個頭銜,而俾斯麥首相則提議使用Deutscher kaiser這個頭銜。威廉國王威脅俾斯麥,倘若不是Kaiser Von Deutschland這個頭銜,則拒絕加冕為帝。
  • 近代史上歐洲一強國主動幫助中國收復臺灣,為何遭到中國拒絕?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時至今日,大多數人們對於清朝始終是憤恨的態度,因為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致使世界上曾經的霸主——古代中國,落後西方幾百年的時間,其實早在清朝初年的時候,清朝還是有機會與世界接軌的,曾經一歐洲強國和清朝交好,甚至想要幫助清朝收復臺灣,沒想到卻遭到了中國方面拒絕
  • 南半球幾十個國家,為何沒有一個強國?這些因素決定了他們的命運
    地球上有七個大洲,這些陸地面積佔地球總面積的以少部分,世界上二百多個國家都分布在這些陸地面積上,他們因為地理位置的差異,有屬於自己的語言、習俗和文化,各個地區的發展狀況都不一樣。在整個地球上,我們會發現一個問題,在南半球位置的國家發展都是比較緩慢的,沒有一個可以排的上世界榜單的強國,這個是為何?南半球的國家就是赤道以南的所有國家,在這些國家中像南非、巴西這樣的國家就已經是他們那邊的強國,可是這些國家在世界上排名還在後邊,他們之所以無法崛起,成為世界強國,有很多因素在制約著這些國家,他們的位置就註定了將來的命運。
  • 歐洲國家的君主為何都是國王,而不是皇帝?這裡面隱藏著大學問
    公元843年,法蘭克王國一分為三,分別是西、中、東法蘭克王國,經過三個國家的爭奪,西羅馬帝冠落到了東法蘭克王國,其中有幾位國王被加冕為羅馬皇帝,而東法蘭克王國在公元962年演變為神聖羅馬帝國,君主稱號從羅馬皇帝變成神聖羅馬皇帝。
  • 歷數歐洲君主制國家太子頭銜,英國西班牙都有多個繼承人爵位
    今天來給大家盤點一下歐洲各君主制國家的太子爵位,先來說說英國聯合王國,其的太子爵位有三個,按照順序來排列的話,依次是羅塞公爵,康沃爾公爵和威爾斯親王。來說說這三個爵位的由來,羅塞公爵設立時間為1398年,且只有蘇格蘭太子才能承襲這一封號,不過考慮到近代英格蘭王室本就是由蘇格蘭王室入主而來,所以羅塞公爵能在順位上排名第一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康沃爾公爵的設立時間為1337年,是英格蘭歷史上創立的第一個公爵封號。
  • 歐洲穀倉烏克蘭,擁有世界三分之一黑土地,為何淪為歐洲最窮國家
    但是,烏克蘭給外界所有人的感覺就是那種只想安安靜靜過小日子的國家。甚至想成為一個與世無爭的中立國。可是,遺憾的是樹欲靜而風不止,現在連想要安穩的日子都想不起來。烏克蘭擁有世界三大之一的黑土地,一直以來都有著「歐洲穀倉"的美譽。烏克蘭地勢平坦,土地肥沃,非常適合農作物生產,大力發展精耕農業。
  • 人口只有2000多萬的澳大利亞為何也算中等強國
    因此強國的範圍是美國、中國、俄羅斯、法國、英國、日本和德國7個國家。問題來了,人口只有2000多萬的澳大利亞為何也算中等強國?三個原因:面積、資源和戰略位置1.澳大利亞是世界上唯一一個覆蓋一整片大陸的國家,其面積比大國中的俄羅斯、中國和美國小,在中等強國中僅次於加拿大和巴西,因此是世界上面積第六大的國家。
  • 蘇祿國想加入中國,乾隆皇帝為何要拒絕
    文/寂寞的紅酒蘇祿國,位於菲律賓中部,是菲律賓第一個近代國家。歷史上的蘇祿國非常強盛,曾是南洋地區一個比較有實力的海上強國。蘇祿國跨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印尼三地,又是當時的海上要道,所以蘇祿國非常富裕,而且在東南亞地區擁有一定的影響力。明清時期,中國船隊南下經常去蘇祿,蘇祿和中國保持著非常友好的關係。由於仰慕中國文化,蘇祿國曾有不少皇室貴族定居中國,和中國使者經常往來不斷。1753年,蘇祿國曾上書乾隆皇帝,請求將自己的國土、人口全部併入中國,但是被乾隆拒絕。就這樣,蘇祿國和中國失之交臂,差一點成為中國領土。
  • 曾經歐洲老牌強國荷蘭:西班牙葡萄牙之後又一海上霸主,為何衰落
    荷蘭在近代的歐洲曾經也是一個不可小視的國家,它是繼西班牙、葡萄牙之後又一個海上霸主強國,被譽為「海上馬車夫」,因為其擁有獨特的轉口市場,也使得荷蘭在歐洲擁有一席之地,甚至在明清時代的荷蘭還曾經殖民過一些地區,但是荷蘭畢竟還是個小國,他們沒有足夠的國家體量,將自己成長為英法德那樣的世界型大國。
  • 堂堂大英帝國元首,為何那麼想當印度皇帝?實際原因令人哭笑不得
    ▲秦始皇嬴政劇照總體而言,世界範圍內獲得普遍認同的皇帝頭銜其實也只有區區幾個。西羅馬帝國的法統曾經一度中斷,直到公元800年,法蘭克國王查理曼被羅馬教皇立奧三世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至此,「羅馬皇帝」頭銜由教會和新的日耳曼國家領袖共同重建,並綿延至1918年一戰結束為止。這個頭銜就是歐洲歷史上大名鼎鼎的「神聖羅馬皇帝」,在歐洲傳統貴族眼中,其含金量比後世自封的「法蘭西皇帝」或「德意志皇帝」不知高出多少倍。
  • 曾經的歐洲強國,國內只有10個省,政府填海造陸,造出了2個省
    【歷史】從世界歷史來看,國家的發展那是建立在良好的基礎條件之上的,但凡是人口和土地比較協調的國家,基本上不是富裕就是強大。尤其是那些國土廣大,人口眾多的國家,基本上都是超級大國。但是實際上世界大部分國家,人口和土地都是不協調的,有的國家那是地廣人稀,土地很大,沒有人口,如俄羅斯、蒙古國等,所以比較窮困。而有的國家那是土地很小,人口卻很多,最典型下面這個國家,曾經是強大無比的歐洲強國,國內只有10個省,政府填海造陸,直接造出了2個省。這個國家就是荷蘭。荷蘭這個國家那是享譽世界的,因為荷蘭在近代,那也是超級大國,歐洲最先崛起的列強之一。
  • 為何越來越多的歐洲國家,堅持對華友好呢?原因只有四個字
    【歷史】從世界歷史來看,近代開始,以歐洲和美國為核心的西方,成為世界的主宰,成為全球最強大的國家群體。它們聯合在一起,形成最龐大的力量,而且為了維護自身的地位,那是不斷聯合打壓新興的國家,新崛起的國家,連對外政策都基本保持一致。
  • 歐洲強國奧匈帝國,為何沒任何殖民地,看它崛起過程就知道了
    說起奧匈帝國,我們看一戰前的歐洲地圖能發現這個國家面積非常大。在當時的歐洲,奧匈帝國的面積在歐洲是僅次於沙俄的,可以說是個真正的面積上的大國。除了面積比較大,奧匈帝國的人口非常多、經濟實力也非常強。總體實力是歐洲四強之一。不過就是這樣的強國,在當時卻沒有任何殖民地。
  • 近代中國的恥辱,一地被圈成了國家,還被世界上23個國家承認
    近代中國的恥辱,一地被圈成了國家,還被世界上23個國家承認在清朝覆滅後,溥儀作為史上最後一個皇帝也宣布退位,中國不再有帝國主義。可後來,日本又將溥儀重新推上帝位以達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的目的,建立了近代中國唯一的國中國--偽滿洲國,對於這個由日本建立的國家,中國當然不會承認,這明顯是在打中國的臉,是中國的屈辱,而不可思議的是竟然會有23個國家承認這個小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