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教育
曾經,有個孩子問過他媽媽一個問題,「什麼是教育?」那位媽媽的回答或許能說明現代教育的意義:「教育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教育。「
換句話說,若能從大自然中學習體驗,其實就是給孩子的最好的教育。真正值得我們關注的「自然教育」,不是自然,而在教育。
身為家長的你一定聽過「自然缺失症」,這個詞由美國作家理察勒夫所提出。就是在探討現在幼兒至青少年到戶外、空曠的鄉間活動的時間越來越少的趨勢。
也許你會說,讓孩子上課外班的時間都不夠了,怎麼還會想到引導孩子接觸大自然呢?
讓孩子重回自然
為什麼孩子需要走進自然
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神經生理學研究表明,在自然中獲得感官運動經驗對兒童發展十分重要。
這讓我想到一位自然教育課程設計師,他特別感概以前和現在的教育環境已經大不相同了。他憑自己的經驗,以及長期接觸自然教育的感受,有感而發地認為「我們都是從自然中來的孩子,要到自然中尋找遺失的密碼。」
為什麼孩子需要走進自然?
因為自然探索對孩子成長階段的的重要性至關重要。至少有兩方面能直接幫助孩子:認識「真實的世界」和彌補傳統學校教育的不足。
一個從「單一到五感」的價值觀
學校老師不會教你如何認識真實的世界,只會讓孩子開啟他的「視覺」感受,也就是單一視角。
相反的,若我們引導孩子接觸自然,他就能在真實環境中學習,因為自然教育融合自然觀察、自然遊戲、自然筆記、自然藝術等方面,讓孩子在真實的環境中打開五感(由視覺延伸到嗅覺、聽覺、觸覺和感覺),從最初的觀察、體驗、思考、分析到自我創造,創造孩子的同理心和正向價值觀,有效彌補學校教育無法觸及的部分:真實環境中實踐。
從「點」延伸到「線面體」的體
孩子與自然為友,也能成為學校教育之外的保護傘。有個小故事值得分享。
參加完西雙版納的小李同學有感而發地告訴我們的領隊老師,一次研學體驗,影響他最深的不是學到了多少知識點,而是老師都會在每次的課程運用「why-why」理論,由「為什麼」出發,建立一套系統性的思維模式,幫助他跳脫學校單方面傳授「what」的知識。
聽完他的故事,確實值得我們反思,學校教育只教孩子一個「點」,點到為止,真正做到「點線面」的是通過對戶外體驗的感悟習得,學校知識不一定用得上,但在戶外收穫的「軟實力」,例如一套解決問題的方法、打破「五感」的過程、多向思維能力的提升等,孩子才能帶著走。
「
我們在保護區的馬路上遇見了一群攔路搶劫的藏酋猴群,看到大猴子們張開嘴巴的乞食行為,我的心情很複雜,很難過。導師向我們講解到,人類活動對動物行為造成了許多影響和改變,其實也是動物們適應環境的一部分。
一方面我們要反思自己,另一方面動物也做出了選擇。這些現狀我們一時間難以改變,只能呼籲身邊的每個人都行動起來一起樹立正確的理念,保護野生動物。
」
讓教育沒有邊界
為何自然教育能促使孩子終生學習
多樣世界的背後,小李同學最後還提到,接觸自然其實也在「尊重自己」。
這種「以人為本」的全人教育體系才是適應未來的唯一一條路。它同時代表生命(人與自己)、生態(人與環境)、生活(人與社會),從而讓我們反思「人」的意義。
在探索自然過程中,讓學會孩子「尊重生命」。這種對生命的必然結果,不論是看到一朵花、一隻草,還是一個種子,都能帶給孩子無限的想像空間。這種自然探索,獲得對生命萬物的察覺和尊重,會轉移到孩子的方方面面,成為一種可貴的教養,沉澱出生命的底
徐仁修
臺灣知名自然生態學家
臺灣知名自然生態學家徐仁修曾說:「人若站在自然生態的立場,那麼,荒野不只有情,還有解開生命奧秘的經藏。總有一天,人類會明白,荒野是我們能留給子孫最珍貴的遺產寶藏。」
未來已來,未來不在只是單向成績的競爭,而是觀察孩子是否對社會充滿關懷,與願意解決人類共同的問題。不幸的是,在地球大量環境被破壞的前提下,生態研學也許是快速讓人覺醒的方式之一。
我們能做的,就是讓孩子克服對自然的陌生與恐懼,從而重建與自然的新型關係。
一位自然教育老師說過
把童年還給孩子,把教育還給生活
把生命還
法國哲學家盧梭說,「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
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教授羅賓·摩爾也認為,在自然中運用多種感官的經歷,有助於構建「使智力持續發展所必需的認知體系」,從而激發出無窮的想像力。
參加過森林教育培訓和體驗過森林教育課程的小夥伴,都認為在實際接觸自然後,主要提升注意力和創造力兩方面。
藉由有趣的「自然探索技能」,從中培養孩子注意力、創造力與主動性,能為孩子提供豐富的感官體驗。
成長需要更大、更寬、更廣的視野,而越早接近自然,對孩子的全方位提升至關重要。
自然探索也提升孩子全方位思維。對於生態調研,孩子在新東方老師手把手引導下,從提出假設、設計實驗,到動手實驗、記錄數據,最後分析結果,得出結論,建立一套完整的科研方法。
引導孩子從物質欲望走向心靈精神,也許就在此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