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把時間還給孩子,讓教育回歸自然

2020-12-25 碧思頓

自然教育

曾經,有個孩子問過他媽媽一個問題,「什麼是教育?」那位媽媽的回答或許能說明現代教育的意義:「教育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教育。「

換句話說,若能從大自然中學習體驗,其實就是給孩子的最好的教育。真正值得我們關注的「自然教育」,不是自然,而在教育。

身為家長的你一定聽過「自然缺失症」,這個詞由美國作家理察勒夫所提出。就是在探討現在幼兒至青少年到戶外、空曠的鄉間活動的時間越來越少的趨勢。

也許你會說,讓孩子上課外班的時間都不夠了,怎麼還會想到引導孩子接觸大自然呢?

讓孩子重回自然

為什麼孩子需要走進自然

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神經生理學研究表明,在自然中獲得感官運動經驗對兒童發展十分重要。

這讓我想到一位自然教育課程設計師,他特別感概以前和現在的教育環境已經大不相同了。他憑自己的經驗,以及長期接觸自然教育的感受,有感而發地認為「我們都是從自然中來的孩子,要到自然中尋找遺失的密碼。」

為什麼孩子需要走進自然?

因為自然探索對孩子成長階段的的重要性至關重要。至少有兩方面能直接幫助孩子:認識「真實的世界」和彌補傳統學校教育的不足。

一個從「單一到五感」的價值觀

學校老師不會教你如何認識真實的世界,只會讓孩子開啟他的「視覺」感受,也就是單一視角。

相反的,若我們引導孩子接觸自然,他就能在真實環境中學習,因為自然教育融合自然觀察、自然遊戲、自然筆記、自然藝術等方面,讓孩子在真實的環境中打開五感(由視覺延伸到嗅覺、聽覺、觸覺和感覺),從最初的觀察、體驗、思考、分析到自我創造,創造孩子的同理心和正向價值觀,有效彌補學校教育無法觸及的部分:真實環境中實踐。

從「點」延伸到「線面體」的體

孩子與自然為友,也能成為學校教育之外的保護傘。有個小故事值得分享。

參加完西雙版納的小李同學有感而發地告訴我們的領隊老師,一次研學體驗,影響他最深的不是學到了多少知識點,而是老師都會在每次的課程運用「why-why」理論,由「為什麼」出發,建立一套系統性的思維模式,幫助他跳脫學校單方面傳授「what」的知識。

聽完他的故事,確實值得我們反思,學校教育只教孩子一個「點」,點到為止,真正做到「點線面」的是通過對戶外體驗的感悟習得,學校知識不一定用得上,但在戶外收穫的「軟實力」,例如一套解決問題的方法、打破「五感」的過程、多向思維能力的提升等,孩子才能帶著走。

我們在保護區的馬路上遇見了一群攔路搶劫的藏酋猴群,看到大猴子們張開嘴巴的乞食行為,我的心情很複雜,很難過。導師向我們講解到,人類活動對動物行為造成了許多影響和改變,其實也是動物們適應環境的一部分。

一方面我們要反思自己,另一方面動物也做出了選擇。這些現狀我們一時間難以改變,只能呼籲身邊的每個人都行動起來一起樹立正確的理念,保護野生動物。

教育沒有邊界

為何自然教育能促使孩子終生學習

多樣世界的背後,小李同學最後還提到,接觸自然其實也在「尊重自己」。

這種「以人為本」的全人教育體系才是適應未來的唯一一條路。它同時代表生命(人與自己)、生態(人與環境)、生活(人與社會),從而讓我們反思「人」的意義。

在探索自然過程中,讓學會孩子「尊重生命」。這種對生命的必然結果,不論是看到一朵花、一隻草,還是一個種子,都能帶給孩子無限的想像空間。這種自然探索,獲得對生命萬物的察覺和尊重,會轉移到孩子的方方面面,成為一種可貴的教養,沉澱出生命的底

徐仁修

臺灣知名自然生態學家

臺灣知名自然生態學家徐仁修曾說:「人若站在自然生態的立場,那麼,荒野不只有情,還有解開生命奧秘的經藏。總有一天,人類會明白,荒野是我們能留給子孫最珍貴的遺產寶藏。」

未來已來,未來不在只是單向成績的競爭,而是觀察孩子是否對社會充滿關懷,與願意解決人類共同的問題。不幸的是,在地球大量環境被破壞的前提下,生態研學也許是快速讓人覺醒的方式之一。

我們能做的,就是讓孩子克服對自然的陌生與恐懼,從而重建與自然的新型關係。

一位自然教育老師說過

把童年還給孩子,把教育還給生活

把生命還

法國哲學家盧梭說,「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

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教授羅賓·摩爾也認為,在自然中運用多種感官的經歷,有助於構建「使智力持續發展所必需的認知體系」,從而激發出無窮的想像力。

參加過森林教育培訓和體驗過森林教育課程的小夥伴,都認為在實際接觸自然後,主要提升注意力和創造力兩方面。

藉由有趣的「自然探索技能」,從中培養孩子注意力、創造力與主動性,能為孩子提供豐富的感官體驗。

成長需要更大、更寬、更廣的視野,而越早接近自然,對孩子的全方位提升至關重要。

自然探索也提升孩子全方位思維。對於生態調研,孩子在新東方老師手把手引導下,從提出假設、設計實驗,到動手實驗、記錄數據,最後分析結果,得出結論,建立一套完整的科研方法。

引導孩子從物質欲望走向心靈精神,也許就在此時。

相關焦點

  • 自然教育是什麼?自然教育能給孩子帶來什麼?
    再加上我們這個社會發展,人與人的關係也跟以前不一樣了,小孩子從小就與自然隔離了,家長會覺得這樣對他們的發展不健康,所以自然教育也開始從自然缺失症的角度去解決一些社會問題。而自然教育受到家長、社會普遍關注和重視的原因,是現在孩子的生活、學習與真實的自然發生互動太少,對孩子的全面發展造成了影響。
  • 陪伴,我們在一起|第十一期:把童年還給孩子,還教育本來的樣子
    對不少爸爸媽媽們而言,這段居家時間也使得他們暫時放下緊張的工作,有更多時間陪伴孩子。因為在這段時間裡,孩子可以自由、盡情玩耍,不再被逼著去上各種興趣班。著名教育家盧梭曾說過:「誤用光陰比虛擲光陰損失更大,教育錯了的兒童比未受教育的兒童離智慧更遠。」以上的做法導致了以下問題:一是過密、過頻的聯繫與幹涉加大了家長的負擔,從而加重了家長和孩子的焦慮情緒。
  • 【世界無童工日】請把童年還給孩子!
    【世界無童工日】請把童年還給孩子! (來源 騰格里新聞)原標題:《【世界無童工日】請把童年還給孩子
  • 呼喚教育回歸恆常、回歸正常、回歸日常
    回歸恆常、回歸正常、回歸日常,實際上是一種「回家」。如果做到了這三個回歸,我們的學校教育便會有一種回家的感覺。家中有我們所嚮往的恆常與原點,家中有我們所需要的正常與自然,家中有我們所熟悉的日常與樸實。 只有先回家,才有可能再出發,才有可能走得更遠走得更好。
  • 將教室換成森林,自然教育怎樣找回孩子缺失的感受力?
    當下的知識教育使孩子極大的缺失感受力,很多所謂的知識僅停留在文字、圖片和視頻中。今天,小編特地邀請自然教育專家圖丁來聊一聊「自然」、「教育」和「父親」。於是,開始重讀盧梭、梭羅、懷特,以及歐美自然文學和博物學的書籍,又學習和體驗了德國的森林教育、日本的自然教育、北歐的自然及戶外教育、華德福教育中的自然部分等,漸漸地有了自己的心得體會,對於孩子的自然教育,也有了比較清晰的知識脈絡和教育邏輯。
  • 把小團山還給「失去山林的孩子」
    郭中一在跟夏令營的孩子交流。   在位於安徽肥西縣銘傳鄉的小團山香草農莊簡樸自然的室外大廳裡,記者見到了郭中一。   跨越:臺灣學者回鄉墾山種草   半舊的襯衫、黑色的塑膠袋和黑黝黝的膚色,記者面前的郭中一活脫脫就是肥西當地的一個普通村民。   「開發這裡已經9年,我辭去教職來這裡也有6個年頭了。」
  • 反對圈養,懷念春遊,請把無拘無束的童年還給孩子們
    去年我曾經去兒子初中的公開日參觀了半天,驚奇地發現他們學校的課間時間不是10分鐘,而是7分鐘。下課後的第7分鐘先響一次鈴,所有的學生走進教室,班主任進場整理秩序,詢問作業,等一切安頓下來了,第10分鐘上課鈴正式響了,班主任退場,任課老師開始正式上課。參加活動的家長都很滿意,認為學校管理很到位,時間扣得比較緊。
  • 當幼兒園遇見自然教育
    當幼兒園遇見自然教育 作者:華亭邃宇 發布時間:
  • 快樂教育不等於放任孩子自由,遵循自然教育,讓孩子變得更優秀
    旁邊有位阿姨詢問,為什麼孩子在上學的時間跟著家長出來玩,孩子媽媽卻滿不在乎的講到,"學校規矩太多了,小朋友還總是打鬧,孩子不開心,就先不去上學了,你看出來玩他多開心啊。"這位媽媽應該是非常信奉「快樂教育」的育兒方式。
  • 帶孩子去森林就是自然教育?我們與德國相差的不僅是一片森林
    有些家長可能會覺得納悶:"外國主張的自然教育,真的就只是把孩子帶到森林裡玩耍那麼簡單?不會吧,我們平時帶娃去旅遊或者回老家,也沒少領著他們進林子裡啊。難道這也算所謂的'自然教育'?"這些家長的疑問,正是本文接下來要討論的重點。關於"自然教育",其實背後大有學問呢!
  • 把愛好做成事業,把自由還給孩子 ——訪橙果心園米羅國際美術教育...
    ……她就是把愛好做成事業,把創造自由還給孩子的周旭芳。作為藝術之都,倫敦有非常多特別棒的展覽,周旭芳一有時間就到處看展,對自己喜歡的方向進行深入研究。在讀研階段,她選擇了肢體動作與空間關係作為研究對象,通過作品的設計呈現,更好地進行自我個性表達。
  • 渣P社不讓Pristin回歸又將推新團 粉絲喊話公司:請還給她7年青春
    渣P社不讓Pristin回歸又將推新團 粉絲喊話公司:請還給她7年青春如果說南韓最讓人糟心的娛樂經紀公司有哪幾個,除了YG、MBK等以外,Pledis也絕對可以榜上有名了,為什麼這麼說呢?事實上,由從I.O.I解散後回歸的周潔瓊和任娜榮的人氣,再加上其他八位妹子們,也都是在不同的方面都有出眾的地方,還有人稱「P社小公主」樸詩妍等人,如果P社願意好好經營,讓Pristin多多出來營業,多多回歸,這個團能造出的影響力絕對不會小,再加上出道不到一年的時候,就獲得了年末的新人賞,可以說這個女團的未來,只要公司肯用心經營,前途可以說是一片光明
  • 雲南:西雙版納雨林回歸計劃成自然教育新潮_旅遊中國_中國網_中國...
    中國網1月8日訊 1月8日,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雨林回歸計劃」(Rainforest Restoration Project)國際志願者項目在雲南西雙版納勐遠仙境圓滿結束。「雨林回歸計劃」國際志願者項目以保護熱帶雨林為主題,吸引了來自全國(兩岸三地)五批123名志願者參與。
  • 請把勺子還給孩子!吃飯方式與娃的獨立人格有關,別再做坑娃父母
    不曾擁有獨立人格的孩子,即便他長大了也不過是活在父母庇護下的傀儡,從另一種角度而言,不懂獨立的孩子,最終也只能活成父母人生的負累。請把勺子還給孩子!因為孩子的手部靈活度顯然不如成人靈活,所以在孩子把飯菜弄亂的時候,家長一定不要對孩子發脾氣,這有可能會讓孩子覺得挫敗而不願意繼續嘗試,父母應該有不怕髒亂差的決心,多鼓勵孩子大膽嘗試。
  • 「讓森林涵養生命 讓教育回歸自然」太乙奇幻森林樂園遛娃新地標
    ,在快樂中開發孩子最大限度的潛能。實現寓教於樂的教育目標。融入獨特的自然元素,豐富感官體驗,最大程度開發孩子的多元智慧,讓孩子的身心、感官得到全面發展。並與森林元素完美結合,無限激發孩子潛能。全方位提升孩子的耐性、勇氣、探索與協作能力,為他們的成長之路打下堅實基礎。
  • 【親子遊玩】回歸自然,帶孩子來一場酣暢淋漓的叢林探險!
    蘆仙山——飛越叢林探險樂園回歸自然,享受極限運動帶來的新鮮刺激所有的壓力、所有的煩惱一掃而空戶外森林是都市孩子中最稀缺亦是人們最嚮往的自然環境之一飛越叢林搭建一個親密自然的體驗空間讓你享受自然之美的同時孩子助力健康生活
  • 星空露營、樹頂漫步,這是今夏炙手可熱的自然教育營地!
    黃龍樹頂漫步自然營地是亞洲首個集自然教育、營地教育、生態科普、森林運動、戶外拓展等的綜合性互動體驗式自然教育營地。營地依託陝西黃龍山國家森林公園佔9660公頃的原始森林,擁有西北地區最大的原始油松林區。
  • 孩子是上帝賜予的禮物?看完這4張圖,網友:我想把孩子還給上帝
    孩子是上帝賜予的禮物?看完這4張圖,網友:我想把孩子還給上帝很多帶孩子的寶媽都有一種經驗,每天早上見到孩子時,都希望自己可以和顏悅色,耐心對他們進行教導。但是當孩子發揮自己的"小惡魔"本性時,家長難免會大發雷霆。能夠長時間與孩子相處,又能很有耐心的家長,真是少之又少。
  • 教育孩子時,請家長統一意見!
    現在的中國家長,尤其愛孩子,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也尤為關注。有一個常見的現象在中國家庭中出現,就是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幾位家長的意見常常不統一,造成了孩子不知道該聽誰的結果。今天,我們就來談談教育孩子的時候,家長的意見統一的問題。
  • 我們為什麼推廣自然教育?
    ——《林間最後的小孩》,書的主要內容講述了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城市化越來越嚴重,電子產品逐漸佔領了人們的生活,家長出於對孩子安全的擔心,讓其在室內呆的時間很長,很少有機會去戶外活動。        《林間最後的小孩》這本書給了王西敏很大的震撼,因為在美國學習環境教育的他每天都跟美國的孩子們在一起,美國有很多大型公園,並且任何一個國家公園都在運行自然教育的項目,學校每學期都會組織森林學習的課程,除此之外,還有無數從事自然教育的機構。在王西敏的眼中,美國的自然教育系統已經發展得非常完善,但即使這樣,本書的作者還是強調,美國孩子跟大自然的聯繫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