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難》是樂府舊題,《樂府題解》云:《行路難》,備言世路艱難及離別悲傷之意!
南朝詩人鮑照有《行路難》十八首傳世,受其影響,李白也作了三首《行路難》,均成千古名篇!
《行路難》其一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此詩應作於開元十九年(731)春,李白初次赴長安求仕之際。當時朝廷剛剛頒布「循資格」令,起用官員均需論資排輩,所以李白此行註定勞而無功。
仕進無門的痛苦,令李白想起了自己喜愛的南朝詩人鮑照,他那十八首《行路難》,從前以為只是亂世悲歌。
到今天,李白才真正理解了鮑照。
即使面前堆滿美酒佳餚,也不能讓他的痛苦得以解脫,以至於他「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儘管身在歡宴之中,他的心卻飄到了千裡之外,一會兒「欲渡黃河冰塞川」,一會兒又「將登太行雪滿山」,當感到這些路都走不通的時候,他便「閒來垂釣碧溪上」,似乎有幾分出世的意思,但他還是忘不了長安,於是「忽復乘舟夢日邊」,在夢中來到天子身邊。
夢醒之後,卻又忍不住發出「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的質問,身心再次陷入迷茫狀態。
可到全詩的結尾處,他又重新為自己的人生之舟鼓起了希望的風帆。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在李白最失意的時候,他發出了史上最激勵人心的一聲吶喊。古往今來,無數失意者從中獲得了人生的啟迪,並擁有了繼續前進的力量。
《行路難》其二
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羞逐長安社中兒,赤雞白狗賭梨粟。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裾王門不稱情。淮陰市井笑韓信,漢朝公卿忌賈生。君不見,昔時燕家重郭隗,擁篲折節無嫌猜。劇辛樂毅感恩分,輸肝剖膽效英才。昭王白骨縈蔓草,誰人更掃黃金臺?行路難,歸去來!
這首《行路難》同樣作於李白初入長安前後。來長安之前,李白儘管屢次給州官上書失敗,但他始終認為朝廷在廣開才路,只是州官們陽奉陰違而已。到了長安,他才明白,長安大路雖寬,自己卻是寸步難行!
「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破空而來的這一聲吶喊,千年後聽來仍是振聾發聵。
我李白何等人物,羞與長安無賴小兒為伍,然而彈劍王門卻又難遇知音。可細細想來,即便才華蓋世如韓信、賈誼,都有受辱遭忌的經歷。
當年燕昭王築黃金臺禮遇郭隗,引來劇辛、樂毅感恩投效,如今昭王已成白骨一堆,誰來再掃黃金臺?
沒有人能夠回答他,於是李白只能無奈地高呼一聲「行路難,歸去來」。
完成這首詩不久,李白便懷著壯志未酬的心情離開了長安,初次長安之行以失意告終。
《行路難》其三
有耳莫洗潁川水,有口莫食首陽蕨。含光混世貴無名,何用孤高比雲月?吾觀自古賢達人,功成不退皆殞身。子胥既棄吳江上,屈原終投湘水濱。陸機雄才豈自保?李斯稅駕苦不早。華亭鶴唳詎可聞,上蔡蒼鷹何足道!君不見吳中張翰稱達生,秋風忽憶江東行。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
這首《行路難》與前兩首不同,約作於天寶三載(744)春,是李白奉玄宗徵召二入長安時的作品。
當年,初入長安的李白求仕無門,只能浩嘆「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可是如今身在宮闕,天子就近在咫尺,王公大人們也爭相結交,怎麼他還是感到寸步難行呢?
其實,胸懷大志的李白,在玄宗眼裡只是個文學侍從而已。因此,他早已心生去意。
看看伍子胥、屈原、陸機、李斯這些古人吧,雖然功名極盛,卻因未能急流勇退,一個個落得悲慘的下場。
「君不見吳中張翰稱達生,秋風忽憶江東行。」是以東晉的張翰來反襯這些枉死之人。
張翰是蘇州人,在洛陽做官,《晉書·張翰傳》載:「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蓴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志,何能羈官數千裡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其人曠達如此,因此被人稱為「達生」。
雖然秋風未起,李白也準備效法張翰歸隱了。從此,世間少了一位或許並不出色的官員,卻多了一位風華絕代的大詩仙,實乃幸事!
「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