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難」是樂府古題,多是詠嘆世事多艱、人生不易。李白就曾以「行路難」為題,寫過三首組詩,來感慨其仕途艱難。這三首詩有著同樣的主題,每首詩都相對獨立,但三者之間又有著內在的情感聯繫和相似的精神內核。
李白素有大志,本身也追求積極入世,他曾言到:「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他自比有管仲、晏子之才,願意輔佐君王,安邦定國。但是李白的入世之路頗為坎坷、艱難。在他入世受挫之後,寫下三首《行路難》,以之來表達想入世為官而又不願同流合汙的矛盾心態。
行路難·其一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美酒佳餚當前、觥籌交錯之際,詩人卻突然放下酒杯、筷子,起身離開宴席,茫然四顧,不知該何去何從。停、投、拔、顧四個動作營造出強烈的衝突,凸顯詩人內心的激蕩與苦悶。
詩人有著偉大的政治抱負,卻處處受阻而無處施展。面對仕途失意,詩人也並未一味地自暴自棄、怨天尤人,而是以姜尚、伊尹為例,鼓勵自己,受挫只是暫時的,自己將來一定會有機會大展宏圖的。
今時今日雖然艱難,但未來依舊可期。一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充分表現了詩人勇於突破困境、一展宏圖的豪邁氣概和積極樂觀的心態。
行路難·其二
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羞逐長安社中兒,赤雞白雉賭梨慄。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裾王門不稱情。淮陰市井笑韓信,漢朝公卿忌賈生。君不見昔時燕家重郭隗,擁篲折節無嫌猜。劇辛、樂毅感恩分,輸肝剖膽效英才。昭王白骨縈蔓草,誰人更掃黃金臺?行路難,歸去來。
此詩一開始,就將心中鬱積許久的情感,如積蓄已久的巖漿一般,噴薄而出,直言自己的處境:「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為什麼呢?那是因為「我」羞於與那些趨炎附勢之輩同流合汙,而被他們所嫉妒、排擠、嘲笑,甚至侮辱。詩人借灌嬰、馮敬、韓信、賈誼等歷史典故,來展示自己不得志的原由。
詩人是希望君明臣賢,造就一段如燕昭王和樂毅那樣的君臣佳話,自己也能有機會建功立業。李白表明了自己的願望,同時也表達了對唐玄宗的失望。
朝堂之上已容不下自己,還是離開長安吧!飽受排擠之後,心灰意冷,只能先離開此是非之地!
行路難其三
有耳莫洗潁川水,有口莫食首陽蕨。含光混世貴無名,何用孤高比雲月?吾觀自古賢達人,功成不退皆殞身。子胥既棄吳江上,屈原終投湘水濱。陸機雄才豈自保?李斯稅駕苦不早。華亭鶴唳詎可聞?上蔡蒼鷹何足道?君不見吳中張翰稱達生,秋風忽憶江東行。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
在詩中,李白已心生退意。前四句直言人生要韜光養晦,但也不必自命清高、隱居避世。中間八句列舉功成不身退、貪戀權位而導致喪命的歷史典故,既是告誡自己,也是勸誡當權者。最後表明對張翰人生態度的贊成,以之來表明自己曠達而不慕虛名的品性。
這三首《行路難》都有表明仕途失意後的苦悶和激憤,但其一側重表達樂觀進取的意思;其二則更多的是對當權者昏庸無能的抨擊;其三則是表明自己的進退之道。詩中有消極的成分,但絕對沒有對現實完全否定,失望而不絕望,詩中更多的是積極的人生態度,這是李白詩歌具有永恒生命力的根本性原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