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難》:李白被玄宗「賜金還山」後所作,表現他對理想的執著

2020-12-13 張黑嘿的數碼日常

本文乃伴君哦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李白是一個具有遠大抱負的詩人,他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為,但處處受到權貴們的壓制和排擠。壯志難酬,往往按捺不住胸中的激憤,《行路難》一詩就是這種抑鬱不平之氣的勃發。詩的前四句描述了詩人自己面對美酒、珍餚而不能下咽,拔劍四顧,心緒茫然的情態。

「金樽」,極言酒具的貴重,貴重的酒具當然盛的是清醇的美酒,連吃飯用的食具也是名貴的,「玉盤」裡所盛的當然是美味佳餚。

面對這豐盛的美酒佳餚,再加上朋友的一片誠心誠意,「嗜酒」的李白當然要一醉方休,可事實正是相反,詩人卻停杯投著,拔劍四顧,這與飲宴場面甚不協調的舉動,足見其苦悶的深重,悲憤的難捺,英雄失意時的情懷已略見一斑。

「停」、「投」、「拔」、「顧」四個動作接連而出,形象地顯示出詩人內心的壓抑。緊接著寫「心茫然」的原因,正面抒寫「行路難」。「欲渡黃河」、「將登太行」象徵著對政治理想的追求,「冰塞川」、「雪滿山」,象徵著自己仕途受阻的艱難處境,點出題目中世路多艱的本意,再抒英雄失路的苦悶。

「閒來」兩句,詩人忽然遐思造飛,神遊千古,想及姜尚垂釣渭濱,80歲猶能為相,伊尹早先微賤,最終輔佑商湯的故事,借古人的事跡和言論來表現自己對前景的希望與信念,詩的情調頓趨昂揚明朗。然而當詩人的思緒又由上古折回當時,由理想折回現實,由古人折回自身,當面對壓抑眾生、無路可走的社會時,詩人開朗的心情又變得陰沉,情緒由昂揚跌向低谷,再度陷入到苦悶之中。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這節奏短促的感嘆和發問,真實地再現了詩人既想繼續追求進取,又恐世路艱難的矛盾心理,情緒是低沉的。

然而李白畢竟是一個性格豪放、灑脫的詩人,在詩的末尾,再度從低谷中振起,從苦悶彷徨中走出,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意象,表現了對美好前景的熱忱希望和實現理想的堅定信念,從而向人們展示了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

整首詩以詩人的感情為線索。從茫然到希望,由希望跌入迷惘苦悶之中,最後從迷惘的深谷中又振作起來,感情層層折轉,大起大落,喜怒哀樂劇烈地變化。理想與現實,希望與失望,自信與自棄,追求與彷徨交相更替,真切地傳導出詩人當時複雜、急劇變化的心理活動;

生動地反映出黑暗的現實對詩人的沉重壓抑與束縛,反映出詩人不怕挫折,不沉溺於悲哀,不放棄自己追求的意志和個性。

同時也使詩在格局上呈現出跌宕、起伏、縱橫翻卷的氣勢,充塞著一股抑鬱不平之氣,一股昂揚奮進之志,給讀者以激勵和鼓舞。

相關焦點

  • 李白是被賜金放還!錯,他是自請歸隱,他的這首詩就是證據
    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由於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交口稱讚,唐玄宗看了李白的詩賦,對其十分仰慕,遂召李白進宮。李白進宮朝見時,玄宗竟然「降輦步迎,如見綺皓」(李陽冰《草堂集序》),而且「以七寶床賜食於前,親手調羹」。玄宗就一些當世事務向李白詢問,李白胸有成竹,對答如流。
  • 唐詩鑑賞-行路難三首·其一(李白)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賞析這是李白所寫的三首《行路難》的第一首。這組詩從內容看,應該是寫在天寶三載(744)李白離開長安的時候。詩的前四句寫朋友出於對李白的深厚友情,出於對這樣一位天才被棄置的惋惜,不惜金錢,設下盛宴為之餞行。
  • 李白《行路難》什麼背景寫就?有人說要從這兩方面理解他的詩作
    李白的一切追求和理想都帶有他自己的一份天才的狂想。作者:辛上邪圖片來源:新華社天寶三載(744)初,李白懇請還山,玄宗賜金放還。雖是自己「懇請」離職,可是真的離開宮廷後,李白的內心還是波瀾不安的。以李白的天縱之才,卻連小吏之職都未謀得,如何甘心?更不安心的是,以後的路應該怎麼走。是入山修道,放棄報效朝廷、經國濟世的理想?還是繼續尋求新的門路和契機,以贏得玄宗的青睞?李白的三首《行路難》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中寫下。《行路難》是漢代樂府詩歌的題目,常用來描繪世事艱難、離別之苦。不少詩人以此題目寫過詩,其中鮑照的《擬行路難》影響較大,對李白也有一定影響。
  • 奉詔入京兩年後被賜金放還,失望至極的李白寫下了這首經典唐詩
    雖然經歷過奉詔入京的榮耀,但是被賜金放還的經歷也是讓他對於人生和仕途失望至極。「李白鬥酒詩百篇」,喝酒的李白就像開掛了一樣,對於詩歌有獨特的感受力,經常能寫出非常精彩的詩篇。不事雕琢自然天成,卻更有純粹的意味,也更能彰顯出他的才華。
  • 李白被賜金放還後,寫下一首詩,最後兩句安慰了世人上千年
    但是就像李白所言「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這兩句出自他的《行路難》,是他在被賜金放還後所寫,最後兩句安慰了世人上千年。這些人在唐玄宗的面前百般詆毀李白,於是入京不到兩年的李白就被「賜金放還」了。在李白離開長安的時候,他的友人們設宴為他踐行。在那次的宴會上,李白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行路難》,最後兩句安慰了世人上千年。
  • 李白二進長安:乘興而來,敗興而歸,賜金放還背後的真實原因
    李白,字太白,中國最著名的詩人,號「青蓮居士」,又稱「謫仙人」,其詩風豪邁、浪漫,人稱為「詩仙」。就是這麼一個人,富貴,他可以視作糞土;榮華,他可以一笑而置。他所苦苦追尋的,不是庸俗的功名利祿,而是作為一個讀書人的終極理想:以驚世之才,治國泰民安。李白曾三進長安,但都無功而返。
  • 仕途不順的李白,在賜金歸山後寫下這首曠世奇作便與世長辭
    李白對於詩的狂熱是眾所周知的。李白的詩歌具有典型的浪漫主義精神,豪邁奔放,清新飄逸,意境奇妙。號「謫仙人」,後被人譽為「詩仙」。李白這個人性格爽朗大方,又愛飲酒作詩,喜歡交朋友。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 《行路難》李白
    在李白之前,寫「行路難」最有名氣的是南朝劉宋的鮑照,他寫過一組《擬行路難》,一共18首,慷慨遒勁,對李白產生了莫大的影響。影響大到什麼程度呢?只看他的第六首就知道了:「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丈夫生世會幾時,安能蹀躞(dié xiè,小步行走)垂羽翼?棄置罷官去,還家自休息。朝出與親辭,暮還在親側。弄兒床前戲,看婦機中織。自古聖賢盡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
  • 詩詞背後更精彩:學《行路難》,終於知道李白為什麼要辭職了?
    前面我們說到42歲的李白在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極力推薦下,應召入宮,加入了翰林院,任翰林供奉一職。參閱:詩仙李白開掛的後30年:42歲進宮,50歲娶宰相孫女那李白在翰林院呆得好好的,又為什麼要辭職呢?後來又是因為什麼原因被唐玄宗「賜金放還的」?唐朝翰林院要解答這些問題,我們得從唐玄宗時期的翰林院開始說起。
  • 李白被「賜金放還」到底該不該?
    公元742年,41歲的李白因受宰相賀知章和玉真公主的舉薦,被唐玄宗召見進京,並受詔擔任翰林供奉。但並沒有得到唐玄宗的重用,反而被當作花瓶,還受到權臣的排擠,兩年後被「賜金放還」變相攆出了長安。你想想,狂傲不羈的李白怎麼能受得了這份委屈。
  • 《將進酒》:李白被「賜金放還」時所作,風格一往豪情、意氣凌雲
    李白這首詩借用舊題原意創為新詞以申懷抱,表現了他在政治上失意後的巨大思想苦悶,大約作於天寶三載被「賜金放還」、客遊梁宋期間。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 李白做官遭賜金遣回時,他做了這樣一件事,讓無數後人為之感嘆
    李白作為一位才高八鬥的天才詩人,早年便有建功立業的遠大抱負,他的理想是「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為輔粥,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然後「乘杯向蓬攘」。在李白的心中,「濟滄海」的志向一直佔據他的心靈,但在政治上失意、理想破滅後,李白越來越心灰意冷,視人生如夢幻。
  • 唐詩三百首 075|《行路難》李白
    在李白之前,寫「行路難」最有名氣的是南朝劉宋的鮑照,他寫過一組《擬行路難》,一共18首,慷慨遒勁,對李白產生了莫大的影響。影響大到什麼程度呢?只看他的第六首就知道了:「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丈夫生世會幾時,安能蹀躞(dié xiè,小步行走)垂羽翼?棄置罷官去,還家自休息。朝出與親辭,暮還在親側。弄兒床前戲,看婦機中織。自古聖賢盡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
  • 歷史上李白被唐玄宗賜金放還,到底給了多少金子呢?
    今天老薑想跟大家聊聊歷史上李白被唐玄宗賜金放還,到底給了多少金子?李白,我想我們每個人都很熟悉,他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嘛!在李白42歲的時候,得到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的推薦到了長安,唐玄宗對李白的才華很賞識,禮遇隆重。李陽冰《草堂集序》謂:「降輦步迎,如見綺皓(秦漢間「商山四皓」之一)」。「以七寶床賜食,御手調羹以飯之。」但是因為,李白恃才傲物,又藐視權貴,貴妃磨墨,力士捧靴,李白雖有才氣,但卻狂傲,終不能為玄宗所用,所以三年後便被「賜金放還」。
  • 從李白的詩句中,感受「詩仙」的理想抱負和浪漫主義情懷!
    李白,是唐朝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被譽為「詩仙」。他有著豪邁的情懷,有著非凡的才華,遊歷各地,寫出了很多優美詩篇。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從詩句中,我們感受到詩人雖然屢遭挫折,但是還是保持樂觀主義精神,相信自己能夠成功。【5】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 唐代李白的一首詩,寫盡詩仙遇挫後的彷徨和自信!
    就讓我們去看看詩仙李白在仕途遇挫之後是怎麼調節自己情緒的。李白成長於盛唐時代,那個時期的文人大多渴望建功立業,李白自然也不例外,他以「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的功業自許,他一生積極入世,但直到四十多歲,才因為玉真公主的引薦被唐玄宗召到長安供奉翰林。
  • 行路難 李白(唐詩欣賞縱橫談)
    前四聯用平聲先韻,第一、二、四、五、六、八句的千、錢、然、川、山、邊六字押韻,密度極大,朗朗上口。後二聯換用上聲賄韻,第十、十二句的在、海二字押韻,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細釋:《行路難》,本樂府《雜曲歌辭》,吳兢《樂府古題要解》:備言世路艱難及離別悲傷之意,多以君不見為首。李白《行路難》總共三首,這是其一。
  • 李白被賜金放還後寫的一首五言唐詩,開篇10個字極度自信
    「賜金放還」,是李白一生中非常重要的時期。之前李白積極入世,在得到奉詔入京的聖旨之後,李白很是得意,所謂「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在皇宮當中經歷力士脫靴、貴妃研墨的榮耀,讓李白感受到自身存在的價值,也預示著自己的未來。
  • 李白最失意的時候,卻寫出史上最著名的詩,最後兩句是千古名句!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李白被「賜金放還」,長安的友人都來為他餞行。他滿懷憤慨,寫下了這首著名的《行路難·其一》。這首詩一共十四句,八十二個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卻跳蕩縱橫,具有長篇的氣勢格局,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 李白《行路難》,道盡人間坎坷事!
    《行路難》是樂府舊題,《樂府題解》云:《行路難》,備言世路艱難及離別悲傷之意!南朝詩人鮑照有《行路難》十八首傳世,受其影響,李白也作了三首《行路難》,均成千古名篇!此詩應作於開元十九年(731)春,李白初次赴長安求仕之際。當時朝廷剛剛頒布「循資格」令,起用官員均需論資排輩,所以李白此行註定勞而無功。仕進無門的痛苦,令李白想起了自己喜愛的南朝詩人鮑照,他那十八首《行路難》,從前以為只是亂世悲歌。到今天,李白才真正理解了鮑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