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悠久的西安自古是帝王之都,在此光環下更成為了文人墨客尋幽詠懷、僧侶隱士修身養性之所,隨著歷史車輪的發展,西安便擁有了它的另一身份——「佛教第二故鄉」。
西安有著許多古色古香的寺廟名剎,它們環境幽美底蘊深厚,讓人油然而生一種神聖感,帶來難得的精神體驗。而距離西安南邊30公裡處則有一千年古寺——至相寺。
至相寺又名國清寺,是華嚴宗的祖庭。始建於隋文帝開皇初年,算算也有1400多年的歷史了。至相寺最興盛的時候還是在唐朝,相傳唐太宗李世民曾多次到寺裡敬香。寺內有遺碑銘曰:「終南正脈,結在其中。」 故知此寺不僅是佛教著名古剎,也是終南古蹟勝境。
至相寺地處終南山北麓,這塊「福地」傳說此處前後左右山峰如祥瑞圍繞,古時為人所青睞,而今看來,山高林密,空幽宜人。千年古寺至相寺便是坐落在這塊福田之上,所在之處風景絕佳,知道此處的遊人不多,所以顯得隱蔽而幽靜。
至相寺內最為著名的是其三棵銀杏樹,一株高大的在寺院"法堂"旁側,另兩株位於大雄寶殿前方臺階下和法界宗五祖碑旁,每至深秋時節,寺內銀杏葉金黃紛飛,這幾棵銀杏樹點綴起古寺磚瓦,更沉澱著寺院遊人信眾的繁雜思緒。比起那些成為網紅的銀杏,至相寺的銀杏低調太多,默默燦爛中多了一種悠然之感。
至相寺內建築因地勢而建,遠觀像被山峰攏入懷抱,周圍道路較為狹窄,沒有像附近其他古寺一樣因古寺古樹輝映的美景引得遊客蜂擁,或許與之深處終南秘境有很大關係。重點是至相寺山門關閉較早,多少限制了有些人郊遊盡興的期待。愈發臨近至相寺,會看到徒步至此的信眾逐漸增多,大家帶著虔誠的嚮往之心,一路前行,古寺莊嚴之感顯露無遺。
至相寺不僅因寺內盛弘《華嚴經》而為人廣頌,而且連它周圍山川都成為一片福地。京城不少高僧大德都歸葬在此。隋唐諸多在家居士、社會名流卒後均於至相寺附近鑿龕、立塔或墓葬。
寺院的修行生活風雨不改,每天早上四點寺院鐘樓傳出的鐘聲和師父唱誦的晨鐘偈,預示著僧人和居士開始今天的禪修。至相寺生活清苦有序,每天的晨鐘暮鼓青燈黃卷不斷良性循環,在周邊山景的映襯下顯得更具詩意,前來此地禮佛參悟的信眾更能徒增不少佛學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