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定陵挖掘是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劇

2020-07-07 文史愛好者0612

定陵是北京的一個旅遊景點。在北京有兩個帝王陵墓成為了旅遊景點,一個是長陵,一個是定陵。長陵參觀的是地上建築,定陵參觀的是地下建築,即皇帝遺體存放之處——地宮。定陵是我國唯一開放的皇帝地宮,參觀地宮,我們可以真實地了解到傳說中神秘的皇帝安息之地的建築結構、布局、風俗、文化等,值得一看,不枉此行。但是,定陵的挖掘卻是我國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劇,為什麼這麼說呢?

萬曆皇帝的定陵

為什麼說定陵挖掘是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劇

明定陵位於北京昌平區,十三陵之一,北倚大峪山,面對山峰渾圓的蟒山。明定陵是明代第十三位皇帝,神宗顯皇帝朱翊鈞的陵墓。地面建築的總布局,呈前方後圓形,含有中國古代哲學觀念&34;的象徵意義。建於1584~1590年(萬曆十二年至萬曆十八年)。

明神宗就是萬曆皇帝,萬曆是朱翊鈞的年號,神宗是他的廟號。萬曆是喜歡煉丹藥、重用奸臣嚴嵩的嘉靖皇帝的孫子,隆慶皇帝的兒子。萬曆皇帝10歲即位,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為什麼說定陵挖掘是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劇

萬曆皇帝在位時的事跡有:第一,張居正改革。張居正是內閣首輔,也是萬曆皇帝的老師,萬曆前十年,張居正主持政務,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社會經濟有很大的發展,人民生活也有所提高。開創了「萬曆中興」局面。第二,主持了著名的萬曆三大徵。先後在明王朝西北、西南邊疆和朝鮮展開的三次大規模軍事行動,鞏固了漢家疆土。第三,爭國本事件。萬曆寵愛鄭貴妃,不喜歡皇長子朱常洛,不立太子甚至不讓太子讀書,跟大臣們鬥了十多年。最後,消極怠政,長達三十年不出宮門、不理朝政、不郊、不廟、不朝、不見、不批、不講。懶到這份上,也真夠絕的。結果是使大明王朝逐漸走向衰亡。

為什麼要挖掘定陵?

為什麼說定陵挖掘是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劇

1955年10月9日,北京市副市長吳晗帶領一些文藝界名流到明十三陵參觀。中午時,他們在長陵東邊的柿子園休息聊天。吳晗不但是副市長,同時也是明史專家,寫過《明史簡述》等著作。聊天中對郭沫若等人說:「永樂皇帝就埋在長陵,如果挖掘長陵,建個博物館,把長陵中的文物展示出來,肯定對研究明史有重大推動作用。」郭沫若等人深表贊同。

於是,一份《關於挖掘明長陵的請示報告》便送到了國家政務院,並很快得到了批准。時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長的鄭振鐸、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夏鼐堅決反對,但反對無效。

郭沫若等人將第一次發掘的目標鎖定在明成祖朱棣的長陵,但是由於這座陵寢的長度驚人,導致很長時間都找不到墓葬的入口,於是考古團隊暫時放棄了這座陵墓,轉而開始挖掘萬曆皇帝的陵墓。

先是找地宮入口,找到後,1956年-1957年中國考古工作者對地下玄宮進行了發掘,定陵地下宮殿在地下27米處,規模宏大,由五座石室組成(前室、中室、左配殿、右配殿、後室)。地上陵宮由寶城、明樓、祾恩殿(重簷7間)、祾恩門(5間)、左右廊廡(各7間)及外羅城內外的宰牲亭、神廚、神庫、碑亭組成,佔地約18萬平方米。

為什麼說定陵挖掘是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劇

定陵地宮共出土文物3000多件,絕大多數都是價值連城的珍寶。後建立了定陵博物館保存這些文物。

定陵挖掘的悲劇

由於當時條件所限、經驗匱乏、能力不足,封閉的皇陵空間突然打開,溫溼環境驟變,文物尤其是絲織品還是受到較大損傷,出現變質。

定陵出土的3000多件文物中,絲織品應該是最具價值的。定陵的整匹絲織品,每卷上都有「腰封」,寫著尺寸、時間、產地、質地,極為難得。然而由於經驗不足,考古人員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塑料)加入軟化劑,塗抹在半腐的衣物上,過了幾個月就全變黑、變硬、變脆。再加上當年的文物庫房太過簡陋,四面漏風,根本談不上恆溫、恆溼、避光,以至於後來出版的考古報告裡,大多數絲織品只能呈現支離破碎的損壞狀態。

為什麼說定陵挖掘是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劇

更大的傷害是,文革期間,以夏鼐為首的考古學家們被迫離開了崗位。紅衛兵聚集在定陵博物館,把萬曆和兩位皇后的屍體打碎、焚燒!專家被批鬥離開崗位,被打開的皇陵就此擱置,珍貴文物暴露於外界,加速腐朽。萬曆皇帝的金絲楠木棺材被扔到野外,讓農民劈了當家具。萬曆和他兩個皇后的屍骨,更是被一把火燒得乾乾淨淨。

定陵挖掘的啟示

前車之鑑,後事之師。定陵挖掘造成了難以挽回的悲劇,但它也開啟了帝王陵寢保護的先河。定陵挖掘之後,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鄭振鐸和副所長夏鼐先生隨即上書國務院,請求立即停止再批准發掘帝王陵墓的申請,周恩來總理批准了這一申請。不主動發掘帝王陵從此成為考古界的一個定規。

1997年,國務院於下發了《關於加強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首次明確「由於文物保護方面的科學技術、手段等條件尚不具備,對大型帝王陵寢,暫不進行主動發掘」。

我國現行文物工作基本方針可概括為十六個字:「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而保護是放在首位的。「我們理解的保護,就是能不動土就不動土,能推後挖掘就推後挖掘。』」

相關焦點

  • 國家為什麼不讓挖帝陵?看郭沫若挖掘定陵的後果,難怪被罵60多年
    國家為什麼不讓挖帝陵?看郭沫若挖掘定陵的後果,難怪被罵60多年關於郭沫若此人,大家對他的評價可是毀譽參半,褒貶不一,友人說他是繼承魯迅的又一個文學大家,有人說他是歷史罪人,更有人說他是「人渣」,那麼,為什麼郭沫若的一生會被人這麼關注呢?
  • 1956年定陵事件,考古界的恥辱,國家從此不再主動發掘帝王陵
    這座陵墓的挖掘,被稱中國考古界的恥辱,整個歷史學界的教訓 推薦語:對於老祖宗留給我 們的古老文明我們都是格外珍惜的,無論中國以後有多麼的強大,作為華夏兒女我們不可以忘本,要明白華夏豐富的精神文明都是從古至今流傳下來,這源遠流長的華夏文明是值得我們去找尋,去傳承的。
  • 上世紀50年代,考古人員挖掘十三陵,一批文物因此「煙消雲散」
    考古,是一項肩負人類歷史、文化探索和傳承的偉大事業,大部分人對考古的認知,除了需要堅實的專業技能之外,還有口口相傳的神秘傳聞,這其中古代帝王墓穴或陵寢的考古挖掘,更是神秘莫測,存在著很多說得通和說不通的詭秘。
  • 揭秘明定陵挖掘過程中的離奇事件
    說到盜墓,大家一定會對鬼吹燈裡面的情景歷歷在目。這些盜墓賊為了獲得古墓裡的寶藏,可謂是無所不能,即會分金定穴並且也能深入墓穴一探究竟。從古至今我國也有林很多陵墓就都被盜墓賊光顧過,有的陵墓是十分具有考古價值的。
  • 明十三陵考古現場照:考古家徒手撈寶,圖3郭沫若親臨指揮
    上個世紀50年代,我國考古家在郭沫若等人的帶領下挖掘了明十三陵中的萬曆皇帝的定陵。很多人都知道這個古墓的挖掘是我國考古史上的第一悲劇,造成的損失不可估計,那定陵的考古現場到底是怎樣的呢?一起來看看這些公開的現場照。一般來說在正式考古之前,考古家都會進行一次合照,這合照的意義非常重大,其中一點就是這張照片有可能是考古家一生中最後的照片。
  • 定陵挖掘現場真實照片:代價慘痛,從此不再主動挖掘帝王陵
    在其他十二陵的調查中,他們偶然發現定陵有塌陷漏洞,由此定陵成了最初上書發掘長陵計劃的試驗品。 經過數月挖掘,考古隊終於找到萬曆皇帝地宮入口,考古隊員正在取磚
  • 定陵挖掘歷時一年方見宮門 大公雞探路地宮(圖)
    ■親歷者  孫憲寶,昌平區長陵鎮村民,定陵挖掘隊隊員,現年72歲。  「我覺得我親手做的工作,從發掘出土來說,沒有走彎路。」一位自稱「掘皇陵人」的老人回憶53年前定陵挖掘的情景時說。他就是當年帶隊挖掘定陵的考古隊隊長趙其昌。現在已經80多歲,居住在京郊一處農家院中。
  • 挖掘定陵沒有發現《永樂大典》,卻致使精美的絲織品遭到嚴重的損壞
    為何「定陵」成為新中國首座由政府牽頭挖掘的帝陵?挖掘明帝陵,其中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想要找到下落不明的《永樂大典》,身為明史學家的吳晗對此極其看重。孝端皇后鳳冠1956年5月17日,正式挖掘定陵。定陵地下宮殿出土了各類器物3000多件,為明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其地宮結構堪稱明代皇陵規制的代表。
  • 遠古寶藏「三星堆」,到底挖出了什麼,為何被永久禁止挖掘
    幾千年來,人們一直爭論不休,有的說是傳說中的人物,也有人說是古蜀國的開國君主。這個疑問在上個世紀80年代終於被考古家解開。這是因為考古家在四川發現了遠古寶藏「三星堆」遺址。三星堆遺址的發現何為遠古?考古部門來到現場後,發現這巨大的青銅面具年代非常久遠,並且斷定這是商朝之前的文物。也知道這將對於長江流域的考古是至關重要的,因此考古部門沒有一刻鬆懈,立即展開了各種工作,以方便對三星堆遺址進行考古挖掘。
  • 上世紀50年代,郭沫若挖掘十三陵時,在考古現場來了位古怪的老者
    其實,中國古墓未解之謎更多,因為中國的歷史太漫長了,而中國人又特別的重視「事死如事生」,所以光是中國帝王的墓葬就有一大堆。不過真正現在被探索的帝王墓葬卻很少,這是為什麼呢? 郭沫若為此不得不退而求其次——挖掘萬曆皇帝的定陵。
  • 曬曬當年考古人員發掘定陵現場照
    1956年6月5月,考古人員正式開始發掘萬曆皇帝定陵。其實剛開始考古人員想發掘的是明成祖朱棣的長陵,當時恰逢寒冬考古人員在長陵找了半天沒能找到墓地入口結果轉而發掘定陵。定陵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神宗朱翊鈞和兩位皇后孝端皇后、孝靖皇后的合葬墓。定陵修建於萬曆十二年,並於萬曆十八年竣工,耗時六年,耗費白銀800萬兩。
  • 上世紀50年代,考古專家挖掘十三陵時,工地上卻來了一位古怪老人
    明朝對中國來說,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歷史時期,我們除了可以通過一些文獻了解相關內容之外,還能通過一些考古研究,還原一部分歷史真相。上個世紀50年代,我們的考古工作人員,準備挖掘十三陵時,工地上來了一個古怪的老者,他當時說:定陵之中有生死河,強開必有禍患。
  • 湖北挖出30歲男子墓,距今500多年,專家:文物數量僅次於定陵
    明定陵,我們應該還是很熟悉的,的確定陵考古事件的確是一個悲劇,但是定陵中發現的文物真的是令人嘆為觀止,堪稱是海量,現在這麼考古中挖出的這麼多古墓,說實話真的沒有一座古墓出土的文物數量能和定陵相比,甚至是無法相提並論,但是2001年卻挖出了一座規模很小的500多年前的明朝古墓,但是他墓中出土的文物數量同樣令人驚訝
  • 書摘/《考古中國:定陵地下玄宮洞開記》定陵洞開之後的厄運
    定陵是新中國第一座經國務院批准,有計劃、有組織、主動發掘的帝王陵墓。然而,這座輝煌的地下宮殿出土之後,無數奇珍異寶在接觸空氣的瞬間黯淡成灰,三口金絲楠木精製而成的巨大紅漆棺槨被人遺棄而毀壞,三具雖已腐爛但卻有幸重見天日的帝後屍骨也遭到了焚毀……《考古中國:定陵地下玄宮洞開記》記載了這一段史詩般的發掘歷程,也為後世考古發掘中的文物保護問題敲響了警鐘。
  • 風雪定陵·序
    織錦品的發現,對了解和研究久已失傳的明代特有的絲織技巧,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震驚、愕然、猜疑……這條被封鎖了兩年多的消息一經播出,立即使各國考古界為之譁然,無數驚愕的目光驟然投向東方這塊古老而神奇的土地。  與此同時,某些大國的科研情報部門,立即開動迅速運轉的機器,用不同的手段和方式,探測著定陵洞開的隱密和出土文物的價值。
  • 《大秦賦》:秦始皇陵為什麼至今還不敢挖?考古隊吃過慘痛教訓
    兵馬俑已經向遊人開放,為什麼秦始皇陵到現在還不挖掘呢?三點原因挖不得。 第一,現代文物保護技術還達不到。 文物在地下墓室裡幾百年上千年,在一個穩定的恆溫、恆溼、真空環境,冷不丁撈出來,暴露在空氣中,那些價值連城的竹簡絲綢,分分鐘就變成一堆灰。
  • 萬曆皇帝的悲劇,棺材板遭挖出後,被人嫌棄「太舊」,直接扔了
    幾經碰壁掘定陵 1955年冬,北京冷風呼嘯、天氣嚴寒,吳晗、郭沫若等人卻十分高興,因為他們向國務院申請挖掘明長陵的請求正式得到了批准。經過政府官方同意後,他們就迫不及待開始了轟轟烈烈的考古工作,妄圖一窺大明皇陵的真容。
  • 進定陵地宮第一人開腔:拿公雞探皇陵講現實版「盜墓筆記」
    在此之前,考古隊員們的腳步已經踏遍了十三陵的每一座陵墓。我國歷史上首次有計劃的、以科學研究為目的、主動地用科學方法對帝王陵墓進行考古發掘破土動工就從這裡開始,從發掘長陵到發掘獻陵到發掘定陵,當此前毫無所獲的隊員們發現定陵寶城的這個洞口時,他們的目光就緊緊地鎖定在了定陵上。五月的十三陵,雨季剛剛過去,燥熱冗長的夏天將要來臨。
  • 考古家根據定陵一件國寶作答,答案讓人想不到
    導讀:讀者朋友們大家好,歡迎來到百家號「創史人」,今天筆者將繼續帶領大家,走進中國考古發現最新現場,見證中國歷史背後不為人知的秘密。明朝皇帝喝什麼酒?考古家根據定陵一件國寶作答,答案讓人想不到我們一說到中國國酒,常常就會想起白酒,實際上一般認為白酒的歷史其實是從元代開始的,白酒有酒精濃度極高,口感很烈的特點,再加上一些傳統加成,成為了除了啤酒之外最為受歡迎的酒種,實際上,在中國古代文人雅客的詩歌名句中,並沒有見到白酒的名號。
  • 武則天之子李顯定陵發現唐代石刻 也曾有無字碑[圖]
    昨日,記者從省考古研究院獲悉,在武則天兒子李顯的定陵,考古專家也發現了一塊無字碑。   調查得知這裡曾有一塊無字碑   位於富平的定陵是唐中宗李顯的陵墓,他是武則天的第三個兒子,唐朝第四位皇帝。他的父親、母親、弟弟、侄子和兒子都當過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