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掘一座古代帝王陵有多艱難? 曬曬當年考古人員發掘定陵現場照

2020-12-17 鬼龍看歷史

眾所周知,萬曆皇帝明神宗朱翊鈞的定陵是中國主動發掘的唯一一座帝王陵。雖然這座帝王陵的發掘給我們提供了很多關於明朝的史料,但是更多的卻是留下了不可挽回的損失。也正是這座帝王陵發掘造成的損失,從此國家有關部門定下了一個規則,不輕易主動發掘帝王陵。

1956年6月5月,考古人員正式開始發掘萬曆皇帝定陵。其實剛開始考古人員想發掘的是明成祖朱棣的長陵,當時恰逢寒冬考古人員在長陵找了半天沒能找到墓地入口結果轉而發掘定陵。

定陵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神宗朱翊鈞和兩位皇后孝端皇后、孝靖皇后的合葬墓。定陵修建於萬曆十二年,並於萬曆十八年竣工,耗時六年,耗費白銀800萬兩。

萬曆皇帝的定陵規模僅次於朱棣長陵,佔地18萬平方米,曾遭遇了三次大火的焚燒。明末李自成大軍曾攻入了十三陵後,曾對定陵進行大肆地破壞,「磚石遍地,大火三日不絕」。清軍入關後,又對明陵進行了大規模的破壞。雖然定陵地面建築幾乎被破壞殆盡,但地宮卻一直保存很完整。

1956年5月17日,考古人員在定陵寶城內挖了一條探溝。在古墓發掘的過程中,挖探溝是最常見的一種方法,目的是弄清楚地下情況進而方便進一步地考古發掘。考古人員對探溝的情況掌握後,發現定陵的發掘工作量極大,於是發掘委員會僱請了十三陵周圍村莊的農民60多人來幫助挖土方。

當時由於地面沒有標誌,發掘工作進展很不順利,困難重重。在正式發掘的幾個月後,民工正在寶城內側的一條探溝裡挖掘,突然一位民工大喊,「出現了石條,而且上面還有字」。這時考古人員一湧而至,在清理掉石條上的泥土後出現了字跡,「隧道門」,並得出這裡就是進入定陵地宮的所在。

隨後考古人員決定就以此石條作為發掘的重點位置,結果果不其然最後考古人員在1957年5月19日找到金剛牆位置,這面牆的背後就是定陵地宮入口。當年為了慶祝找到地宮入口,考古發掘隊準備給參與挖掘的民工每人獎勵一條毛巾和一塊 。

下面小編將給大家展示當年定陵發掘現場的珍貴照片,真實感受當年發掘定陵的艱難。

照片一、考古人員正在拆掉地宮金剛牆

照片二、地宮中殿的陪葬品。具體是萬曆皇帝和兩位皇后的漢白玉寶座,每張寶座前各有一套黃色琉璃五供和一個青花大瓷缸,缸中原來盛滿長明燈燈油,供點長明燈用。

照片三、通向地宮後殿的漢白玉石門

照片四、後殿萬曆皇帝和兩位兩位皇后的棺槨停放在漢白玉棺床上

照片五、郭沫若等人來到地宮發掘現場參觀

照片六、考古人員正在清理棺槨旁的陪葬品

照片七、考古人員正在清理棺槨旁的陪葬品

照片八、考古人員正在清理萬曆皇帝棺槨裡的陪葬品

相關焦點

  • 明定陵發掘始末
    織錦品的發現,對了解和研究久已失傳的明代特有的絲織技巧,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40年過去了,當年開掘的種種神秘和不安,都湮沒於如織的參觀者喧囂的人流中了……40年過去了,當年圍繞著發掘定陵的爭論,也都在年復一年的參觀者對中國古代文化由衷驚嘆的目光中,淡然消聲了……40年過去了,當年提議、參與發掘的前輩都已先後作古,唯一健在的發掘工作隊隊長趙其昌,也已年近古稀
  • 1956年定陵事件,考古界的恥辱,國家從此不再主動發掘帝王陵
    這座陵墓的挖掘,被稱中國考古界的恥辱,整個歷史學界的教訓 推薦語:對於老祖宗留給我 們的古老文明我們都是格外珍惜的,無論中國以後有多麼的強大,作為華夏兒女我們不可以忘本,要明白華夏豐富的精神文明都是從古至今流傳下來,這源遠流長的華夏文明是值得我們去找尋,去傳承的。
  • 何時發掘秦皇陵?發掘秦皇陵至少滿足四個條件,目前一個都達不到
    秦始皇陵可能是中國知名度最高的一座帝王陵了,作為第一個大一統皇帝的陵墓,兩千多年來無數人都對秦皇陵的研究一直沒有停止,人們都想知道這個千古一帝的陵墓裡究竟埋藏了多少寶藏。據司馬遷《史記》中的記載,「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
  • 湖北公布明十三陵定陵發掘後明朝考古最大發現
    新華網武漢1月18日電(記者李鵬翔)湖北省人民政府今天正式公布了明代梁莊王墓的大批考古發掘成果,專家指出,這是繼明十三陵的定陵發掘後,明朝考古的最大發現。  2001年4月中旬至5月初,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湖北省文化廳、省文物局與荊門市政府、鍾祥市政府聯合組織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考古工作者,對位於鍾祥市長灘鎮外的明代梁莊王墓進行了發掘。直至當年年底發掘工作基本結束。
  • 明定陵發掘之後,出現了很多詭異之事,其中之一竟跟風水有關
    十月初三日,安葬於定陵。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我國考古人員對明定陵進行了發掘。關於這次考古活動,民間流傳著頗多流言:一是參與發掘的考古人員在後來的幾十年裡相繼離世,均遭遇不測;二是一些當地村民盜走了萬曆皇帝的棺材板,後七名村民離奇死亡。
  • 考古人員在發掘十三陵時,工地上來了一位性格古怪的老人
    其實,早在上世紀50年代,學者們想要挖掘明十三陵時,就曾請來一位陌生的老人上址,老人還告誡大家:定陵有一條生死河,強開必有禍。考古人員挖掘十三陵時,隊友請來一位性格古怪的老人。我們正規的考古隊起步很晚,直到1921年,我們才有了第一支官方組織的考古隊,當時是發掘周口店古遺址,那時國家就動亂了。
  • 為什麼說定陵挖掘是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劇
    定陵是北京的一個旅遊景點。在北京有兩個帝王陵墓成為了旅遊景點,一個是長陵,一個是定陵。長陵參觀的是地上建築,定陵參觀的是地下建築,即皇帝遺體存放之處——地宮。定陵是我國唯一開放的皇帝地宮,參觀地宮,我們可以真實地了解到傳說中神秘的皇帝安息之地的建築結構、布局、風俗、文化等,值得一看,不枉此行。但是,定陵的挖掘卻是我國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劇,為什麼這麼說呢?
  • 定陵地宮有多大?深入地下27米,即使炎熱夏季依舊感覺陰氣森森
    眾所周知,萬曆皇帝朱翊鈞的定陵是目前我國主動考古發掘的帝王陵。雖然定陵的發掘為研究明朝歷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但也留下了無盡的遺憾。也正是定陵發掘造成的「不可挽救的損失」,國家制定了此後不輕易發掘帝王陵的規定。定陵修建於公元1584年到1590年,即明萬曆十一二年至萬曆十八年,歷時6年。具體來說,定陵是萬曆皇帝朱翊鈞和孝端、孝靖兩位皇后三人合葬的陵墓。
  • 學者:考古現場比弩箭毒蟲等機關更危險的是什麼?
    核心提示:史籍中,只有《史記》記載秦始皇陵內藏有弩箭,其他帝王陵墓的史料,幾乎都沒有出現機關等陷阱的記載。不過這並不代表發掘現場沒有危險。考古現場最害怕的是塌方,因為很多工地都在地下深處。
  • 定陵挖掘現場真實照片:代價慘痛,從此不再主動挖掘帝王陵
    不過,由於長陵建造面積實在是太大,一時難以找到墓道,考古學家們只好放棄原有計劃,決定先找一個小一點的陵墓進行試掘,等積累一些經驗後再發掘長陵。在其他十二陵的調查中,他們偶然發現定陵有塌陷漏洞,由此定陵成了最初上書發掘長陵計劃的試驗品。
  • 明代最大皇陵:歷時130年建成,考古人員挖了三天,倉促撤離
    ——米·左琴科(蘇)文章類型/歷史見聞字數|859,閱讀約2分鐘在北京十三陵中,有一座帝王陵建造時間最長,規模最大,工藝最精湛。是朱棣和許皇后的長陵。長陵是明十三陵的第一座墓。是目前地面保存最完好的墓葬。
  • 陝西帝王陵數量全國第一,為什麼旅遊沒有開發好?
    》,最新的考古成果表明,陝西的帝王陵總數有82位,位居全國第一。茂陵修建歷時53年,是漢代帝王陵墓中規模最大的一座。剩下的已經發現但是現階段沒有進行旅遊開發並對外開放的帝王陵,數量大概有三十多座,以漢唐帝陵為主。這部分帝陵,是今後陝西發展帝陵旅遊的重要儲備。相對於整體的帝陵旅遊資源而言,現在對外開放的帝陵,只能算是冰山一角,陝西帝陵的開發、開放程度遠遠不夠。
  • 大明朱棣陵墓:郭沫若提議發掘,結果考古隊發掘三日被迫匆匆撤離
    【明十三陵之長陵】長陵,明成祖朱棣的陵墓,它是明十三陵中規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長陵位於天壽山主峰前,它始建於永樂七年(1409年),一直到宣德二年(1427年),陵墓的主體工程才結束,總耗銀達到了800萬兩。
  • 明十三陵考古現場照:考古家徒手撈寶,圖3郭沫若親臨指揮
    導讀:明十三陵是我國明朝時期13名皇帝的陵墓,也是我國歷史上保存最為完好的古代皇家陵。上個世紀50年代,我國考古家在郭沫若等人的帶領下挖掘了明十三陵中的萬曆皇帝的定陵。很多人都知道這個古墓的挖掘是我國考古史上的第一悲劇,造成的損失不可估計,那定陵的考古現場到底是怎樣的呢?
  • 1974年兵馬俑發掘現場:考古工具簡陋,李光耀曾親臨現場~
    很快,這些陶俑碎片被考古專家認為是秦皇陵的陪葬品兵馬俑。這是一組反映兵馬俑被發現不久後的考古現場,也就是30年前考古人員發掘兵馬俑的場景。圖:考古人員正在清理出土的兵馬俑碎片。
  • 讓世界震撼的中國十大考古發現:排名第一位至今不敢繼續發掘!
    中國考古十大發現有哪些?中國重大的考古發現,有殷墟、敦煌、北京人、定陵、滿城金縷玉衣、長信宮燈與博山爐、馬王堆漢墓、河姆渡……其中,殷墟是中國歷史博物館鎮館之寶。現在為大家盤點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一起來看看這些中國最大的考古發現都有哪些吧。
  • 風雪定陵·序
    1958年9月6日,新華通訊社向世界播發了這樣一條消息:  明十三陵中的定陵已被打開。陵墓是一座地下宮殿,全部用大塊青白石砌成的拱券,有兩層樓高、八十多公尺長。在後殿裡放著三口一人多高的朱紅色棺材,明朝第十三個皇帝朱翊鈞和他的兩個皇后都躺在裡面。屍體已腐爛,骨架完好,頭髮軟而有光,屍骨周圍塞滿了無數的金銀玉器和成百匹的羅紗織錦。這些錦緞時經三百餘年,有的還金光閃閃。
  • 主持曾侯乙墓發掘的譚維四先生走了:當年考古的「曲折傳奇」
    當年這一考古發現的主持者就是考古學家、曾侯乙墓主持發掘領隊、湖北省博物館原館長、研究館員譚維四,他曾任曾侯乙墓整理小組組長組織編寫了《曾侯乙墓》考古報告,2020年9月7日7時38分,譚維四先生因病醫治無效,在武漢逝世,享年91歲。澎湃新聞特選刊譚維四先生的《發現曾侯乙墓》,以紀念一代考古學者。
  • 掀開歷史的面紗 開封市考古發掘明代周藩永寧王府遺址
    近日,隨著明代周藩永寧王府遺址發掘工作的結束,考古人員為我們揭開了層層面紗。一世界上沒有哪個城市像開封一樣屢遭滅頂的水患後,仍能一次次頑強崛起。洪水固然無情,在帶給古代開封無窮無盡的災難同時,也把無數的風流故事瞬間定格,掩沒於地下,等待後世之人的重新發現。
  • 明長城發掘了三年,為何最後還是草草收場?真實原因太震憾
    考古,是一項神秘的工作,因為它的對象往往是幾千幾萬年前的事物。下面,就來看兩則考古軼事。第一件事是考古界不敢公開的秘密。眾所周知,人類的平均身高在一米七三左右。如此巨人遺骸,當然是駭人聽聞的,這也成了考古界不敢公開的秘密。對此,有網友調侃:古人真高第二件事是發掘明長陵未果的前因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