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之長陵】長陵,明成祖朱棣的陵墓,它是明十三陵中規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長陵位於天壽山主峰前,它始建於永樂七年(1409年),一直到宣德二年(1427年),陵墓的主體工程才結束,總耗銀達到了800萬兩。(這是一組反映朱棣長陵情況的照片)
【鳥瞰朱棣長陵】儘管歷經600多年風風雨雨,可長陵地面建築保存相對完整。長陵總佔地面積約12萬平方米,呈現前方後圓的布局特點。靠前的方形部分,由前後相連的三進院落組成。靠後的圓形部分,由方城、明樓和寶頂等建築構成。
【祾恩門】稜恩門為單簷歇山頂形制,面闊五間,進深二間,正脊頂部距地面高14.57米。簷下鬥拱為單翹重昂七踩式,其平身科斗拱耍頭的後尾作斜起的杆狀,與宋清做法俱不相同。室內明間、次間各設板門一道,稍間封以牆體,可見等級極高。
【神功聖德碑亭】神功聖德碑亭又稱大碑樓,它正統元年(1436)始建,三年後完成。碑亭高25米,其平面呈正方形,臺基邊寬23米,四面各闢券門。亭內為穹窿頂,正中豎碑一通。碑為青白石雕成,通高近8米,碑首為「六螭下垂式」,碑趺為一昂首遠眺的烏龜,土襯石的四周刻水波漩流。碑的正面篆額「大明長陵神功聖德碑」,中刻碑文,總計3236字。
【成祖文皇帝之陵】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朱棣遠徵漠北,十八日駕崩於榆木川,終年64歲,諡「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廟號「太宗」。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改諡為「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廟號「成祖」。
【祾恩殿】這座用於進行祭祀活動的大殿建在3米高的三層漢白玉臺基上,黃瓦紅牆,高大宏偉。資料顯示,長陵祾恩殿是十三陵中唯一保存下來的祾恩殿,也是我國現存規模較大、用料最奢華、保護最完好的明代金絲楠木大殿。
【巨大的金絲楠木柱子】長陵祾恩殿裡的金絲楠木大柱高約13米、直徑1米左右,承託著覆蓋面2300平方米的重簷廡殿頂,宏偉壯觀,舉世無雙。另外,祾恩殿除了木柱子外,肉眼能看到的木質構件,都是使用金絲楠木製作,可見這座大殿的奢華。
【朱棣塑像】除了大量金絲楠木外,長陵祾恩殿使用金磚鋪地。注意,這裡所說的金磚並不是說是黃金製作的,而是通過複雜工藝燒制的地磚,扣之有金屬聲,由此得名。祾恩殿殿面闊九間,進深五間,象徵著皇帝「九五之尊」的地位。
【欞星門】1955年10月,郭沫若等人向國家提交了一份名為《關於發掘明長陵的請示報告》,後得到國家有關部門批示,「原則同意。」由於長陵規模實在太大了,為了保證發掘計劃順利進行,考古工作組先期派一支試掘小組,然而這支試掘小組僅發掘3天就匆匆撤走了。
【石五供、方城和明樓】之所以撤走,是因為試掘小組初期試掘以失敗告終。據相關人員回憶,試掘小組是在北京一年最冷時期來到長陵,在寶頂四周調查了3天,沒有發現地宮入口。不僅如此,由於保暖措施沒有到位,一名考古人員還病倒了,結果發掘長陵不了了之,考古人員轉而發掘了萬曆皇帝定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