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朱棣陵墓:郭沫若提議發掘,結果考古隊發掘三日被迫匆匆撤離

2020-12-09 解讀有趣的歷史

【明十三陵之長陵】長陵,明成祖朱棣的陵墓,它是明十三陵中規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長陵位於天壽山主峰前,它始建於永樂七年(1409年),一直到宣德二年(1427年),陵墓的主體工程才結束,總耗銀達到了800萬兩。(這是一組反映朱棣長陵情況的照片)

【鳥瞰朱棣長陵】儘管歷經600多年風風雨雨,可長陵地面建築保存相對完整。長陵總佔地面積約12萬平方米,呈現前方後圓的布局特點。靠前的方形部分,由前後相連的三進院落組成。靠後的圓形部分,由方城、明樓和寶頂等建築構成。

【祾恩門】稜恩門為單簷歇山頂形制,面闊五間,進深二間,正脊頂部距地面高14.57米。簷下鬥拱為單翹重昂七踩式,其平身科斗拱耍頭的後尾作斜起的杆狀,與宋清做法俱不相同。室內明間、次間各設板門一道,稍間封以牆體,可見等級極高。

【神功聖德碑亭】神功聖德碑亭又稱大碑樓,它正統元年(1436)始建,三年後完成。碑亭高25米,其平面呈正方形,臺基邊寬23米,四面各闢券門。亭內為穹窿頂,正中豎碑一通。碑為青白石雕成,通高近8米,碑首為「六螭下垂式」,碑趺為一昂首遠眺的烏龜,土襯石的四周刻水波漩流。碑的正面篆額「大明長陵神功聖德碑」,中刻碑文,總計3236字。

【成祖文皇帝之陵】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朱棣遠徵漠北,十八日駕崩於榆木川,終年64歲,諡「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廟號「太宗」。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改諡為「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廟號「成祖」。

【祾恩殿】這座用於進行祭祀活動的大殿建在3米高的三層漢白玉臺基上,黃瓦紅牆,高大宏偉。資料顯示,長陵祾恩殿是十三陵中唯一保存下來的祾恩殿,也是我國現存規模較大、用料最奢華、保護最完好的明代金絲楠木大殿。

【巨大的金絲楠木柱子】長陵祾恩殿裡的金絲楠木大柱高約13米、直徑1米左右,承託著覆蓋面2300平方米的重簷廡殿頂,宏偉壯觀,舉世無雙。另外,祾恩殿除了木柱子外,肉眼能看到的木質構件,都是使用金絲楠木製作,可見這座大殿的奢華。

【朱棣塑像】除了大量金絲楠木外,長陵祾恩殿使用金磚鋪地。注意,這裡所說的金磚並不是說是黃金製作的,而是通過複雜工藝燒制的地磚,扣之有金屬聲,由此得名。祾恩殿殿面闊九間,進深五間,象徵著皇帝「九五之尊」的地位。

【欞星門】1955年10月,郭沫若等人向國家提交了一份名為《關於發掘明長陵的請示報告》,後得到國家有關部門批示,「原則同意。」由於長陵規模實在太大了,為了保證發掘計劃順利進行,考古工作組先期派一支試掘小組,然而這支試掘小組僅發掘3天就匆匆撤走了。

【石五供、方城和明樓】之所以撤走,是因為試掘小組初期試掘以失敗告終。據相關人員回憶,試掘小組是在北京一年最冷時期來到長陵,在寶頂四周調查了3天,沒有發現地宮入口。不僅如此,由於保暖措施沒有到位,一名考古人員還病倒了,結果發掘長陵不了了之,考古人員轉而發掘了萬曆皇帝定陵。

相關焦點

  • 明代最大皇陵:歷時130年建成,考古人員挖了三天,倉促撤離
    是朱棣和許皇后的長陵。長陵是明十三陵的第一座墓。是目前地面保存最完好的墓葬。眾所周知,朱棣一生才華橫溢,但並沒有改變他作為封建皇帝的本性。從即位第七年起,他就開始修建陵墓。永樂七年,朱棣派大批風水術士在北京周邊挑選萬年吉祥之地,最終選擇了天壽山腳下。朱棣認為這裡的風水很好,非常符合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的經典風水格局。
  • 考古人員在發掘十三陵時,工地上來了一位性格古怪的老人
    我們正規的考古隊起步很晚,直到1921年,我們才有了第一支官方組織的考古隊,當時是發掘周口店古遺址,那時國家就動亂了。戰爭時期,考古工作無法順利進行,直到新中國成立後,考古工作才再次開展。那一年是1955年,郭沫若和吳晗一起討論明代長陵的發掘,由於當時我國的技術還不完善,很多人對此提出了異議。與此同時,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發掘明長陵的申請最終獲得批准,隨後幾人發起成立了"長陵發掘委員會"。趙其昌為組長,夏鼐為技術負責人,趙同海為墓工。
  • 秦始皇陵墓是不是現在可以挖了?最牛的考古隊說:危險,不要進!
    若要說當今哪個皇帝的陵墓最受世界的關注,當屬秦始皇陵墓了,因為裡面有大量的各種奇珍異寶填滿了整個地宮,任何一種寶貝都是價值不菲的,任何盜墓賊一想想都要激動萬分,連郭沫若也想進去瞧一瞧都沒成功,如今科技發達了,我們考古隊都能完美挖掘了早於秦朝的陵墓,為什麼現在不能挖開看看呢?
  • 發掘一座古代帝王陵有多艱難? 曬曬當年考古人員發掘定陵現場照
    1956年6月5月,考古人員正式開始發掘萬曆皇帝定陵。其實剛開始考古人員想發掘的是明成祖朱棣的長陵,當時恰逢寒冬考古人員在長陵找了半天沒能找到墓地入口結果轉而發掘定陵。定陵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神宗朱翊鈞和兩位皇后孝端皇后、孝靖皇后的合葬墓。定陵修建於萬曆十二年,並於萬曆十八年竣工,耗時六年,耗費白銀800萬兩。
  • 明十三陵,為何只挖了萬曆皇帝的陵墓,而不挖其它皇帝的陵墓?
    雖然說帝王們也想長生不老,但是古往今來,哪個皇帝都沒有做到這一點,所以還是安安分分的修建陵墓,期待死後能夠住得舒服一點,因此修建陵墓就成了必做的一件事情。在中國歷史中,大明王朝一共歷經16位帝王,傳承了276年,朱棣將都城遷到北京之後,明朝的帝王基本上都葬在了京城,於是就有了現在的明十三陵。
  • 考古隊挖掘十三陵時,發生很多百思不解的「怪事」,至今都想不通
    提到郭沫若這個名字,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他是近代歷史上一個偉大的詩人,作為新詩奠基人之一,他還有不少詩篇被收錄進了語文教材,比如《天上的街市》、《雷電頌》等都是不朽的名篇。除了詩歌創作外,郭沫若還有一個身份就是考古學家。
  • 埃及考古隊發掘出法老時期軍事城堡
    這張埃及文物部5月13日提供的照片顯示的是發掘出的軍事城堡遺蹟。 埃及文物部13日發表聲明說,埃及一支考古隊在北西奈省發掘出一處薩姆提克時期(公元前664年-前610年)的軍事城堡遺蹟。圖片來源:新華網這張埃及文物部5月13日提供的照片顯示的是發掘出的軍事城堡遺蹟。 埃及文物部13日發表聲明說,埃及一支考古隊在北西奈省發掘出一處薩姆提克時期(公元前664年-前610年)的軍事城堡遺蹟。圖片來源:新華網這張埃及文物部5月13日提供的照片顯示的是軍事城堡遺蹟內發掘出的文物。
  • 工兵炸出怪洞,找到千年古墓,郭沫若指揮發掘,揭開中山王墓之謎
    工兵炸出怪洞,找到千年古墓,郭沫若指揮發掘,揭開中山王墓之謎陵山遠眺「報告連長!隧道發現可疑洞穴!」工程兵用手電筒往洞裡一照,發現大洞非常深,根本看不到底。工程被迫停止,工程兵立刻跑到指揮部找到寇連長報告情況,請求下一步行動指示。寇連長得知情況後,連夜帶著排長胡守林、警衛曹殿基從幾公裡外的駐地趕赴施工現場。
  • 秦公一號大墓車馬坑,曾被迫終止發掘,16年後再次啟動!
    秦公一號大墓車馬坑,曾被迫終止發掘,16年後再次啟動!在說秦公一號大墓車馬坑之前,先來說說這座秦公一號大墓。2019年4月9日,在陝西鳳翔縣的寶雞先秦陵園博物館,舉辦了秦公一號大墓車馬坑的考古挖掘儀式。
  • 明定陵發掘始末
    織錦品的發現,對了解和研究久已失傳的明代特有的絲織技巧,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40年過去了,當年開掘的種種神秘和不安,都湮沒於如織的參觀者喧囂的人流中了……40年過去了,當年圍繞著發掘定陵的爭論,也都在年復一年的參觀者對中國古代文化由衷驚嘆的目光中,淡然消聲了……40年過去了,當年提議、參與發掘的前輩都已先後作古,唯一健在的發掘工作隊隊長趙其昌,也已年近古稀
  • 北京化糞池下埋著一位開國皇帝,專家進行搶救性發掘
    自古以來,說起各朝各代皇帝的陵墓,那可都是氣勢恢宏,從皇陵的選址到修建都是精心規划過的,各代的皇帝的墓穴都建在風水寶地,不過這位的皇帝的陵墓就不一樣,是在一座發糞池下找到的,可能也是後來才建的化糞池。不過因為完顏阿骨打去世後,曾經遷徙過陵墓,在很長時間內,都不確定完顏阿骨打的陵墓在哪裡。在2002年,北京市對清朝遺址進行清理。隨著挖掘的深入,最後考古隊來到房山當地一處化糞池旁。當時很多人都覺得化糞池下面不可能有什麼,但最終考古隊還是進行了挖掘,而就是這次發掘,卻發現了完顏阿骨打的陵墓,竟然就在化糞池的下面!
  • 65年前挖十三陵時,工地來了位古怪老者警告,郭沫若偏不信,結果出事了
    兒時的郭沫若就對詩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22歲那年,郭沫若獲得了前往日本留學的機會,在日本他加入了一些愛國社團,並發表了多篇警醒世人的詩歌作品,如《抱和兒浴博多灣中》和《鳳凰涅磐》。  1949年,新中國建立以後,郭沫若成為了國家教育委員會主任,在五年後又成功當選了文聯主席。  這段時期他專攻歷史,不僅寫下了多部價值極高的歷史劇,還主管了新中國的考古工作。郭沫若一生幹過最出名的就是主持了定陵的挖掘。定陵是明十三陵中神宗顯皇帝朱翊鈞的墓穴,也是其中唯一一個被考古發掘的皇陵。挖皇陵可不是一件小事,為了這件事情郭沫若還專門請示了中央。
  • 1955年考古隊挖十三陵,老者:強行進遭禍患;眾人不聽,結果全應驗
    作為大明王朝的陵園,十三陵是世界級的文化遺產。它內部所有的寶物是具有十分高的歷史價值的。可是在十三陵的考古過程中,卻發生了許多令人匪夷所思的故事。他們經歷的種種,無一不因貪念而起。開挖十三陵近代中國的正規考古起步很晚。
  • 刨完明定陵還不夠,還要刨明長陵,郭沫若和老朱家有什麼仇?
    魯迅評價郭沫若,「遠看是條狗,近看郭鼎堂」。我中學時看郭沫若的詩,就發現他這個人的文採和別人不同,沒有一點文人氣節,都是華麗奉承語言,鐵骨錚錚郭沫若。郭沫若的三大愛好,挖墳,拍馬,好色。1955年考古學界曾發生過一次,巨大的爭執,有人認為應該立刻挖掘明朝的陵墓。但是有人認為,不能挖掘,最後,郭沫若站出來提交了一份,挖掘明朝陵墓的申請書,郭沫若在我國有了一定的地位,比其他專家都有話語權,挖掘明朝陵墓計劃書,很快就得到上級領導允許。
  • 亞父範增墓發掘過程中,考古隊發現一盜洞,專家看後:盜墓賊太傻
    此前,我國的考古隊在發掘一座疑似範增墓的古墓時,發現其中竟然有一個盜洞,專家們在仔細查看之後大笑這個盜墓者真有意思!時值1997年,徐州市組織了考古專家對這個傳言中的「亞父冢」進行了考古發掘,並從中出土了銀縷玉衣、鎏金獸形硯等文物。
  • 電工偷走文物,阻礙龜山漢墓發掘,墓主人身份確認推遲了整整五年
    我國現代考古活動,都是為了搶救性發掘保護文物,一般不會主動開掘古墓;在古墓被民間發現之後,考古隊為了避免文物遭到二次破壞,會進行搶救性發掘,而且一座古墓清理完畢後,工作人員要對墓主人的身份進行考證;此時需要研究墓中的木牘、印章以及其它陪葬品,來判斷墓主人的身份信息;例如1971年,
  • 我是青龍鎮考古隊執行領隊王建文,關於青龍鎮遺址的考古發掘,問我...
    我是青龍鎮考古隊執行領隊王建文
  • 重現亞歷山大大帝焚毀的波斯首都:赫茨菲爾德發掘波斯波利斯
    禮薩沙阿·巴列維 與早先某些西方考古隊那種破壞式甚至搶劫式的「發掘赫茨菲爾德曾在波斯波利斯生活過一段時間,早已做足功課,加之他建築學方面的專業知識,令其考古隊的工作專業、高效。雖然法國同行捷足先登,但恩斯特·赫茨菲爾德還是領他們相形見絀。
  • 考古界:秦公大墓發掘記
    在鳳翔縣的茫茫山川原野之中,這19位秦公的陵墓,到底身居何處?因史籍曾提到,「秦寧公葬西山大麓,故號秦陵山也。」史籍中提到的陵山,也就是鳳翔縣現在的靈山,所以考古隊先從靈山著手進行勘察,然而忙碌了一年多,卻沒有任何收穫。正在這時,靳思治找上門來,向考古隊提起了那塊奇怪的荒地,他的話立即引起了考古隊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