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年前挖十三陵時,工地來了位古怪老者警告,郭沫若偏不信,結果出事了

2021-01-20 網易

2020-12-22 05:22:31 來源: 網際網路扒皮帝

舉報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出生於我國四川省樂山市沙灣縣,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兒時的郭沫若就對詩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22歲那年,郭沫若獲得了前往日本留學的機會,在日本他加入了一些愛國社團,並發表了多篇警醒世人的詩歌作品,如《抱和兒浴博多灣中》和《鳳凰涅磐》。

  

  1937年,郭沫若毅然決然的選擇加入了我黨,滿懷報國之志。十年後,也就是1937年,日軍鐵騎踐踏中華大地的時候,他回到了祖國的懷抱,創辦《救亡日報》,以筆為槍,激勵了無數中華兒女。1949年,新中國建立以後,郭沫若成為了國家教育委員會主任,在五年後又成功當選了文聯主席。

  這段時期他專攻歷史,不僅寫下了多部價值極高的歷史劇,還主管了新中國的考古工作。郭沫若一生幹過最出名的就是主持了定陵的挖掘。定陵是明十三陵中神宗顯皇帝朱翊鈞的墓穴,也是其中唯一一個被考古發掘的皇陵。挖皇陵可不是一件小事,為了這件事情郭沫若還專門請示了中央。

  

  最終得到了批准之後才開始進行大規模考古挖掘的。一些民間野史中記載,明朝皇陵暗藏機關,再加上考古隊當中很多人都沒有過這種挖掘皇陵的經驗,不少人都打了退堂鼓,但是郭沫若執意要對定陵進行挖掘,這才開始了進展緩慢的考古工作。

  考古不同於盜墓,秉持著保護性的原則,不能夠強行打開墓穴,也是費了好一番功夫才找到入口,卻還是因為經驗不足對陵墓外部造成了較大程度的破壞。與此同時,天公不作美,下起了瓢潑大雨,周圍的村民見到此狀,紛紛趕來勸阻。

  

  其中就有一位白髮蒼蒼的老者,他告訴考古隊要想開定陵,就必須找到一位同死去的朱翊鈞八字相合的人,否則在場挖掘的人在今後都會遭受不必要的麻煩。該言論嚇到了在場不少的考古隊員,卻絲毫動搖不了郭沫若將皇陵挖下去的決心。

  

  定陵的考古工作在雨停後繼續正常開展,最終將明神宗的棺材都挖出來了,還收穫了一大堆文物寶貝。可惜的是,這次考古挖掘由於保護不足,對定陵造成了不可逆轉的傷害。值得一提的是,有村民曾趁考古隊不注意拖走了陵墓內部的兩幅楠木棺材,不久就死於非命了。

  

  不僅僅是他們,參與了考古工作的主要人員,在此次挖掘之後,一大部分人和他們家人都遭受了較大的打擊,有精神失常的、有神志不清的、還有不堪壓力上吊自殺的,其中還包括郭沫若的妻子於立群和好友吳晗,或許是當年老者的那一番警示靈驗了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上世紀50年代,郭沫若挖掘十三陵時,在考古現場來了位古怪的老者
    在新中國成立後,郭沫若一直對挖掘皇陵有著很大的「執念」。在他的反覆堅持下,終於開始了對明十三陵的挖掘。他一開始準備的是去挖陪葬品最為豐富的長陵,但是由於長陵安葬的是明朝最為偉大的皇帝之一永樂大帝,所以遭到了大家的一致反對。郭沫若為此不得不退而求其次——挖掘萬曆皇帝的定陵。
  • 上世紀50年代,考古專家挖掘十三陵時,工地上卻來了一位古怪老人
    上個世紀50年代,我們的考古工作人員,準備挖掘十三陵時,工地上來了一個古怪的老者,他當時說:定陵之中有生死河,強開必有禍患。我國近代因為戰爭的緣故,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進行考古工作。直到新中國成立後,考古行業才被國家重視,有了一定的地位。1955年,郭沫若等人組建了一個長陵發掘委員會,準備挖掘永樂帝朱棣所在的長陵,結果找了好幾天都沒有找到陵墓的入口。
  • 考古人員在發掘十三陵時,工地上來了一位性格古怪的老人
    其實,早在上世紀50年代,學者們想要挖掘明十三陵時,就曾請來一位陌生的老人上址,老人還告誡大家:定陵有一條生死河,強開必有禍。考古人員挖掘十三陵時,隊友請來一位性格古怪的老人。我們正規的考古隊起步很晚,直到1921年,我們才有了第一支官方組織的考古隊,當時是發掘周口店古遺址,那時國家就動亂了。
  • 1955年考古隊挖十三陵,老者:強行進遭禍患;眾人不聽,結果全應驗
    作為大明王朝的陵園,十三陵是世界級的文化遺產。它內部所有的寶物是具有十分高的歷史價值的。可是在十三陵的考古過程中,卻發生了許多令人匪夷所思的故事。他們經歷的種種,無一不因貪念而起。開挖十三陵近代中國的正規考古起步很晚。
  • 明十三陵,為何只挖了萬曆皇帝的陵墓,而不挖其它皇帝的陵墓?
    明十三陵,為何只挖了萬曆皇帝的陵墓,而不挖其它皇帝的陵墓?自古以來,一個帝王在當上皇帝後,肯定會做一件事情,那就是修建陵墓。在中國歷史中,大明王朝一共歷經16位帝王,傳承了276年,朱棣將都城遷到北京之後,明朝的帝王基本上都葬在了京城,於是就有了現在的明十三陵。除了朱元璋葬在了南京,朱允炆下落不明以及朱祁鈺這個皇帝不被承認,剩下的十三個皇帝的陵墓都在這明十三陵中。
  • 上世紀50年代,考古人員挖掘十三陵,一批文物因此「煙消雲散」
    在上世紀50年代,對於十三陵的考古挖掘,要從郭沫若說起。郭沫若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文學家和歷史學家,早年和魯迅先生一樣,都曾在日本留學研習藝術,在文學方面,他佳作流芳。 就在兩難的時候,一位古怪的老者來到挖掘現場,他頭髮花白,衣衫破爛,還沒等工作人員詢問,他就說了一段匪夷所思的秘聞。
  • 武則天墓前61個無頭石人,困擾考古界千年,直到出現2位古怪老者
    她的一生開闢了無數先河,在位期間也在一些領域頗有建樹,這讓她一直都是史學家們鍾愛的人物。 武則天墓前有著61個無頭石人,千年來成考古謎團,讓無數的學者為之百思不得其解。但這一個謎團卻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被2位古怪老者破解了,十分的奇妙。 公元624年,武則天出生,憑藉自己的才華與手段,在唐皇室中一步步滿足自己的野心。公元690年,自立為武周皇帝,成為歷史上第一位稱帝的女子,讓李唐皇室一度式微。
  • 明十三陵被盜案:120人挖了3天,每人分了十兩黃金和20顆珠寶
    導讀:位於北京昌平的明十三陵,是明朝皇帝的陵墓所在,也是北京現存規模最大的皇家陵寢。明十三陵的修建從永樂皇帝一直延續到崇禎皇帝,前後綿延200多年,裡面安葬了包括永樂皇帝朱棣在內的13位皇帝,數十位皇后、妃嬪和皇子。
  • 1956年郭沫若挖明定陵,裸手上陣取文物,三千多瑰寶損毀大半
    所以定陵裡面有神宗在位時期的金銀器物和綾羅綢緞這些珍寶,對於文物研究來說,是非常有價值的。 因為郭沫若私下的生活作風不好,不僅有多個情人,還用自己的政治地位打壓與自己意見不同的人,將學術政治化,使我國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文化倒退非常嚴重。 郭沫若原名郭開貞,出生於1892年,是四川樂山人。郭沫若在中國近代史的成就很高,他在位時,還是中國科學院的首任院長。
  • 19年前四川一工地發現成噸象牙,挖到一半,專家說:立即埋葬
    19年前四川一工地發現成噸象牙,挖到一半,專家說:立即埋葬 前言:在工業技術不斷進步的現代社會,人們為了獲得更現代化的生活,也常常把破壞環境當作社會發展的代價,然而,在人們的環保意識逐漸增強後,許多人也意識到,以自然為代價的發展是不正確的,因此,更多人開始參與到環境保護中來,我國也制定了相應的法律法規來保護環境。
  • 為什麼清皇陵被人破壞嚴重,明十三陵卻沒人盜
    為什麼清皇陵被人破壞嚴重,明十三陵卻沒人盜? 在上個世紀,孫殿英公然搶劫清朝皇陵,挖開兩座陵墓震驚天下,很多人對他的行為都感到憤懣,當然最火大的是清朝的遺老們,當著他們的面挖人家祖宗的墓,這些人自然是無法平息自己的怒氣。
  • 中國六十年紀行-86 明十三陵遊
    自七年五月(1409年)起用,直到安葬後結束,歷時230多年,共葬有13位,23位明朝皇后、2位明朝太子、30餘名、1位,是全球保存完整皇陵墓葬群之一。與其合葬的還有后妃錢氏和周氏     1955年,吳晗經與郭沫若商議後,報請國務院申請挖掘十三陵中的定陵,最終於1956年定陵開掘,1957年打開地宮,並與1959年建成博物館,但由於技術落後,許多文物出土後損毀。
  • 明十三陵考古現場照:考古家徒手撈寶,圖3郭沫若親臨指揮
    導讀:明十三陵是我國明朝時期13名皇帝的陵墓,也是我國歷史上保存最為完好的古代皇家陵。上個世紀50年代,我國考古家在郭沫若等人的帶領下挖掘了明十三陵中的萬曆皇帝的定陵。很多人都知道這個古墓的挖掘是我國考古史上的第一悲劇,造成的損失不可估計,那定陵的考古現場到底是怎樣的呢?
  • 北京明十三陵聞名中外,但西安的明十三陵卻鮮為人知!
    據附近窯廠修理工白師傅講,他小時愛到陵園來玩,那時守陵房屋已倒,牆還在,現在牆也沒有了。十年前,神道兩旁兩個華表頂上的獅子頭還在,後來一個讓雷擊掉;另一個,聽說讓西安人偷走了。石碑子也不見了,只剩下一個石龜底座。是的,經過六百多年風雨戰亂,西安明十三陵的墓冢已被歲月磨去了稜角,有的僅剩部分封土,有的連封土都沒有了。
  • 北京昌平,天壽山下十三陵
    十三陵景區位於昌平區十三陵鎮,在昌平北站、昌平高鐵站之北,京藏、京新高速公路和軌道交通十三陵景區站、昌平西山口站之東所謂神道,就是送葬之道,內有神功聖德碑亭,碑上紀錄著朱棣的功德和十三陵的營建大事,道兩旁分列著文武百官和十二生肖石像,栩栩如生,呈現出十分恭敬的樣子。神道北頭有龍鳳門,送葬時,中間門是皇帝出口,皇后的出口在兩側。
  • 考古隊挖掘十三陵時,發生很多百思不解的「怪事」,至今都想不通
    提到郭沫若這個名字,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他是近代歷史上一個偉大的詩人,作為新詩奠基人之一,他還有不少詩篇被收錄進了語文教材,比如《天上的街市》、《雷電頌》等都是不朽的名篇。除了詩歌創作外,郭沫若還有一個身份就是考古學家。
  • 明朝有16位皇帝,為何明皇陵卻叫十三陵?誰的陵墓不在十三陵呢?
    北京十三陵又叫明十三陵,是明朝十三位皇帝的陵墓,但明朝總共有十六位皇帝,為什麼只有十三位皇帝陵墓?為什麼另外三位皇帝死後不去十三陵呢?那三位帝王是誰?朱元璋、朱允炆、朱祁鈺三位皇帝,因不同的原因,沒有進入北京十三陵。朱元璋朱元璋,明朝開國皇帝,建都南京。它是一位勵志皇帝,歷史上聲望很高。1398年,朱元璋在南京去世,享年71歲。
  • 大明朱棣陵墓:郭沫若提議發掘,結果考古隊發掘三日被迫匆匆撤離
    【明十三陵之長陵】長陵,明成祖朱棣的陵墓,它是明十三陵中規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長陵位於天壽山主峰前,它始建於永樂七年(1409年),一直到宣德二年(1427年),陵墓的主體工程才結束,總耗銀達到了800萬兩。
  • 明十三陵
    這樣,明朝十六帝有兩位葬在別處,一位下落不明,其餘十三位都葬在天壽山,所以稱「明十三陵」。 [3]編輯歷史沿革編輯[5]明獻陵獻陵是明朝第四位皇帝仁宗昭皇帝朱高熾(洪熙)和皇后張氏的陵寢,就位於天壽山西峰之下,長陵的旁邊,目前封閉沒有開放。陵寢制度確實比較儉樸。其神道從長陵神道北五空橋北分出,長約1公裡。途中建有單空石橋一座。路面為中鋪城磚,兩側墁碎石為散水,十分儉樸。其朝向為南偏西200,佔地僅4.2萬平方米左右。
  • 郭沫若提議挖秦始皇陵,日本人也提出合作意向,背後安的什麼心?
    郭沫若是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但是他並不是因此而出名的。郭沫若有一愛好,喜愛挖掘皇陵,並且達到了瘋狂的地步。當年郭沫若組織挖掘的萬曆皇帝陵墓,由於挖掘技術落後,因此許多文物出土後沒有得到有效的保護,導致失去了原來的面貌。但是郭沫若並沒有止手,反而要堅決挖秦始皇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