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考古隊挖十三陵,老者:強行進遭禍患;眾人不聽,結果全應驗

2020-12-12 史鑑滄海

古法有云:"貪慾生憂,貪慾生畏,無所貪慾,何憂何畏"。這句話對下面這個故事而言就是一條金科玉律。作為大明王朝的陵園,十三陵是世界級的文化遺產。

內部所有的寶物是具有十分高的歷史價值的。可是在十三陵的考古過程中,卻發生了許多令人匪夷所思的故事。他們經歷的種種,無一不因貪念而起。

開挖十三陵

近代中國的正規考古起步很晚。1921年的時候,中國才官方第一次組織了考古隊,開掘的是位於周口店的遺址。隨後的中國,戰火紛飛經歷了數十幾年的炮火。這也大大阻礙了考古工作的進行,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後,考古工作才步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1955年,由郭沫若和吳晗等一眾人起草了發掘明長陵的報告。因為新中國剛剛成立,各項技術還並不十分成熟,這一個提議剛被提出就遭受了很多人的反對。

但是由於中央重視考古工作的發展,最終通過了挖掘申請。之後的時間裡,有幾個發起人聯合起來組織了一個委員會對明長陵進行了挖掘工作。

因為種種原因,經過幾番周折,居委會組委會決定,以神宗定陵為開掘地點進行挖掘。起初,擔任組長的趙其昌帶領著考察隊員由定陵的位置進行考察,但他們考察了三天的結果是沒有找到長城的入口

之後,當地便下了一場大雨,一直下了兩個多月。又碰巧,村子裡出現了村民瘋癲的現象。村民有些封建迂腐思想,認為這是由於考古隊的到來導致皇陵帶來禍患,開始阻礙考古工作的進行。那時的中國人也敬畏生死,鬼神。他們為驅鬼避邪,專門請來了一位老人對其進行研究。

奇怪的老人

這位老人一到就拿出了一本族譜。他一邊查閱一邊佔卜而後得出結論,他告訴考古隊員,定陵的金剛牆之後,藏著一條生死河,想要安全渡過此河,需要與神宗八字相合的有緣人才可平安度過,其他人強行進入則是會遭受禍患的。

但有些人還是不聽老人的勸阻,他們認為這些都是封建迂腐的思想。於是他們氣勢騰騰的準備繼續發掘。經過他們的通力合作,墓室被打開,裡面有大量的陪葬物品,華麗異常,但由於當時保護工作做得十分簡陋,致使許多字畫、織品毀壞,再沒能復原。

正當人們開心之際,晴天朗日下突然響起了一聲雷鳴,致使石獅子被擊毀,兩名隊員因此喪生。但考古隊此時面臨珍寶近在眼前的工作並不打算停下腳步。

他們粗魯的對墓穴進行了開採,導致許多文物被損壞。這種做法引起了許多考古界專家和史學家的批評。最後,中央決定不再發掘明十三陵。

之後的種種都與它息息相關,挖掘明十三陵的人無一例外都遭受了不好的下場。有的人橫死,有的中毒而亡。無一例外,都沒有得到好的結局。那位古怪老人的預言好似真的應驗了。

其實,鬼神的說法沒有一定的科學依據,但開採隊員沒有量力而行,貪功冒進的行為,卻給世人敲響了警鐘。他們這種急功近利的心態導致許多文物被損壞,不能復原,給考古界帶來了巨大的損失。

這種行為是不值得去提倡的。在做這件事之前,他們沒有經過深思熟慮,沒有考慮到自身條件的欠缺,就對文物進行肆意開採,導致不可修復損害的產生。

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他人,甚至是國家,都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與其相信是鬼神作亂,不如相信他們是死於自己的貪念。當年的真相已無從考證,人們有的偏向鬼神說法,有的則用科學實例去驗證它。

但無論如何,這件事情已經發生過了,它只能提醒著後來的人們去如何做事做人。人們也應該以此為鑑,監督自己,監督他人,不要再讓悲劇重演。

正是由於他們的種種行為,種種不約束自己的行為,才導致結局的悲慘。事情已不可再重來,結局也不能再改變,我們所能做的只是讓自己不要去貪心。

要去學會明白什麼對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就這件事情來看,考古隊最重要的的是保證文物不被損壞,以及保證周圍村民的安定生活。但他們不聽勸阻,在不考慮自身實力的條件下就對其進行破壞的行為,已經違背了這兩條,所以他們的結局是必然發生的。

貪慾是自己邪惡的一面

其實每個人都有貪心的一面。想要自己掙更多的錢,想要過上更好的生活。但是這些貪念在有自身約束的情況下是可以存在的,每個人都有貪念。

沒有必要,也沒有辦法去消除它們。我們可以以此作為激勵我們前進步伐的因素。我們可以用努力行動去完成我們想要的東西,而非是不考慮一切後果的,自私自利的行為。

每個人都是兩面的。在你善良的同時,也會有你陰暗的一面。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將自己貪念的一面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裡,不讓他們去釀成更大的禍患。

佛經中說,貪心制勝的人無惡不作。這些貪念將會焚燒他們周圍的人,也會把自己置於死地。所以為了他人,也為了自己,要將貪念克制心中,不要讓它體現出來,否則就會一發不可收拾,釀成大禍。

有許多人因為明十三陵的這件事情而懷有恐懼的心理,其實大可不必,因為那些人悲慘的結局是由於他們心中的貪念,如果人們的貪念不至於毀滅自己毀滅他人,也就不要去擔心,這就是杞人憂天。

希望人人都能將他人以及其他事務放在自己之前思考一遍,在做每件事前都要想想要付出的代價以及要承擔的後果,如果所承擔的後果是自己承擔不了的,那麼就不要不自量力地去做,否則將會給身邊的人,以及自己帶來無窮無盡的禍患。

文/林伯南

相關焦點

  • 65年前挖十三陵時,工地來了位古怪老者警告,郭沫若偏不信,結果出事了
    1937年,郭沫若毅然決然的選擇加入了我黨,滿懷報國之志。十年後,也就是1937年,日軍鐵騎踐踏中華大地的時候,他回到了祖國的懷抱,創辦《救亡日報》,以筆為槍,激勵了無數中華兒女。1949年,新中國建立以後,郭沫若成為了國家教育委員會主任,在五年後又成功當選了文聯主席。  這段時期他專攻歷史,不僅寫下了多部價值極高的歷史劇,還主管了新中國的考古工作。郭沫若一生幹過最出名的就是主持了定陵的挖掘。定陵是明十三陵中神宗顯皇帝朱翊鈞的墓穴,也是其中唯一一個被考古發掘的皇陵。挖皇陵可不是一件小事,為了這件事情郭沫若還專門請示了中央。
  • 上世紀50年代,考古專家挖掘十三陵時,工地上卻來了一位古怪老人
    上個世紀50年代,我們的考古工作人員,準備挖掘十三陵時,工地上來了一個古怪的老者,他當時說:定陵之中有生死河,強開必有禍患。我國近代因為戰爭的緣故,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進行考古工作。直到新中國成立後,考古行業才被國家重視,有了一定的地位。1955年,郭沫若等人組建了一個長陵發掘委員會,準備挖掘永樂帝朱棣所在的長陵,結果找了好幾天都沒有找到陵墓的入口。
  • 考古隊挖掘十三陵時,發生很多百思不解的「怪事」,至今都想不通
    1955年,郭沫若牽頭向上級提交了一份書面請示《關於發掘明長陵的請示報告》,在下方署名處一同籤名的還有沈雁冰、鄧拓等著名的文學家和新聞工作者。由於考古經驗不足,這個申請遭到了不少人的反對,但經過再三考量後,上級還是同意了考古活動的開展。
  • 考古人員在發掘十三陵時,工地上來了一位性格古怪的老人
    在考古領域,"萬曆十五年"為我們羅列了很多歷史,但萬曆帝陵在發掘過程中困難重重,幾乎所有與之相關的人都死於非命。此後萬曆帝陵一直籠罩著一層陰影,至今仍是考古界的痛。其實,早在上世紀50年代,學者們想要挖掘明十三陵時,就曾請來一位陌生的老人上址,老人還告誡大家:定陵有一條生死河,強開必有禍。
  • 明十三陵被盜案:120人挖了3天,每人分了十兩黃金和20顆珠寶
    與東陵大盜孫殿英的數萬大軍相比,這些土匪惡霸人數有限,根本挖不開固若金湯的皇帝陵墓,所以他們的目標往往是十三陵內的妃嬪陪葬墓。在被盜的數座妃嬪陵墓中,尤以「明朝第一皇貴妃」的陵墓被盜案最為著名。
  • 上世紀50年代,郭沫若挖掘十三陵時,在考古現場來了位古怪的老者
    而到了現代之後,則有了專門的考古專家進行發掘,相對而言則更加的年系統和科學。不過在專家一開始的考古當中,卻因為準備不足和經驗不足發生了很多問題,這也造成了現在中國不發掘皇陵的成文規定。 在新中國成立後,郭沫若一直對挖掘皇陵有著很大的「執念」。在他的反覆堅持下,終於開始了對明十三陵的挖掘。
  • 明代最大皇陵:歷時130年建成,考古人員挖了三天,倉促撤離
    ——米·左琴科(蘇)文章類型/歷史見聞字數|859,閱讀約2分鐘在北京十三陵中,有一座帝王陵建造時間最長,規模最大,工藝最精湛。是朱棣和許皇后的長陵。長陵是明十三陵的第一座墓。是目前地面保存最完好的墓葬。
  • 明十三陵,為何只挖了萬曆皇帝的陵墓,而不挖其它皇帝的陵墓?
    明十三陵,為何只挖了萬曆皇帝的陵墓,而不挖其它皇帝的陵墓?自古以來,一個帝王在當上皇帝後,肯定會做一件事情,那就是修建陵墓。在中國歷史中,大明王朝一共歷經16位帝王,傳承了276年,朱棣將都城遷到北京之後,明朝的帝王基本上都葬在了京城,於是就有了現在的明十三陵。除了朱元璋葬在了南京,朱允炆下落不明以及朱祁鈺這個皇帝不被承認,剩下的十三個皇帝的陵墓都在這明十三陵中。
  • 明十三陵最豪華陵寢:考古人員挖了一年,才找見入口,屍體被焚毀
    大家都知道,古代皇帝是最在乎自己身後事的,大多數皇帝都是一稱帝便開始著手修建自己的陵寢,所以古代帝王陵,大多數都是奢華無比,要說明十三陵中哪位皇帝的陵寢最豪華,非萬曆皇帝莫屬,這位皇帝生於明朝最富裕的年代,而且在位48年,花了800萬兩,耗時六年,才將陵寢修建完成!
  • 民間故事:借宿遇到白日點燈,管家:不能進啊!男子不聽釀大禍
    咱們不能進啊!」張軒聽罷,倒是一愣,問道:「為何?」管家聽罷,低聲道:「少爺可是看到了老者的燈籠?」張軒點了點頭,管家帶著忐忑說道:「少爺!白日點燈,此非常理,恐怕這家有些問題。」張軒聽罷,卻是不以為意,說道:「或許是人家的規矩呢,再說了,大白天的,不會有什麼問題的。」聽到張軒所說,管家也無法再勸了。片刻之後,老者重新回來,將門打開,說道:「諸位請進!我家主人允許諸位借宿!」
  • 上世紀50年代,考古人員挖掘十三陵,一批文物因此「煙消雲散」
    十三陵 神秘老者驚現帝陵,欲入墓穴先渡「生死」 當時的北京市副市長的吳晗和郭沫若一起,向中央提請明朝皇帝陵寢的挖掘工作
  • 考古隊在秦朝宮殿上挖了5年,證明司馬遷的《史記》存在致命錯誤
    《綱鑑易知錄》云:「羽引兵西,屠鹹陽,燒宮室」;《中國古代史》一書中也說項羽「挖了秦始皇的墳,放火焚燒鹹陽」。項羽焚燒阿房宮似乎已經成了歷史定論,但是考古學家通過對秦朝鹹陽城市遺址的考古發掘,卻有了新的發現,讓人喜出望外。2002年,為了弄清歷史上阿房宮的具體規模,以及如何被毀等多個問題。
  • 發生在十三陵的靈異事件,有人說是詛咒,至今真相不明
    今天給大家講一個發生在北京十三陵的靈異事件。在十三陵中,有這麼一座特殊的皇陵,它墓主人生前非常神秘,曾經30年不上朝,很多大臣甚至不知道自己的頂頭上司長什麼模樣。在他死後,他的陵墓成為了我國歷史上唯一一座由國家主動發掘的帝王陵,沒錯,這就是定陵。
  • 考古隊挖到湖北大墓,竟出土一件「英文磁帶」,專家:太丟人了!
    考古隊挖到湖北大墓,竟出土一件「英文磁帶」,專家:太丟人了! 當然,僅僅只是幾個盜洞,文物部門自然不會派來「大隊人馬」,僅僅只來了幾個專家打頭陣,專家們來了之後從現場的漢白玉碎片推測,此地可能只是一個普通墓葬,但由於古墓已經被炸得結構不穩定
  • 內蒙古一老人挖到「龍骨」,考古隊:下面埋著匈奴王的223件國寶
    1972年,家住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阿魯柴登的老人王美子,正在村子南邊的一處沙窩中挖土,突然砰地一聲響,鐵鍁好像挖到了石頭塊。老人蹲下來挖開沙土之後,發現下面有一些散碎的石頭,上面還有一些好像動物骨頭一樣的紋路。這種石頭在當地很常見,被老百姓稱為「龍骨」(古生物化石)。
  • 南京發現王安石父親墓,考古隊挖到一半時,後人拿家譜趕到
    2009年,南京的房地產開發公司就在修建別墅的時候,挖到了大量的墓磚,考古隊知道後立刻讓他們停止了項目,因為這個地方很有可能 是古代墓葬群。而且他們修建別墅的這個地方離沐英家族墓很近,很大可能是沐英的後代。所以立即進行了修復,考古隊判斷這是一座明代墓葬。但是因為來得晚了,古墓還是被施工隊破壞的很嚴重,已經沒有了考古的價值。準備把墓葬掩埋了。
  • 秦始皇陵墓是不是現在可以挖了?最牛的考古隊說:危險,不要進!
    若要說當今哪個皇帝的陵墓最受世界的關注,當屬秦始皇陵墓了,因為裡面有大量的各種奇珍異寶填滿了整個地宮,任何一種寶貝都是價值不菲的,任何盜墓賊一想想都要激動萬分,連郭沫若也想進去瞧一瞧都沒成功,如今科技發達了,我們考古隊都能完美挖掘了早於秦朝的陵墓,為什麼現在不能挖開看看呢?
  • 大明朱棣陵墓:郭沫若提議發掘,結果考古隊發掘三日被迫匆匆撤離
    【明十三陵之長陵】長陵,明成祖朱棣的陵墓,它是明十三陵中規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長陵位於天壽山主峰前,它始建於永樂七年(1409年),一直到宣德二年(1427年),陵墓的主體工程才結束,總耗銀達到了800萬兩。
  • 史書記載邙山埋著一座漢陵,考古隊挖了2個月,專家:簡直胡說
    很明顯是不可能的,就算被史學界公認最為權威的《史記》也都是漏洞百出,畢竟史書都是人為書寫的,很可能是夾著一些個人的私心,就比如司馬遷在書寫《史記》的時候,相信肯定包含對漢武帝劉徹的那種痛恨之心的吧!下面這篇文章中我們要來介紹的這座古墓,本來考古專家都認為是一座漢墓,畢竟清朝的史書中是這麼明確記載的,而且清朝官吏還在這裡立了碑,結果考古隊挖了兩個月,卻發現根本不是什麼漢朝王陵,而且其他朝代的墓葬,氣得專家說這部清朝史書就是胡說。
  • 《含光君寵羨記103》有一個人,一輩子只為你,你聽不聽他的話?
    魏無羨按著金陵的肩膀,定定地對著他說:「如果一個人,與你志同道合,一輩子出生入死,一心只為你,你聽不聽他的話?」「聽!」金陵用力點了點頭表示同意。魏無羨帶著溫寧,金陵,藍思追,藍景儀,還有一群弟子,一路說說笑笑前往老君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