刨完明定陵還不夠,還要刨明長陵,郭沫若和老朱家有什麼仇?

2020-12-09 向東向南看

魯迅評價郭沫若,「遠看是條狗,近看郭鼎堂」。

我中學時看郭沫若的詩,就發現他這個人的文採和別人不同,沒有一點文人氣節,都是華麗奉承語言,鐵骨錚錚郭沫若。郭沫若的三大愛好,挖墳,拍馬,好色。我曾想,假如郭老專心就他所擅長的一兩個方面去去研究,譬如詩歌,譬如戲劇,譬如考古學等等,他的成就一定會更高。

總覺得郭老上限不止於此,雖然已經是高山仰止了,這一輩子沒有把他的才能發揮得淋漓盡致,還是感覺有些遺憾的。郭沫全力促成挖掘定陵,在當時文物保護技術很差的情況下,致使無數文物毀於一旦,光這一點就無法洗白。

1955年考古學界曾發生過一次,巨大的爭執,有人認為應該立刻挖掘明朝的陵墓。但是有人認為,不能挖掘,最後,郭沫若站出來提交了一份,挖掘明朝陵墓的申請書,郭沫若在我國有了一定的地位,比其他專家都有話語權,挖掘明朝陵墓計劃書,很快就得到上級領導允許。1955年在郭沫若等人的申請下,挖掘長陵的計劃被批准,隊伍浩浩蕩蕩的進入挖掘期待已久的陵墓。挖掘長陵有目的的,當時的郭沫若想要挖掘一所陵墓,從不是單純的處理研究歷史文化。這次的發掘自然也不是,其實衝著朱棣陵墓裡的《永樂大典》去的,該書是朱棣在位期間,由內閣首輔解縉總編的一部中國古典集大成的曠世大典,顯示了古代漢族文化光輝成就。

在百科全書條目中稱過國民大類書,永樂大典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科技本堪稱百科的永樂大典,並沒有存在多久,就消失不見了,關於這永樂大典消失的原因是眾說紛紜,有說在一場大火被燒毀,有說是被殉葬。

從這本巨作的表現形態而言,自然是受到世人有著極強的探寶欲望,而當時的郭沫若也就被這點吸引,才讓他有了探秘尋寶的強烈衝動,以至于堅定挖掘朱棣陵墓的決心。

可當他們到了這場裡準備著手挖掘的時候,卻出現一系列怪誕的事情,先是因為這長陵規模太大,找不到陵墓的入口,巧合之下找到萬曆的陵墓,想著就此就此挖掘。

後來專家們在郭沫若領導下開始挖掘明朝皇陵,被郭沫若等人挖掘的是明定陵,裡面埋葬的是明朝第13代皇帝朱翊鈞。

另外,墳墓建造的比較堅固,郭沫若等人用了一年多時間才找到地宮入口,在這期間,有很多歷史學家都到了現場。郭沫若堅持要挖掘定陵,需要打開墳墓進行考古研究,1958年9月,郭沫若等人成功打開明定陵,裡面一共挖掘出了3000多件文物。

明朝皇帝朱翊君的遺體,下面鋪了整整九層綢緞,其中一層上面還繡著金線,看起來美輪美奐。這時候,大家的文物保護意識還不是特別強,在技術相對落後的情況下,很多文物都因為環境突然變化,迅速碳化變成一堆廢渣,這個過程非常迅速,工作人員甚至都沒有看清楚這些東西的。

這個事件,引起了全國百姓的強烈不滿,大家聯合起來反對郭沫若。國家方面立刻做出回應,明確規定了一件事,那就是從這以後,禁止挖掘帝王的陵墓。

郭沫若沒有反思自己,反而繼續要求挖掘明朝皇陵(明長陵),他的提議直接被否定,沒有得到允許,那麼,郭沫若為何要堅持挖掘,明朝的陵墓呢?

專家表示看看他的祖上,便能知曉問題的來往。按照家譜上記載,郭沫若其實是郭子興的後人。歷史上朱元璋之所以能夠發跡,從草根變為帝王,主要是因為最開始的時候得到了郭子興的支持,然而,朱元璋發跡以後並沒有好好照顧過,郭子興的後人,反而以謀反罪處死了郭子興的兩個兒子,因此,郭沫若也算是跟朱元璋,一家人有仇恨,所以他才會堅持要挖掘明朝皇陵。

郭子興是朱元璋恩人,早年郭子興在安徽亳州起義時朱就來投奔。是金子總會發光,朱元璋不投靠郭子興,起義軍到處都是,投靠別人一樣會崛起。當然郭的提拔之恩不能忘。

反倒是郭子興幸運,不遇朱元璋可能早就讓人滅了,更不會青史留名。朱元璋也算對得起郭子興了,紅巾軍內鬥,老郭成了靶子,被趙君用綁架,差點揍死,還不是這位女婿聯合彭大帥救出了他郭子興嗎。

紅巾軍內部個個心懷叵測,要不是這位好女婿罩著他,恐怕早就被別的部眾給滅了,再去看看朱元璋給幾次救危困於他們郭家以及他們的軍隊。

按理說,馬皇后是郭子興養女朱元璋最珍愛的皇后,有義父女姻親關係,誰說的郭家絕後了?朱元璋大殺忠臣調北徵南時,郭有一子云宗逃難到貴州,先是在貴陽隱名躲藏,後又輾轉到清鎮犁倭終才落腳,為避朝庭加害,郭雲宗的夫人姓陳,小輩們與其姓,在貴州,陳郭二姓一家就這來的,現今一些陳姓已改姓郭,後雲宗公卒於犁倭柿花園,他後代遍布織金納雍大方水城等。

馬秀英馬皇后只是紅巾軍郭子興義女,並非親生。形勢發生變化朱元璋做大做強,郭天敘,郭天佑,郭天爵,小明王只是檯面上的擺設。臥床之榻豈容他人酣睡,更何況朱元璋猜忌心重,不殺豈不俯首稱臣。政治家本身就是玩弄權術、冷血無情、殺伐決斷的人。

在政治家眼裡,不講人情世故,不講倫理道德,只講審時度勢,只講權衡利弊。否則何以王霸天下?只是朱元璋為了王權鞏固,帝業傳承千秋萬世,殺伐太重以致為後世所詬病。朱元璋洪武皇帝,布衣出身,手持三尺劍,驅除韃虜,澄清玉宇。可惜畢竟農民出身,思想境界太低,導致明朝的大一統格局太低,這也是人無完人的體現。

相關焦點

  • 1956年郭沫若挖明定陵,裸手上陣取文物,三千多瑰寶損毀大半
    所以定陵裡面有神宗在位時期的金銀器物和綾羅綢緞這些珍寶,對於文物研究來說,是非常有價值的。 因為郭沫若私下的生活作風不好,不僅有多個情人,還用自己的政治地位打壓與自己意見不同的人,將學術政治化,使我國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文化倒退非常嚴重。 郭沫若原名郭開貞,出生於1892年,是四川樂山人。郭沫若在中國近代史的成就很高,他在位時,還是中國科學院的首任院長。
  • 北京:明十三陵,唯一被挖掘的定陵與朱棣的長陵,非常值得一看
    始建於公元1409年到1644年明朝滅亡前後,歷經200餘年共建13座皇陵、七座嬪妃墓和一座太監墓。目前開放的是三座,一是朱棣的長陵,地面建築保存的最為完好。二是萬曆皇帝明神宗朱翊鈞的定陵,是十三陵中唯一被挖掘的一座帝王陵寢。三是昭陵。
  • 定陵長陵遊記
    因為以前去十三陵,除了開車或坐公交去,還真沒有別的法子可到。小時候倒是曾和夥伴騎車去過一次,結果一路的盤山道把我們累慘了,至今記憶猶新。說起十三陵來,從小到大已去過多次。最早去時車還要經過西直門的弧形甕城,然後穿過城門洞出城。
  • 上世紀50年代,郭沫若挖掘十三陵時,在考古現場來了位古怪的老者
    而到了現代之後,則有了專門的考古專家進行發掘,相對而言則更加的年系統和科學。不過在專家一開始的考古當中,卻因為準備不足和經驗不足發生了很多問題,這也造成了現在中國不發掘皇陵的成文規定。 在新中國成立後,郭沫若一直對挖掘皇陵有著很大的「執念」。在他的反覆堅持下,終於開始了對明十三陵的挖掘。
  • 朱家的天, 朱家的地, 朱家的人最有志氣!真的太有才了!
    免費加入還沒關注的家人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朱家的天,朱家的地,朱家的男兒有志氣!>朱家的兒女做棟梁!北京城,上海灘,不如朱家的男兒有擔當!
  • 徐悲鴻有多豪氣?當年送給郭沫若一幅畫,如今賣了2.6億!
    然而,在當初那個年代,還真是有一位得到了徐悲鴻贈送的畫,如今價值千金!這個人是誰呢?他就是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出生於四川省樂山市觀娥鄉沙灣鎮,是中國新詩的奠基人之一、中國歷史劇的開創者之一、古文字學家、考古學家、社會活動家,甲骨學四堂之一,更是第一屆中央研究院院士。
  • 郭沫若4字罵魯迅,魯迅加1字反擊,眾人笑稱:這就是郭沫若的一生
    魯迅跟民國時期諸多文人都有過文字上的較量,比如說跟梁實秋持續了大半輩子,直到去世才終結的「罵戰」;再比如跟胡適等人在文學上立場不同所造成的矛盾。但要說到跟魯迅吵得最狠的,還是郭沫若了。魯迅跟郭沫若的矛盾,倒跟他們的文學立場沒啥關係,主要來自於私生活。
  • 角螭、望柱頭——長陵系列之九
    龍角用了透雕和圓雕兩種技法,與龍頭局部分離,看起來立體生動。眉骨高聳,眼窩深邃。上唇長且上卷,鼻頭隆起,鼻孔朝上。兩處角螭對比,太和殿的上唇沒有祾恩殿的長,鼻頭不突出,眉骨不夠高聳,龍角也不夠立體,腿爪稍顯僵直。
  • 歸家灣的朱家飯店(上)
    在歸家灣一帶,吃食店有好幾爿,像腔些的有倪三囡糕團店;蹩腳些的,女兒橋街裡當橋硐旁有家餛純店,還有吳阿大的油氽香豆腐乾和酒釀,萬興橋堍孫家茶館店旁邊有個老太太買油氽臭豆腐乾。而這些小本經濟的賣買,無法與朱家飯店比肩並列。比如,這些小賣買,起夥的不過是只「光光灶」,而朱家飯店除了一臺三眼大灶外,門口一排還有四隻平灶。這個規模在歸家灣各色各樣的吃食店中絕對算得上是「龍頭老大」了。
  • 看郭沫若挖掘定陵的後果,難怪被罵60多年
    看郭沫若挖掘定陵的後果,難怪被罵60多年關於郭沫若此人,大家對他的評價可是毀譽參半,褒貶不一,友人說他是繼承魯迅的又一個文學大家,有人說他是歷史罪人,更有人說他是「人渣」,那麼,為什麼郭沫若的一生會被人這麼關注呢?除了在感情方面的「渣」,其實,在中國考古歷史上,郭沫若的所作所為,足以讓大家罵他幾十年了!到底,郭沫若都做了什麼事情呢?
  • 大明朱棣陵墓:郭沫若提議發掘,結果考古隊發掘三日被迫匆匆撤離
    【明十三陵之長陵】長陵,明成祖朱棣的陵墓,它是明十三陵中規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長陵位於天壽山主峰前,它始建於永樂七年(1409年),一直到宣德二年(1427年),陵墓的主體工程才結束,總耗銀達到了800萬兩。
  • 古蹟探真|長陵祾恩殿珍貴的文物價值體現在什麼地方?
    【古蹟探真|長陵祾恩殿珍貴的文物價值體現在什麼地方?】明十三陵是中國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建築規模宏大,體系完備,保存較為完整,是中國古代帝陵的傑出代表。長陵祾恩殿這座高等級的明代官式建築匯集了古代建築的特點,具有歷史和文物的雙重價值,可謂建築史上的豐碑。今天,文旅君就來跟您聊一聊,長陵祾恩殿珍貴的文物價值都體現在了什麼地方?
  • 明十三陵——長陵
    除了當地的百姓和相關歷史專業的人士,普通人對明十三陵的了解很有限,從今天起呢,我就為大家逐一介紹一下十三個陵墓的大概情況,讓大家對明十三陵有一個初步的認識。首先為大家介紹的就是朱棣(永樂皇帝)明成祖的陵墓;長陵。
  • 聊齋之仇大娘:不夠格「道德模範」,才是對女性的最高讚美與尊重
    仇大娘沒什麼文化,脾氣也不好,才不會溫良淑德地隱忍在心。她眼見父親給的錢物低於自己的期望,便忍不住抱怨父親和繼母,經常是怒氣衝衝地離去。而父親仇仲呢?他一定覺得這個女兒實在太不懂事了,原本就是「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一個出嫁了的女兒沒有資格再來娘家要錢,給你了就是情誼,就應該感恩,竟然還嫌少,真是太過分了!理所當然的,他越來越不喜歡這個女兒。
  • 钁頭刨到的棺材板子
    小張下班回家,吃完晚飯後,發現家裡和煤用的土不多了,就拉起車,拿起鐵鍁、钁頭出發了。來到一個懸壁前,這裡是全村和煤取土的唯一地方。他拿起钁頭,刨了起來。刨著刨著,忽聽不遠處有人說話,一個細聲細氣的的聲音說:「你看,他們都快刨到咱們家的根基了,再不管,咱們的房子就要塌了。」只聽一個粗聲粗氣的聲音說道:「是啊,這些人就是不自覺,不管管就是不成。」話完,就見兩個燈籠向他走了過來。
  • 北京最後一代鐵帽子王:慘到連祖墳都要刨 白得十幾億兩年不夠花
    和推恩令類似,清朝在建立後,建立起來一整套的皇族爵位制度,從和碩親王到奉恩將軍一共十二個等級,每一代爵位自動減少一級。但有一些人的爵位卻是世襲罔替的,也就是子孫後代直接繼承,不降級。對於這種世襲罔替的爵位,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鐵帽子王」!
  • 郭沫若為什麼不上華鎣山|郭沫若|盧子英|華瑩|北碚區|華鎣山
    隨著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在不斷反抗封建主義、帝國主義、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過程中,來自華鎣山的英雄兒女拋頭顱、灑熱血、爭民主、贏自由,讓「天下第一雄山」的赫赫威名傳遍了祖國山河和世界各地,這是令人欣慰的。不過,是誰最先叫華鎣山「天下第一雄山」的呢?目前大家公認的是郭沫若先生。郭沫若作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大文豪,對名山大川的吟詠自然不少。
  • 《闖關東》鮮兒,有幸做朱家的女兒,無緣做朱家的媳婦
    本來朱開山的形象,是比較完美的,他身上的閃光點很多,重情重義,有擔當有責任心,尤其在民族大義面前,表現出來的精神尤為可貴,但唯獨在對待鮮兒的事情上,我給他減分了。鮮兒,敢愛敢恨,美麗善良。她原本和朱家老大傳文有著婚約,怎奈大災之年,一石小米就改變了她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