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美國就已經做到了各方面的實力都達到了世界第一的程度。即便是德國都是在美國的支持下才擁有了當時的工業實力,因此德國在當時對於美國還是非常忌憚的,甚至希特勒為了不招惹美國再三提醒其幾個法西斯盟友,不然美國一旦加入反法西斯聯盟的話,德國戰勝的機率可以說就是微乎其微了。
不過日本對此卻是充耳不聞,為了讓美國失去海軍作戰力偷襲了珍珠港,直接導致美國失去多艘軍艦,這樣一來美國就有了理由直接插手第二次世界大戰,也因此直接加入了歐洲戰場和太平洋戰場,這讓德國為此感到憤怒不已。雖然在太平洋戰爭爆發的時候日本海軍實力要強於美國,在初期的時候日本也是屢獲戰果,但是美軍瞬間爆發出了巨大的戰爭潛力,生產了大量的軍事裝備,因此日本在後期的時候被美國直接一舉擊潰。其實僅僅就只算美國空軍的實力。都可以直接碾壓日本。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日本的工業已經獲得了極大的發展,因此其軍事實力也是水漲船高。在太平洋戰爭爆發的初期,由於美國的重心仍然放在了歐洲戰場,因此日本確實能在很多的時候佔取一定的優勢。但是美國的經濟實力和軍工實力完全不是當時的日本能比的,再加上其遠比日本更豐富的資源,註定了美國這部戰爭機器一旦全面發動在當時的情況下完全可以碾壓日本。
我們通過歷史記載可以發現,在美國下決心一定要打敗日本的時候,即便是日本砸鍋賣鐵都沒能掀起太大的波瀾。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為了在取得空中作戰的優勢總共建造了6.2萬架飛機,而美國在全面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僅僅是1944年就生產了9.5萬架飛機,如此一看,日本的生產力和美國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而美國不僅在產量上要高於日本,畢竟美國的工業水平遠高於日本,因此美國所生產的戰鬥機在性能上也可以碾壓日本的戰鬥機,因此日本空軍打打亞洲國家可能還行,一旦對上美國就根本不夠看了。
當然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美國和日本在飛行員上的巨大差距,畢竟美國是一個飛機產業十分發達的國家,因此會駕駛飛機的人本來就多,甚至很多農場主就是自己用飛機播撒農藥的,再加上他們的僱員也都具備駕駛飛機的能力,對於這些本就能夠駕駛飛機的人,僅需要簡單的培養,他們就可以成為戰鬥機駕駛員。
而這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有了一個非常顯著的體現,美國發出號召的時候,大量的人員參與報名,短期內就培養出了40多萬的飛行員。即便是日本的飛行員經歷過大量的訓練,在戰鬥力上要強於美國,但是這巨大的數量劣勢下最終還是被擊敗了,同事日本為了在太平洋戰場取得戰爭的勝利,一開始就將所有籌碼都壓了上去,其所有的飛行員都被用於太平洋戰場作戰了,但是由於雙方之間的實力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因此日本的飛行員的戰損率很高,以至於其後來直接讓新兵駕駛戰鬥機就直接上了戰場了。
當然了日本在太平洋戰場上的空軍規模和飛行員數量都遠不如美國,可以說日本沒有任何一點翻盤的機會,畢竟戰爭越到後期越是考驗國家自身的經濟和工業實力,而美國最開始沒有將太平洋戰場當做主戰場的守,日本可能還能憑藉前期的積累獲取一定的戰果,但是當美國因為珍珠港事件真正全力以赴對付日本的時候,日本和美國之間的差距一下子就體現出來了,這也是為什麼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看日本不順眼的原因之一,畢竟這算是「豬隊友」了。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直到現在,美國一直穩坐世界第一的寶座,美國的戰鬥機數量更是遠超其他國家,即便是其用來停放退役戰鬥機的飛機墳場都有6000架戰鬥機,其中甚至包括了很多在其他國家看來極為先進的戰鬥機,由此也可以看出美國在軍事科技上的領先達到了一個讓人恐怖的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