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衛兵
「鹹豐大錢」版別複雜、形制不一,深受錢幣收藏愛好者的鐘愛。其中有一種寶泉局鹹豐大錢的背面「當」字兩旁鑄有「右星左月」標記,這種帶有「星月」標記的寶泉局鹹豐大錢為克勤郡王愛新覺羅·慶惠所鑄。那麼,慶惠為什麼鑄造帶有「星月」標記的鹹豐大錢呢?
清鹹豐年間(1851—1861),太平天國農民起義風起雲湧,於鹹豐三年攻佔南京並在此建都,改稱天京。此時,清政府因賦稅收入銳減,加之賴以鑄錢之用的滇產銅料(雲南出產的銅料)因道路交通阻斷而無法運進北京,造成戶部工部鑄幣原料奇缺。清政府一方面是鎮壓起義急需大量的軍餉開銷,另一方面是鑄錢的原材料告缺,造成國庫空虛(最少時戶部只有存銀22萬兩),無錢支付巨額軍餉,給清政府造成了嚴重的財政困難,最終迫使清政府自鹹豐三年開始發行紙幣和改鑄大錢來彌補財政虧空。根據當時形勢,內閣大臣分管戶部事務的克勤郡王慶惠(克勤郡王愛新覺羅·慶惠為清初八大鐵帽子王之一克勤毅郡王嶽託後裔,慶惠為第十四代克勤郡王)等為協濟八旗兵餉,奏請「捐銅鑄錢」,鹹豐帝準奏,命慶惠、文瑞等督辦。克勤郡王慶惠是以欽差大臣身份奉旨督辦「捐銅鑄錢」事宜的。
據《鹹豐泉匯》一書《克勤郡王鑄錢》記載,克勤郡王慶惠等在奉旨督辦「捐銅鑄錢」事宜的過程中,於鹹豐四年三月十四日向鹹豐帝上奏的奏摺闡明,新錢局仿造寶泉、寶源二局鑄錢辦法,專門鑄造當五十、當百、當五百、當千大錢。又於鹹豐四年三月十八日向鹹豐帝上奏提出另設新局鑄錢的想法,鹹豐帝未予批准。我們從中不難看出,雖然克勤郡王慶惠所設鑄錢局未獲正式批准,但錢局確實存在了幾個月,並鑄有一定數量的鹹豐大錢。直到鹹豐四年八月鹹豐帝上諭「所有慶惠等現設錢局著即停止,並將以前捐輸銅斤及鑄錢數目一併移交戶部」,鑄錢局及鑄錢事務才告結束。
馬定祥先生主編《鹹豐泉匯》一書,收錄有克勤郡王鑄造不同材質、不同面值的當五十至當千型鹹豐大錢56枚。清鮑康所著《大錢圖錄》載有鹹豐當十以上大錢54枚,其中克勤郡王所鑄大錢4種,並在鹹豐當五十星月大錢圖旁加註:「鹹豐重寶當五十制錢較小。幕有星月克勤郡王鑄進。」對當百、當五百、當千三種鹹豐元寶錢圖旁加註:「幕有星月克勤郡王鑄進。」所以克勤郡王所鑄的大錢大都帶有星月紋標記。張炯伯在《鹹豐大錢考》中認為:「克勤郡王意欲另設專局鼓鑄大錢未準,故沿用寶泉局字樣特加星月標記,以示區別耳。」克勤郡王鑄造的鹹豐大錢計有當五十、當百、當二百、當三百、當四百(未見實物)、當五百和當千7種計值,錢肉有黃銅、紅銅,還有鉛質、鐵質等。